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正月十五元宵節電子板報:鬧元宵簡介

2016正月十五元宵節電子板報:鬧元宵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元宵節到了,把開心包在元宵裏,願你吃着元宵,笑容掛在臉旁;把幸福放在花燈裏,願你賞着花燈,幸福圍在身旁;把祝福融入手機裏,願你看着短信,話語響在耳旁:元宵節快樂!以下是本站網小編整理的元宵節電子板報資料,希望喜歡^^

2016正月十五元宵節電子板報:鬧元宵簡介

  元宵張燈結綵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爲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爲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衆,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爲壯觀。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爲“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綵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衆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爲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綵,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爲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鬧元宵簡介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