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部編版黃山奇石教學反思3篇

部編版黃山奇石教學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黃山奇石》一文主要講了黃山四絕奇鬆、怪石、雲海、溫泉中的一絕——怪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黃山奇石教學反思3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您喜歡。

部編版黃山奇石教學反思3篇

  篇一:部編版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爲適應學生學習需要和完成教學目標而診察作出的,並隨情境變化而進行調整的教學謀劃和採取的教學措施。二年級第四單元的課文主要詮釋家鄉之美,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這一單元中的教學中,主要是通過詮釋策略,爲孩子解讀我們家鄉的自然風景,感受家鄉美!

一、教學反思

(一)教學理念

理解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孩子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與策略。詮釋策略教學爲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課文中出現的詞語、句子以及段落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通過詮釋的方法幫助孩子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有疑問的環節。

(二)教學思路

《黃山奇石》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散文,應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黃山石的奇妙。通過對黃山“名字奇、樣子奇、想象奇”的詳細詮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黃山之美、祖國之美。

(三)教學效果

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五個:

一是在導入環節。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就是學生對“奇”的理解。在導入環節,老師將“奇”用這個字的字理結構通過謎語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對這個字的初步認識便是從字形上理解並記憶。這一環節的設計由淺入深,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容易進入狀態並激發學習興趣,同時爲下面更深入地詮釋“奇”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是在交代背景環節。在本環節中,教師沒有直接進入課文主題,而是通過一段音樂視頻伴隨着老師對黃山的介紹,讓孩子對黃山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慢慢地喜歡進而開始好奇,從而激發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

三是在學習課文內容環節。準確地說,是在感受黃山之“奇”的環節。在本環節中,老師通過實物對比及聯繫生活等等方式詮釋了黃山石之“奇”。比如,在介紹“猴子觀海”時,通過猴子的圖片與黃山中“猴子觀海”的石頭進行對比,讓學生一下子理解了這個名字的由來,其實是黃山石頭奇怪的樣子,加入了作者奇妙的想象,才起了這麼一個奇怪的名字。在介紹“金雞叫天都”的過程中,通過孩子聯繫生活,仔細觀察生活才明白“金雞”的含義。

四是在課後拓展環節。黃山奇石不僅僅是課文中介紹的這幾個,還有很多很多。在這一環節,老師準備了一些別的黃山奇石的圖片,要學生髮揮想象力,爲他們起名字。在這一環節,通過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黃山奇石中“奇”之所在。即黃山奇石的名字奇、樣子奇,想象力更是奇妙。

五是在課外延伸環節。這一環節雖然老師並沒有介紹更多的更深的知識,但是用圖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紹了“黃山四絕”中的另外三絕,不光讓大家瞭解了黃山風景區,更激發了學生對我們祖國的秀美風光的熱愛。

二、課例點評

這節課關注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以詮釋策略爲關鍵點,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現家鄉之美。

(一)教材處理

第四單元,是一組圍繞“美麗的家鄉”而編排的課文,本單元從多個角度,讓學生們看到家鄉的美好。這樣的安排,遵循了語文教育的規律,順應了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致力於構建開放而有力的語文教材體系,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看到家鄉的美景,積累有關家鄉的知識,體會家鄉的親情。

(二)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爲學生服務的,所以在“品石”過程中,也滲透了新課程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運用詮釋策略,爲學生創建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如在爲學生解釋“奇”之前,先讓學生對“奇”這個漢字有了大致的瞭解與認知。隨後在講解過程中,通過聯繫實際或者對比實物等方式,來爲學生充分詮釋“奇”的意義。學生在瞭解“奇”的基礎上,進一步爲學生滲透更深層次的知識,祖國的美好山河可以通過描寫具體實物來進行展現。

(三)核心素養

綜觀這節課,老師以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目標,較爲精準地把握教材,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流程,把詮釋策略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閱讀的基本能力是作爲核心素養培養的一個重點,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對授課教師是一個挑戰。

  篇二:部編版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黃山奇石》是部編版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9課的內容。它向人們再現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的奇與趣,讓學生藉助圖片和作者的描寫,來感覺黃山之石的“形”奇和“神”趣。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主要目標是通過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知道黃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從文字和圖片中感受它們的樣子。

在課堂導入部分,我用了一個簡單的視頻,隨着畫面的轉換和音樂的播放教師進行講解引入,第一次用這樣的方法進行導入,效果還不錯,比其它的方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一開始就進入了狀態。接下來利用課件進行了生字複習,感覺方式還有些單一枯燥。下面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利用課件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朗讀課文,對一些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和標練習。在第一段裏藉助“聞名”教給了學生在書上備註的方法,並在理解“尤其”這個詞時,對學生進行了說話練習。在第二、三自然段,讓學生找出表示動作的詞,標註完後加重語氣讀,通過反覆的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第四、五自然段,讓學生藉助圖片進行自讀,然後當小導遊對“仙人指路”和“金雞叫天都”進行介紹,換一種方式對學生進行了朗讀練習。最後讓學生根據另外三塊巨石的名字,想像出它們的樣子,小組討論如何來介紹它,最後每組派一名代表進行對本組選中的怪石進行介紹,這個環節鍛鍊了學生想像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環節緊湊,注重了學生的讀,在多種方式的讀中進行理解,但對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準確,使各環節在時間的分配上有些前鬆後緊,同時也看到了自身對先進教學手段掌握上的不足,今後還要加強自身學習。

  篇三:部編版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黃山奇石》本文主要介紹了黃山“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及“金雞叫天都”這四種奇石。由於教室條件的限制,多媒體無法應用,這個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思想情感上有一定的困難。

在體會黃山的奇和趣時,我讓學生通過想象和朗讀進行體會。讓學生從朗讀和自己的想象中來體會黃山奇石。在朗讀指導過程中,教師的師範作用很重要。教師在示範了一兩段後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着去朗讀課文,自己體會課文的思想情感。

最後,我讓學生仿照課文仿寫最後一段中所提到的其他奇石,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從而讓他們更加的體會黃山的奇特和有趣。在這一環節上孩子們表現的很出色,有同學說,那巨石好像一匹駿馬,奔馳在草原上;有同學說那巨石好像一個母親抱着自己的孩子;還有同學說,那巨石好像一隻狗蹲在山頂上,看着翻滾的雲海!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的想象力竟是如此神奇!這也帶給我太多的思考,不要讓我們固有的思維,束縛了孩子嗎的想象力,作爲老師,我願不懈努力讓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的是,在教學時,生字詞的教學還是有些拖沓,環節設計的也不是很進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