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範文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再別康橋》是一首結構精巧,意境新穎,韻律和諧,章法整飭,辭藻華美,風格嫵媚,富有音樂美,繪畫美,以及建築美的詩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範文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1

首先,關於教學終點的選擇和教學起點的辨認。

作爲現代抒情詩,其教學內容自然是領悟詩人所抒發的情感,這只是第一步,更爲重要的是還要引導學生學習“詩人是如何抒情的”。這也成爲本課的主問題。學生圍繞這一問題走進文本,從字裏行間去感知詩人的情感。同時,體察教學的起點非常重要。《再別康橋》不僅出現在初一年級的教材中,也出現在高一年級的教材中,二者的起點存在明顯的區別。對初一學生而言,現代詩還是陌生事物,他們只能讀出整體上的感悟,在深入文本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爲學生搭建走進文本的臺階。所以,本課教學內容不僅是感悟詩歌的情感,而且還要介紹一些閱讀現代抒情詩的方法。

其次,關於教學方法的選擇。

詩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朗讀,這一方法應該是貫穿始終的。所以,在學生品析詩句的過程中,我一直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的方式呈現出來。爲此,我還專門設計了一個自學活動,即小組自主學習第5—6節,在討論其情感的基礎上,以朗讀的方式將這種情感呈現出來。可以說,朗讀是詩歌教學的一把鑰匙。但同時,僅僅依靠朗讀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初一的學生而言,他們還難以在字裏行間體悟情感,這就需要教師採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往詩歌的語言裏走,所以,我分別採用了換詞語進行比較的方法,對整節內容進行改寫的方法,讓學生領略到詩歌語言的魅力,同時引導學生不斷地發揮想象,將簡短的詩句轉換爲畫面,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詩歌的意境之中。

再次,關於教學過程中對學情的體察。

教學設計只是課前的一種理論上的設想,雖然教師也將學情納入其中,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學情是流動的,是變化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關注學情的變化,並以此爲依據,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我一直走在學生的中間,不僅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而且及時地對其進行分析,從而進行必要而有效的引導。例如學生通過詩人將金柳比作新娘,認爲體現了詩人的讚美之情。這種回答是對的,但又是膚淺的,所以,我及時地將新娘一詞換爲“美女”。學生通過比較,很自然地感悟到詩人的愛戀之情。

最後,從整節課的操作過程來看,我至少有兩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一是臨場應變能力有待提升,例如還不能在現場及時地辨別學生看法的深層心理,以至於不能及時地進行引導;二是對朗讀的指導不夠細緻。我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提示學生要體會詩人的情感,要將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尤其提示要注意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以及語調的抑揚頓挫,但是沒能結合具體的詩句進行指導,使得朗讀指導的效果不好。

總之,這次上課收穫很大,不僅觀摩了優秀同行的課例,而且聆聽了專家的現場評點。我會在此基礎上不斷研讀,不斷練習,繼續我的教學朝聖之旅。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2

語文是一門內涵極豐富、主體感極強的學科。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隨着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語文教學也與時俱進,一改過去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上多媒體電教課已成爲一種時尚,也是老師的一項基本的教學技能。對語文課的要求日漸提高,對人才的要求也越趨全面,我們不能再墨守成規。於是,班班通教學成爲必然。能夠把大量直觀材料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呈現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全過程,使教學中空間、抽象、費解的概念變得具體、直觀、易理解。而且還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聲、畫交融,給學生創造交際的氛圍,加強語言信息刺激,引發學生思維的慾望。

爲此,我就個人經驗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走出傳統的詩歌教學,打破沉悶的課堂,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見。

前不久,我欣賞了一盤《再別康橋》實錄電教課,那精心製作的課件,一幅幅色彩豔麗的圖畫,優美動聽的聲響效果,老師循循善誘的教讀,熱烈濃厚的課堂氣氛,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誦,無不讓人讚歎不已,無不沉浸在康河的柔波里,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

這節電教課的成功不言而喻。不必說那老師教學藝術的高超,課件製作的精美,不必說教學結構的緊湊嚴密,教學手段的豐富多樣,也不必說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教學效果的完成之好。單是朗讀、理解和朗誦的藝術處理上就給了我深刻的啓示。詩歌,簡潔含蓄、朗朗上口,它常以那清新飄逸、婉約豪放的風格,閒適自然、恬淡深遠的意境,懷鄉思親、纏綿動人的情感引發人們手不釋卷,百讀不厭,回味無窮,遐思萬千。在多媒體詩歌電教課中,可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優勢,利用特有的各種畫面和特有的聲響效果,把學生帶入詩歌的美妙意境中,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提高學生理解美,鑑賞美的能力。但正因爲有着特有的各種聲響效果和多彩的圖畫,往往使得施教者欣然忘“本”,重視了電教媒體的放,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忽視學生的朗讀,忽視學生朗讀中的理解,理解上的朗誦,這也難免會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

有人說,詩歌是沒有樂曲的音樂,便於吟誦。只有在反覆吟誦中才能體味出其中的意蘊。詩歌教學也必不可少,電化教學中同樣必不可少。朗讀是理解鑑賞詩歌的重要手段。詩歌電教課應是在朗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誦的螺旋式循環往復的教學推進過程。

  一、朗讀應貫穿於整個課堂

初讀,能幫助學生正音識字,總體感知詩歌音旨;範讀,特別是聲情並茂的聲畫並茂的多媒體範讀,很容易能把學生帶入美妙的詩歌意境中;老師的範讀更具魅力,這當然取決於老師本身的朗讀和文學素養。學生的個別讀,好的同樣可起示範作用,不足的可得到集體的糾正。對他本人來說既領會了詩意,也鍛鍊了膽量,更提高了能力。學生的齊讀,每個學生得到了參與,得到了鍛鍊和抒懷的機會,增強了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有助於朗讀能力的提高。開始的朗讀,能把學生帶入詩歌教學的殿堂;課堂中的各個環節的朗讀,是爲了更好地詩歌鑑賞;課堂結束的朗誦,是爲了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詩歌的學習中,在朗讀中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理解,在朗誦中與詩人達到感情的共鳴!

  二、朗讀有助於理解

欣賞鑑別詩歌,領會其意旨,瞭解其表達技巧和語言的運用的妙處,誦讀,反覆的誦讀是個好辦法。無論是一個詞的含義的理解或是一句詩的理解或是某一節的意境,都必須在朗讀中體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欣賞,在此基礎上的鑑賞纔是真正意義的鑑賞。才能夠給學生以美感,提高鑑賞美、欣賞美的能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在理解詩意的過程中朗讀是一種手段,是一種工具。但朗讀要適時,理解前要朗讀,進入狀態;理解中朗讀,是爲了在琢磨中的體味;理解後朗讀是強化加深理解。時機不同,目的不同,效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