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

在教學的時候,我非常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珍視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讀自己的書。力求使閱讀成爲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在對話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

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要求學生精讀深思,切己體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人物,分角色讀描寫哥哥(弟弟)往對方臉上吹蒲公英的語句,邊讀邊想象情景,邊讀邊體會句子中哪些詞教會你如何騙過哥哥(弟弟)。接着,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本正經,使勁,假裝打哈欠等詞句聯繫上下文理解,將生動有趣的玩耍情景再現於頭腦中,並通過不同的.表情,語氣,動作讀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將自己獨特的體驗表達出來。

對於第三自然段的教學,則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通過學生默讀思考,小組內生生交流,全班對話,師生合作,自己解決草 地爲什麼會變色這一問題,並在合作探究中讀懂課文,感受草地的有趣。

研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我着力讓學生潛心品評,在多元解讀中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與文本對話。它和我們一起睡覺,和我們一起起牀。在讀中體會我把蒲公英當作人,當作自己的朋友,親人,夥伴,姐妹……來愛。之後,再讓學生動筆修改,創意閱讀,把從那時起,蒲公英成了我們最喜愛的一種花。這句話改一改(從那時起,蒲公英成了我們 ),你會怎樣改 從而真切體會到我對這片金色的草地樸實,真摯如同朋友般的愛,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關係。

非常可惜的是,我在這一課時的實際教學中,還是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能夠突破繁瑣的理性分析,導致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二,還是沒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對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只是讓學生在讀,演中體會文中兄弟倆對這片草地的愛,沒能及時讓文本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溝通,要是我們在這片草地上會怎麼玩 這片草地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研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讓學生動筆修改時,也還停留在文本中的蒲公英成了我們 ,如果能跳出文本,改成從那時起,(什麼植物)成了我們 ,我也和(什麼植物)一起 ,一起 。那將會更有助於提高學生多角度,有創造性的閱讀能力。在課文最後總結昇華時,也只是停留在文中的我對這片草地的愛和草地給我帶來的快樂,而沒有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片草地的感覺。

三,對文本本身的鑽研不夠透徹,像爲什麼課題爲'金色'的草地,而不是'綠色'的草地呢

不足即是起點,我會以這些不足爲起點,在教學中繼續成長……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2

教學本課,爲了讓學生正確理解“推敲”的含義,認識到賈島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抓關鍵詞句。我們都知道,正確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寫了賈島爲了詩中的一個字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是本文的重點段落。我引導學生抓住“一邊……一邊……”、“吟哦”、“想起”、“覺得”、“不夠妥帖”、“或許”、“更恰當些”等詞語來體會賈島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通過比較句子來感受賈島斟酌文字時入迷的樣子。用表演促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是重點,爲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賈島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除了做好上面的第1點外,我還讓學生參與表演,小組推選一名學生當賈島,其他同學出點子,想細節,把賈島一邊吟哦,一邊做推門、敲門的動作表演到位。爲了把賈島當時入神的樣子演好,學生練得特別認真。學生在邊學邊演中興趣濃厚,演得開心,學得靈活,記得牢固,課堂變得情趣盎然。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3

在青年教師優質課賽課上,我選了二年級的課文——《水鄉歌》。《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生活的美好、幸福。語言文字優美,讀來讓人浮想聯翩。教師應當引導二年級的孩子讀進文中,走進畫一樣的詩中,放手讓孩子去品味、欣賞、誦讀。

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誘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想學、願意學習的'境界,上課開始,我爲學生們播放了多媒體課件,一些江南水鄉的圖畫,並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對江南水鄉美麗景色來一個初步的接觸。接着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水鄉的美可以用音樂來渲染,用畫面來展現,還可以用詩來描繪呢!夢一樣的江南水鄉,詩一樣的古典風情,讓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水鄉的詩歌,題目叫——《水鄉歌》。請你美美的讀讀題目。

在分析課文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說出 “ 水多 ” 這一特點,然後着重找到有關水多的詞和句子,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抓住詩歌的特點,讓學生反覆誦讀,或個人讀,或小組讀,或集體讀,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悟,在悟中想。在指導背誦時,我採用形式活潑有趣的對讀形式,學生們有問有答,其課堂氣氛融洽高漲,在興趣中學習,在參與中記憶,學生很快就能出口成誦。

在分析第二小節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創設了一個情景,我在黑板上貼了一隻事先貼好的小船,問:水鄉只有一隻小船嗎? 生1:不只。師:你從哪知道的?生2:詩句裏的“千隻、萬隻”

師:老師聽出來了,這些詞都說明水鄉船多。那你能把它讀一讀嗎? 生讀,評價。師:老師在黑板畫上幾朵白雲,問:看着滿河的白帆和天上的白雲,你想起了課文的那個句子?生: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師:那你能讀一讀嗎?生讀,評價。並且,我讓讀得好的同學拿起自己做好的小船貼在黑板上,頓時,我們見到許許多多的小船在水鄉飄蕩,同學們可高興了,他們都站起來手握小船讀出自己快樂的心情。 師:大家讀得這麼好,老師也想讀一讀,行嗎?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這麼多的船在幹什麼?(只見學生個個神情專注,陶醉在自己所想象的意境中)生1:我看見漁民們在船上捕魚,魚兒裝滿一籮又一籮。 生2:我看見水鄉的人們在採ILY: 9pt; COLOR: 0pt mso-font-kerning: green; Tahoma;>

在這一朗讀環節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相當高,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朗讀過程中把水鄉的美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爲提倡的建構學習理論,把情境教學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其目的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外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通過這堂課,我驚喜地看到,學生直觀感受到水鄉風光的秀麗多姿。對同學們說:“欣賞了水鄉的秀美風光,如果同學們能在讀一讀水鄉歌,一定會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時,學生便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4

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與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已經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也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感、健全其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但並不是徹底否定過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認爲不能當“知識的傳播者”,要當“學習的促進者”,不能當“教學的管理者”,要當“學生的引導者”,如果學生是主體,整個課堂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會各行其是,像一盤散沙,雖然他們各抒己見,但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新課改是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不是全盤否定講授法,講授法並非全是“灌注式”。

作爲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爲仍然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以否定一切的態度來看待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應該多一點辯證觀點,教師既是知識的呈現者,也是信息的組織者;既是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促進者;既是課堂的管理者,也是課堂的合作者;既是學業的評價者,也是學生成長的記錄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熱鬧”、“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當前的課堂中,新的學習方式的應用,學生自主意識比以前得到增強,合作願望不斷提高,探索熱情持續高漲,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已經不難見到,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的開始了討論研究,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千萬別讓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爲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動,多一些探究,讓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這纔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學習。

(1)要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真心實意營造寬鬆、安全的氛圍。

(2)使教學生動有趣,並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樂於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4)以某種建設性、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

(5)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有聯繫和被尊重的感覺。

(6)培養學生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

(7)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並且鼓勵學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學習。

4、探究學習。

隨着新課程的逐漸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會隨時地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採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必能達到中學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小朋友來說篇幅較長,特別是對話較多。怎樣使學生學得明白又不顯得拖沓?在教學時,我採用了長文短教的方法,把對話列了出來,讓學生讀熟。

這課的難點是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我讓學生學青蛙跳樓梯的臺階。剛開始學生很起勁,但跳完以後個個累得叫苦連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願起,有的直喘氣。有了自己的經歷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內容。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做熱心的小松鼠,並變換着花樣說一些鼓勵的話,小朋友們在我的帶領下不停地跳着,寓教於樂,親歷登山,感受真切。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體驗。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表演和朗讀都挺到位。

另外在教學完後,我創設情境,對孩子進行口語訓練,如:說說“青蛙失望的樣子,你有失望的時候嗎?” “小青蛙終於實現了看海的願望,此時此刻,小青蛙會對幫助過它的小松鼠說些什麼呢?小松鼠又會怎樣誇小青蛙呢?小青蛙對自己又會說什麼呢?”這樣,不僅降低了理解的難度,而且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生活的經驗運用於課堂,加深了學生的體驗,碰撞了學生的心靈,課堂就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6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爲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爲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介紹名言,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但本節課由於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

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瞭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

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爲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爲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7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對提高語文教學高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如充滿個性的琅琅書聲,基於文本的閱讀體驗和紮紮實實的語言訓練等,但對於標準問題的探討也一直沒有停過。到底怎樣的語文課纔是一堂好課,是一堂高效的課,我認爲,語文教學是否高效,可以從三方面去審視:

1.這堂課是否樸實;

2.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

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二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裏的工作效率問題;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從我目前的教學研究和實踐來看,我認爲下面這幾點可以作爲高效課堂的標準來參考。

一、一堂高效的課應是一堂樸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準備,然後才能上的課。現在的一些公開課,就一堂課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確實給我們聽課者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他們爲這一堂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卻幾倍於平時的課前準備,是平時的教學中無法效仿的。也有的公開課,是對設計的一種重演,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此,高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提質量”纔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二、一堂高效的課應是一堂不累的課

用累與不累來區別課的好壞和高效程度,主要是考慮到我們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該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一堂語文課的意義不僅侷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高效與否,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鐘,學生在一堂課中始終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高效的課。

三、一堂高效的課應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我們經常說語文要教出語文味來,要能體現語文的價值,語文味該怎樣教出來?語文的教學價值該怎樣體現?這幾個問題,目前一線教師非常關注而且極力想在操作層面上弄明白。歷史上語文課曾經上成思品課、常識課、鑑賞課、故事課,其重要原因都是沒有準確地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的性質弄明白了,語文該教什麼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語文教學也就有了方向。

一堂高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準及其評價體系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8

在學習第10課《搭船的鳥》時,我和孩子們重點來學習了有關翠鳥的樣子和捕魚的段落。 我們都意猶未盡,反思一下我覺得這節課有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1、學生課前蒐集資料,鍛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對課文有了一些瞭解,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查找相關、瞭解知識,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長此以往來培養孩子們對不熟悉的知識的查找習慣。在此,也希望家長朋友陪同孩子走好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讀熟,課上才能很好地介紹給同學們。)

2、通過看圖,(重點詞語)幫助理解、背誦

通過看圖片,大部分孩子們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翠鳥的樣子:紅色的長嘴,翠綠的羽毛,翅膀帶有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在此基礎之上,指導孩子記憶背誦,效果不錯。同時,也幫助孩子們理解着去記憶翠鳥的外貌特點,長久效果大大高於死記硬背。通過動詞(飛、衝、吞),使孩子們理解翠鳥捕魚之敏捷。

3、開動腦筋,發表看法

當你看到這樣一隻動作敏捷的捕魚小鳥時,你會對它說些什麼呢?好些孩子說出:翠鳥,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白子陽)希望自己能和翠鳥一起去捕魚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馬虎大王(春陽)說:"老師,我想提醒翠鳥吃魚時,別讓魚刺扎着了。"

但這節課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學完課文後,應結合綜合訓練三中的學做資料卡片,讓學生從課文中提取整理信息製作資料卡。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9

本節課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設置一系列活動由各組去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歸納總結、語言表達的能力。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小組學習如何發揮合作與競爭之利,又不妨礙並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而不依賴的品質,這些考慮的'還不夠周全。

小組合作學習時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在這節課中我沒有設置小組評價,通過小組評價如何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部分學生沒有融入到集體之中,體現不出這種團結互助的精神,如何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在這方面還要努力。

在講述英雄篇時學生以組爲單位有最簡單的語言概括英雄人物事蹟和最突出的品質,學生概括的很好但音量有些小,還有鼓勵學生時我用鼓五下掌的方式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如何鼓勵學生這個方面應該多下功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0

(一)、課堂閱讀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

1、教學內容要開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課文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把這一篇課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課文爲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語文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把握課文重點、難點當然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我們應該有機地結合課文思想感情和讀寫知識,自然而然地引進一些經典名著或優秀時文,“把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於漪語),以此爲學生打開一扇扇文化的窗口,進而將學生的閱讀視野由課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讀物,引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天地。

2、教學形式要開放

比起過去“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幾大步驟的語文課堂教學,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許多本來不乏科學性的新的教學形式又逐漸在“語文教改”的包裝下成爲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語文教學。在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講究模式,但決不模式化。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文教材及不同的訓練重點,靈活多變地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甚至讓學生也參與教學形式的設計與實踐。共同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如質疑式(其操作程序爲:學生質疑→帶疑閱讀→嘗試討論→小組交流→解疑存疑)討論式(其操作程序爲: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交流)辯論式(其操作程序爲:學習新材料→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總結)茶館式(其操作程序爲:課前預習教材→ 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等等。這樣的閱讀教學課堂一定會充滿勃勃生機。

3、學生思維要開放

語文課應成爲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在這樣的語文課中,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利和精神自由,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課堂閱讀教學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即使結束以後,學生的思想也不會停止,他們的思想仍在繼續展翅飛翔。

4、教師思想要開放

中學語文教師的確不應該僅僅是文章學、修辭學、語言學、考試學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與教參的熟練操作者,而首先應該是文明的傳播者、思想的啓迪者、人生的導航者——即真正意義上的“高師精神”(法國作家季洛杜語)的體現者。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當然,這絕不是要讓語文課又成爲“政治課”,而是要恢復語文課“人文性”的特點。面對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課文,教師都應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來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閱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主觀意志審視、感受文本內容及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聯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但是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自己的教學願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就是所謂以“教”代“學”。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堂表達非常清楚,也不過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現在,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爲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課文)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教師和學生)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在這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貫穿兩條線索;學生的“學”(感受、質疑、鑽研、討論、聯想、感動等等)和教師的“教”(引導、求疑、交流、爭鳴、釋疑、歸納等等),這兩條線索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薰陶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通過對符合學生求知慾望、閱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導的線索是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這是學生主動鑽研的思想火花),圍繞學生所提的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閱讀欣賞引向作品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課堂是實施新課輪的主陣地,而閱讀教學又是課堂的重頭戲,那麼,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來組織閱讀教學呢?接下來結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現代文閱讀部分的特點,我想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二、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閱讀的特點及分析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閱讀部分共五個單元,在這些篇目中既有現代名家舊作,又有當代名人新作,外國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課文負載的文化內容比以往要豐富得多,價值取向也更爲開放和開闊,一眼望去,盪漾着斑斕的文化色調,這樣更爲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助於培養學生興趣。爲了與編者意圖相巧合,切實保證閱讀教學落到實處,我打算從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一)採用單元教學法

單元教學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編排體系,把體裁、題材或表達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課文作爲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階段,從整體出發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課時等等,這樣就變一冊教材幾十個教學目標、要求爲幾個教學目標要求。這樣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體現教學的階段性,使學生得到較爲系統的知識,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中25篇文章,我是這樣處理的:

1、以單元知識爲綱。

主要通過教師講解,指導學生弄清概念、要點,爲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客觀上把握知識結構、規律,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理論準備,使學生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具有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生若能把握不同文體的知識結構,明確每單元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閱讀時就能有的放矢,從而準確把握文本要旨,像在上新課前我針對散文、議論文、戲劇文學的不同特點,幫助學生建立了如下知識體系,並將本冊書一至五單元的主要內容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本冊書有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

知識體系

散文

1、散文的特點:作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線索:時間推移、地點轉換、記敘線索、感情線索還有含義深刻的語句貫穿全文。

3、散文的表現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見大,側面暗示,象徵等藝術表現形式。

4、散文的語言:優美、細膩、親切含義深刻。

5、散文閱讀要求:瞭解分類,明確特點;理清線索,抓住文眼;品味語言,領會意境。

議論文

1、論點的判斷和歸納。

2、論據的判斷與補充,論據的要點,論據與論點與關係。

3、論證的方法與判斷。

4、議論文論證的方式:立論和駁論。

5、議論文的閱讀要求:把握論點,理解論據,分析論證。

戲劇文學

1、戲劇是綜合語言、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成像所構成的舞臺藝術。

2、戲劇文學的重要內容: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

3、戲劇衝突的構成:(1)人與人之間的衝突;(2)人與社會間的衝突;(3)人物本身內心矛盾衝突;(4)喜劇性衝突和悲劇性衝突。

4、戲劇語言:人物臺詞和舞臺說明。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1

《鄉下人家》是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抓住鄉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場景,呈現出青瓜綠藤、鮮花盛開、雨後春筍、雞鴨覓食、院落晚餐、月夜睡夢等六幅自然質樸、親切祥和的農家畫面,展現了鄉下人家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中,我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通過“尋找美——品讀美——感悟美——發現美”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讀中賞詞、品句,讀中積累、感悟,讀中質疑、探究,讀中想象、遷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反思自己《鄉下人家》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亮點:

 一、一條主線

陳醉雲的《鄉下人家》結構清晰,語言樸實自然,讀起來有清風拂面之感,這篇文字沒有較難理解的詞句。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抓住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後交流品味。這樣就使整個教學結構清晰、合理,教學過程流暢。

二、多種方法

四年級下冊有一個學習要求,即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聯繫生活實際理解等等。在教學中我注重了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課文。“青瓜綠藤”畫面中,學生在石獅子和瓜藤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的對比中,感受到別有風趣一詞的含義。“雨後春筍”一段抓住一個“探”字,通過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如果你是小筍芽,從土裏探出頭來,看見了什麼?會說什麼?”使學生體會到擬人化手法運用的巧妙。

 三、朗讀再現

爲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課伊始,我安排學生自由讀,邊讀邊劃說體會,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品讀感悟環節通過指名讀、賽讀、對比讀、抓住重點詞感悟讀、齊讀、引讀等方式交錯使用,最後的品讀、展示讀,把讀貫穿由於整個教學的始終。這樣不同層次的讀,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也提高了朗讀能力。

在課堂上,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評價語要有提升,這個是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積累的項目。雖然備課時冥思苦想出好多評價語,但是真正站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還是很欠缺。其二,學生的讀後感悟能力比較強,但朗讀再現的能力較弱,要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提升。其三,板書規範性不強,應該提前設計、規劃、佈局好,使其美觀。

課堂的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如何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的特點,凸顯自身的教學特點,體現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這將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2

每到期末,枯燥無味的複習課往往令老師頭痛,令學生厭煩。究其原因,一是複習內容簡單重複,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二是複習形式單調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天天作題,學生機械麻木。如何上好複習課,就成了語文老師關注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我的設計理念是:

1、複習教學要給予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發展的天空,讓他們願學、會學、樂學,從中真正體味到沒有考試壓力下的複習樂趣。

2、複習教學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讓學生徹底從考試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品嚐到創造的樂趣,成功的樂趣。

3、複習教學要聯繫實際,走向生活,要致力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4、複習要着眼於各類知識的整體性,使之系統化、綜合化。

5、複習要有針對性,抓住考點。

擬公益廣告是近幾年新出現的'一個考點,內容不多,考分所佔的比重不大,但學生得滿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於學生平時所練不多,對寫作技巧掌握甚少,細節部分處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學生弄不清“公益廣告”的概念。

我設計這節課,解決的重點有三:一是廣告知識,二是什麼是公益廣告,三是創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公益廣告的創作技巧,以便學生在高考中多拿分。

過去的這一節,留給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認爲,複習課也可以進行探究性學習,複習課也可以生活化教學,語文複習的領域無邊無際。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3

《可愛的地球》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短,內容較淺。我打算用一個課時結束。但如何在短短的40分鐘內完成一個知識點的下達呢?這一課的重要知識點應該是哪一個呢?這都是我備課中反覆思量的問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發現這篇科學小品文有一個文體特徵,就是每一自然段都有一句可以概括這一段的中心意思。在想到每次考試中的現代文閱讀,我們學生所欠缺的一個技能就是找中心句。而在現代文的理解中,能否找出中心句,並準確地概括文意,這一點是極爲重要的。中心句就猶如密密麻麻蜘蛛網中的幾個亮點,讓學生們在漫無頭緒的文章閱讀中找到路標、尋到方向。

上完這節課後,我發現,再簡單的'文本,如果備課時能認真深入地準備,也能上出精彩的一節課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讓學生們自主探討,不再進行“老師報答案,學生記答案”的機械性教學。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由於設定爲一課時,時間上比較緊,個別學生不能很快地進入老師設定的狀態中來,學習的效率比較低,仍然做了“文抄公”。如何調動這一部分孩子的積極性,還值得我去探究。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4

三年學生開始進行習作訓練,一個學期下來,好多老師感覺到學生習作還是有着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其實從三年級上的課文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指導學生習作的方法,而這篇課文同樣是一篇指導學生習作的好文章。

在習作教學思考上,我個人一直認爲“靈感”是訓練學生學會習作的關鍵,寫作教學不能忘記怪學生進行靈感訓練,當然這一訓練是有難度的,而這篇文章給了我們訓練學生靈感的方法。學生接受每一次訓練,其實都動腦子想了,他們怎麼想,想什麼,什麼樣的想可以給予學生寫作的衝動,這一些我們通過讀這篇文章,應該引導學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怎麼產生的?我個人認爲,與這種思考是極其相關的。現在好多學生在寫作時,缺少着這種心想的過程,不能夠在自己的想中尋找到讓自己快樂的語言,所以害怕習作的心理也就有了。

讀《少年王勃》這一課,我們要引導學生反覆讀想“這時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遠處,天連着水,水連着天,水天一色。一隻野鴨正披着落日的餘暉緩緩地飛翔,燦爛的雲霞在天邊輕輕地飄蕩……王勃邊看邊想,突然迴轉身來,胸有成竹地說:……”我覺得這段文字應該讓學生記在心裏,會模仿這一形式,因爲習作離不開這樣的寫前思考,這其實就是靈感的訓練過程。學完這篇文章,學生可以沿着這個起點走,每次習作,給學生這個時間。當然這也告訴我們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不要只顧自己講,應該給學生靜靜思考的時間,給學生靜靜思考的環境,因爲這非常重要的。而事實上,在習作指導中,我們老師說的太多了,自認爲自己講的非常好,其實課堂上還有好多學生根本聽不進去,所以老師傳遞的信號無法打通學生的大腦神經,所以最後還是好多學生不喜歡寫。所以文中那中站在窗前的那些動作,何不爲孩子也創造這樣的環境呢?

習作,離不開孩子大腦的快速思考。但有的學生是拒絕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答應”,其實就是一種大腦拒絕思考的反映。我們在每一次習作中,其實也有許多學生是這樣的,他們的大腦也是拒絕思考,雖然最後也完成,多是應付之文。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習作中,我們應該讓他們主動打開自己的大腦,不要讓自己的.大腦封閉。

當然這也課還有着另一層作用,那就是引領學生學習《滕王閣序》(這是初中的教材),也就是說,這一課的學習,其實爲孩子的未來做好一種鋪墊,爲以後建立一個情境,爲以後建立一個知識結構。

這一課值得學生思考的地方不只是這些,比如少年王勃爲什麼這位年輕就有着這樣的才氣?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主題。閻都督是怎麼知道少年王勃的?……這些問題都可以作爲研究的點,不要以爲孩子小,其實他們也能研究。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5

今天的語文課課堂氣氛很不着調,對於黃山奇石,沒有多媒體課件和具體掛圖的輔助,2年級的學生光通過文字,怎樣整體把握,初步感知,光光讀幾行文字,看着課本上僅有的三幅插圖,如何去把握奇石的“奇”,讓我很有些不解。如果沒有加星制,很多人就不會坐端正,也不會看黑板,在下面玩些與課堂教學無關的東西,橡皮,鉛筆,都可以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坦白講,我是一個容易受控制的人,會因爲學生的毫無反應,一聲不吭而將原本就很慢熱的熱情降到谷底,提不起精神頭。

作爲班主任,有點放不開手腳,總是不放心讓學生幹,怕他們做不好,而把所有事情一人包攬,包括掃地,打飯等等,每次看着他們磨磨蹭蹭地,那把火蹭地一下就上來,性子太急了,應該讓他們去做,誰不是從不會,到慢慢會,最後纔是雷厲風行,風風火火的呢?能力是鍛煉出來的,如果不讓學生幹,他們永遠不會幹。

另外,沒有全面關注學生。當我再一次想起2年級4個平行班中我班裏留守兒童數量最多的時候,當我想起很多孩子是離異家庭中的,尤其是和已經調離的前任班主任周老師交流時聽到的那些信息,印象最深刻的是聽說,有一個小男孩晚上睡覺的時候會躲在被子裏哭,儘管據我觀察,這個叫徐XX的男孩在班裏總是不做作業,很難履行自己的承諾,每次我苦口婆心勸導,他也總是一副要痛徹心扉改正,但每次都是答應歸答應,第二天還是昨日重現,沒有任何改觀。我認爲,當務之急還是要好好了解,去重新認識他,去從生活方面多給予幫助和關心,讓他能夠在學校裏感覺到缺失的愛,用老師的關心呵護去彌補那份難以實現的親情,讓他能夠有一個健康的良好的人格和心態,教育他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堅強一些,慢慢地,當他覺得老師是朋友了,很多問題是不是就能夠迎刃而解了?

說說早上的事。衛生看上去保持很好了,但學生早上一來如果班主任還沒有進班,很多孩子都在外面玩,玩是小孩的天性,如何在天性之外將所有好的習慣自覺地養成,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事?

中午分飯倒是練出來了,原來第一次分,因爲中午臨時要開會,所以後面的同學就自己盛了。有些同學一開始加太多,導致後面的同學到下午是餓得慌,晚上接到家長電話說小孩一回家就找吃的;第二天中午就一直待在班裏,每個同學都分完,第二次加飯加菜也是自己一手完成,以免小傢伙們不夠自覺,但時間還是有些倉促,等到5年級學生來擡東西了,我自己還沒吃;這往後兩天,一天比一天嫺熟,現在是15分鐘內能把41個人的飯菜加完,而且自己的那份吃掉,然後敦促學生們趕緊吃,因爲有些人邊吃邊玩,拖拖拉拉,這個習慣不好,必須要改掉。這兩天會讓學生自己來加飯,有些還是會一大勺子地舀飯菜,我看到會提醒說每個人第一次先少加一些,免得後面的同學輪不到了,吃多少加多少,別浪費。有些孩子就少盛一些,第三次不夠吃再上來,別看年齡小,胃口可不小。不過每天都得提醒,發現自己變得婆婆媽媽,嘮嘮叨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