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教學《花鐘》,我非常用心的做了課件。首先激趣導入,播放鮮花盛開的視頻,並讓學生把看到的畫面用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表達出來。五顏六色盛開的鮮花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他們被這美麗的畫面吸引了,不由得發出讚歎:“啊,太美了!”,“真漂亮啊!”這時孩子的熱情是高漲的'。然後,我讓孩子自由讀文,以畫出“花鐘到底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入手,從而引導孩子進行學習第三段,在這一段的學習中,主要讓孩子知道植物學家是如何做成花鐘的,做成的花鐘是又如何知道幾點的,這段的學習理解“剛剛、陸續、大致”三個詞,讓學生明白作者用詞的準確,更具科學性。

從第三段返回第一段的學習,我讓學生默讀第一段,分別畫出寫了哪些花?具體的開花時間?,接着出示9種花的圖片讓孩子欣賞,隨後老師出示9種花開放的時間,以“凌晨四點,牽牛花開了”爲例子讓學生讀後對照文本去體會兩種不同的寫法有什麼感受?通過朗讀對比讓學生更直觀、更深刻地發現句子的不同,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在引導學生觀察時間的詞語時,當學生講出按照時間的順序寫的時候,馬上緊抓文本的詞語(凌晨、中午、傍晚、晚上),在關注時間詞語的時候,也引導學生去觀察時間詞語是一個整點、一個大致時間。最後,一個拓展環節,看花寫話,訓練學生的說話寫話能力。

講完本課,很有感觸,講一篇課文,我們不能面面俱到地把所涉及的內容全都講完,我在講第一段上花了較多的時間,而其他兩段基本上是以讀帶過,課堂上,儘管有的段落我們可以帶過,但是那些詳講?哪些略講,老師必須得心中有數,萬不能爲了追求教學內容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一節課孩子所掌握知識能力的有限性,反思自己的教學,一節課到底讓孩子學會什麼,作爲教師,要心中有數,另外,爲了讓孩子們的視覺有個美的享受,課堂上我們有效地利用課件,充分地發揮課件的作用,可用、可不用的課件我們儘量不用,把時間留給學生,多讀書多感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掌聲》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英子,由於不願讓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上學時總是最早來,最後走,儘量不讓自己的殘疾表現在大家面前,內心充滿了自卑感。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寫信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文章選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弱勢羣體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我上課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在字裏行間的研讀揣摩中,來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人,並通過情感評價和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抓住兩次寫掌聲響起的句子進行重點分析解讀,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鋪開,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現和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延伸,揣摩英子在掌聲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了,掌聲對學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卻帶給英子心靈以極大的震撼,掌聲的'響起,時機不同,效果卻是更進了一步,以至於改變了英子的一生。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不能歧視任何人。

抓住兩次掌聲同,進行重點研讀揣摩是本節語文課的一大特徵。我先讓學生進行修改化的閱讀,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反覆讀書,教師示範讀等多種方式,通過情境的呈現與評價,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走進英子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拓展延伸發展環節中,讓學生替英子把信寫完整,或給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標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這節課,學生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幸福。

當然在教學中,我雖然細細研讀了文本和課標,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了多種預見,但是,對個別問題還不能很好地解決,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卻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這一家生活雖然貧困,卻並不潦倒。我深信他們不會貧困太久的!”,從而學習主人公自強自立的精神。

我設計的“主問題”是:爲什麼我的同事會說:“這一家生活雖然貧困,卻並不潦倒。我深信他們不會貧困太久的!”我上網查找了相關的教學設計,可是,沒有一個我能滿意的。爲了更好地上好這節略讀課,我進行了驚心的設計。

我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帶着學生解讀課題中的“貧困”,接着初讀課文。可是一個聲音,打破了我精心設計的教學設計。讀着讀着,一個學生說:“這家也不貧困呀。”其他學生不由自主地說:“貧困”。怎麼辦?就當聽不到,繼續按原計劃教學設計進行?不行,教學是爲學生服務,不是執行教案。我當機立斷,已尊重學生爲主。於是,我當機立斷擬定“主問題”:這是一個( )的人家。我讓他們各自到書上畫出證明自己觀點的語句。我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認爲這一家不貧困的同學在“這一家窗明几淨,有冰箱,有洗衣機,有漂亮的窗簾和門簾,有擺放整齊的書籍……”的下面畫上了橫線。而認爲貧困的學生畫的答案並不一致。我並不急於肯定或否定哪個學生的答案。而是請學生舉手發言彙報。有一個,平時不愛學習的孩子,把他的手舉得高高的。於是,我說:“吳新陽,你來說說你的觀點吧。”他按照課文上的原句讀道:“竈間的調味品只有油和鹽兩種。”,“我家還有味精”,其他同學馬上舉手,我用手點到誰,誰就會說出自己家的調味品。於是,大家認爲這一家是“貧困的”。認爲貧困的同學又補充道: “這家的男主人幾年前因病去世了,欠下了很多債,留下兩個孩子,其中一個還有殘疾。女主人一份微薄的薪水要養三口人,還要還債,經濟狀況可想而知。”

我繼續引導學生,這一家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結合實際回答“孩子上學可能沒有錢坐車、吃飯”;“可能面臨債主催債”。如果你面臨這些,甚至比這還要多的困難,你會怎樣?有的學生一邊作揖一邊說:“大哥,你過兩天再來吧,我現在實在是沒錢。”我接着問:“過兩天就會有錢了嗎?”另一個學生說:“我怎麼這麼倒黴呀!攤上這樣一個老公。唉!”

這樣,問題就能解決了,困難就能克服了嗎?請大家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女主人是什麼態度。學生們,紛紛找到了“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樣明朗。

你們和女主人誰的態度對以後的生活更有利?學生馬上明白了,應該向女主人那樣樂觀,面對困難一味地抱怨並不能解決什麼,應該想辦法積極地去解決。

女主人是怎樣解決的呢?學生馬上尋找答案。“漂亮的門簾是自己用紙做的,那些書全是孩子們用過的教科書。”這樣可以省下錢來用在必須的花費上。“就連進門時女主人遞給我們的拖鞋也是自己做的———那鞋底竟是舊解放鞋的底,齊齊地沿底邊剪下,再用舊毛線織出帶圖案的鞋幫,穿着好看又暖和。”這樣也能省錢。我問: “你們知道一雙拖鞋多少錢嗎?”學生搖頭表示不知道。我告訴他們,棉拖鞋一般八九快錢,好一些的更貴。咱們幫他們算一算,女主人自己做拖鞋省了多少錢。學生七嘴八舌地說:“一人一雙,再加上給來訪客人準備的兩雙,用8乘4等於32元錢。” 女主人帶領孩子的這種做法叫什麼?學生到教材中找到了答案“精打細算”、“不惜力”。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女主人這種自強自立的精神。我有問學生:“現在馬上要過冬了,煤又這麼貴,女主人一家會怎麼過冬呢?”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她可能領孩子到山上撿一些樹枝子燒。”有的說:“問問誰家有不要的苞米杆,用火燎一燎,拉回家冬天燒。”還有的說:“羽絨服也挺貴,別買了,把孩子穿小的`棉襖找出來拆了,取出其中的棉花給孩子做一件新棉襖就行了。”聽了孩子們結合自己的實際作出的回答,我知道他們理解了什麼是“精打細算”,什麼是“不惜力”,什麼是自立自強。

於是,我又帶着學生回到課初的“主問題”:這是一個( )的人家。有的學生說:“樂觀的”,有的學生說:“精打細算的”,有的說:“自立自強的”……我指了指題目。學生的答案是:“現在貧困,將來一定會不貧困。”我追問:“爲什麼?”學生結合板書說:“因爲他們樂觀、精打細算不惜力,自立自強,所以將來一定會不貧困。”

進行到這裏,離我的目標只剩下一步。我問學生:“你見過與文中不一樣的貧困人家嗎?”一個學生說:“我見過一個。那家人不出去打工,也不管什麼還不還債,總是花錢買好吃的,漂亮衣服。想幹什麼幹什麼。沒錢時再說。”你覺得,這樣的“貧困人家”將來會“不貧困”嗎?學生說:“不可能。”這就叫?學生齊答:“潦倒”。

本節課,我結合課堂的突發狀況,重新擬定主問題,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重新組織課堂教學,圓滿地結束了課堂教學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剛剛上完《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課文,由於這篇課文是一首經典歌曲的歌詞,孩子們學起來得心應手,在課堂上就能流利地背誦了。

在初讀課文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中的“我們”是誰?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很快就從“紅領巾”一詞知道了課文中的“我們”是指少先隊員。然後,在精讀課文時,我抓住課文中的一句“是誰爲我們安排下幸福生活”作爲切入點,引導學生抓住“幸福生活”一詞,從課文中體會,哪些地方體現了少先隊員們的幸福生活?這樣,孩子們都興致勃勃地讀文,並從中找到體現幸福生活的語句,例如:“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着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着綠樹紅牆”,讓我們體會到少先隊員們在閒暇時間來到北海公園,一邊欣賞美麗的景色,一邊輕舟盪漾,此時,他們的心情是多麼的愉快,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又如:“水中的魚兒望着我們,聽我們愉快歌唱”,從這句中我們體會到少先隊員們融入到大自然中,和水中的魚兒嬉戲玩耍,情不自禁地愉快歌唱,充滿了童趣,更充滿了樂趣。再如:“做完了一天的功課,讓我們盡情歡樂”中的“盡情”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少先隊員們玩得盡興,玩得痛快,此時的他們是多麼的幸福啊!

就是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們能自主地、饒有興趣地讀書並體會,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到文中的少先隊員們的幸福和快樂。就在這時,我再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問你親愛的夥伴,是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那麼,到底是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呢?”同學們通過思考、討論,有的說是爸爸媽媽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有的說是老師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對於他們的答案,我都是給予了肯定。爲了讓孩子們能深入地理解課文,這時,我再引導:“是啊,爸爸媽媽是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那麼,如果我們的國家不安寧,社會不和平,爸爸媽媽還能給的了我們幸福的生活嗎?”此時,很多孩子被問住了,他們凝神思考,戴浩然舉起雙手,大聲地說:“是共產黨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我緊問到:“爲什麼呢?”他一本正經地說:“因爲是共產黨打跑了日本鬼子,我們纔得到瞭解放,才過上了安穩的日子。”甘翔宇接着說:“是祖國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爲什麼?”我仍問道。“因爲只有我們的國家安定了,我們纔能有幸福的生活。”黃玉婷說:“是解放軍叔叔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爲什麼呢?”我故作好奇地問。她睜着那雙明亮的大眼睛說:“因爲是解放軍叔叔保衛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國家纔會和平、安全,所以是解放軍叔叔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你太會思考了,你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對於這樣的答案,我依然是給予了高度的肯定。雖然,這樣的'答案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看起來似乎大了一點,但,他們是真正地用心體會到了。而且我認爲從根本上看,幸福的生活的確來自於穩定的社會,和平的環境,藉助這樣的課文來進行一些愛國主義教育是必要的。

通過深刻地理解課文,孩子們順理成章就能流利地背誦課文了。

本次教學,唯一的遺憾是我沒能找到《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沒能讓孩子們體會一下那優美動聽的音樂。但,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唱這首歌。課文結束時,我讓他們一起唱起了這首歌,孩子們唱得很開心。經典就是經典,不管過多少年,這樣的經典歌曲都是膾炙人口的,都是深受孩子們歡迎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我國著名詞作家喬羽創作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和優美的旋律聯繫在一起的。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的歌詞成了小學語文的一篇課文,學生普遍被優美的旋律陶醉了。但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卻碰到了一些自己難以忘記的情景,每次都給我帶來了很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教學這一課時,我們是要求孩子們經過了充分的讀書、預習,對“讀準讀通”已經沒有了問題。課堂上除了進行字詞的教學外,就是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意境,從而體會課文的主旨:孩子們的`幸福生活是祖國人民和黨所給予的。

第一部分沒有什麼問題,通過反覆朗讀,孩子們感受了海面、小船、白塔、綠樹、紅牆的北海公園之美景,體會了孩子們盡情欣賞美景的心曠神怡。

第二部分課文內容是這樣的:

“紅領巾迎着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水中魚兒望着我們,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這部分比起第一段更多了一種朝氣,更添了一份快樂,有明媚的陽光、有活潑的小魚,有愉快的歌聲,而且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相對於第一段更生動,更有活力,這進一步表現了孩子們在北海遊玩的愉快心情。

讓我們蕩起雙槳》這課以前人教版六年級的教材中也有這一課,每次在教學中我都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中有所反思和提高。爲了“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一句,課堂上有學生不同意大多數人的意見。爲此,我乾脆撒手讓課堂演變成了針鋒相對的辯論,而且是經常要用一節課的時間,雖然大大超出了自己教學計劃,但我認爲還是很值得我去總結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作者通過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事物都會變化,我們做事情的方法也要變化。課文描述的故事脈絡清晰學生能通過閱讀大致弄懂.但是課文蘊含的道理,以及怎麼從敘事中領悟道理進而明白通過敘事來講述道理這種文章體裁,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在課堂教學中,我把主要線索及文章的內容也分成幾個步驟來完成。每個步驟都設置了學習檢測題。學生通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本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通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爲了讓學生體會“隨着時間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一天天長大”,我還讓一個學生在講臺前跨步比試了一下。.課堂氣氛就活躍多了。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教完了這一習慣篇後,我感覺到學生的學習習慣需要加強!其實我們每一位老師、家長都知道習慣的重要,但在對引導與培養方面做得遠遠不夠。

尤其是在讓學生學習握毛筆時,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只有幾位學生能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做到,其他的學生不是用手全握就是四指併攏着握等等,真是廳態百出。經過多次示範、糾正,仍然有多名孩子無法正確地執握。讓我有種任重而道遠之感!

已經是三年級的小孩子了,但他們的種種表現讓我覺得他們好似剛踏進小學校園似的。它也讓我感覺到習慣的培養多麼重要,又是多麼地困難!

可以說在引導學生觀察學習時他們能很快地接受、理解,但在練習的時候又問題百出,何況說要讓他們完全地掌握,進而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可能是老師、家長平時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沒有重視,只要他們能完成任務、取得較好的成績就行了。只看結果,忽視了對習慣養成的教育。

習慣不良,姿勢不正,怎麼能寫出優美的漢字,又怎麼會取得優秀的成績?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一次成功的實驗》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遊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讚揚有了危險先爲別人着想的高尚品質。教育家的實驗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課文的對話樸實、簡潔,意味深長,最能表現人物品質。從小女孩對同伴和教育家說的話中,可以看出她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後己。文章可分爲從教育家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和實驗取得成功的原因三個部分。敘述順序清楚、結構明晰。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受到與人合作、先人後己的教育,通過動作和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本課時,我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圓滿地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實現了“高效快樂課堂”。 首先,我讓學生在小組內根據導學案導學引領中的任務結合老師的導學提示和自己的預習收穫交流、彙報、討論、質疑,並推選小組代表準備在全班彙報、交流。其次,全班交流展示時,我設計了“生字我會認、詞語我會讀、生字我會寫、朗讀我能行、課文大意我知道”等板塊讓小組學生代表彙報,其他小組成員評議、補充,使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落到了實處。

1、在學習詞語時,引導學生理解了“不假思索”,並讓學生用“不假思索”說一句話,做到了讀寫結合,口書並重,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元統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生在朗讀、理解、感悟、體驗的基礎上有了充分的`情感積澱,也有了一種想釋放的強烈慾望,通過小練筆,既釋放了學生的情感積澱,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 學生寫字時,我讓小組代表彙報小組認爲難寫、易寫錯的字,小組內一人彙報一人板書講解提示,其他小組補充,突破了難寫、易寫錯字的難關。

3、特別是“朗讀我能行”將課堂推向了**,小組展示朗讀後,讓其他小組評議,並抓住文中的人物的對話進行重點朗讀訓練,學生知道了讀小女孩的話時是低聲地讀,讀教育家最後的話時要把教育家的激動的感情讀出來,學生的朗讀能力訓練落到了實處。學生在初步閱讀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評評議議建立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捕捉第一印象,做到有感而發,從而把學生的思維與語言、朗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讀讀、議議中學生也很輕鬆的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總之,通過本課時的教學,我認爲只要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講臺交給學生,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小組的合作、探究中自主學習,高效快樂課堂就能實現。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重視積累,提升素養。語文,顧名思義,就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在理解課文後我及時指導學生積累美言佳句,如:在美麗的語言薰陶下及時出示背誦提示,在學生感情投入的狀況下是很容易背下來的,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不需要多少時間,學生都能在提示下流利的背誦出文字。這篇課文還是一篇很好的.習作示範,所以在總結了作者的寫作特點、方法後我出示了“習作小竅門”,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課下“作業超市”中也設置了“寫家鄉的一處景物”。無論是從語言的“納”還是“吐”我都注意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真正做到了“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語文教學。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正因爲有課前的周密預設才獲得了課堂上可貴的動態生成,孩子們在課堂上學的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儘管如此,課堂中仍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模式化的方式沒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會繼續在探索研究語文教學的道路上紮紮實實地走好每一步,祝願語文教學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亮堂!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

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詞語的優美,並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兒開放時美麗的情景,讓學生再次在想象中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然後,我鼓勵學生背誦這一段,並進行小練筆,仿照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花園一角,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注意以“讀”爲本,結合課件的運用,讓學生在欣賞花兒美麗的樣子時,配合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再次感受課文語言之美,進一步激發情感,培養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節課,感覺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我的預設有些出入,表現在學生感情朗讀課文效果不好。也許是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花鐘美的環節沒處理好,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花鐘美,就急於讓他們感情朗讀課文,沒有激發情感,所以學生感情朗讀效果不好,下一階段教學一定要注意改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上月學校的教學開放周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我也精心備課,上完《媽媽的賬單》這一課後有所反思。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通過學習,讓同學們認識到母愛的無私,由於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親都把自個的兒子當成寶,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無私的愛,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愛、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也該回報一下父母親。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先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看學習本文要弄清哪幾個問題。

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找出提示中的問題答案後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仔細體會出小彼得的媽媽帳單上的0芬尼,蘊含着媽媽對小彼得無私的愛。在上課時,老師能做到把握教材,然後指導學生把讀書的重點放在瞭解媽媽的帳單和小彼得的帳單這一重點部分,引導學生解讀兩份帳單,層層深入,真切地去體會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並感受文中小彼得的情感變化。

我採用讓孩子們自由讀這兩份帳單,悟出小彼得內心的羞愧,通過同桌互讀,一起對比讀這兩份帳單,感受到媽媽的愛,聯繫生活的實際再讀媽媽這份充滿着濃濃母愛的帳單,體會到媽媽只有付出,卻不求回報的愛,當孩子們已深深地感受到媽媽的愛了,我就抓住學生情感的火花,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媽媽曾爲小彼得做過些什麼,媽媽爲自己做過的事例。孩子們的興致也很高;有的說:“我發燒了,是媽媽帶我去吊針。”還有的說:“下雨了,是媽媽給我送來了雨衣。”後來,我又問:“你爲媽媽做過什麼?”課堂裏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過一會兒,有幾雙小手舉起來了,有的說:媽媽下班回來,我替她拿拖鞋。有的說:我幫媽媽按摩。幾個同學說完後,課堂又出現了沉默,看着同學們低下頭的樣子,我知道他們在思考、在慚愧……後來,我笑着對孩子們說:“沒關係,今天回去後再好好幫媽媽做一些事,做個懂事的孩子,好不好?”大家都說:“好。”

通過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孩子們真切地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深深地體會到了偉大的母愛,並真正地懂得了該如何去表達愛,回報愛!通過解讀媽媽這份特殊的賬單,感受母愛的無私與無價。在整個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習的時間交給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去說,去聽,去交流收穫。這樣學生學習起來興趣濃厚,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一是、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懂得了怎樣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二、是教學時能靈活地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反覆誦讀文本、對比兩份賬單中進行說話、朗讀訓練,並感悟到母愛的無私、無價,讓學生懂得親人之間的愛是彌足珍貴而不求回報的,要主動幫父母做事回報父母的愛。

不足的是,學生總要在我的提醒下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和交流,這說明學生對閱讀課的學習方法掌握的不夠熟練,這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所要注意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立足於教學目標,與文本對話,與課堂中的學生對話有什麼好處?

就學生方法運用上,教師不是不確實際設計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而是依據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過渡,紮實學生學習方法運用——鞏固識字,提高預習要求,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此說課稿值得欣賞,是因爲教師有獨到的思想,單純就說課小標題,擯棄了通俗,以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就內容而言,對操作主義、經驗主義是一種超越,體現了他對教師職業內在尊嚴的詮釋與追求。就說課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是簡單而又易於操作,不但把握住了年級的過渡,而且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的落實到位,有着一種文化精神與文化眼光,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對課堂生命追求,而不只是站在說課的角度。此說課稿值得欣賞,是教師個性的張揚,他不人云亦云,而是紮實於對自己事業的追求。就“簡簡單單,說教程”,可以說是簡單而豐滿。從教學目標到環節、從方法到語言文字訓練不蔓不枝,乾乾淨淨,對文本深入探究,多層面思考。整個教學思路給予人的信息都是沿着尊重學生個性與目標主線展開教學,清清爽爽,讓學生能將自己與文本和生活融爲一體,從文本找到自己,愛上語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花鐘》一文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緊扣“細心觀察”這個專題的第一篇課文。文章僅用3個自然段將鮮花之美、花鐘之奇描述的生動形象、情趣盎然。一起來看看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花鐘》教學反思,希望能幫《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一樣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一樣,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一樣植物開花時間不一樣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趣味的花鐘。對於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確定了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學會書寫14個生字。正確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自主讀書,瞭解“爲什麼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時間不一樣”。並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增強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忙學習的本事。感悟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周圍景物的方法。仿照課文表達方法,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陶冶美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學習用不一樣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以下意圖基本得到體現:

一、把“品味和發展語言”作爲切入點。

要讓學生在語文素養上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學生興趣及文章特點,把“品味和發展語言”作爲切入點。學習的重點放到第一自然段,設計了四大環節:

(一)、自讀圈點,初步感悟;

(二)、比較句子,品味語言;

(三)、自悟自得,積累語言;

(四)、仿寫延伸,發展語言。

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層層內化地將學生引領進入“花鐘”的奇妙世界之中,學習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花開進行豐富精妙的表達的,體會漢語言文字的豐富,從而紮實學生語文功底,體現了語文學科特點。如,進行句子比較,學生經過聽、讀、辨,自我發現問題,發現了改過的句子是那樣單調、枯燥乏味,激起了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趣味的語言美的慾望,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其間,學生對“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的理解與感悟是那麼獨到又富有想象!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本事。

二、讓“信息技術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

語文課姓“語”,有着自我的學科特點,“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必須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確,恰如其分的情境佈置、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豐富的網絡信息知識……構成了一個美侖美奐的語文課堂,而這一切都應從課堂需要出發,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要讓“信息技術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本節課上幾處運用多媒體手段,如,創設情境――“花的開放”;將學生在第一課時後查找到的各種花兒的圖片用於本節課的“語言再現”;出示花鐘圖進行欣賞。這樣的教學設計,使課堂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美,生趣盎然,並且與教材情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另外,本課教學中學生不僅僅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更重要的是經過課堂反饋、評價、留作業等手段,意在增強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忙學習的本事,並使學生養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習慣。

、給學生供給“自由的學習空間”。

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能夠“讀一讀講一講”、“說一說背一背”、“交流歸納”、“介紹資料並仿寫”,能夠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喜歡哪句就說哪句”;能夠在想象的召喚下,轉換主角變成小喇叭;能夠身臨其境徜徉在百花園中觀看花兒綻放的美姿;還能夠經過朗讀的表現力來抒發自我的情感,教師在課堂中是引導者、傾聽者、合作者。學生們在合作學習,研究探討中,體驗了學的過程,實現了教材的開放,課堂的開放,獲得了自由的學習空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個別詞語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如“舒展”一詞的理解還不到位。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今天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第八課《我不能失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也很想去。但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學疊花籃,爸爸媽媽都勸她改天再教,但她爲了守信就留了下來。

誠實守信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講究“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通過角色表演朗讀來熟悉課文,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課文什麼地方讓你感動”的思考進一步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從而使孩子受到薰陶感染,得到啓示。

整堂課上下來,有很多地方值得回顧與反思,整理如下:

1.意外的“守信”和“失信”。

意外之一:課前,當我們說到好朋友要相互“守信”時,我把“守信”兩個字工整地寫在黑板上。接着出示課題了,我一邊寫課題,一邊問學生,如果我的課題中用的是“守信”,應該怎麼說?奇怪的是,兩個班的大多數同學幾乎都是不加思考地說“我不能守信”。這讓我多多少少有些意外,我暗暗好笑,怎麼就不會拐彎呢?當我再追問“我不能守信,還能成爲朋友嗎?”很多孩子才反應過來,急着更正,應該是“我要守信”、“我能守信”,還有一個同學說“我不能不守信”。這樣的問題出現,我想主要是學生還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不會去比一比,想一想,思考“失信”和“守信”的意思和關係。我想,通過這樣的.辨析,不僅弄清了“守信”和“失信”的意思,而且更是提醒學生回答問題要想好在說。

意外之二:學完了課文,我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守信”或者“失信”的事?我本以爲,學生肯定會說生活中別人放自己鴿子的事情。沒想到站起來的兩位同學都是說自己“失信”的事情,並且當堂和對方表示歉意。這讓我很是意外,深深感受到孩子身上的童貞。小孩子就是這麼可愛,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會推卸責任,指責別人的不是。而一旦經受教育,他們就完全不同了,會找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並真誠地向對方道歉。我就在想,平時我們的教育也可以多一點故事,引導學生自審,這樣可能比一味的批評指責有效。

2.“撲空”和“解釋”,在生成中生成。

第一節課中,發現“撲空”的“空”,有的孩子讀“第一聲”,有的孩子讀“第四聲”。爭論沒有結果,我雖然也覺得是第一聲,但不能肯定。於是,就請孩子查字典解決,弄清讀“第一聲”,課文裏的意思是“白跑一趟”。

第一節課中根據孩子反應生成的“撲空”讀音的矯正,文中意思的理解,第二節課成了我的預設。我準備在學生第一遍讀課文的時候,就根據學生的朗讀指出。果然孩子讀的時候又讀了第四聲,同時,“解釋”一詞也出現了問題,讀成了平聲。既然“撲空”的讀音和文中的意思都弄明白了,“解釋”也就不能放過了。矯正讀音後,我生成了讓學生以宋慶齡的身份向“小珍”解釋的環節。這樣一來,不僅理清了課文發生的事情,而且體會了失信對小珍內心的傷害,進一步明白了守信的重要了。效果很好!可見,教師能不能敏銳地抓住課堂中學生表現出來的錯誤資源,進行有效的時實生成,是多麼的重要。

這節課反應出來的,還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去尋找答案,比如如何讓學生理清“宋耀如的朋友”是“宋慶齡”的伯伯;怎麼讓每個孩子都能說清課文的主要內容;怎麼向孩子介紹離他們實在太遠的“宋慶齡”……尋找到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會讓學生更受益。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槐鄉的孩子》這篇略讀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孩子純樸、節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勞動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勞動的快樂。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我採用教師點撥,學生自學的方法,試着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確略讀課文的要求,在主動參與的同時,逐步掌握此類課文的學習方法,達到教師完全放手的目的。

教學時,通過查閱工具書和小組合作學習解決了課文字詞,熟讀課文的`的基礎上,我只給孩子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他們可愛嗎?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圍繞問題學生很快找到了相關內容並說出了自己的閱讀體會。如:勤勞懂事,從不伸手向父母要錢,靠自己的勞動交學費;吃苦耐勞,有很強的自立精神;採摘槐米雖辛苦,但孩子們以苦爲樂等美好品質。

整節課下來感覺特別順,不用處處攙扶了,可見教師說多了也許會束縛住他們馳騁的思想。老師應完全可以在充分了解文本意圖的基礎上,指引他們,放手讓他們去讀、去說、去悟。當然,這樣做佔用的時間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我想“磨刀不費砍柴工”長此以往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定會大大提高。同時我也深知這一切必將落實在踏實閱讀的基礎上,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