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元宵佳節黑板報資料推薦

2016元宵佳節黑板報資料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人倫情義是年味兒的源頭

2016元宵佳節黑板報資料推薦

“要想讓過年有年味兒、有吸引力,恢復和保護傳統習俗當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爲過年注入一種精神力量,那就是人倫情義。”我國著名人文學家李漢秋這樣認爲。

“你看春運路上的人山人海。”他說,“不遠千里,不辭勞苦,再苦再累也要趕回家,與親人一起過年,這中間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倫情義。”

  年味兒承載着民族自信

“年味兒淡了。”近年來,每逢過年,總有不少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尤其今年,更有無數網友表示,希望政府能恢復和組織傳統習俗,把傳統的年味兒找回來。

李漢秋認爲,大家對年味兒的呼喚,這與我們國家國力的不斷增強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密切相關。因爲,傳統節日不僅承載着中華文化內涵的核心價值觀,更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人們對年味兒的呼喚,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自信。

如今,大家普遍感到年味兒淡了,說明目前我們傳統節日的文化載體和慶祝方式不能滿足大家的願望,沒有體現出中華傳統節日應有的魅力與感染力。

“我以前的一個學生,現在是公司白領,今年過年,就是因爲覺得沒意思,一個人跑到夏威夷玩兒去了。”李漢秋說,“對於現在這一代年輕人,沒有創新的年文化已經吸引不住他們了。”

李漢秋指出,繼承創新傳統的年文化,要組織、倡導更多的年文化方式。這就需要政府的文化宣傳部門多努力,根據羣衆的意願和需求,組織安排豐富多彩的年文化活動。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

很多北京人,每年都要舉家去白雲觀趕廟會。一家人在窩風橋下打“金錢眼”,贏得好運氣,石頭壁上摸“石猴兒”,沾上好福氣……那真是,過大年,闔家歡。

李漢秋說,爲什麼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因爲貫穿過年始終的是濃濃的人倫情義。

感情,纔是一切年俗習慣的生命源頭。不投入感情,團圓飯只是吃吃喝喝,壓歲錢只知道錢數多少,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趕廟會只是去湊熱鬧,再花樣繁多的年俗,年復一年,也只是古舊枯燥的形式。唯有注入人倫情義,一切年俗才能歷久彌新,也纔有了生命和活力。也正因如此,年俗文化才能成爲凝聚我們民族向心力的紐帶。

人倫情義帶來的凝聚力,是“年味兒”的重要內涵。過年,也最容易喚起全世界華人對親人、對家庭、對朋友、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它是社會和諧的促進器,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劑。

從這個意義上,過好一個有年味兒的年,顯然有利於培育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團結,有利於加深全世界中華兒女的親情,有利於祖國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春節”應正名爲“農曆年”或“中華年”

李漢秋還提議,官方稱謂中的“春節”,應正名爲“農曆年”或“中華年”。他介紹,中國人過年,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而來,它產生於人們的生活之中,與中華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後,中國引進西洋曆法,以陽曆爲標準紀年,並將1912年1月1日定爲民國元年元旦。後來,袁世凱“定陰曆元旦爲春節,端午爲夏節,中秋爲秋節,冬至爲冬節”。由此,延續幾千年的農曆新年被硬生生改爲“春節”。

但是,民間社會依然延續着民族文化的血脈,不肯捨棄“年”的稱呼,在老百姓心中口中,拜年、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指的總是農曆年。

“現在是官方叫‘春節’,民間叫‘年’,兩套語言系統的分裂不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李漢秋指出,年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民俗年和精神家園,在傳統節日越來越受重視的背景下,我們應儘快恢復春節“年”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