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在前不久我執教了《孔子拜師》一文,深深地被孔子這種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 學習精神而感動。在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並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學生結合文中的重點語句並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1)談孔子

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爲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

④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⑥從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爲什麼還要拜我爲師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緻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在意蘊。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通過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於目,出於口,聞於耳,銘於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昇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蘊藏着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祕訣,是打開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教貴情濃”,語文課程只有爲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纔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通過對重點詞句和重點段落的讀來體會文中的孩子前後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過讀,學生主動理解了沉默的可貴之處,這時抓住時機聯繫實際談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愛以及如何回報父母的愛,學生的反映極其強烈,所談的內容極其感人,引起了在場的家長以及全體同學的共鳴。李想,這個平日裏從不寫作業的孩子,在和媽媽說自己的心理話時,動情地哭了……爲人母的我聽到孩子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和稚拙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動了……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感情,誰說孩子小不會善解人意,會的.,懂的,無論是性格內向的還是外向的,無論是善於表達的還是不露聲色的,他們全懂,全會。這堂課對我對孩子們都是“可貴”的!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後反思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入的瞭解了課文內容,懂得了只有開動腦筋思考,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道理。同時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畫楊桃教後反思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瞭解了作者先略寫了父親教導我畫畫要實事求是,接着具體細緻的敘述把楊桃化成五角星的事。作者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描寫,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結果的思想方法。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了課文內容,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無論做什麼是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

路旁的橡樹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了學生聯繫實際的能力,學生從築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啓示,增強了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掌握了本課生字詞。理解了小村莊過去和毀滅的原因,激發了熱愛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燕子專列教後反思

學習完本課,學生對本課的重點詞句有了一定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愛護動物、保護你環境的意識。讓學生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誼。

翠鳥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學會了課本中的生字,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驗到了翠鳥的美麗可愛,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珍珠泉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了珍珠泉的美麗積累了優美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荷花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學會了本課的生字詞,在欣賞荷花美麗的同時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激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古詩兩首教後反思

本科結合古詩學習的特點,採用多種誦讀方式,激發了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

燕子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把握了燕子的主要特點,體會了文中精美的詞句,培養了善於觀察的好習慣。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主要寫伊林娜在朗志萬的啓發和鼓勵下,通過親自動手做做看,終於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敢於向權威挑戰,不迷信,不盲從,勇於實踐。文章情節簡單,但卻富於情趣;語言平實,卻給人以啓迪。故事緊緊圍繞伊林娜的情緒變化順勢展開,教學時我以此爲切入點,激發學生讀書探究的慾望,喚起學生的科學意識。

課堂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試驗導入,激起興趣

同學們,老師手裏有兩塊橡皮,誰願意來估量一下它們的重量,學生回答一塊稍輕,一塊稍重,我又問如果老師站在高處,同時往下扔,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有的同學說,重的先落地,有的同學說,輕的先落地,還有的同學說同時落地。那麼到底怎樣呢,相信學完課文後你會自己找到答案。對於這一生活細節,孩子們有過想法但沒有實踐經歷,強烈的好奇心會趨使他們興趣盎然的走進文本,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反思。

二、拓展閱讀,搭橋鋪路

按照自己以往教學的慣例,我通常是先帶領學生學完課文後再拓展同步閱讀上的.文章。但是今天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先帶領學生閱讀了閱讀書上的《伽利略的實驗》,讓學生明白伽利略那不懼權威,堅持自己的理想,並學會伽利略那遇到疑問時敢於動手實踐,直到把問題弄清楚爲止的精神,爲學生理解朗志萬的良苦用心和動手做做看得重要性搭橋鋪路。

三、學習課文,昇華主題

有了以上的基礎,加上課文淺顯易懂,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的含義,爲了昇華課文的主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時此刻你會對郎志萬說些什麼?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這兩個角色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

四、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爲了讓學生能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設計了此環節,“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過什麼困難或疑問?你是怎麼做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當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時,自己會先思考,如果實在做不出來,再向家長和老師請教。而大部分學生都稱自己以前害怕困難,懶於思考,但學了這篇課文之後明白了產生疑問時要多動手做做看,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母愛的力量》本文主要是寫一個因車禍一直昏迷不醒的女孩在護士母親般的關愛下奇蹟般生還的故事,讚揚了母愛的力量,同時也讚美了小護士的奉獻精神。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掃視了幾眼,就去批作業了。很快鈴聲響起,我整理了一下情緒來到了教室,開始了常規的教學任務。首先,我還是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通讀全文後,我指名讓學生們讀了一下課文,像預料中的那樣幾乎所有同學都可以讀通、讀順、讀流利。我又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以此來檢查學生們是不是都會讀了,同時還可以訓練學生聽的能力與合作能力。學生們又很快讀完了,大家坐好了。

我又問了同學們,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們也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了出來,雖然並不精煉,但也可以。我略加引導學生就有理有據地說出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同時,也就完成了文前的小問題,這樣這篇略讀課文也就結束了。爲了能突出主題,我又設計了一個小問題:“如果你是那個小女孩,當你醒來後會對護士說些什麼?在我原本的預設中,應該是小女孩流着淚感覺這個護士,等好了後會擁抱護士。學生們和我的想法也不約而同。就在我準備進行下一個練習環節時,突然看見冰冰同學把手高高舉起來,我示意他說。他站起來,他大聲地說:“老師,如果我是那個小女孩,我會問那個護士結沒結婚?”同學們聽到後都大聲地笑了,我也愣了一下,但我很快又問他:“你的想法是?”冰冰並沒有因爲其他同學的笑而改變自己的想法,他繼續認真地說:“如果這個護士沒有結婚,我會求她和爸爸結婚,這樣這個小女孩就可以有媽媽了。”如果說開始我是驚詫,而現在我是感動。是啊,這個不幸的小女孩是多麼渴望有一個可以真心疼愛自己的媽媽啊。而冰冰同學不僅學懂了文字,更捕捉到了人物內心的渴望,我爲他的善良和博愛而感動。可以說我是眼中含着淚對同學們說了:“這雖然只是冰冰的一個美好的願望,但通過這個願望,我們可以感受到冰冰同學是一個多麼有愛心的孩子啊。

在我們幸福地享受着母愛的時候,他能體會到沒有母愛的小孩子的內心的渴望,並希望這些沒有母愛的孩子得到母愛,你真是一個愛心小使者。”同學們,還有誰有這樣的想法?有許多同學舉起了手,我建議同學們回家後,可以寫一篇《母愛的力量》續篇。可惜的是,後來由於工作的忙碌,我把這件事忘記了。今天想起來,真是感覺到遺憾。我原本以爲自己可以心如止水,可卻不想,學生的話卻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也許這就是動態課堂的精彩,這就是尊重學生,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的妙處,只要我們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他們會用自己感性或理性的思維去填滿這些空白。

我原本認爲枯燥而麻木的教學瞬間有了生命和活力!這一刻,我深深喜歡上了我的職業,雖然簡單枯燥,但卻時時被孩子們天真而美好的情感所感染;這一刻,我深深地愛上我了的學生,我的課堂,是他們讓我感受到了人生奇異美麗!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在學生說課文敘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興趣,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後的印象將課文的內容按敘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我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的:

1、環節清晰,層次分明

抓住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件發展線,感受他們的心情由激動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的不斷變化的心情。

2、指導朗讀,感悟心情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

(1)師:“想一想孩子們做風箏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生:“激動的,高興的,興奮的”。

師:“那就請你讀出小夥伴做風箏時的激動。”

(2)“又扁又輕的羽毛飛起來一定是又輕又快地,請你輕快地讀讀孩子們放風箏這一段。”

(3)教師範讀放風箏一段,請學生模仿,進一步讀出孩子們的快活。

(4)師:“村裏人看見了,會怎樣地說呢”?

抓住語言的空白點,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羨慕地,高興地,激動地讀好——“放得這麼高!”

3、品詞品句,積累語言

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有別於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如:

(1)換詞法

在理解“精心”一詞時,採用換詞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認真,仔細,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見得孩子們在做風箏時的認真樣。

(2)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詞時,採用查字典的方法,瞭解憧憬就是嚮往的意思。

(3)由字面入手,聯繫生活

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瞭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麼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麼”學生答“蝴蝶在花園裏飛舞”,“花瓣裏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麼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請你輕快地讀讀這一段。”

(4)解字再解詞

在理解“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時,逐字理解意思,再整體解釋詞義。

4、閱讀賞析,爲寫鋪墊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平等的對話,在不經意間爲學生的習作作了鋪墊,如:關於心情的詞語,四個字的詞語等等。

5、抄寫好句,落在實處

課近尾聲,請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也爲學生的習作作了準備。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用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與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這次磨課我上的是第二課時,我確立了兩個重要教學目標:1.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並嘗試運用。2.通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體會秋天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所以,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基礎,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以“讀”爲本,以“悟”爲核心,體現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在抓住關鍵詞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上完這一課後,我認爲自己基本上落實了課前的預設,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1.通過播放歌曲《三月三》、課前學生暢談自己放風箏的情景,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教學情境,產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這三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抓住表現心情的詞句進行體會感悟。如“憧憬、快活、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在體會他們心情變化的同時,通過查字典、換詞、做動作等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

3.抓住文章的空白點,引導想象,激活創造性思維。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創造的基石。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和多樣的特徵。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點,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一是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活,抓住“憧憬”這個詞,讓學生想象他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會憧憬什麼?二是體驗放風箏的快活,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體驗,如過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會快活地喊叫什麼?在風箏丟了之後,心情由快活變得傷心,那難懂的成語,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也都交給孩子去自主體會。想象他們會呼喚什麼?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進行朗讀體會。三是課文最後的那個省略號同樣值得研究,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在這裏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隻幸福鳥,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心情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話,再寫下來。學生較好地展開想象,有的續寫了找到風箏,寫出了驚喜之情;有的續寫沒有找到風箏,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從想到說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爲以後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實現了雙贏。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後仔細想了想,深感自己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1.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並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夠提升起來的,這些既要包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包括平時的積累,所以,今後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朗讀訓練。

2.注重評價語的運用。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時,我的課堂評價語顯得比較單調匱乏,不能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有針對性的評價。今後要多學習一些評價語,運用於課堂,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機智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當課堂上出現問題時,老師隨機應變的能力還不夠。4.教學中“問題”意識還需加強,提高提問藝術。

總之,這次磨課學習給我帶來很大的收穫,今後我會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身。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全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詩歌內容簡單,但字裏行間卻意境深遠,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世界,關愛和平,進行人文教育的一篇好教材。

優點與不足: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詩歌特點,將教學本課的思路確定爲:情境促讀,讀中悟情。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含義。這正如朱熹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時,我努力營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學得興致盎然。比如老師精彩的範讀,精美的畫面,動情的語言,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纔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所蘊含的寓意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節課我致力於通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遊戲”的情景,從而感受語言的精美。同時這節課還補充了課外詩等以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自上三年級的課以來,本課是用時較多的一課,但是效果並不明顯,且問題多多:如把“跨、舉”等字寫錯,爪的讀音弄不清楚,查字典的知識出現的問題尤多,寫不對大寫字母,音節寫不完整,部首弄不對,再查計劃數不對,釋義搞不清、選不對,用關聯詞造句不恰當,對比喻句判斷不對,開心表達不會仿寫,還有的忘做、漏做題目,可以說問題一大堆。

先從課堂找原因,學生聽課不認真,不用心,是我專注於講課,而忽視了學生聽課學習的效果,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聽課不專心,學生被動的聽,而不是帶着問題主動的學,課堂是“要我學的`”狀態,而不是“我要學的”狀態,因此我要改,把讀思說的課堂留給學生,讓給學生,刻意的留給學生,自己做一個“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教者,而不是說者頭頭是道,而聽着被動地聽,聽不聽我也不知,會不會也不清楚,效果如何我更不知了。就從第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開始。

再者,關注學生學的效果,學中的問題,更主要的提出問題讓學生試着解答,出現了問題讓學生討論後判斷對錯,指出其中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讓學生嚐到學習知識的甘苦,求知的快樂。對於一些不適宜討論的錯誤要明確告訴學生正確答案,以免浪費時間,讓學生無所適從,爲討論而討論,應該讓討論有價值,有意義。

對書寫中出現的問題,一要要求嚴格,二要在之前注意引導示範,保證書寫的時間,畢竟學生學寫鋼筆字的時間淺,應該實事求是地爲孩子們創造輕鬆、舒適的寫字環境。

最不應該忽視的是學生的讀,可以說沒有讀就沒有課文的全面學,無論課前的讀,還是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讀,都必不可少。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一、準確、具體地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之魂。

在教學中設定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需要清晰定位、細化目標,以利於學生髮展爲最終目的。

二、課堂上,儘可能創設機會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文本,讀寫並舉。

這一節課,我採用“朗讀比較,讀寫並舉”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有集體讀、自由讀、男女生分組讀、兩人小組對話讀、四人小組分角色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讀代講,以讀激情,以問帶讀,以讀促思,展開想象,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切實體會鳳凰的親切耐心、貓頭鷹的驕傲、老鷹與烏鴉的不耐煩,在讀中培養語感。“讀寫並舉”首先是創造朗讀條件,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增強語感,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讓學生去寫,此時纔是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語言表達技能的具體反映,學生才能真正獲得語言能力上的提高。

朗讀的基本要求是準確、流利、有感情。達到要求,朗讀者自然會覺得朗讀不再是任務,而是美的享受。對於聽障生來說,手語是朗讀時最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它的.輕重、緩急、流暢與否,直接影響着“情”的表達和獲得。教師往後應加強手語朗讀的訓練。每一次情境創設,都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落實與文本的結合,並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表達,體現了聽障生“依文學語”的特殊性。每一次的朗讀,都是有目的的讀,都能落實一個知識點,這就很好地體現了“情境創設,讀寫並舉”的功能,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

本文中二、三、四自然段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首先我根據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結構大體相同,教學時採用先扶再放的方式,通過問題導讀,圈畫對話,突出重點,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後填寫表格,通過表格,讓學生清楚瞭解貓頭鷹的學習態度。接着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操作閱讀過程,通過填寫表格,清楚地瞭解到老鷹、烏鴉的學習態度,並從比較中掌握重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扶到放,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表達,體現了聽障生“依文學語”的特殊性。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僅保證了每個聾生充分地參與到學習中,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同時也進行了概括與提煉能力的訓練。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我本着略讀課文的教學“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則設計以下兩大教學環節。

一、瞭解古畫內容。

首先,我圍繞古畫提了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回答,再讓學生找找這幾個問題都在課文的哪一段,學生很快便找到了,從而輕鬆而自然地學習了第一段。

其次,我以“古畫到底畫了些什麼呢?”這一個大問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二、三、四節。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了解古畫內容,在指導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如,二、三段讓學生分角色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讀完書上的內容後,我繼續指名引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這時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拓展讀,學生興趣濃厚,想象豐富。在學習第四段時,我抓住“最有意思”這個詞讓學生四人小組學習,或表演,或朗讀來表現最有意思,效果較好。

二、瞭解古畫的價值。

欣賞並瞭解了古畫的內容後,我讓學生再看了一遍古畫並讓他們思考:爲什麼它會成爲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想得很細,回答得很好。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了這幅畫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名揚中外。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認識“鬱、澈”等9個宇,學會“林、鬱”等13個字。正確讀寫“山谷、森林”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亂砍伐樹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瞭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教學難點是聯繫生適實際理解本文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

1、小黑板(字詞)。

2、課前佈置學生查找資料,瞭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與森林的破壞情況、植物與水土流失、植物與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

一、投影插圖,導入新課

1、師:山谷中,有這樣一個小村莊,請同學們看一看,它給你留下怎樣丁怎岸的印象?

2、學生講述自己的感受,體會小村莊的.環境之美。

3、今雲,我們就讀一讀這個小村莊的故事。(出示課題)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許多年前開始。

二、自讀課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認讀生字,指正字音。

森林、鬱鬱蔥蔥、湛藍、甜潤、蓋房、裸露、擴大、一棟棟、各式各樣、咆哮、 應有盡有、鋒利、喘氣兒、黎明

3、邊讀邊思考:小村莊結果怎麼樣了?

三、彙報交流思考的問題。

小結: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最後在一場大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真令人痛心,這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我們下節課探究這個問題。

四、熟讀課文,練習講述這個故事。

1、自己練習講述。

2、指名講述。評價讀音的準確,故事的完整。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找駱駝》這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爲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教學時,我本着化理性分析爲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爲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啓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發展學生語言,也要重視思維訓練,努力把語言發展與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思維和語言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在《找駱駝》這篇課文中,老人說出了商人走失的駱駝的三個特點。但是,在課文中並沒有展開描寫老人的思維過程,課文留白處爲學生思維發展預留了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特點的,再用自己的話說出老人思維的過程,用課前遊戲和課中畫圖爲學生的思考作鋪墊,引導學生可以從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這一過程,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今天上了《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本堂課我從兵器入手,引出了矛和盾這兩種兵器(圖片展示),這時我引導學生“如果把它們集合起來那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進入課文。整堂課學生用圖畫一畫坦克發明經歷的'幾個階段;演一演那場比賽,我乘機引導學生品味了“如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句;辯一辯矛和盾各自的優缺點。然後出示坦克圖,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導學生讀好第5段,讀出坦克的威力,讀得激動,讀得痛快。接着讓學生說說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使學生懂得以後寫一個道理的時候可以用一個事例來說明,最後“你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對本文進行拓展。

這一節課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卻是深深的反思。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找駱駝》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做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爲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對這類閃現着理性光輝的課文,如果我們偏重對思維品質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語文學習就喪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會失落。因此,在教學時,我本着化理性分析爲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爲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啓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一、研讀提示語──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人物感情

人物語言描寫追求個性化和本質化,因而,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對話時,常適當加入一些關於人物的心態、聲調和口吻的提示。《找駱駝》一文中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並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後“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示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教學時,我以此爲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麼意思?從哪裏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麼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還培養了可貴的語言意識──不少學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稱老人“您”改爲“你”這一情感變化的語言信息。

二、填補提示語──把握人物情態,促進語言積累

《找駱駝》一文所寫的事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展開的,除了上述一組對話加了兩個提示語,其餘對話並沒有對人物的神情、語氣加以描繪。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對話內容填補提示語,不僅有助於學生把握人物情感,還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我請學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讀讀對話,想像商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及老人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再討論怎麼加提示語合適,然後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要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必須反覆閱讀語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情感發展的脈絡,並啓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聯想與體驗,然後才能藉助準確的提示語來揭示人物當時的`心態。通過研讀課文所提供的範例,學生已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有所感知,填補提示語的語言實踐則拓寬了認知與想象的空間。學生經過反覆朗讀,用心體味,不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興—生氣”的心理變化,給人物語言補充了恰當的提示語,還在角色表演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與語言材料的反覆接觸過程中產生了多元反應:文中寫商人的話富有變化,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爲了擴大語言積累,我順勢引導學生“牽”出了“太對了”、“完全正確”等一組句子。

既然提示語使表達更具體,語言更生動,爲什麼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樣──果真有學生提出了質疑。這是一個極具語言意識的問題。可見,層層推進的語言訓練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誘發了他們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識。我讓學生將添加提示語後的對話與原文對照朗讀。通過研讀、體驗、甄別,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語,更能表達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運用提示語──昇華思想認識,發展語文能力

在經歷了“研讀”和“填補”兩級訓練之後,語言規律的感知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清晰起來,他們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及語言功能產生了興趣,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爲了發展已習得的語文能力,提升對課文主要內容及蘊含的思想品質的認識,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於找回了駱駝。商人再去見老人,會說些什麼?你能加上合適的提示語寫下來嗎?

這是一個遷移運用的訓練,它要求學生把豐富語言積累與靈活運用語言結合起來,把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與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學生所寫的內容表達了閱讀文本後的獨特感受:商人滿臉羞愧地對老人說:“老人家,多虧了您的指點,我才找回了駱駝,可我卻錯怪您,真不該啊!”商人緊緊握住老人的手,激動地說:“大爺,您不僅幫我找回了駱駝,還讓我懂得了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麼感謝您哪!”

《找駱駝》一課的教學告訴我們:學生的閱讀在一般意義上說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出發,找準語言訓練點,開展充分而有效的實踐活動,與之相伴的便是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語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