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猴年元旦黑板報精選

猴年元旦黑板報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元旦起源

猴年元旦黑板報精選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初一爲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初一爲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爲“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爲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爲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爲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初一稱爲“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爲“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爲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爲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爲元,初一爲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爲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纔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爲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爲“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啓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爲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初一爲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爲“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曆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閒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願和千百年的民俗。

  發展歷史

元旦,也被稱爲“新年”,是指公曆的1月1日。但在古代,“元旦”即是今天的“春節”,也就是農曆新年。

元旦是很多國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元旦均爲法定假日;中國大陸及臺灣均作爲法定假日休假三天。習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種方式互相祝福,賀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漢語“元旦”含義:“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即早晨天明的時間,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開始、一年的第一天。民國以前,元旦即現在的春節。

歷史上,中國各個朝代對“元旦”說法不一致

夏代爲正月初一(夏曆1月1日)

商代爲十二月初一(12月1日)

周代爲十一月初一(11月1日)

秦王朝時期爲十月初一(10月1日)

(參見農曆、夏曆、殷歷和周曆的分別的記載)

漢朝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創立了“太初曆”,定正月初一爲元旦,此後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公曆,所以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而以公曆1月1日爲新年。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名爲“元旦”,自此我國的每年1月1日就成我們家喻戶曉的新年“元旦”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