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下冊《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9K 次

《地球爺爺的手》是人教新課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的第31課,本文以小學生們喜歡的童話的形式出現,通過成熟的桃子自動落地的事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自然現象和科學知識。以下小編爲大家蒐集了一年級語文下冊《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年級語文下冊《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反思

  《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反思1

本課以童話的形式,通過桃子落地的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幾點如下:

一、遊戲形式導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於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爲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爲什麼”。爲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採用了遊戲(玩紙飛機)導入,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啓發他們架設並建構新知的平臺,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由學生自己來放飛紙飛機,這就使學生再次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可以說,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朗讀練習實踐。課堂上飛紙飛機,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教學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於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遊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

  《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反思2

《地球爺爺的手》是小學語文一年級第二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成孰的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下面結合我對這堂課的理解,談談我的設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知識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索爲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要一年級小學生達以這個理想目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爲重要。因此,在我的課上提倡學生們的自讀感悟,培養學生理解課文的能力。如在學習地球爺爺的話時,我是這樣安排的:先是我朗讀了一遍,然後問學生,你們在聽老師的朗讀以後,你們聽懂了什麼?這樣能把學生對這段話的理解講出來,如果還有一定難度沒有講出來的,我就適當地引導。

2、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知識來自生活,我們的課堂更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因此,我在學習小猴請小兔吃桃子的話的前面,安排了一個說話訓練,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想想如果你是小猴,你會怎麼樣請小兔吃桃子呢?這樣就能喚醒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們在交際上的一些禮儀。另外,在學習地球爺爺的話的時候,我注意與學生們的實際相聯繫,問問學生還知道地球爺爺的手能幹什麼嗎?激發起學生探索大自然的慾望。

3、使朗讀成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索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地心引力”,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祕產生興趣。我在課堂上是放手讓學生學的,在初讀課文階段,我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習生字的,然後就是卡片反饋檢查,由於這課的生字比較簡單,所以沒有花很多時間。

4、興趣是兒童最好的老師。課文是從兒童熟知的“手”入手,引出地球爺爺也是有“手”的,而且是與衆不同,以此爲切入點,更容易喚起兒童探究的慾望。

  《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反思3

《地球爺爺的手》這是一篇一年級的語文課文,說的是有關“地心引力”這個頗深奧的問題。由於陳老師教學設計的理念正確,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再加上教師嫺熟的教學技巧,使課堂上不斷出現教學的精彩場面,給人頗多啓迪。

當孩子們讀了幾遍“地球爺爺”說的話,讓他們說說讀了以後知道了什麼時,他們的小手個個舉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想說出自己閱讀的收穫。有的說:“地球爺爺的手是我們看不見的地心引力。”有的說:“樹上的桃子不是自己掉下來的,是地球爺爺的手把它們摘下來的。”“踢到空中的足球,也是因爲地心引力纔會落下來的。”還有的說:“我想,地球爺爺的手力氣大得很。”我們不禁爲這些孩子自主閱讀、探究所得出的的結果而感到歡欣鼓舞。

在拓展和鞏固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提出了挑戰性的啓動學生思維的問題:“小朋友們想一想,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了——也就是說地球沒有地心引力了,我們身邊的一切會發生什麼變化?”孩子們這時展開推理和想象的翅膀,在一番交流和討論後他們紛紛反饋:“那我們就不是走在地面上了,而是在空中飄來飄去了,那真好玩了。”“小猴可能就吃不到桃子了,桃子不一定會掉來,也許是‘掉’到天上去了。”“教室裏的課桌椅會浮在空中的。”說着說着,就有學生髮現問題了:“如果地球爺爺的手沒有了,也許地球上什麼都沒有了。大樓、汽車,也許所有的東西都會在空中的,那就不好了。”一個問題牽動了孩子們的思維,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如果說要尋找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那麼朗讀這方面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明確要求:“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應該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地心引力,同時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祕產生興趣。這個方面應該可以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