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集體力量大》教學反思大綱

《集體力量大》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教師作爲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他的語言點撥促進了學生認知情感的深化,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接下來小編整理了《集體力量大》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集體力量大》教學反思

  《集體力量大》教學反思1

這是我的一次品德課,作爲一名班主任,品德課是一個我需要重新學習的一個舞臺。對於這篇課文,我依然先研究課文,依託文本進行發揮。

在上課伊始,我就出示一道題54=1,提問:那個孩子最聰明能最快解出這道題。問題一出孩子們的興趣就起來了。爭先恐後的舉手,54是我們班同學的人數,這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孩子說的很好,1是集體,54是每一個集體中的個體。還有的孩子說,集體是由很多的個體組成的。這讓我喜出望外,學生的總結很好。

我順勢引導,爲了加深同學對集體的認識,我提問:誰還能提出像這樣表示集體的算式。孩子們更踊躍了,紛紛回答,3=1(一家三口)7=1(一個小組六個人)2000=1(一個鹿鳴小學)13億=1(一箇中國)孩子是生成很美,什麼是集體就很快的從孩子們口中自己解決了。

接着爲了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集體,我又安排指名讀——小組讀——齊讀課題:《集體力量大》。馬上提問::從剛剛的朗讀中你發現了什麼?“人多力量大”自然而然的就從學生的腦海中迸發出來。

一個個小遊戲,不停讓孩子說出感悟,孩子們的躍躍欲試讓一堂課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每一個孩子都認識到了集體的要素:人多、心齊、合作。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品德課真的起到了導行的作用,這天的.中午吃飯一直很安靜,分飯菜很有序。

  《集體力量大》教學反思2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集科學性、實踐性、趣味性、思想性於一體的德育課程。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因此,本節課的設計以“活動”爲中心,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只有團結合作才能發揮集體的力量,初步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

一、參與活動,親身體驗。

1、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舞臺,學生作爲重要的參與者,帶着自己的思考、興趣參與課程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精彩活潑的課堂氣氛。首先通過聽歌曲《三個和尚》拋出問題:三個和尚爲什麼沒水喝?暫時先不揭示課題,留一懸念。然後進行活動“寫一寫,寫大字”遊戲。由故事“五指爭功”穿插遊戲,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目的在於讓學生親身體驗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並且板書。遊戲之前,老師講清原則,提出要求:遊戲結束後,要說一說你有什麼體會?爲了讓學生不違背規則,請一名同學上臺跟着老師做這個遊戲,要強調不能借助其他手指的幫助,最後請參與遊戲的同學講講體會。在學生得出單個手指很難完成任務的體會後,總結得出:團結合作多力量大。因爲有規則的約束,學生不易完成任務,活動的主題得以凸顯,從而體會出人多力量大之含義。

2、思品課的內容,雖說都通俗易懂、具體、明瞭,但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喜好直觀的心理特點,若能按照教材不同內容特徵,輔以遊戲之類的形式,使教學更生動,形式更多樣,課堂氣氛更活潑,學生興趣更高,教學自然也就更易見成效。爲了讓學生正確理解“集體力量大”的內涵,進入下一個遊戲“分一分”:三種顆粒物混合後按照種類分開。分小組進行,合理分工,合作分類。遊戲形式雖然簡單,但學生投入專注,興趣很高。經過遊戲的直觀表現,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集體力量大,分工明確很重要。再次板書。

3、新課標指出:教材內容的設計不侷限於課堂內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和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活動“憶一憶”結合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奧運選手獲獎、我校三年級一班六一節目表演、建橋小學六一演出成功引導學生理解“集體力量大”,此處才緊扣開始的問題“三個和尚爲什麼沒水喝”尋找到答案,板書課題。後面聯繫“5。12”汶川地震,全國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事例,以及山東對口援建奠基照片,淄博對口援建照片、災區人民“感謝淄博”的石碑等等激發起學生幫助別人的強烈意願,引導大家總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最後板書。

二、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先與學生談話引出個人力量,知道個人的力量不能完成任務,並通過視頻《螞蟻搬餅乾》得出集體力量大,經過引導得出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在學生認識到人多力量大的時候,話鋒一轉,設疑“只要人多就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嗎”將學生引進汶川地震,讓他們明白有的時候憑藉自己小集體的力量有困難的時候可以尋求大集體的幫助。。整堂課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紮實。在活動的品德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真正的參與者。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的:“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鼓舞”,營造一個活動的課堂,無疑爲點燃孩子們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個滋長、發育的溫牀。因爲“活動”,我們的品德課程才由此而更加精彩!

  《集體力量大》教學反思3

《集體力量大》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第三單元教材內容,本教材以“人多力量大”和“人多力量未必大”兩個看似矛盾的故事引發學生的道德思考,讓學生體悟集體力量大,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一)動手實踐,親身體驗。

“折牙籤”和“拍手”遊戲。通過先折一根牙籤,再折20根爲一捆的牙籤,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目的在於讓學生親身體驗數量越多越難折斷,由此順水推舟人多力量大。而後進一步做了拍手的遊戲,先老師一人拍,然後一個小組的學生拍,最後全班學生一起拍,由此再次強調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遊戲之前,老師講清原則,提出要求:遊戲結束後,要說一說你有什麼體會?爲了讓學生不違背規則,老師可以參與中去,請學生跟着老師做這個遊戲,先折一根,再一捆,要強調不能借助別的力量,就只能用自己的手,最後請參與遊戲的同學講講體會,說說跟折一根比,感受如何。在學生得出數量越多越難折的體會後,總結得出:人多力量大。因爲有規則的約束,學生不易將一捆的折斷,活動的主題得以凸顯,從而體會出人多力量大之含義。

(二)來源生活,感悟更深

汶川地震捐款活動,每個學生都有親身體驗。所以我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就以採訪“愛心大使”爲突破口,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肯定他們的愛心。然後拋出“你知道介休市捐了多少?山西省呢?全國呢?”激起他們的探究慾望,進而給出這一組數據,讓學生觀察發現,學生自然就體會出了人多力量大,可以說水到渠成。

(三)走進故事,興趣昂然

故事“運水果”和“數水果”遊戲在學生認識到人多力量大的時候,話鋒一轉,設疑“人多力量就一定大嗎?”將學生引進故事屋“運水果”,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參與討論,孩子門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明白了人多力量並不一定大,還得齊心協力。趁熱打鐵,將故事繼續往下編,水果運到了森林俱樂部,幫小動物統計水果數量,進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將活動設計得有動有靜,讓學生將一堆水果統計出數量,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此時建議學生小組合作。小組進行分工時要求學生悄悄地商量,保守自己的祕密,而後進行比賽,讓勝利的小組說說他們是如何做的。這樣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故事與活動中輕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