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三試題 > 2017高三三模語文試卷

2017高三三模語文試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2017高三三模語文試卷】

一、語言文字運用(16分)

2017高三三模語文試卷

1.在下面一段話的空缺處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紅樓夢》的一大寫作特點是描寫的客觀性,作者絕少站出來議論。我們可將《紅樓夢》比作一席 的酒筵,酒筵擺好,廚師就不再出現,任憑你去 消受。而我們許多作家,制好一道 “菜”,就在顧客面前 地解說示範,真是多餘。

A.琳琅滿目 品嚐 絮絮叨叨 B.五光十色 咀嚼 絮絮叨叨

C.五光十色 品嚐 喋喋不休 D.琳琅滿目 咀嚼 喋喋不休

2.依次在下面三處橫線上填入詩句,其中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1)“ ”,抗戰時期的梅蘭芳生活在日寇佔領的北平,面對物質上的困頓和日僞的時時騷擾,他堅決拒絕日本人所謂純商業性質的“邀請演出”。

(2)著名書法家啓功先生的夫人去世後,總有人讓老先生續絃,啓功先生引用“ ”的詩句婉言謝絕,他寧肯孤獨終老,也不願續娶。

(3)詞人辛棄疾從小舞槍弄棒,何嘗有什麼身體疾病?金甌缺,山河碎,國家破敗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的詩句傳達出他深沉的憂傷。

A.時窮節乃見 天長地久有時盡 已是黃昏獨自愁

B.時窮節乃見 曾經滄海難爲水 西北望長安

C.居高聲自遠 天長地久有時盡 西北望長安

D.居高聲自遠 曾經滄海難爲水 已是黃昏獨自愁

3.下列詩句蘊含了什麼生活哲理?請用簡明的語言表達。(4分)

花爲什麼謝了呢?我的熱烈的愛把他緊壓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謝了。

泉爲什麼幹了呢?我蓋起一道堤壩把它攔起給我使用,因此泉幹了。

4.白居易在《琵琶行》裏,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聲響悅耳動聽。請根據圖示,在橫線上補寫琵琶聲傳入耳中的過程。要求運用比擬手法,不超過35字。(5分)

二、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前年五月,大霖雨殺麥,河溢東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於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時溢博州,民冒河爲言,得免租者蓋萬計。今歲秋當租,懼民幸水旱因緣得妄免,以虧兵食.慎敕有司謹之。”朝廷因舉田令,約束州縣吏。吏無遠近,皆望風惡民言水旱,一以農田敕限.甚者笞而絕之。

畿之民訴其縣,不聽;則訴於開封,又不聽;則相與聚立宣德門外,訴於宰相。於是遣吏四出視諸縣。視者還,而或言災,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後視者還,言民實災,而吏徒畏約束以苟自免爾。天子聞之惻然,盡蠲畿民之租。

餘嘗竊嘆曰:民生幸而爲畿民,有緩急,近而易知也。雨降於天,河溢於地,與赤日之出,是三者,物之易見也。

前二三歲,旱蝗相連,朝廷歲歲隨其災之厚薄,蠲其賦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則歲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愛人,而仁人之心易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見之事,告易惻之仁,然吏一壅之,幾不得達。況四海之大,幾萬裏而遠,事之難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見者何數!使上有惻之之心不得達於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於上者,吏居其間而壅之爾,可勝嘆哉!

扶風爲縣,限關之西,詎京師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隱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與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聞於州,州不壅而聞於上,縣不壅而民志通者,令與主簿、尉達之而已。

王君聖紀主簿於其縣。聖紀好學有文,佐是縣也,始試其爲政焉,故以夫素所嘆者告之。景佑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廬陵歐陽修序。

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虧兵食 虧:短少

B.皆望風惡民言水旱 惡:兇狠

C.告易惻之仁 惻:同情

D.然吏一壅之 雍:堵塞

6.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一以農田敕限 而吏徒畏約束以苟自免爾

B. 甚者笞而絕之 而仁人之心易惻也

C.則訴於開封 則歲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

D. 然吏一壅之 使上有惻之之心不得達於下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視者還,而或言災,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4分)

【答案】視察的官員回來,有的說受了災,有的說沒有受災,然而說沒有受災的佔十之七八。

(關鍵點:4分。每句1分,語言通順1分 )

⑵民生幸而爲畿民,有緩急,近而易知也。(3分)

【答案】這些百姓幸運地生(活)在京城附近,遇到急難,離朝廷近,容易被知曉。

(關鍵點:3 分。 “畿民”“緩急”“易知”各1分)

⑶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與主簿、尉三人。(3分)

【答案】那些能決定百姓生死存亡、是否得到公正對待的人,就是縣令、主簿以及縣尉這三個。

8.作者“以夫素所嘆着告之”的目的是什麼?( 3分)

三、古詩詞鑑賞(10分)

齊安早秋

趙嘏

流年堪惜又堪驚,砧杵風來滿郡城。

高鳥過時秋色動,征帆落處暮雲平。

思家正嘆江南景,聽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處是前程。

9.(1)詩中哪些內容寫出了早秋的特點?(2分)

(2)前人認爲“流年堪惜又堪驚”一句“發語挺拔,力振全篇”,請簡要分析。(4分)

(3)這首詩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不息人之不己知,        。《論語學而》)

(2)        ,天下歸心。(曹操《蜀道行》)

(3)捫參歷井仰脅息,        .(李白《蜀道難》)

(4)        ,未成曲調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5)角聲滿天秋色裏,        。(李賀《雁門太守行》)

(6)滄海月明珠有淚,        .(李商隱《錦瑟》)

(7)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蘇軾《赤壁賦》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辛棄疾《破陣子,)

五、現代文閱讀(一)(20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題

陽關月

楊之水

從敦煌城裏坐了開往南潮的最後一班車,到陽關下車,已是薄暮時分,汽車在陽關並沒有

站點,招呼了司機,纔在這停了下來,看着汽車呼嘯而去,消失在伸向天邊的公路上,好像一

下於被孤零零拋在曠野中一一大漠黃昏,好有幾分淒涼.

緣着沙灘,有路沒路地往前走,灘上遍生着羅布麻和駱駝草.可愛的是一泓清水流瀉其間.

四野無人,只覺得那斜斜的殘陽,比我腳步更決,一點點向平之 急地退下去.

此處陽關故址是1974年才確定的,於是有了一塊標明身份的碑,成爲一個已無陽關的陽

關一一不過是墩墩山一個漢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圍繞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腳下去,

空空有聲,裏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祕密.山前的茫茫砂磧,被稱作古董灘。據說陽關故址的

確定,便是依據灘上發現的大量歷史遺物,如今這裏仍有不少陶片之類的古物遺存

距這裏95公里,是黨水之源的雪山——阿爾金山。在陽關故址碑前極目四望,方圓百里曠無人跡,天地之間除了幾隻蒼蠅嗡嗡飛着,再聽不到別的聲音。有一首無名氏的《瓜沙道中》詩:“陽關古道接大荒,官楊零落不成行。陰沉日色連雲白,暗淡風沙人寒黃。鴻覓稻樑銜矢石,人拼骨肉戰冰霜。唐蕃漢壘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詩句,立空曠中,仍能體味到那蕭蕭的悲涼。幕色四合,視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靜寂,天邊

的最後一抹蜂紫,漸漸轉作深藍,一點一點地,黑定了.

想起一個紅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紅柳樹間,有一尺來高的小人叫紅柳娃,捉到了,會哀哀叩頭求告。放他走,則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遙遙的叩首,屢奔屢止,直至追不及。這很像是幻覺。而人在極度寂寞中,是會產生這種幻覺的。

不過,上溯兩千年,這裏何嘗寂寞呢。陽關以南是玉門,那時,車轔轔,馬蕭蕭,使者,商人,冠蓋相望,不絕於道。金戈鐵馬,漢軍揮師西向,更是屢屢打破曠野的寂寞。那正是漢武帝的輝煌業績之一。

在漢武帝當政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鞏固了;朝綱制度摸式化了;儒術

正式納入政治軌道了;疆城的開闢也達於空前,他雄才大略,號令天下,統帥一切,舉全國之

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後世對漢武帝的評價並不一致。蓬萊銀闕、露博金掌

的求仙生涯不必說,就是開西域擊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之譏.只是,仍然要說他是

偉大的.不僅在於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業,也同樣在於他有能力破壞自己的功業.因爲他的偉

大永遠與權力聯繫在一起,晚年他發佈了“輪臺罪己之詔”,糾正了方針大政上的失誤,但連

這種自我批評,也只能用權力的形式表現出來.偉人的時代,常常是偉人一個人的時代.

輝煌的、悲壯的、慘慘慼戚的歷史,都融化在古董灘上,又被日精月華鑄爲荒寂的、蒼涼的一片。這一片遼遠的寂靜,沒有蟲聲鳥語,此刻連蒼蠅的嗡嗡聲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令不知古,謂之盲 ”這月王充的求實精神。但所謂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一一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

天黑很久,漸漸的,纔有星星露出來,從坐着的'方尚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對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麼不見“秦奏月依依”呢?那獨與大漠、雲天相往來的冷寂的月!

“滿天星的,沒有月亮婆“守關的老吳說道.不覺憬然而悟.是不是滿天星斗的夜空,

就一定見不到月亮?那麼明月高懸的時候,還能見到星光燦爛嗎?

夜宿小屋,從窗簾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見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綴滿了星星的天.

陽關今夜,沒有月.

(選自《現代散文名家名作選》,有刪改)

11.文中今日陽關和古代陽關各有什麼特點?採用古今對比的寫法有何作用?(6分)

12.第四段文字在表達上很有特色,請簡要賞析。(4分)

13.分析文中“偉人的時代,常常是偉人一個人的時代”這句話的含義?(4分)

14. 結合全文內容,探究作者以“陽關月”爲題的意圖。(6分)

六、現代文閱讀(二)( 18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題

豐子愷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 ,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爲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而似乎覺得恆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於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了。假使朝爲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驚訝、感慨、悲傷,或痛感人生的無常,而不樂爲人了。歌劇舞臺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將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這句話,驟聽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認,實則現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漸漸”變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 “漸”的助力。鉅富的紈絝子弟因屢次破產而“漸漸”蕩盡其家產,變爲貧者;貧者只得做傭工,傭工往往變爲奴隸,奴隸容易變爲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這樣的例子,在小說中,在實際上,均多得很。因爲其變衰是延長爲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漸漸”地達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麼強烈的刺激。故雖到了飢寒病苦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貪戀着目前的生的歡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了乞丐,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祕原則,造物主的微妙工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物類的衰策榮生殺.

無不暗合於這法則,由萌芽的春“漸漸”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枯寂的冬

我們雖已經歷數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於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往年除夕,

我們曾在紅燭下守候水仙花的開放,真是癡態!倘水仙花果真當面開放給我們看,便是大自然

的原則的破壞了。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

使人誤認其爲恆久不變,我覺得時鐘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徵.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於時鐘的針

了,人生也知此,似乎“我”水遠不變。實則與時鐘的針一樣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

我,我沒有變,留連着我的生,可憐受盡“漸”的欺騙!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

爲“漸”所迷,不爲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故白居易說:“蝸牛

(選自《緣緣堂隨筆集》,有刪改)

15.文中所論述的“漸”有什麼特點?請簡要概括。(6分)

16.從文中看,“漸”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6分)

17.聯繫最後兩段文字,談談畫線的詩句給你哪些人生啓迪。(6分)

七、作文

19.根據下面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人的一生中等的事情很多。等,能讓人期盼希望,發現美好;等,也能讓人無爲地消磨時間,最終一事無成。有人在等中枝葉乾枯,有人在等中成了一棵常青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