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國慶節黑板報的內容2015

國慶節黑板報的內容2015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國慶節相關辦報的內容:華夏人文歷史

國慶節黑板報的內容2015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爲“華”或“諸華”。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爲華胥氏之子。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爲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爲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爲中原,“夷”與“裔”作爲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裏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爲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爲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黃帝部和炎帝部爲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但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

國慶節的黑板報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孔子視“夏”與“華”爲同義詞。《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華夏爲古漢族的自稱,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爲“夏”或“諸夏”,又稱爲“華”或“諸華”。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現被用作中國和漢族的稱呼。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爲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炎黃集團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爲主體,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九黎族首領蚩尤帶領的東夷集團與苗蠻集團聯軍,將華夏聯盟的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並與山東境內的東夷集團的其他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流基本固定。在周朝,華夏族正式以一個民族團體的姿態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羣雄割據的局面。漢族於先秦時期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了“漢人”這個稱謂。但華夏這個稱謂仍然延續至今。華夏族隨着生存空間的擴張而繁衍壯大,到漢唐時期人口文化經濟達到空前高度,到宋時人文各項領域達到頂峯,“漢人”這一詞彙到了蒙元時期被蒙古人廣泛地稱呼華夏。及至後來又有漢族之稱。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漢人”自居也以“華夏人”自居,兩個詞爲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爲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使用最普遍的。

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着華夏文明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華夏族,擴展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周邊少數民族身上。併成爲了全體中華民族之人的代稱,其下包括了“中國人”以及海外“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