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通用15篇)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通用15篇)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1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突破傳統的閱讀模式與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爲重要。分析語文閱讀課教學的現狀,提出建議,以改變閱讀教學的現狀。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現狀 建議

閱讀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產生碰撞、整合、內化,然後走出文本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絕不是學生的被動接受,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感、思想、經驗、知識儲備等對作品進行領悟、理解的過程。是讀者將別人的“言”轉化爲“意”並內化爲自己收穫的過程。所以,在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通過自主入境,與文本進行直接的交流。

一、傳統語文閱讀現狀分析

1.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

2.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方法的指導。

3.對閱讀基礎知識進行“閱讀題海”訓練,完全剝奪學生閱讀的趣味與快樂。

4.閱讀時間不斷減少。

5.教師單向的講解介紹,忽略了學生自讀過程。

由此,要提高閱讀能力,就要突破傳統的閱讀理論與思維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具備獨立的閱讀、分析課文的能力——故作者提出以下建議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1.制定合理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

要發揮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情感,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前,先要指導學生制定明確的閱讀目標。目標可分遠期、近期兩種,遠期目標以每學年作爲一個階段,應與大綱的相吻合,讓學生明白主要在哪些方面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積累哪些知識,閱讀哪些;近期目標可以一個月或一週甚至一篇作爲基本單元。

2.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老師也強調:“關鍵在培養學生求知的濃厚興趣與內在動力,激發他們酷愛讀書,指導他們學會讀書。教師要喚起學生對於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

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並督促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要求學生的閱讀不能僅侷限於課本的閱讀,而要把閱讀目標延伸到課外的閱讀上。通過學生對課外的材料的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形成知識的沉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中應該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摘抄閱讀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提綱型:閱讀後,把閱讀材料的要點或基本內容寫下來,掌握主要內容及作者的思路。感想型: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及感想,提高分析能力。想象型:主要是通過續編故事、改寫故事,提高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

4.調動學生的閱讀主體性,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杜威認爲:“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在一旁觀察學生的活動,做學生活動的助手”。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學生通過閱讀、體驗、感悟獲得語文素養,這個過程教師無法代替,也不是教師通過講授能夠達到的。蘇霍姆林斯基還說:“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學生閱讀的權利,在給予他們適當的閱讀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5.教給學生科學靈活的閱讀學習方法

選擇科學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時介紹一些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閱讀有泛讀、精讀、跳躍式閱讀、比較式閱讀和研究性閱讀等。資料性質、記敘性質的文字一般宜泛讀;必須把握基本內容、觀點和精神實質的文字,可採用精讀法;篩選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躍式閱讀;的內容、藝術表達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較式閱讀。研究性閱瀆是最高層次的閱讀,對的主旨、立意及表達技巧或含蓄深刻的語句進行鑑賞評價,形成鑑賞能力。閱讀時,可根據閱讀對象、要求及學習的實際,靈活地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還可綜合運用各種閱讀方法,從而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6.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閱讀心態

閱讀是一種從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瀆學習心態與閱讀效果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閱讀心態越好,閱讀也就越有效。學生閱讀心態是否健康,直接影響着閱讀教學的成敗。閱讀教學時,教師必須以審美爲突破口,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閱讀學習心態,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使學生明白閱讀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懂得閱讀對提高個人素養的重要意義,從而確立良好的閱讀動機,激發強烈的內心需求。其次,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及心理,對他們具體指導,逐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克服不良的閱讀心態。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論點摘編[].語文建設,20xx,(1)。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2

這幾天,我一直在聽專家的講座,深有體會。也知道了關於閱讀教學的一些知識。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淺顯的體會。

一、弄清“課標”對中段閱讀教學的要求

中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合作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體會表達效果;在大量閱讀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二、分析教材中閱讀訓練的重點

(一)詞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

(二)重點語句的勾畫

目的:指導學生學習在閱讀中把握重點語句,加深對課文內容及情感的理解;訓練學生能夠根據要求找到相關信息;同時培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三)滲透分段、概括段意方面的教學

《課標》要求高年級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從中年級起可以滲透分段、概括段意方面的教學。降低要求,避免繁瑣化,爲學生能夠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提供空間。學會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非常重要,不能放棄)

1、找中心句。

2、用記敘的要素來概括。(手不離文,言必有據,據在文本)

3、學習上一平臺的詞語。

4、刪除次要詞句,甚至不能再刪。

(四)閱讀中學習習作

三、認真把握好教學的底線

課文學習的底線:

1、完成要求認、寫的字。

2、掌握語文“中”各項練習(讀一讀,寫一寫加點的詞語)。

3、讀通課文,合理地回答課後思考題。

四、把握好閱讀理解的“度”

講深、講透、講全、是不可能的,是不合理的,是不必要的。分清“講”課文和“學”課文的區別,所謂“講”完,往往是教師根據自己的設計,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學生“學”課文:學懂(理解課文),看學生理解的程度——如果我們依照成年人的思想和閱讀水平,每篇課文“講”下來,肯定是課時不夠。而學生能不能讀懂一篇文章,理解到哪個層次,是隨他們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的。我們首先要樹立一個觀點:我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從不懂到懂一點,再到讀懂。

課文篇幅長、課文內容難、課後要求多。

1、提倡整體感知、感悟——對內容大體初步瞭解,抓典型的詞句進行有個性的體驗。

2、重在積累。

(知識的積累,情感的積累,認識的積累)

五、繼續指導學生學會默讀

1、默讀不僅是一種閱讀的手段,更是一項發展學生內部語言、提高和鍛鍊學生思維能力十分重要的語文訓練。

(朗讀出情感默讀出智慧)

中段: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質疑;加強默讀指導,提高默讀速度。

2、學習一邊讀,一邊想,理解重點詞語,瞭解每個自然段的內容,進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鼓勵邊讀邊動筆圈點,畫出重點,標出疑問。

六、關於教學內容的整合

(一)單元內主體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機整合。

(1)預習時讀通所有課文內容,解決課後生字。

(2)自己閱讀後理解每課後的思考題。

(3)第一課時,幾篇課文串起來,就思想內容進行理解。

(4)第二課時,針對每課的句羣關係,重點詞句,講練。

(5)每天早上花一定時間聽寫生字詞。

(二)主體課文和語文天地中的內容有機整合。

(三)閱讀教學和筆下生花的'有機整合。

(四)教學內容和學生當時學習情況有機整合。

七、關於三年級的預習。

1、看課題,質疑,簡單批註問題。

目的: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向課文。

2、初讀課文,通過一看二查解決字音,讀通課文。

目的: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快速識字,讀通課文。

3、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講了什麼,整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目的:學會邊讀邊思考,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4、自主釋疑,質疑。解決自己課前提的問題及課後思考題,在新產生的疑問處作上記號(如字、詞、標點、句子)。

目的:檢查自己讀書的收穫,同時產生新的思考。

5、查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識記難點字,做好課後交流的準備。

目的:課內向課外拓展,瞭解文章背景,爲學文打基礎;記住難點字,分散識字、寫字的難點。

注意:預習意識——預習時機——預習內容——預習方法——預習檢查——貴在堅持——養成習慣

八、建議與希望:

(一)通讀教材,疏理“深後思考題”和“語文天地的內容”。(進行哪些方面的語文訓練)

(二)細讀教參說明,明確本冊教材編排特點及要求。

(三)瀏覽單元檢測題,明確本期語文訓練的重點。

(四)不斷磨鍊自己,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1、在“磨”字上下功夫(研讀文本)

2、在“舍”字上做文章(擇其要點而教)

3、在“適”字上找出路(適合學生的就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4、在“學”中求發展。(博採衆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

三招:(善於)提問——(有效的)朗讀指導——(巧妙的)點撥

(1)帶着目的讀,讀出收穫來。

(2)帶着問題讀,讀出思考來。

(3)帶着情感讀,讀出韻味來。

讀進去——記得住——用得出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3

課堂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的主要場所,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語文教學當然不例外。雖然把語文課和數理化一樣以40分鐘爲單位設置不盡合理,雖然語文課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課外學習,但是老師的作用依舊是不可替代的,否則學校不就成了空殼?有一個忽略過程的觀點是,要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觀點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也確實切中了很大程度上存在的只重灌輸,不顧接受的問題的要害。但是細想起來,根據教學實踐者的探索經驗,老師切實的引導和步步落實的強化教育爲學生奠基自學的路徑,適時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是學生少走彎路,儘快步入學習學習軌道的有效途徑。省略了這個艱苦的過程,強力灌輸一種理念,接受者形而上的盲目施行,其結果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的自由放任,甚至使學業荒廢。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是對的,但缺少了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達到自主合作探究。不能從一面走到反面,把一切責任都交給學生。某種意義上說,新理念過於理想化,理想化到把學生的認知水平做了過高的估計。確實有個別學生會生髮自覺的探究和求知的慾望,而且獲得了喜人的成功。我們可以隨時觀察學生中的脫穎而出者,因材施教。但不可以以極少數的實例爲追求模式,確定教學方針和策略。導致假大空,使大多數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要引導有效,引導得法,引導有序,引導深入。

教師的作用是不可輕視的,語文教育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一位高素質的教師必然有豐富的閱讀經驗,有廣博的知識,有敏銳的語言感覺,同時有相當的專業藝術和專業精神。學校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組織性,強制性,系統性的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是學校的功能。要想提高教師素質,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還要有足夠的投入,不能搞花架子,搞形式。加大對課堂教學有效行爲的研究,使教學行爲更加科學,符合認知規律和學科自身特點,課堂有效教學行爲研究應該成爲工作的重點。

學生不知讀什麼,他們的眼前是一片漆黑,是層層迷霧,登山者尚知山在哪裏,看得見山的高度,纔可能準備攀登。大多數學生並不清楚讀什麼、怎麼讀,教師有必要做出示範,引領他們感受閱讀的趣味,領悟閱讀的方法。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現有的教學表現出一種急功近利,忽視了學生的建構過程,無視學生的自覺感受,應試目的的驅動,偏離了語文本身的學習航向,純粹是技術性的操作。改變這種狀況的出路在調整教學思路,更多地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策略,不是要減弱教師的引導,而是要提高教師的引導能力。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閱讀什麼的問題。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零碎到整合。什麼是淺呢?面對的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讀得懂,沒有疑難的文本應該是“淺”,適當的、逐步的提高難度,使閱讀呈現一種梯度。我深切的感覺到教材出現的問題,最突出的,概括起來,是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強迫學生閱讀距離他們太遙遠的作品,二是強迫學生閱讀思想內容艱深的文章。前者如歷史作品,後者如馮友蘭、魯迅、莊子、錢鍾書...年齡差別大,時代距離遠,地位很懸殊,文化差異天壤之別...不是說要拒絕閱讀優秀的古典文學,也不是要一味遷就學生的認知水平。而是一定要重視認知規律,保護學生的認知積極性不受挫傷,逐漸加大閱讀量,提高閱讀難度,提高閱讀速度。必須注意,正在進行着的閱讀教學是強迫性的,教材被奉爲圭臬,愛不愛不由你,願不願不由你。學生還沒有讀文本,教師就急於把現成的解讀強加於學生,學生完全被動。於是就出現了課堂上教室一言堂的局面,學生昏昏欲睡,無奈的接受似懂非懂的高深理解。強迫他們做自己不願做的事,這幾乎是一種精神折磨。編寫教材者自有其良苦用心,古今中外,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又都是蜻蜓點水,孤鴻一瞥,指望學生能自主探究,而事實上學生已經被擋在了文本之外。編寫教材者也有苦衷,難易、深淺、梯度如何把握,面向廣大的學生如何在有限的教材中涵蓋更多的信息,還需顧及方方面面的評議,也有諸多無奈。

但是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代價,爲了短視的應考,爲了安心的服從,爲了自己的俸祿,爲了自己的差事,就可以不顧學生的心理,無視學生的需求。要細心的呵護孩子們好奇心,探求欲,爲他們的終生學習充滿耐心、溫情地鋪設一條通向未來的路。

讀什麼?有幾個因素需要考慮:地域、年齡、時代、人文、難易。

根據最近發展區原理,學生首先願意關注的是與自己有關的周圍環境以及人的活動狀態。最先產生興趣的動力來自於對照比較的心理動機,進而斟酌反思自己的生存狀態,以求改變或推動生活。所以如果學生能夠一開始就從閱讀反映自己所熟悉的地域的人的生活狀態的文本開始,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調動所有與閱讀相關的手段,全身心投入個性化解讀文本的行動中。在一個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潛移默化的完成文化浸染和人格建構。

對學生最惹眼和惹心的是所讀文本中所反映的人物在他們這樣的年齡階段的生活狀態,與之加以對照,修正自己的生活狀態,見賢思齊的生命本能促使孩子們尋找更高的人生目標,不知不覺中他們的目光會投向更廣闊的空間,搜尋與之相關的信息,不斷建構適合自己的人格因素。《赤壁賦》《逍遙遊》《滕王閣序》《人生的境界》《宇宙的未來》……與孩子們的世界相距遙遠,甚至老師的解讀都欠說服力,讓學生怎麼解讀?所寫內容既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硬着頭皮讀下去,又跌入不知所云的萬丈深淵,無論怎樣讀都達不到“其皆出於吾之口”的境地。不是不要讀這些經典,只是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時先入爲主的設定了閱讀的高度。學生只好茫然地望文興嘆,找不到些許自信,哪還有繼續閱讀的興致?《阿長與山海經》《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童趣》……其中充滿生活氣息的描寫,在我們離開學校許久後每每想起,心頭還會閃現中學時代七彩的生活,內心泛起陣陣青春的漣漪。遺憾的是我們沒能抓住這樣的契機,讓教材牽着我們的鼻子,從一個有趣的地方及時離去,把孩子們帶入荒僻的原野,然後繼續跳躍,好像有意識地在跟孩子們的讀書趣味捉迷藏。當然可以引起學生閱讀濃厚興趣的不止是童趣,只是要善於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小心翼翼地呵護,使其能保持長久的活力。

教師畢竟有着豐富的閱讀經驗,需要引導學生閱讀,你的閱讀可以是示範閱讀,示範精讀,示範誦讀,示範方法,示範批註,示範疑問,示範解疑,示範誤讀,示範探究——示讀讀書經驗。和學生一起閱讀,毫無顧忌的閱讀。

有個技術性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篩選學生可能感興趣的文章,在課堂上朗讀。但同一篇文章不一定引起每個同學的興趣,讓喜歡該篇文章的同學將文章複印留存,待課後細細咀嚼品味。逐漸積累,作爲閱讀的基礎,引起繼續探求的需要。循序漸進,就有希望達到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境地,這時纔好談得上自主閱讀。但老師的引導還在繼續,不覺間也可能會到達《人生的境界》邊沿。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4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基礎,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最基礎的階段。搞好識字教學有助於學生自主讀書,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識字能力,通過識字教學爲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現就學習《夏夜多美》一課的教學作如下反思:

一、注重總結方法,讓學生在語境中識字。

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髮現、總結識字的方法、規律,並遷移到課外讓學生自主找方法、用規律去主動獲取識字方法。如授課教師在教學《夏夜多美》一文的識字時,教師抓住以讀課文爲識字的切入點,以讀生字、讀詞語、讀句子爲識字的着力點,引導學生識字,將自己認識的字、詞、句與課文整合起來,讓學生在語境中識字,這就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地識讀新字,從而培養學生學會識字的方法。

二、積極倡導隨文識字,力求認寫分流。

隨文識字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從兒童身邊的人物、生活這些鮮活熟悉的內容入手,以兒童感興趣的圖畫、兒歌、童話故事等形式呈現,或藉助拼音,或藉助畫面,或藉助豐富多采的語言形式,給兒童愛與美的啓迪,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師在教學《夏夜多美》一文識字中,就注重了藉助拼音與兒童感興趣的圖片,張貼到圖板上引導學生識字,給予兒童愛與美的啓迪,成功地運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則和愉悅情趣再認知過程中的巨大影響力,創設了一種溫馨而富有情景的識字環境,使孩子們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去認讀生字。

三、注重認寫同步,互相促進。

識字的目的是爲了更好的幫助學生閱讀,而低年級的閱讀,還在於更好地鞏固識字效果。識字要在語言的實踐交流中延伸發展,在具體語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授課教師在教學《夏夜多美》這篇課文時,教師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鞏固複習學過的生字,積極運用生字魔方讓學生個別讀、同座認讀等形式,滿足兒童識字後急於閱讀的急切慾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注重學法指導與習慣養成。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大力倡導見字識字、隨文識字、以寫促記、認讀同步等識字方法,拓展學生的識字渠道,力求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相結合。更應注重讀書、寫字習慣養成。學生語境、語感訓練,時時刻刻提醒他們讀書要口到、眼到、心到;寫字時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五、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關注知識的拓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反覆的美讀,在讀中識字、讀中感悟文情、文意與文美。此外,教師要適時聲情並茂地大聲朗讀,入情入境地朗讀。發揮其感染力,關注每個學生。在此指導的過程中,既要有嚴格要求,又要有溫馨提醒。這樣,學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課文的價值所在。此環節後,及時開展“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等活動,既能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達到訓練、運用與拓展的目的。

因此,當學生掌握識字方法,樂於識字、善於識字後,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讓語文因生活而精彩,讓識字因閱讀而豐富,就能張揚學生的個性,開拓語文識字與閱讀教學更爲廣闊的新天地。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5

【摘要】本文立足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爲例,着重探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及具體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讀寫結合 教學模式

閱讀與寫作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重點。教師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發揮自身專業教育水平的優勢,幫助學生在相關讀寫結合的課堂模式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一、閱讀教學中融入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隨着《全國中小學生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對學生在小學階段中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提高越來越看重,從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成爲了全國小學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教師在這種新式的閱讀課堂中通過融入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使得學生產生對相關課文或者閱讀材料的閱讀興趣,可以更好地提高他們的閱讀效果,從而爲之後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學生在之後的寫作過程中運用之前閱讀時產生的體會以及作者所運用的優秀表現手法,達到提高自身寫作能力的目的。學生在這種新式的教學模式中通過閱讀大量的語文課文或者閱讀材料,不僅充實了他們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他們文學素養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而且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提優培訓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達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對此開展閱讀教學並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

二、課堂教學中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手段,提高閱讀課堂效率的策略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實際課堂教學中通過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不斷補強自身的閱讀能力,同時對他們自身寫作能力的提高也起着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爲了進一步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課堂有效性,可以採取實用的教學手段到達這一目的。以下是幾種實用的教學手段,可供教師進行教學參考:

1.閱讀與讀後感相結合。

在傳統的小學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只注意對學生閱讀方面能力的提高,殊不知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的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閱讀與讀後感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這樣就可以使得教師同時兼顧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兩方面,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教師採用這種實用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同時對他們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好處。這種實用的教學手段不僅適用於語文課本知識上的閱讀教學,同時對學生課外拓展刊物的閱讀教學同樣適用。例如在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小學階段必讀經典課外讀物——《安徒生童話精選》。教師首先可以要求學生對其中的《海的女兒》《拇指姑娘》《冰雪女王》等著名篇目進行閱讀,教師要求學生對其中有意義的部分進行充分的思考,然後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最終達到讀寫結合地提高學生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效率的目的。

2.通過實際練習提高學生基礎語文能力。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閱讀課堂中不僅需要運用閱讀與讀後感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同時還需要對學生基礎性的語文能力進行培養與提高。教師在提高學生閱讀課堂中語文基礎能力的時候同樣可以採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在閱讀課堂中閱讀學習相關的課文知識,然後對其中的主要段落進行概括並寫出文章的主題大意,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目的。這種實用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縮寫文章與概括文章的基礎語文技巧,從而讀寫結合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例如在學習《日月潭》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熟讀這篇課文並教授學生概括文章的技巧,然後要求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縮寫與概括,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

三、教導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習慣,使得閱讀課堂得到有效延伸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運用實用的讀寫結合教學手段提高學生閱讀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在學生的課餘生活中也可以教導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好習慣,使得小學語文課堂得到有效的延伸。同時勤寫日記的好習慣還可以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爲他們以後的學習與生活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習慣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一種不好的行爲,那就是檢查學生所寫的日記。要知道學生的日記屬於他們自己的隱私,教師無權檢查並閱讀它們。所以教師需要努力改正這一毛病,幫助學生對寫日記產生極大的興趣,使得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得到有效延伸,從而達到讀寫結合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讀寫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端正教學態度,並知曉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同時教師在實際的閱讀課堂中運用閱讀與讀後感相結合的實用教學手段,進一步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課堂有效性。最後教師教導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好習慣,使得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得到有效延伸。

參考文獻:

[1]劉曉燕.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方法的新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01).

作者:鄧冬梅 單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中興小學校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6

有人說:關於閱讀,教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是的,高度決定視野。語文教師的高度在於對文本的準確把握和深度解讀。教師應反覆閱讀和咀嚼文本,從中捕捉有價值的語言點,加以發掘和發揮,找到一個最佳切入點,這樣可以高效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文本。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文《列夫托爾斯泰》,全文很長,學生初讀感覺讀不懂,我們初讀亦有此感。我們深入閱讀就會發現,文本的.引文部分有兩個很有價值的詞語:“醜陋”和“敏銳”。這兩個詞涵蓋了整篇文章。我覺得這是個很有價值的語言信息。抓住這兩個詞去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只有深入文本,把與文本相關信息進行對比、整理、取捨、提煉,這樣才能讀出文本的寬度與厚度,才能“披文入情”,做到不誤讀、不死讀、不俗讀、不淺讀。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7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我把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爲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爲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小明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裏去逛一逛,他說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他買了哪些商品?”接着看圖觀察思考。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幾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圖畫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商場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爲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後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後,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二、引導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於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開闢自主空間

教師作爲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從很早就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於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比尾巴》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

(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

(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裏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夥伴共同交流解決;

(3)我會講:把你讀文後的感受說給小組夥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後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

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後在小組內交流,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比尾巴》這篇課文幾個自然段結構相似,所以我讓學生首先來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然後再選擇相應的段落學習學生在交流中情緒高漲,全班交流時個個躍躍欲試。文章內容就在學生朗讀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師只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參與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爲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對於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地分析。我認爲作爲教師只要精心付出,學生定會還你一個驚喜。

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創造性思維是人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於和善於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於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

課堂教學是屬於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三、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點

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在語文學習中應多提供學生活動的機會,在語文學習中注重學生說的訓練。還可將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因爲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希望老師給予他們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華。例如我在教學《自己去吧》一課時,我就採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小組合作進行故事情節表演。小組間再展開比賽。學生在表演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自主學習。因爲要表演,學生得仔細揣摩小動物們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自主學習使新課程標準真正進入課堂。我們的課堂充滿樂趣,纔會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使真正的創新思維火花常開不敗。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8

摘要:閱讀在高中語文中佔有非常大的比重。如何實現高中語文教學與現階段互聯網的有效結合是現階段教師需要考慮的實際問題。互聯網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學生如何有效快速地獲取信息,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這與語文閱讀教學是息息相關的。只有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快速分析,尋找信息的能力,才能實現互聯網視野下高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高中語文;閱讀策略;研究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一)學生閱讀興趣不高

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非常的低,很多時候他們缺乏對閱讀的興趣。或許是因爲找不準題目的具體含義,分析不出來好的答案,找不到準確描述的形式,爲此,很多的學生不太喜歡閱讀題目。閱讀不僅僅是體現在考試當中,更應該出現在日常的生活中。高中生學習時間非常緊張,他們沒有多少時間能直接閱讀大量的書籍,這也就造成了閱讀無意義感,無成就感的現狀。

(二)教師閱讀教學觀念落後

高中教師知道閱讀的好處,也知道閱讀不僅僅體現在考試題目當中。但是,迫於高考的壓力,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瞭如何有效的分析題目當中,而沒有帶領學生找到閱讀的樂趣。閱讀應該出現在高中語文課堂當中,但是教師總是苦於沒有時間去進行閱讀的分享。閱讀的理念與實際教學有一定的距離,理念是好的,但是實踐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那麼,如何在互聯網高效發展的今天實現高中語文閱讀與互聯網教學相結合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策略。

二、移動互聯網視野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一)利用互聯網實現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轉型

傳統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根據一篇課文中的問題,分析問題得出最終的答案,這樣一篇閱讀就算講解完成了。語文閱讀題型多種多樣,總是會出現不同的文章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後讓學生進行解答。教師要利用互聯網實現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轉型。互聯網具有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動態呈現等等優勢,信息能夠被實時接收、動態傳播而不受時空限制。教師可以將一些動畫效果實時地進行傳遞,幫助語文電教化進行發展。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新的電影或者節目片段來吸引學生,這樣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其中有非常多的經典句子用來描述林黛玉和賈寶玉,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想象兩人相見時候的場景,或者教師播放一段影視作品用來描述兩者相遇的過程。如此,學生就會分析這樣與我的實際想象有什麼差別,爲什麼有人會進行這樣的演繹。閱讀也是思考的過程,也是實現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過程。

(二)利用互聯網實現高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爲學生帶來了信息的優勢,可以爲學生即時提供探究所需的豐富的學習資源,這就與信息量有限的語文課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促進模式創新。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對海量的信息有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改變灌輸的教學模式,把學習歸還給學生本身。教師可以建立有效的羣組或者利用微博進行知識傳播,不斷的鼓勵學生去建立自信,總結信息,努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例如,鑑賞李白的《蜀道難》時,在品味詩歌環節,教師就要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讓學生自己品味詩歌。每個學習小組選出一個人進行朗誦。在臺上,他們播放着伴奏樂曲,隨着伴奏動情地進行朗誦。有聲音,有畫面的課堂出現了,學生們一個個都聽得如癡如醉。學生對蜀道難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理解了李白的豪邁,理解了難於上青天的吶喊。

(三)利用互聯網創新建設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環境

互聯網不受時空的限制,無論何時何地學生都能找到聯繫的通道。它拓展了師生交往互動的空間,讓師生互動變得更加開放、多元和頻繁。語文教師可根據互聯網時代的互動特性,探索符合時代發展的互動教學方式,充分利用QQ、微信進行課堂教育的延伸,使互聯網融入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和生活中,創設一個全新的教育環境。教《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蘆葦》一文時,我有感而發寫了一段文字發到朋友圈,不料引來學生們的熱捧,被紛紛轉發和點贊。同學們在評論時也表達出了自己對於人生的困惑,怎樣做到有思想。在移動互聯網條件下,教師創設新的教育環境,讓語文課堂教學在互聯網上有效延伸,這就能加強學生對閱讀內容的領悟。

三、小結

這個階段的高中生是伴隨着互聯網長大的一批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着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甚至早已經習慣了互聯網帶給他們的巨大影響,習慣觀看巨大的信息。但是,他們卻沒有好的閱讀習慣,而對閱讀的學習是跟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息息相關的。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僅是要告知學生閱讀的好處,更要把閱讀作爲一種能力進行培養。將考試中的題目回答正確固然重要,但是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同樣也是一種能力,也是未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教師只有與時代共同發展和進步,才能實現學生和自身的發展,才能實現人才的培養。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9

首先提起閱讀能力,很多老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爲訓練這些就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這是對閱讀能力的誤解。

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並不錯,問題是閱讀能力不僅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這裏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其它能力。課標還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能力等。這種綜合能力還被表述爲獨立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是獨立閱讀能力的基礎和核心。

看來,我們在確定閱讀教學目標時,僅僅說“讀懂課文……”是不行的,應該說“喜歡閱讀課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級還應該有“欣賞……”另外,不論是否明確表述出來,教學目標都應該按照不同的年段有“評價……”的內容;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作爲自己教學的目標。

這種表述不僅僅有知識與技能,而且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含有過程與方法,是三位一體的目標表述。

小學生從上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閱讀,逐步學會閱讀。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得明明白白。就拿詞句的理解來說吧。

第一學段(1、2年級):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第二學段(3、4年級):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第三學段(5、6年級):

——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課標提出的每一條閱讀教學目標,都需要我們從各年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認真學習領會,認真貫徹執行,絕不能只關注本年段的目標。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不少的語文教學都是考什麼教什麼,繁瑣的分析,喋喋不休的講解,做不完的習題和練習充斥着學生的一切時間,學生的課外閱讀根本無人問津。

這種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作一個個盛裝知識的瓶子,機械反覆地操練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這種語文教學每天都“這樣重複昨天的故事”,扼殺了孩子們的閱讀需求,扼殺了孩子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也是學生們厭惡語文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閱讀教學首先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發表自己見解,形成閱讀能力。

其次,閱讀教學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氛圍。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

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這位教師還讓學生組織了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當小記者,這位教師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採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採訪才能獲得成功,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麼。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採訪本

村的主產業“琵琶”“檸檬”的種植戶們,讓他們去了解“琵琶”“檸檬”的種植過程、瞭解勞動者的艱辛、瞭解光和水分、氧氣對植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採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再次是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思想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滲透。

如在教學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老師佈置的“給爸爸(或媽媽)洗一次腳”的家庭作業很受家長喜歡,並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當交流作業體會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父母親是如何對自己無微不致的關懷,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己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親等等。老師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領會“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爲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還應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

1、合作學習,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閱讀過程中,學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討論,有利於學生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薰陶,在這樣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形成了。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學生閱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2、自主學習,探究發現,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爲本,爲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平等寬容,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教師角色應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導師”向“學友”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把學生學習的課堂“放心”地交給學生。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轉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10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說過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就是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也結結實實成了我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

創造“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盡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我們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着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語文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我們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爲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11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我們有幸聆聽到江蘇名師武鳳霞老師的《我和祖父的園子》和崔元洪老師的《畫家和牧童》。這兩節課是多麼貼近我的教學工作呀!細細聽來,名師的課簡約而不簡單,聽得入了迷,不知道怎樣記聽課記錄了。

他們是怎樣備出這麼精彩的課呢?武鳳霞老師的課後點評讓我受益匪淺。

一、怎樣備好一節課:

她用自己的實踐告訴我們:備課要不斷的取捨思考,不斷修正,設計的問題要利於學生的思考。良好的師生關係從備課開始,教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案要高於教材,但不要高太多。

備好一節課首先要有思想:思考訓練點,要想到浸潤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對教材的定位也很重要:從段的訓練入手還是從詞串入手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因材制宜。

怎樣才能讓自己有更快的思想,武老師教我們了兩種方法:

1、實錄還原法:實錄還原成教案;上課後還原成實錄,在比較中學習;

2、情景填空法:看實錄中有問題自己閉眼想自己會怎樣上,再和名師相比。

在我們的實際課堂中自己深感語言匱乏,怎麼辦呢?她告訴我們:課堂語言要積累:抽名師課堂實錄中表揚語言20條;指導語言20條。教師要讀書,是自己有豐厚的文學底蘊,給我們推薦了好書:《教學勇氣》、《靜悄悄地革命》《漫步教師心理》《美的.歷程》。

二、工作要有智慧:

1、文本解讀的智慧:

(1)把文章讀透,讀懂文字本身的意思,這時的讀是純淨地讀,在不看任何教參、資料的情況下自己讀。

(2)仔細地讀:“仔細”就是深入文本字、詞、句、標點中去思考,甚至研究。並把自己在閱讀中對字詞句的理解批註在旁邊,別管批註價值的大小,甚至不管是否有用,在教學目標還沒有定下的時候,就讓它們隨落在身旁,不要着急衡量其價值。

(3)對着文本思考並提問。

(4)查閱相關資料:一線教師(名師)的備課資料,教學實錄,反思;如果是名家作品要查看原文,瞭解作品與作者。

三、怎樣上好一節課:

(1)首先關注學生的習慣養成:站、坐、響亮說話。

(2)教師的提問要有誘惑力:講究自己提問的方式和角度,讓我們的提問更清晰,更新穎。

(3)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巧妙。

崔元洪老師以他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告訴我們語文課抓住12個字:聽、說、讀、寫;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我們要把語文課上成那個年段、那個類型的語文課。

崔元洪老師執教的《畫家和牧童》在朗讀指導環節中特別注重語言運用訓練。他設計的朗讀教學環節非常有梯度:讓學生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運用語言。他還告訴我們:教的內容要清晰;教的過程與方法要明白;教的結果要了然。語文課要幹語文的事。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12

小學是學生個性與各類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針對這一特徵,新課改提出了素質教育這一口號,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模式爲最終目標。而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正是一種以學生自主進行的方式爲主,且可以改善思維模式,提升語文素養,開闊眼界與心胸的重要手段。因此閱讀應當受到學生與老師的重視並堅持長期以一定的方式進行培養。“行爲-認知”教學法的提出爲閱讀教學打開了新的思路,讓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將進入新的教學狀態。

1“行爲-認知”教學法的提出背景

新課改後因爲素質教育的提出,語文教學的閱讀板塊的得到了重視,老師們開始嘗試引導學生接觸大量的課外閱讀資料,但課外閱讀的推進難以有較大的經驗獲取閱讀資料,但課外閱讀的推進難以有較大的經驗獲取,一是課外閱讀全憑學生自覺難以得到有效反饋,二是學生自我選擇的閱讀資料良莠不齊,且即爲單調難以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教學目的。因此需要對學生進行閱讀付諸更多的引導與關注。但部分老師的教學技巧無法有效的指引學生改善閱讀方式,一是不注重選擇材料與學生實際心理年齡特徵的關係又脫離學生日常生活難以因其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不注重收取對學生閱讀所得的反饋,難以形成教學經驗就無從談起改進方法。三是缺乏對閱讀材料進行拓展延伸講解,學生只是閱讀了材料沒有對材料主旨及意義或是材料的延伸有所理解收穫。最後在沒有一定方法的狀態下自由閱讀不論是閱讀本身還是知識的獲取都缺乏效率。

2“行爲-認知”教學法的提出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現狀存在種種問題。而教師們也在孜孜不倦得尋求着改革之法,在這種情況下“行爲-認知”教學法得以提出。其作爲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引進了西方教育者喬姆斯基的普遍與特定理論爲其依據,又根據中國的漢語環境分析構建學生的閱讀機制並結合過去聽說讀寫並行的優良教學傳統原則形成了一種讀聽並行,說寫跟進的新型教學模式即“行爲-認知”教學法。

3“行爲-認知”教學法的模式分析

3.1建立在小學生的獨特心理與思維方法之上的特定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不同於中高級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學生缺乏學習競爭意識與升學壓力,在某種程度上難以形成自主學習的自覺。但學生畢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更需要學生自我管理約束纔能有所效率與收穫。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老師仔細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有技巧性的從旁指導。“行爲-認知”教學法正是建立在小學生認知水平相對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力不夠持久的特定狀態上,提出在閱讀材料選擇上儘量選取難度較低學生易於理解,富有新意,易於抓住學生眼球的文章。

3.2“行爲-認知”教學法對閱讀的.延伸培養

在如今的閱讀課上,閱讀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學生學習的最終任務,如何在閱讀中有所收穫纔是該模式重視的地方。在“行爲-認知”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有特定的培養目標。一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即是閱讀的基礎也是閱讀的目的,老師可以在閱讀課上佈置數道閱讀題,學生帶着問題進行閱讀會對文章的主旨,立意,表達手段等理解得更加透徹。二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不僅是該教學法的目的也是一種過程,在閱讀課上老師要求學生對文章的相應問題有所理解,學生在思考中,不自覺的就會促進自我的思維與智力發展。三是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有所培養,小學生的表達習慣較爲直白,老師可以在閱讀課上慢慢使學生接觸一些別樣的表達技巧,並讓學生依樣畫瓢,嘗試不同的表達藝術,會對學生的口頭表達乃至作文表達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在利用“行爲-認知”教學法進行閱讀教學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4.1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行爲-認知”教學法下的閱讀模式往往需要聽說讀寫相結合,需要學生全程保持高度集中與積極參與,前文中已經提到爲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老師一般會在閱讀的選材上有所側重,但即使是這樣,在教學過程在也需要老師耐心引導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階段都能積極參與。

4.2閱讀是感情的追蹤

閱讀不但是對作者感情的體會,也是對自身感情的摸索。老師在選定材料是學生開始閱讀之前可以先行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與人生意向等。學生帶着一定的瞭解閱讀也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在有讀後感任務時能夠更好地結合自身體悟,在同題材寫作中也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達。

5結語

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手段,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收穫老師在課堂上無法傳達的生活領會與情感交流。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後也能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語感與眼界。但在小學生的閱讀體驗中,學生自己很難達成有效的收穫,因此需要老師的耐心引導。“行爲-認知”教學法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老師在付諸實踐的時候也需要及時總結教學經驗,不斷進行改進與完善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體驗,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13

我教八年級語文,感覺學生讀的書少,基礎薄弱,就會影響到閱讀能力,如何提高閱讀能力,我相信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感悟。

課內閱讀得到方法,課外閱讀運用延伸,出現問題,再具體到課堂內指導解決。

我以八年級上冊《老王》一課教學爲力,散文中的事件雖然繁雜,但是中心事件突出,詳寫的內容同學們都知道,是老王在臨死前給我們一家送香油和雞蛋。但在做題解答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具體描寫方法的判斷上學生回答有丟落的現象,在人物性格的認知上只能知道其一善良,而忽視了他的知恩圖報,能夠知道楊絳的一家對老王的同情,卻感受不到楊絳看到老王時的悲酸和感動的心情。在與作者作品的'交流中沒有完全的融入到作品中,讀書的境界還停留在表層。因此不能將自己轉變成作者,設身處地的去感受老王的送香油和雞蛋中的複雜情懷,老王不要錢卻攥的緊緊的將錢拿走,在評價作者時,學生沒有想到作者自責,愧怍,善於反思,只知道她善良,具有人道主義精神。

在課外佳作閱讀中,學生積累運用的名言,詩句,在閱讀中出現,學生記得不牢固,因此拓展的不會。原因是讀文次數少,讀書讀得淺,沒有深入進去,感受作者的精心描述,在讀得層面上,讀書的方法上需要教師給予指導,並且逐漸培養讀好書的習慣,這樣會不斷的豐富知識,帶動學生的語文基礎,形成閱讀能力。

我平時的教學,在練習的鞏固環節一定要精講一個,不能只停留在課內的幾篇文章上,我想,能力的形成雖然慢,但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夠逐漸提高。讓學生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受益終生。在樹的海洋中暢想,遨遊,開闊視野,汲取營養,變貧瘠爲肥沃,變愚昧爲聰穎,營造濃濃的書香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被薰陶漸染,一定會在語文閱讀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14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所用的時間是最多的。通過閱讀能使學生吸取人類幾千年積累起來的文化知識,不斷的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憑藉書本的知識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擴展知識的領域,與人交流,與社會溝通。

一、自讀感悟,領略美的旋律。孩子是一羣思想的精靈,在他們看似短暫的人生經歷中,他們已經有了對生活、自然,以及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獨到看法和見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不斷陳述、分析,灌輸自己的知識讓學生去模仿,那學生就會變成一個沒思想的克隆人。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憑着自己的能力去讀懂,去感悟,去體驗,去領略文中美的旋律。

1、初讀課文,感悟整體。要學懂一篇課文,知道課文說些什麼,首先就要讓孩子去讀。讀過課文,對語言的感覺,對文章思想的感悟,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在教學這一課時,一開始就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並且提出一個要求:"你能讀懂些什麼?"一讀好,學生們就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

學生是那樣迫不及待地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即使是最粗淺的感悟,他們也是欣喜若狂,躍躍欲試。那是他們真正的思想在努力呀!這種極具個性的思維火花,是多麼令人興奮。

2、再讀課文,感悟語言、入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名篇佳作,文中的語言都是十分優美感人、如果讓學生慢慢再讀,就會有更深一層的感悟、例如《九寨溝》一文,作者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和巧妙的修辭手法,把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九寨溝的雪峯、湖泊、森林、

彩池、飛瀑時,讓我們彷彿是身臨其境,領略了九寨溝的童話世界,好像進入了人間仙境,讓人留連忘返。

二、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髮現並解決問題。古人云:“學貴置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而作者大多都通過不同的手法間接的表現出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創設生動、有趣、有味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慾望,喚起學生思維的能動性,樂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在大家的談論聲中解決問題。例如,在分析《月球之謎》一文前,可以設計一連串簡單而又連貫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月球什麼樣?這堂課寫了月球那些謎?這些謎解決了沒有?作者爲什麼寫這篇文章?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邊思考邊看書,就能更快的瞭解文章內容,爲老師的進一步分析打下好的基礎。

三、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形式,課標指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俗話說,一人見短,兩人見長。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圍繞着問題各抒己見,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既可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增強自信心和集體感。另外,可以讓合作學習延展到課外中去。根據課文的需要,佈置學生按學習小組集中或分別收集和整理資料,通過在上課前介紹給其他同學或出黑板報等的方式,把資料轉化成知識,從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教學《頤和園》時,我讓學生收集有關北京有名旅遊景點的資料,更可以擴展到全國或全世界的著名旅遊景點後,綜合起來把資料繪製成一張旅遊景點地圖。

四、運用現代化教具進行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把現代教育技術科學合理地運用於閱讀教學中。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文、圖、聲並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激發學生自主探知的主動性。由於傳統教學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很少,閱讀容量少,即使是很形象化的餓語言描繪,始終不是形象本身。而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不受時光限制、形象地傳輸保存和再現知識原型,將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羅萬象的事物、如詩如畫的盛景等,有選擇的再現於課堂。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緊扣課本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們探知的主動性。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中,藉助多媒體理解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在只讀精讀的基礎上,分別運用動畫效果,顯示“迎,追,遊”三個教學重點的動感畫面,讓學生形象感知其演變的全過程。這樣不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理解課文,還將學生從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轉變到積極主動進行信息加工的.認知主體位置上來。

2、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現行教材中的許多事物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候若光靠教師講解,學生是不易理解的。藉助多媒體課件,就能爲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爲易,並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北京》,要求學生說清楚天安門廣場上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建築物,這對於大多從未去過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天安門廣場四周的景物,學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學習任務。

五、利用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的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50萬字。如果學生只閱讀課內的範文,一個學期才閱讀幾十篇文章,即使篇篇讀得滾瓜爛熟,所得又有幾何?必須讓學生利用掌握的方法、知識去廣泛地閱讀課文以外的書籍,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1、制定課外閱讀規劃。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外閱讀的規劃、目標、內容、總量、活動方式、評價方法等方面制定具體的計劃和措施。閱讀量依據大綱的規定。閱讀目標首先要定位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其次從掌握閱讀的方法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等方面分解出不同層次的目標。我採用“自主性”和“計劃性”相結合的方法選定課外閱讀的內容。“自主性”就是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教師只要求學生在選擇讀物時要涉及到時事新聞、科學知識、文藝作品、歷史故事等不同的門類,進行廣泛地閱讀,而不是具體指定讀哪本書。“計劃性”是指着眼於本校的辦學特色,思考“我班的學生畢業時應該有怎樣的文化積澱”從而確定我班每位學生在校期間都必須讀完100本左右的書

2、結合閱讀教學,教給閱讀方法。許多學生有課外閱讀的興趣,

但在如何“讀”的問題上,並不很明確。如有的只憑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讀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作文上。因此,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但要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穫。我的做法主要是結合閱讀教學,向他們介紹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一是選讀法,即根據自己在課內外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二是精讀法,即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精細地讀。比如閱讀教材推薦的有關文章,我常常使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在校內外的課餘時間或回家之後,去反覆閱讀,並按我預先提出的思考題去思考、去解答。三是摘讀法,即用抄文章有關內容或重要詞句的方法去讀。這是我在課外閱讀指導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我班中,人人都備有這樣的摘抄本,美其名曰《大海拾貝》。每當指導學生作文時,我就要求學生翻翻自己的《大海拾貝》,從中選用資料,以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

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它既可以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能力,使學生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薰陶。教師應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爲以後的語文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篇三

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爲它是和其他知識全面綜合運用的過程,是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思想認識水平的綜合反映。所以,長期以來這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實際上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得並不好,尤其是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本人一直思考着這麼一個問題,即爲什麼在教學中花費了很大力氣進行語文閱讀的訓練,卻總是達不到基本過關的要求呢?學完這些視頻後,反思這個問題,我認爲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雖然早就形成了共識,但真正去實施的教師並不多,它只是成爲了一個口號,直流於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就對老師形成一種依賴,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只是一個接收知識的囊袋而已。因而我們還要多學,多研究學生的心理。

二是教學方式單一。也許我們還沉於老習慣中。語文閱讀教學目前採用的大多是接受式學習,而且是採用被動式地接受學習,學習主要是接受現成的知識,思考不夠,理解不充分。教師就算設計問題,也是要引導學生從嘴裏說出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不盡人意,學生很少有真正的語言實踐。學生只能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去思考。初中學生直接閱讀文章和思考感悟的時間少,不能夠積極去思想,去理解探究,努力形成自己的看法。所以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自然閱讀題失分也就多了。

1、教師觀念的改變。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相信學生,把以“教師爲中心”、“課堂爲中心”、“知識爲中心”的教育方式改變爲“以”學生爲中心“、多渠道教學”、“培養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歸宿於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變,但是應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教師的引導能力在這時尤爲重要。這樣,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教學方式的改變。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要正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自主學習不能流於形式,應當讓學生髮表意見,充分尊重學生想法,挖掘其閃光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15

1、充分感知閱讀材料,深刻理解語段內容。

在做閱讀理解題時,首先要對閱讀材料進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氣和,帶着求知明道的閱讀心理去閱讀。

第一遍閱讀時不要在個別生字、新詞、難句上糾纏,讀後自問:該語段寫了些什麼內容?

再閱讀第二遍,閱讀要更快,較熟的內容可跳讀,選讀重點語段。第三遍閱讀要控制好時間。

總之,要通過整體閱讀充分感知閱讀材料,深刻理解語段內容。

2、細心揣摩文後題目,認真審清題幹要求。

答題要正確的理解題幹要求,準確接收題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萬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學生往往對自己過於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題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憑經驗思考,憑感覺做題,還把日常學習中的不良習慣帶入考試。

另外,有的同學平時語文基礎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寫作手法、修辭手法、說明方法弄混,以至於問東答西,張冠李戴。審清審準題幹是“方向性”問題,方向錯了,考試中因此失誤失分者不在少數。

3、注重規範答題語言,準確嚴謹表述答案。

語文答題對語言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表述題、闡釋題。語言應準確、嚴謹、周密、規範、卷面整潔。

不少學生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具體表現在:

(1)用詞用語不當,詞不達意,心裏在想的和筆頭寫的不一樣。

(2)語言過與繁瑣,講了許多無關的話。有的'過與簡單粗淺,省略了許多應該說的話。

(3)語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4)答題無條理,胡斂亂湊。

(5)書寫混亂,亂改亂劃。對此,答卷應做到書寫工整,成行成列,語言成句,不寫錯別字,對於要改的字、詞、句,一律用統一的修改符號,如刪除單字用雙斜線,刪除句子用平行線,萬不能亂塗亂抹,畫“黑圈”或亂“拉線”。

總之,要想使學生在閱讀方面取得成績,就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準確答題的能力。只要學生持之以恆,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養成好的習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