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坐井觀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一:《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下就《坐井觀天》的教學片段進行評析,從而反思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與落實。

片斷一:

教師激疑引趣,導入新課:“要幫助青蛙和小鳥解決問題,讓我們趕緊走進課文吧!請大家先自學課文。”學生馬上有序的藉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並畫出生字,進行拼讀;然後同位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接着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齊讀生字詞,小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讀錯。這期間,老師參與到具體的小組學習中,重點對個別後進生進行指導。

老師說:“哪個組彙報自學情況?”小組長帶領齊讀生字詞後,小組彙報提示容易讀錯的字音。

思考:

老師只提示“自學課文”,孩子就能按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二年級的孩子能從個體自學預習課文,讀準字音,到同桌互檢生字讀音,再到小組的學習,一步步的主動自學課文,這正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低年級學生是有能力自動化地自學課文,掃除閱讀的障礙的。讓孩子藉助已有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認讀課文,並且通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助,合作去讀準課文,而不是按傳統的教學“一步步”領着學生向前走,能讓孩子在主觀意志上建立“我能學”的自信,並通過主體的實踐努力達到掌握一定學習策略的“我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更好的教給孩子,讓孩子掌握學習的策略,更利於孩子明天自己去學習。

片段二:

進行角色朗讀時,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的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請三人爲一組,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纔讀得好?”孩子們紛紛三人爲一組進行朗讀練習,態度積極認真,有的爲了讀好角色,練讀了好幾次。孩子們練讀後進行彙報,聽讀的同學要認真聽,然後說說哪兒讀得好,具體說說哪個詞語讀得好,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

思考: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隻青蛙,三十隻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纔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評價應注意促進學生的發展

評價是一個認識、教育、提高的過程,把評價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從而加深學生的體驗,促進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老師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孩子在讚賞別人的優點時,也是在主動學習,積極接受。當然,賞析性評價還可以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例如,孩子這樣自我評價:“我覺得我讀‘我天天坐在井裏,不會弄錯的。’讀得好,我特別注意讀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麼自信。”這同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自我反思。

3、要注意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

老師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老師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但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們是否可以在孩子們自學練讀前,老師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後再讓孩子深入研讀。老師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怎樣讀纔讀得更好?這樣,既可以給面上孩子們模範的作用,也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

老師組織孩子們四人一組進行練習,但我們發現,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爲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於孩子的發展。老師可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複,要輪換角色。這樣才利於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篇二:《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告訴學生看問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教學時,我是從三次對話入手,抓關鍵詞,理解文本,從而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在教學中,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爲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並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並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後兩個自然段的“笑”。“青蛙爲什麼笑了?”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爲青蛙整天坐在井裏,看到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青蛙以爲自己是對的,它認爲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爲什麼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明白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裏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麼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麼?”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裏看天,而就應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爲是。”

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隻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讓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後教學中必須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潛力和合作潛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爲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篇三:《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理解新事物,虛心理解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取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擡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構成鮮明的比較,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