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上星期縣教體局有關領導來我校臨位視導,聽取了各位教師的精彩講課,並提出寶貴建議,給予高度評價。現就兩位語文教師的精彩課堂闡述一點個人觀點。

徐老師首先明確今年我市中考說明中的要求,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其次直擊中考,由近三年的中考題總結出題規律;再複習相關知識點,歸納答題規律;最後做例題、做練習,做到舉一反三。在處理習題方面,先整合考點,再把大量的閱讀習題分類整理,做到一個考點配數套練習,真正讓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由例到練,由點到面,評價及時;師態自然,清新亮麗,溫文爾雅。整節課如浴春風,給中考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嶽老師把生帶入激情燃燒的歲月,讓生帶着興趣入課堂,同柳宗元到小石潭進行了一次快樂旅行。師生達成一片,生個人、小組等多種形式展示,合作、交流、探究、檢測,或坐、或立,生分A、B、C多層次展示,重點放手於C類,體現了弱者優先,機會均等、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用分數激勵生的.積極性,小組合作學習很成功,是我學習的榜樣。正如其課堂口號:我的課堂我做主,我的情感我體驗。

掩卷深思,感觸頗深,心靈得到全新洗禮,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再努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2

5月18號,縣教研室來我校視導聽課,能得到張校長指點,心中甚感榮幸。我執教的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十六課《貓》。

《貓》是鄭振鐸先生的名篇,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沉鬱,文筆樸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摯,有很高的人文價值。但文章篇幅較長,有34個自然段,四千多字,要想在45分鐘內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品味文章深情,並且達到超越作品進行感悟的教學目的,的確有一定的難度。我在反覆閱讀課文之後,決定以“我”養了幾隻貓,分別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它作爲切入點,依據“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拓展感悟”三大板塊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進而理解作品,品味感情,感悟人生。

一、整體感知。課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朗讀。並且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小貓的特點進行語言描述的.?劃出三隻貓不同的特點。以及“我”對於這隻小貓有什麼樣的感情?進行小組交流,討論。

二、重點研讀。通過前面的學習,知道文章的重點是寫第三隻貓,因爲課文的第三部分纔是本文的主旨。通過解答學生在自讀時的疑問,和學案上提出的問題,加深了對第三部分的品味。

三、拓展感悟。通過“我”的教訓,延伸到實際生活。讓學生以說話的方式(對於————,我想說————。)感悟文章蘊含的人生哲理。對於作品中的“我”,使學生感悟出:不管對人對事一定要弄清事實的真相,不能妄下斷語,並且知道要善待身邊的小動物,要平等的對待它們,尊重他們,纔會避免看到生命之悲等。對於作品中的貓,使學生感悟出:只有不斷完善個性,才能避免不幸,以及弱小就要挨欺,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完善自己,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等。

一堂課下來,我認爲自己還要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1、在語言的品析上,不僅要點到,而且要點透。

2、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要進一步明確責任並及時準確地作出評價。

爲此,以後還要多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不足之處,懇請老師們多多指教。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一、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學科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因其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實際的教學卻是老師不重視德育教育,只是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而對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沒有及時領悟,影響了語文人文性的發揮。老師對德育滲透的點、程度都把握不夠,德育滲透的時機、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讀文本及相關資料,將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瞭然於心,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佳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文章內容中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老師要善於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夠做好德育滲透的工作。

二、閱讀教學缺乏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肩負着語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的一大半。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內涵的感悟,對學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教學的核心是朗讀,而在初中教學中,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範讀外,學生朗讀文本的機會很少。一個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不愛讀,一個是教師忽視了朗讀的作用。熟讀、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則缺乏應有的重視。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的朗讀,讀中悟道,讀中品味。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重視了朗讀就是重視了閱讀教學。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朗讀,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

三、初中語文習作教學的反思

習作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而且中考試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當高,不容我們不重視習作的教學。但是習作教學卻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寫,老師覺得難教,是語文教學的大難題。教師要具有發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寫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對於寫作形式都沒有了明確的規定,寫作形式越來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的思路要拓寬,教學的理念要更新,引導學生髮散思維,蒐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善於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動和小發現。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啓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4

這首詩中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後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後兩個比喻句學生能較快理解。前一個比喻句與往常不同,在平時,我們通常說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這樣的比喻學生就見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學生就不容易理解了。參考資料上這麼說:“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所以這個比喻句要結合詩的意境來解說,並要先向學生介紹古時候,使用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故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學這個比喻句,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僅僅爲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慾望和樂趣也將大大減少。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5

《甜甜的泥土》是臺灣作家黃飛的一篇小說。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爲“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一個離異母親對孩子深愛,也體現出真摯的人間溫情。結尾意味豐富,值得玩味。

本課的教學構思和教學過程,我是本着“三學兩評”的教學理念來設計的,各環節在經過多次調整後在課堂中取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認爲本堂課中有幾點構思是比較可取的:

一、條理清晰,完整統一

《甜甜的泥土》屬於自讀課文。在自學環節,我首先是讓學生學會概括文章大意,並且理清文章線索。學生基本能抓住“奶糖”這一線索,並提綱挈領地把握住文章大意。

導入環節的設計,我以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渲染氣氛,播放生活中表現母愛的圖片並有感情地朗誦,這種創設情境的方法,使學生容易走入情境,從而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在結尾時以一段抒情性的話語總結全文,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重新體味人間處處有真情的主題,也達到了本課最後的高潮。

二、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有效進行課堂導學

課堂導學中我設置了“品人生百味”這個環節,讓學生對文中的豐富情感進行自我解讀。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一個“甜”字,一步步挖掘其中深意,先分析其中包含的濃濃母愛,再昇華到人間真情的主題中。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小組談論後積極發言,很好的帶動了課堂氣氛。

三、朗讀體驗,以讀促寫。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在感悟母愛環節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爲有聲的語言,感染學生,激發了學習興趣。新課改中強調:“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基於此,我設計了“繪一片佳境”這一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又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這堂課教學從整體上來看是很成功的,不過還存在以下兩個不足:

1、未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反覆閱讀文本,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纔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從朗讀到品讀到悟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在讀的過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

2、時間掌控不夠靈活。最明顯的是到“繪一片佳境”的環節時,眼看時間已經不多了,只能讓一位學生展示她的作品,雖然她的作品很精彩,但讓更多學生展示參與並得到提高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6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爲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有不少老師認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爲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啓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與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已經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也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感、健全其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但並不是徹底否定過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認爲不能當“知識的傳播者”,要當“學習的促進者”,不能當“教學的管理者”,要當“學生的引導者”,如果學生是主體,整個課堂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會各行其是,像一盤散沙,雖然他們各抒己見,但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新課改是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不是全盤否定講授法,講授法並非全是“灌注式”。

作爲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爲仍然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以否定一切的態度來看待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應該多一點辯證觀點,教師既是知識的呈現者,也是信息的組織者;既是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促進者;既是課堂的管理者,也是課堂的合作者;既是學業的評價者,也是學生成長的記錄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熱鬧”、“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當前的課堂中,新的學習方式的應用,學生自主意識比以前得到增強,合作願望不斷提高,探索熱情持續高漲,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已經不難見到,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的開始了討論研究,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千萬別讓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爲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動,多一些探究,讓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這纔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學習。

(1)要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真心實意營造寬鬆、安全的氛圍。

(2)使教學生動有趣,並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樂於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4)以某種建設性、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

(5)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有聯繫和被尊重的感覺。

(6)培養學生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

(7)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並且鼓勵學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學習。

4、探究學習。

隨着新課程的逐漸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會隨時地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採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必能達到中學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8

隨着新課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對其進行的反思已推向了縱深。花裏胡哨的形式,放任自流的自主,脫離文本的創新,都在理性的反思中漸沉漸沒。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又大放光芒。反思後,大家認爲語文課堂宜書聲琅琅,宜語文味兒濃郁,宜注重人文素養等等。於是有人認爲“胡漢三又回來了”。照搬原來的老一套,體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有以下幾點:

一、一讀到底無所求

誠然,語文課堂少不了朗讀,以讀爲主來設計教學亦不乏成功的先例。“讀”在語文課堂上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培養語感,熟悉內容,體會情感,分析形象……尤其是詩詞的教學和散文的教學更是離不開朗讀。但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讀”佔螯頭的,比如一些說明文和議論文,就無需一讀到底,一讀再讀。而且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有誦讀、美讀、品讀、速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競賽讀等等。

讀時還要注意目的與功效:速讀有利於感知文本大概內容,美讀有利於增強文本感染力,精讀有利於品味語言,默讀有利於思維訓練,齊讀有利於面向全體,分角色讀有利於凸現人物性格,競賽讀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上,教師應根據文本的需要和學生實際,恰當地選擇朗讀的方式。那種不管什麼文體,不顧文章語言風格,不講語文教學目的,不顧朗讀效用,一讀到底的做法是需要反思的,甚至說,是應該拋棄的。

二、品味語言表象秀

越來越多的老師認識到,語文課不同於其他學科課。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課,或者上成音樂舞蹈課,或者上成綜合實踐課的現象幾乎沒有了。這種“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荒謬行爲在反思中得到了糾正。語文課堂應該有語文味兒,而體現語文味兒的關鍵之一就是品味語言,於是語文課上品聲一片。

在課堂教學中,不少老師將品味語言理解爲對修辭的判斷。在一次“教學能手”的.比賽中,不少老師對《揣摩幸福》中的語句“有的人把雪中送炭噓寒問暖當作幸福,這種幸福是常青的;有的人把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當作幸福,這種幸福是清純的;有的人把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當作幸福,這種幸福是畸形的;有的人把朝三暮四、尋花問柳當作幸福,這種幸福是醜陋的……”停留在比喻排比句的判斷上,句子的情味根本沒品出來。幸福觀的多樣化,作者對正確幸福觀的傾向沒有品出來。

其實品味語言,不僅僅是要品語言的雋永之美,還可以品出情感的豐富之美,人物的形象之美。

一位教師在講《羚羊木雕》時,抓住文末“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一句話進行品味,將“我”的無奈、屈從、後悔、不滿、疑惑等豐富情感淋漓盡致地品味出來了。父母的重財輕義,奶奶的明理無奈,“我”的重義輕財但軟弱求全,在對這句的品味中逐漸凸現出來。

洪鎮濤先生在教《荷花澱》時,抓住水生嫂的一句話來品味,達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通過品味,發現作者塑造了一個支持丈夫革命、善解人意而又面臨困難的善良農家婦女形象。若將其中的冒號改爲逗號,“水生嫂”就成了一個表面支持丈夫革命,實際上刁蠻難纏的不覺悟者形象。

三、輕視思維讓人愁

新課標確立了以人的發展爲教育終極目標的理念,如果說,品味語言是語文課區別於其它課的重要標誌,那麼,發展學生的思維,就成了語文教學的重頭戲。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語言乃是思想的有機創造。它紮根于思想之中,並且從思想中不斷髮展起來;所以,誰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要發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想單獨發展語言是不可能的。”如果學生思維不敏捷,思路不開闊,思考不周密,認識不深刻,聯想不豐富,那麼,他們就不可能得到終身發展。

在語文教學之中,存在着重積累輕思維的現象,課堂上讀得多,說得多,背得多;思得少,辨得少,爭得少。語文課堂上的思維訓練存在着隨意性和斷續性,片面性與盲目性。

思維訓練就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廣闊性、周密性、創造性。可以通過情境設置、質疑問難、比較求異、馳騁聯想等手段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鄂教版教材《長河落日扁》中,“咦!剛升起的太陽竟是略有一點扁的。”一句中,“咦”後爲什麼用歎號不用問號呢?原來,用歎號更能表現出作者的驚異之情,與文章的觀點“司空見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學道理”相吻合。小小標點學問大。

有時候,一個詞語裏面也藏有玄機。在武昌區名師工作室的一次閱讀研討課中,筆者將《歸來吧,從容》裏“草原逶迤的裙裾從車後窗漸淡漸遠”一句中,“逶迤的裙裾”進行了挖掘,認爲“裙裾”一詞極具畫面美,讓學生展開聯想。草原的廣闊,草原的美麗,草原的魅力,在學生的想象中,宛如一位衣袂飄飄、婷婷玉立的少女,那份美感永駐心中。此時學生聯想越豐富,想得越美,心中的缺憾就越大,作者對從容的渴望也就體現得愈加急切,文章的中心就更加突出了。

當然,比較求異也是培養思維的重要手段。《故鄉》一課中,通過對少年

閏土與中年閏土語言的比較可以發現,中年閏土話語少,講話斷斷續續,充滿等級觀念,木訥、呆滯的原因讓人深思: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地生活着;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真切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希望有新生活的熾熱感情。課堂上,只要抓住了思維點,就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思維。

總之,語言品位和思維訓練是語文課的重點,猶如鳥的兩翼,撲棱任何一邊的翅膀,鳥都無法正常飛翔。

作爲一線的教師,應該在新理念的武裝下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進。任重道遠,理應不待揚鞭自奮蹄,努力探索出佳績。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中學

“以人爲本”是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各種各樣的語文讀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擔任主編,理念新,選文美,包裝精,誘惑力強。有的學校,給人手一冊。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級各類的輔導用書、練習訓練,鋪天蓋地而來。這樣,使得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汲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課文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師思想中弱化。同時,有的學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新課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組合作秀,課件展示會(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虛美化)等等。這種現象表現在公開課上尤爲突出。

一、現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1.教材課文要靈活運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單元以及課、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語引人入勝,着眼於引導師生對新單元主題、教學要求等方面的瞭解,引發學生對新課文的學習興趣。這些提示語文字優美,生動精彩,能吊起讀者的胃口,讀了以後的確讓人產生一種急切地想要閱讀課文的衝動,真正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作用。

(2)朗讀、品析要落實到位。讀的方法有許多種,這裏說的朗讀,主要是指在課堂(早讀)裏學生聲情並茂,入情入神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精彩文段,這一傳統的讀書方法不能丟。 品析,指的是品析語言,就是對語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進行細緻的分析鑑賞。“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離破碎,肢解得體無完膚,而是要在一詞一句的認知基礎上,養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後幾段,如果不熟讀,就很難完成練習四中的第一小題。

(3)背誦、默寫小可忽視。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幾十(首)篇古詩文背誦外,每一冊的課文,對於現代美文的背誦要求甚少。傳統教學是十分重視背誦的,它不僅有助於發展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規範語言,提高表達能力,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們會說能道,但真正讓他們說規範話、寫規範字就差多了,學生手寫出來的文字潦草,難以辨認,尤其是默寫,錯別字多。因此,我們要挖掘課文中的優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讓學生背誦和默寫。

2.作文、口語交際要靈活多樣 各冊教材將寫作和口語交際分別整合於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部分內容之中。閱讀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片斷式的,綜合性學習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系統的、整篇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基本解決了說和寫的素材來源問題。但是,大作文訓練如果按部就班,其數量顯然是不夠的(每學期6次)。一線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素材,並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有計劃的寫作活動(大作文每學期至少要8次)

二、課堂教學,拒絕作秀 什麼是課堂?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不是教師行爲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當前,不少教師把課堂變成演戲的舞臺,展示矯情的東西太多。學生回答個個到位,時間把握分秒不差,教學環節極爲流暢自然,全堂可謂渾然天成,不着一絲人工雕琢的痕跡,教師把教材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聽了這樣的課,感覺就像是在讀學生虛情假意的作文,感覺缺少鮮活的生命氣息。

1.公開教學,要摒棄虛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開課的目的是開展教學研究,探討教學方法,但在有的學校公開課已經或正在變味,成爲學校及教師謀取名利的手段。爲了上好公開課,得到任務的教師會早早做好準備,反覆操練直至爛熟,有時還得請同組的老師幫助設計教案,查找資料,製作課件,進行包裝。學校也號召獻計獻策,集體協作。爲了這節課,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謂殫精竭慮。

2.平時教學,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單一化 翻開字典,對“改革”是這樣解釋的: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這樣說來,新課程改革不應是對以前的教育徹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繼承。面對課改,有的專家雷厲風行,大張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們認爲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陳舊教法與教材改個天翻地覆,全面徹底。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之路,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如何繼承發展傳統教與學的精華,爲新課改所用,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轉變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卻對此予以全盤否定。我認爲,不能拋棄中國傳統,而應該弘揚中國傳統的.成功經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大語文觀”,強調開掘各種課程資源,提倡網絡、電視、圖書等進入課堂。但是,“跳出語文教語文”,是否就是跳出課本不要課本,一味追求“轟轟烈烈”呢?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封閉和僵化,就要放棄傳統閱讀文。所以,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要“抓好基礎,當堂鞏固”。教育部有關專家在北侖課改評估反饋會上指出:“傳統教育中,有許多值得繼承之處,我們要將其發揚光大”。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

三、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 合作學習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它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創造性運用。小組合作不可濫用。小組合作學習,本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合作學習方式,小組討論形式比較自由,學生往往可以無所顧慮地暢所欲言,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擦出了許多可貴的思維火花。但是不少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形式。“討論”成爲擺設,學生主動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參與不夠;雖然輪流發言,但實質仍然是個體獨立學習,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合作、互動和交流;有的學生成爲“常駐代表”,組內外一言堂;後進生仍然缺少學習積極性;不能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分工合作的關係;目的與作用並不明確,爲方式而方式導致走向形式。做好三點:因需而置,因時制宜,貴在指導。

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新課程、新教材仍處在實驗階段,必定存在需要改進之處。在教學實踐中,對於教材的問題,究竟是專家說了算,還是老師說了算。我以爲,應該讓我們的一線老師有更多的發言權。教師在實踐中要敢於對新課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爲新課程、新教材的不斷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開始講讀古文了。之前先通過現代遊記讓學生初步形成了有關遊記的相關印象,有了相對具體的感知,然後在理解古人的遊記作品便有了相對的基礎,因而會變得容易了。

整個單元共四篇,唐、宋、明、清各一篇,作者皆爲大家。第一篇爲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永州八記之一,極其經典的一篇遊記,也是中考篇目之一,所以講解宜細。爲了達到讓學生更好理解的目的,佈置預習時我留了幾個作業:網上搜集柳宗元資料和有關本文的介紹,提取出你認爲有價值的部分或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預讀課文,重點註釋迴歸原文,劃出疑問;思考本文是否和你已知的`遊記文章相類似。三個預習作業各有側重,或想指導學生如何蒐集使用資料,或是讓學生具體熟悉課文內容,或是學會比較分析,在已知中學習未知。

第一課時,我先回顧了常考的或者說基礎的有關柳宗元知識,名、時、地、評、作等,板書於前。然後根據情況請了三位同學上臺介紹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同學們介紹的五花八門,他們每說一點,我儘量根據他所說概括一下角度,最後針對他們所講明確了與語文學科有關的幾項,指導他們明白如何整理有關資料(家世、身世、仕途經歷、功績等),讓他們明白了古人不應僅是紙人——機械的活在幾個知識點上;而是活生生的。尤其柳宗元被貶永州前因後果,王叔文改革的具體內容和失敗原因及後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柳宗元被貶永州時的境遇,也有助於理解文章情感。

爲了養成學生綜合思考的整體意識,我又加了學生已知的有關劉禹錫的回顧,同時也加了柳宗元再次被貶的原因和被貶後所做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舉措和四年後英年早逝的史實,讓學生比較全面的感知這個人的人格魅力所在,也爲後來學習范仲淹、歐陽修等埋下伏筆,也使這個人立體的活了起來,效果不錯。我一向贊同“文如其人”,相信筆爲心靈之舌,所以經典文章必詳解作者。

第二課時,疏解文義,理解內容;品析美點,感悟情感

主要問題:字詞理解不準確,囫圇吞棗。

主要有以下字需注意點撥提示:

1、一詞多義類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爲底以其境過清)而(潭西南而望、乃記之而去)爲(全石以爲底、爲坻)

2、詞類活用西行、下見小譚、空遊、影布石上(布理解最不準,多人理解爲倒映;追問了一句可改爲影映石上嗎才使學生注意到了體會意境和語境)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環合、悽神寒骨

通過自讀提問——教師檢查,明確學習古文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實,積累重點字詞

講解主要圍繞兩個問題:

1、柳宗元少年有成,並非沒見識,爲什麼一個小潭會令他如此心動?引導學生具體感知小石潭獨特特點。

2、如此奇美景色你最欣賞哪一點,爲什麼?打開思路,或手法,或意境,品析亮點。

3、既然景色如此動人,柳宗元又爲何不流連忘返,而是僅僅記之而去呢?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潭境與心境,潭與人的和諧統一,更好把握作者心聲,理解文章主旨。

(如此美麗的小石潭,恰如如此多才多情的我柳宗元,可惜潭美少知音,我情重卻遭貶,這情景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課前反思,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

一說起反思,有很多老師自然會想到課後反思,但對課前反思卻忽略了。筆者說的課前反思,包括新學年(學期)開始時對學年(學期)教學目標的確立,對課程教學計劃的安排,也包括每課上課前對教材內容的選取與捨棄、補充與延伸,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思考,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對教學方法的確定,對教學媒體的使用,對教學想象的設想,對探究問題的篩選,對學生參與的預測,對教學效果的初評,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失誤、困境的解決與把握等等。這些反思都要求教師在課前一一思索,並在備課及教案上反映出來,不留盲區,爲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課,有的放矢去引導。

例如筆者在上《在山的那邊》一課前,就反思過這首詩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堂語文課,所以此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初中語文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學習規律、學習注意事項等方面的指導與點撥,並把這些指導與點撥的內容有機的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去,比如:預習、學習、複習、聽課、探究問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作筆記、查找資料、發表文章、課後小記等方面。我還反思由於學生閱歷淺、聯繫實際的人生背景不夠,課前蒐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經歷用於課堂上去啓發學生領會詩歌中闡述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學習名人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不灰心喪氣,而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難,從失敗中勇敢地站起來,在艱難曲折中不斷的求索,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關於朗讀訓練,我也反思在朗讀訓練中需要給學生以切實具體的指導,要克服傳統教學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讀指導的缺點,可在課堂上以一個片段或一兩個句子作爲例子來指導,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導,可以對一個詞的讀音、語氣、語調單獨指導,讓學生有勇氣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停頓恰當,初步讀出語氣,還可以播放從外面購買的、教師的、學生的朗讀錄音帶,讓學生跟讀,以糾正不夠準確的地方。這樣的反思,有利於教師更進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課程,更快的提高教學質量。

課中反思,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有了課前反思,還要有課中反思,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反思,不斷調整,不能按照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一成不變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緒、參與方式、探究效果、整體狀態進行靈活的引導,在反思中改進,在反思中完善,確保每一堂課的順利、高效進行。

例如:筆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時,在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後,是不是就可以結束呢?不行,我們對一篇文章不能老是從一個角度去讀,正如評價一個人不能單從一個方面去說,從不同角度的對同一文章進行探究可以提高閱讀的質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課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節或其他方面提出問題對課文進行多角度閱讀。我在引導學生歸納中心後,向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方面可探討的問題呢?學生興趣很高,在文中不斷的找啊,找啊,在老師的適時點撥下終於有了結果,那就是:第一個問題,作爲父親,應該怎樣教孩子脫險?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課文中父親的做法相同嗎?你更喜歡哪一種?說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個問題,你們喜歡傑利嗎?說出你的意見及理由。第三個問題,你們怎樣評價4個孩子?大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既活躍了課堂,又對課文加深了理解,豈不是兩全其美嗎?這樣的課中反思,有利於挖掘出課文的深意,有利於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

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寫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過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師生心靈的共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例如:一位我在導讀《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有一位學生突然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兒童極富好奇心的可貴天性,決無絲毫惡意。學生們議論紛紛,但我很高興,藉機讓學生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我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於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乾淨,四是池底有沒有障礙物。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查資料,看看課文以及資料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這樣的點撥,學生就不難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敢於大膽提好奇的問題,而且也借“疑”釋疑,深讀了課文,又提高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效果很好。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並把學生的新想法、新見解做了記錄,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爲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不能讓學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育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這周的例會,王老師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做了公開的發言。聽了王老師的發言,我收穫頗多。

首先要擺正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這一點對現在學爲主體的教學觀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都知道應該放手給學生,可如何放手,往往無從下手。聽了王老師介紹的他在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做法,我深受啓發。

其次要有效的備課,平時我的備課無非是課本和教參,可是王老師一堂課分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又分那幾個環節,哪些環節比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數。一定要搞好二次備課,有些環節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沒有實效的環節及時刪去,在上課過程中,特別是處理問題的一些細節上,有時會有一些非常好的靈感,但是這樣的靈感有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對這樣一些的好的'方法,這時要及時做好記錄,有時等上完課就會想不起來了。王老師的做法我深感佩服,課本我們教了很多遍,可是我們注意吸取教訓了嗎?教學經驗從哪兒來,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課堂。

總之,教無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和探索。但是我們都能像王老師那樣善於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積極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我們一定也會像王老師那樣,成爲一代名師。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鑑於綜合性學習的答案不統一,又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直接體現,對於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這節課我採用了學案式教學,並且放手給學生去主持,我擔任的是“顧問”一職。

這節課上學生的表現不錯,積極性很高,並且答案組織的.很嚴密,不乏文采。我想這是源於這節課的題目很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在題目設計上,我緊扣考試說明,貼近社會熱點,學生實際,就留守兒童、網絡問題、陽光體育鍛煉、家庭教育、畢業贈言等設計成題目,讓學生能有的放矢,既訓練了題目,又讓學生受到了情感教育,我認爲這正是語文課程的性質的最好體現。其實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就看誰能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自己的語文素養在生活中點燃自己心靈的語文火炬,照亮生活,照亮心靈!

再今後的類似訓練中還應進一步加強題目的科學性,以及答案的規範性,進一步增加課堂容量。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大致採用了以下幾種學法:

1.情境設置法。課前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從感性上讓學生自然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

2.誦讀法。教法千變,朗讀爲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爲重要。整堂課我以誦讀貫穿始終,從初讀、譯讀到理讀、背讀,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文意,賞析美點,尤其是其中的去掉句讀競讀和小組分層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考查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3.質疑法。教學過程中,我一直鼓勵學生相互釋疑,教師只作適當補充,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討論法。小組合作討論是這節課的主導學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5.畫圖法。《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課堂設計中我本想從兩個層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創造性複述來培養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以畫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將語言轉化爲圖景的空間想象力。可是因爲時間關係,該環節未得實施。同時最後的片段描寫練習也因時間關係,學生水平未得到真實發揮,可以說是課堂上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