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5中秋節黑板報圖片【簡單漂亮】

2015中秋節黑板報圖片【簡單漂亮】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2015中秋節黑板報圖片1

2015中秋節黑板報圖片【簡單漂亮】

2015中秋節黑板報圖片2

2015中秋節黑板報圖片2

月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形狀非常接近現在的月餅。這可以說是我國月餅的“始祖”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爲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爲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於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

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爲“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且不是圓的。

  那麼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又是如何來的呢?關於中秋吃月餅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衆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裏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爲月餅。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另有一說爲,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爲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當時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爲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普及得相當廣泛了。

如今,中秋佳節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仍然在流傳着,只是如今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怕甜了,而月餅也迎合人們的口味,推陳出新,不斷變化着新花樣。口味、大小、樣式、包裝、甚至價格,簡直玩轉了悟空的七十二變。溥儀當年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長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經被當時的人們歎爲觀止,要是放在如今,怕是沒什麼引人側目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