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張燈結綵鬧元宵黑板報資料推薦

張燈結綵鬧元宵黑板報資料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國外如何過元宵節

張燈結綵鬧元宵黑板報資料推薦

韓國 韓國沒有元宵節的說法,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爲“望滿月”。和中國不同,他們在這一天並不吃元宵,而吃混合糯米、高粱米、紅小豆、黃米、黑豆等雜糧做成的五穀飯,吃各式各樣的堅果,花生、核桃、松仁、栗子、銀杏等等,據說可以使牙齒更堅固,還能防治疔瘡等皮膚病。此外,還要喝“清耳酒”,祈願新年不患耳疾,而且一年到頭聽到的都是好消息。韓國農村還保留着一些正月十五的傳統慶祝活動。如“燒月亮屋”,用樹幹或竹子搭成圓錐形的屋架,掛上寫着新年願望的紙條,圓月升起之後,人們用手中的火把點燃“月亮屋”,圍着火堆歡歌起舞。樹幹和竹子燃燒時發出噼裏啪啦的響聲可以驅走惡鬼,火燒得越猛烈,就預示着這一年的年景越興旺,如果火半途熄滅,則會被視作凶兆。此外,還有放風箏、拔河、踏橋等活動,都有祛病、除災、祈福等涵義。

日本 日本把公曆1月叫正月,1月15日稱爲小正月,與大正月(元旦)相對,小正月日本有很多民俗活動,而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對大部分日本人來說比較陌生。小正月主要以祈禱豐禳等爲中心,這一天讓在“鬆之內”期間(1月1日至7日)忙個不停的主婦們暫作休息,因此也稱“女人正月”.小正月早上有吃小豆粥的習慣,在《土佐日記》、《枕草子》等文學作品中記錄了這個習俗。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日本的中華街非常熱鬧。如橫濱中華街每年都會舉辦元宵節賞花燈的活動,一些當地的華人華僑都會前去湊一湊熱鬧。賞花燈的活動大概在傍晚時候就會開始,整條街上都被裝點得五彩繽紛。而中華街也一改往日的喧鬧氣氛,給人一種美輪美奐的感覺。其間還會穿插一些舞龍舞獅和傳統舞蹈表演。一些日本人也不禁被這樣的節日氣氛所感染,大呼“美不勝收”。

馬來西亞 元宵節是馬來西亞華裔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其“拋柑接蕉”的習俗熱鬧浪漫、別具一格。元宵之夜,華裔單身男女紛紛“出籠”,涌往公園的河邊或湖邊,男的拋香蕉,女的拋柑橘,還在水果上寫下聯絡號碼,以期覓得一段好姻緣。由於參與的人數衆多,導致公園的草場被踐踏、一些小設施如地面照明燈遭破壞及欄杆被撞傾斜,一些城市曾以保護公園設施爲由,拒絕發準可證給主辦單位,但馬來西亞元宵節“拋柑”最終還是被解禁了。在吉隆坡,活動組織方安排年輕人圍坐在噴水池周圍,在柑橘和香蕉拋入水中後,男性會去撈柑,女性則去拾蕉。在馬來西亞北部霹靂州,華人社團在怡保觀音洞舉辦了“你掛柑我採柑”的活動,年輕人用紅線將自己的相片和柑橘綁好,掛在許願樹上,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相牽的伴侶。

  元宵節爲什麼要吃湯圓

我國很多地方過元宵節都有吃湯圓、元宵的習俗。從我記事起,家裏年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媽媽都給我們做湯圓,爲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爸媽說不上來。直到自己長大了才慢慢的從書中瞭解到爲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爲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爲“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爲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爲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號。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着。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爲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糰、粉果,因爲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裏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竈下生火的丫頭都爲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裏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