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錯誤現代詩

錯誤現代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錯誤現代詩1

錯誤

錯誤現代詩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

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

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

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靡緊掩

我嗒嗒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錯誤現代詩2

時間與時間碰撞

時間與時間對決

在錯誤的時間,一棵草誕生

一片貧瘠,一片迷惘

在中原,風是聽衆

一棵草失血,一片草蕭條

風吹倒了畔籬,填平了從古走來的溝坎

麥垛整齊,草富有活力

草挨草,靈緊貼地皮

聽水聲,聽土與石的顫動

一棵紅旗撫慰的小草

伴着溪水,軀幹流進了城池

從此,都市成爲信的第二故鄉

從高樓底層仰望,乘着綠化樹

從春到秋

從一個角落到一個角落

一棵草孤苦,一棵草堅韌

戀愛,衰敗,再生

從陽光的正面到反面

草默默地駐足,頓首

有一天,草埋怨出生的時間錯誤

有一天,草慶幸傲立在陽光裏

雖然,草生不逢時,在銅綠中不能自拔

可它走出了霧霾

跳出了市井

雖然時間錯誤,一棵草仍在踐行

清晨,遍地是雨露

正午,遺失的蒲公英返回

夜晚,草枕着夢還鄉

黎明,草成爲絢麗的圖騰

錯誤現代詩3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有一種錯誤是美麗的,那便是愛的錯誤。臺灣詩人鄭愁予運用神來之筆,把它描寫得更加美麗,令我們不得不拊掌讚歎。

  美麗的主題

如果我們僅僅把這首詩的主題定位在思婦期盼心上人歸來的執着的愛情上.未免太膚淺了。其實詩中的“我”難道不可以理解爲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遊子嗎?處在那個動盪時代的臺灣人有一種漂泊的心態,他們在臺灣島僅僅是一個“過客”,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自己的親人團聚。然而,由於政治原因,他們的願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重重的失落和惆悵的感情。時至今日,島內的勢力仍費盡心思地阻撓“三通”,妄圖將寶島從祖國分裂出去,如果他們的陰謀得逞,留給中華民族的將是永遠的悲哀。這個“錯誤”決不會再是美麗的。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錯誤》中有詩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這是一首期盼大陸與臺灣早日統一的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美麗的故事

通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以悽美的筆調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暮春三月,東風和煦,柳絮飄舞,在江南一個美麗的小城,一個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沒有東風,也沒有柳絮,她聽不到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態慵懶,雲鬢不整,心靈也如窗扉緊閉,春帷不揭。浪跡天涯的“我”打這裏走過,聽到達達的馬蹄聲,企盼已久的她如蓮花般綻開了笑顏可“我”未入家門,她失意萬分,盈盈笑靨又像夏末的蓮花迅速地枯萎凋謝了。全詩不足百字,而故事情節卻隨着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一波三折,先是漫長的期待,然後是聽到馬蹄聲的驚喜,最後是失望,再後來又是無盡的等待。言已盡而意無窮,可謂餘音嫋嫋,耐人尋味。

  美麗的修辭

詩人在詩中充分運用了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塑造了一位楚楚動人、悽婉可人的思婦形象。

“不來”“不飛”與“不響”“不揭”四個否定句間隔兩行兩兩相對,形成一種呼應重複,既使全詩音韻和諧,又使全詩抒情意味變得深婉動人。詩中的“你”有蓮花般的容貌、孟姜女的執着。她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開放。儘管陽春三月,楊柳依依,東風拂面,但在她心中、眼裏,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跫音“不響”,春帷“不揭”,心如窗扉“緊掩”,彷彿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被相思所苦,雲鬢不整,玉顏漸凋的癡情女子的形象。詩中的比喻句更有妙處:“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第一句不僅寫出了“你”的美貌,而且極爲省略地刻畫出“你”苦盼不得的憔悴。後兩句以“城”和“窗扉”喻“心 ”,新穎又形象;兩次用疊詞“小小的”加以修飾,使意境顯得輕倩柔美;將本屬句中的“向晚”“緊掩”這兩個動態詞語倒裝於句末。顯得搖曳多姿,也更婉曲地表現了思婦的懷人心理。

  美麗的結構

《錯誤》這首詩共9行,96個字,篇幅不長.但所運用的藝術技巧令人讚歎不已。從結構上看,隱含着縱橫兩條線。明顯可見的縱線是由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爲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後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後落在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上,從而使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爲“我”途經女子的住所而不進去,才使期盼的她“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最後兩句本應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詩人在這裏又用了一個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不齊,在不協調中煥發出光彩。

  美麗的語言

這首詩的另一個動人之處就是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這一說法,粗看似乎矛盾,細品便知其妙。“達達的馬蹄聲”敲響了思婦希望重逢的心靈,因而美麗。但是,這馬蹄聲並不爲她的期盼而停駐,“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因此對思婦而言又是個錯誤,它表現出了相思女子的心理變化過程。另外,此詩語言之美還體現在意象之美。詩中運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帷”,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體現了詩人的中國性的根本所在。

楊牧在《鄭愁予傳奇》中說,“鄭愁予是中國的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現代化的”.可謂切中肯綮之論。

錯誤現代詩4

一、《錯誤》原文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寫於 1954年

二、《錯誤》賞析:

鄭愁予<錯誤>一詩可說是近五十年來最被人們傳唱不已,且樂於誦讀的現代詩。詩中精確地運用許多古典意象表現思婦愁緒及浪子情懷。本文將以章法學角度淺析<錯誤>。全文以瞭解鄭愁予寫作此詩的創作背景入手,再就作者選取的物材、事材作一整理,進而分析其章法結構,以期對這首詩的風格主題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詩人余光中以“浪子”稱呼鄭愁予。而<錯誤>這首作品也是作者最具浪子意識的代表作之一。雖然描寫的是“閨怨”的中國古典詩歌舊主題,但作者卻別具新意,透過浪子的角度來敘寫女子閨怨的期待及落寞,從另一方面展現體貼的關懷。詩中並運用許多古典詩歌的語彙,如江南、蓮花、東風、柳絮、春帷、向晚、馬蹄等意象,將古典與現代巧妙地鎔鑄。

古典詩詞中對鄭愁予影響最深的是古詩十九首,他認爲詩中表現人生的無常,其實就是最大的流浪。何其芳和廢名(馮文炳)的詩作,在象徵手法和語言風格上,對鄭愁予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鄭愁予前期詩風婉約動人,繼承傳統詩詞的音韻感,且能將古典意象融入現代情境中,且往往帶幾分哀愁,以及漂泊的離別愁緒。這時期的着作包括夢土上、衣鉢、窗外的、長歌、鄭愁予詩集、鄭愁予詩選集。

作家常常因爲某些生命經驗的觸發而產生作品,曾經有人問過鄭愁予,這首詩是否爲詩人的經驗之作。詩人答說:

這首詩在內容上,它與某些傳統詩歌非常類似,可見詩從古代到現代,內容是沒有改變的,只有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語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國方言的限制,當我們用廣東話去朗誦這首詩時,在味道上當然與用國語來念不同,但卻有一種美感。至於爲什麼會寫這首詩?有人以爲這是詩人流浪生活的一些體驗,這也是對的,這並不是紀錄一個時間的事情,而是把片片段段的生活經驗整理起來,最後寫成了這些作品。我說過自己因爲逃避敵人,走過許多地方,看見許多不同的情景,如等待中的婦人,我母親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時候我父親在前線作戰,她便跟我相依爲命,成了這首詩最根本的因素。

所以在賞析〈錯誤〉時,瞭解其篇旨與內容結構的關係就更加重要。

(一)篇旨安置於篇末:

文章主旨出現在篇末可以一筆收束全文,也可深化主題,達畫龍點睛之效。這首作品在詩題已揭示主旨“錯誤”,在詩序又引出線索“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末點出“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以“反襯”技巧來表達反常合道的啓發性。可見本詩一直圍繞着“錯誤”這個主題作取材佈局,思想脈絡也一脈相通。

(二)篇旨顯中有隱:

陳師滿銘曾雲:

作者處理詞章主旨,有時雖把表層部分明顯作表達,卻將它深一層或真正部分隱藏起來,如果要掌握這種顯中有隱的主旨,便得下一番審辨的功夫。

初看<錯誤>一詩,表面上是在敘寫女子因期待落空而造成美麗的錯誤。但如果仔細探究全詩,詩中是以一個過客(我)的觀點,來觀察思婦(你)的心情變化。而思婦的心情之所以會產生劇烈的`變化而造成美麗的錯誤,主要是由於女子思念歸人之深,也可以說女子堅貞地期待良人歸來,所以造成龐大的寂寞及失落。所謂“希望愈大,失望愈深”。所以作者表層是在寫女子發現自己期待落空所造成美麗的錯誤,但其實深層的主旨是表達女子無比的堅貞和無盡的寂寞。這點與傳統閨怨詩的主題是暗合的。

(一)事材:

1.浪子流浪-過

“浪子意識”一直是貫穿鄭愁予作品的主題。如他的詩作中“孤飛的雁是愛情的隕星”<黃昏的來客> “別離的日子刻成標高,我的離愁已聳出雲表了。”<雪線> 。而浪子予人的形象是落拓不羈,充滿漂泊之感。過客或許會爲某些人事物停留,但通常是短暫的停留,甚至是“過而不留”。在本詩中作者明白點出“我打江南走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詩中的“我”是抱着沒有歸宿心態的浪子。他的狀態是匆匆而“過”。

2.思婦等待-歸

“閨怨”題材是到處可見的,如臺灣的民謠〈望春風〉:“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加看覓/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風騙不知”。就是在描寫癡心女子期待落空的失望。

<錯誤>詩中的女子(你)處於漫長等待的狀態。鄭愁予的另一首詩<情婦>可與之作一對照。“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所以,我去,總穿一襲藍衫子/我要她感覺,那是季節,或/候鳥的來臨/因爲我不是常回家的那種人。”這是傳統女子堅貞而寂寞的形象,這種思婦的形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亦多常見,如溫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詩中的女子“獨倚望江樓”,一個人獨自面對時空的寂寥,不斷地盼望“良人的歸來”。思念到最深的境界是“腸斷白蘋洲”。

又如李白的<菩薩蠻?閒情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透過文字將女子的閨怨之愁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現,最末以“鳥歸人不歸”將全詩的愁緒逼到最高點。

在閨怨詩中常見作者安排“歸”、及“不歸”的脈絡。在<錯誤>一詩中,“歸”(思婦的盼望)是本詩的一條從線,與另一條主線“過”(浪子的不羈)形成主從錯綜的結構,也形成一種對比的美麗及反常合道的美感。

(二)物材:

1.思婦

思婦是中國“閨怨詩”的主要形象。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以春日陌頭的楊柳青青反襯少婦無人陪伴的悲愁,點出功名富貴的虛幻,只有兩人能相守纔是最真實的存在。

又如李白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以夜深來暗示“幽獨”之苦,以人伴月暗示無人相伴之孤單。

簡單地說閨怨詩的模式可歸納爲:別離──盼望──孤單。別離可能是因爲良人出外經商,或許是爲國征戰,也有可能是良人另有所屬而產生無情的離棄。盼望是因爲堅真地相信良人一定會歸來,而孤單是因爲過高的希望所帶來的失望孤獨。

錯誤現代詩5

作品原文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①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②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底:通“的”,多見用於民國時期。

②跫(qióng)音:腳步聲。

創作背景

《鄭愁予 詩的自選》 鄭愁予 著 三聯書店

鄭愁予自述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歷,他小學時,抗戰就全面爆發開始了,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後一畢業就被送到湖北抗戰前線,調去襄陽張自忠的部隊,他則跟隨着母親經歷過各種逃難,一路上看到很多傷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個村落,那裏喚起了他童年時期逃難的記憶,有關炮車,有關戰馬的馬蹄聲,他把這些冒出的經歷藝術化,寫成了《錯誤》。這首詩的主角就是以鄭愁予母親爲原型的。

鑑賞分析

《錯誤》這首詩,以一連串具有傳統意味和江南風情的意象,將豪放曠達的氣質和欲語還休的情韻融爲一體,營造出和諧、完整的藝術境界。雖然詩中寫了思婦和浪子,但與傳統的閨怨詩相比,表現出了較強的歷史感和時空感。[9]

《錯誤》最大的特點是敘事、畫面的象徵化以及對照手法的結合運用。從第一節開始,在一個敘事的語境中, 季節、容顏、蓮花就共同型塑出這些詞語的象徵意味。第一節兩句,以第一人稱“我”寫遊子走過江南,“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中,“容顏”顯然借指某個人,至於這個人的性別,在語言文化的規約下很自然會將其認同爲“女性”。前半句中“等”和“季節”賦予了“容顏”以敘事內容和時間限度;後半句是對“容顏如花”這個套板化譬喻的推進和激活,詩人不再甘於用靜止的喻體去比附靜止的本體,喻體被轉化爲兩種動作狀態——開、落。所以,這個句子就是詩人對一個具有情節性、動作性和時間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徵。一個通常用敘事的方式予以展開的情景被象徵化地表達,於是在想象中補齊了這句詩所涉及故事的三個層面: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子在守候着她的歸人(容顏、等待);她等了一年復一年,時間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節裏);她也曾欣喜期待,以爲她的歸人即將到來(蓮花開),卻終於還是寂寞失落,因爲她的歸人終究沒有歸來(蓮花落)。

從詩歌藝術的角度看,這句詩十四字卻包含着如此豐富的內容,它對“容顏”這個中心詞的前後修飾,使簡單的借代獲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獨特的心理內涵;它又採用了將敘事情景象徵化的方式,使詩歌言簡意豐,富於詩性的密度。

如果說第二句相對於第一句是一個轉折的話,第二節相對於第一節同樣是一個轉折——敘事視角的轉換。第一節的鏡頭對準“我”——打江南走過的“遊子”;第二節的鏡頭則對準着上面“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工筆細描,一唱三嘆地推進到這個等待中人枯寂的內心。這一節全用比喻,不同的喻體都指向於相同的本體——“你的心”,在喻體的暗示中企圖將閨中等待女子的心理具象化。值得注意的是,這裏全用情景化的比喻:“東風不來”暗示靜寂,“柳絮不飛”正是一幅無精打采、百無聊賴的情狀,“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更是凸顯等待者內心的封閉(小城)和寂寥。這種以畫面、情景來外化內心的方式接下來得到反覆、強化,但又有些微不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讓人聯想起以下的畫面:天邊一輪將落的夕陽(向晚),腳下是狹長冷清小巷中的青石板路。同樣採用形象的畫面外化內心,這個畫面的意味卻隱藏更深,因此也更加雋永。這裏有冷暖色彩的對比,天邊的夕陽雖然酡紅,但卻給人只是近黃昏之感;腳下的石板路悠長冰冷,卻是所在者無法逃避的路。聯繫上下文,溫暖的夕陽卻遠在天邊且即將西墜,這間或暗示等待者心中渺茫的期待僅是一抹遙遠的暖色;而冷清的、踏在腳下的纔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寂寥的等待。所以,此句所構造的畫面看似盪開其實緊貼着主題。它通過畫面的構圖和色彩對比來暗示情感,顯得更加意味深長。此節四五句是對一二句的同義反復,但同樣暗示死寂,“東風不來”是客觀的視角,“跫音不響”則已經悄悄轉爲等待者的“聽覺”,不經意地鋪墊了下面的“馬蹄聲”。

第三節又是一轉,鏡頭重新聚焦在“我”身上,但卻又進入了“我”的內心: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這裏迅速地引起了一個問題:爲什麼馬蹄是美麗的,卻又是錯誤。顯然,第二句正是對第一句的回答。而這種回答又必須迴歸到“等待者”的心理感受中才能得到解釋:因爲馬蹄聲引起了等待者的期盼,讓她錯以爲是歸人;但是這馬蹄聲卻是過客帶來的,所以,這女子必然又重新陷入更深的失落中去。這一節有兩個重要的藝術特點:一是明暗線的設置:明寫“我”的感受,暗寫“等待者”感受,等待者的感受解釋了遊子的感受;二是照應的運用:“達達的馬蹄”是對第二節“跫音”的照應、“美麗的錯誤”又是對第一節“蓮花的開落”的照應。全詩的情感脈絡因此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設想這樣的場景:閨中女子枯寂的等待中突然傳來一陣馬蹄聲,這聲音像曾經有過的無數次一樣,引起了她的滿心期盼,她聽着這聲音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卻又越來越遠,她終於明白:這不是一個歸人,只是一個過客。她又一次體會了“過盡千帆皆不是”的煎熬,彷彿讓人看見這個女子期盼時迅速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凝神側耳傾聽,多麼像一朵蓮花的綻開;又彷彿看見她在馬蹄聲遠去之後失望地、頹然地重新坐到椅子上,像一朵蓮花的花瓣在風中凋零。[10]

綜上,這首詩有幾個特點非常突出:

一、古典意象、意境的化用:江南、容顏、蓮花、東風、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馬蹄這些充滿古典意味的詞語,給全詩帶來濃濃的書卷味;詩中策馬走過江南,東風、柳絮這些情景其實也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古代文人的理想空間,這是一個傳統文人的古典想象空間;詩中對閨中女子期待和失落的內心描繪,其實又是對古詩“過盡千帆皆不是”意境不着痕跡的化用。

二、敘事性和畫面感的結合,將敘事化爲畫面象徵的手法:此詩避開直接的抒情,將具有敘事性的段落化爲一個個富於象徵性的畫面,幾乎每一節都可以讓人聯想出幾個形象直觀但又富於象徵暗示的畫面。

三、密集的鋪墊和照應,細膩的心理刻畫:如上所言,此詩多處用到鋪墊和照應,這些照應共同補充了一個閨中女子等待的形象。如果說第一節“蓮花的開落”只是讓人抽象地理解到一個女子的期盼和失落的話,那麼第二節的“跫音不響”就進入到這個女子期盼的耳朵裏,來傾聽一種具體的期盼和失落;而到了第三節的“達達的馬蹄”、“美麗的錯誤”則進一步進入她的內心,坐實了期盼和失落的源頭——思人。一般認爲這是一首愛情詩:遊子“我”對一個不認識的閨中女子寂寥守候的體恤,其實源於他對在家中守候的愛人痛苦思念的理解和愧疚。

但也有人對詩歌主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爲此詩作者鄭愁予身在臺灣,他所謂的“打江南走過”表達的是一種懷國的故園之思,因此守候者等待的就不僅是“愛人”,也可以是“兒子”。甚至於,這個等待者也可以不視爲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對因爲歷史政治的分割而不能團聚,身在故國的守候者羣體的抽象;或者說,這個等待者,其實就是祖國母親,此詩是母親對不能迴歸的遊子的呼喚,也是遊子對家國深深的鄉愁。考慮到鄭愁予的年齡和經歷,考慮到和他同時代從大陸去臺詩人所共有的鄉愁情結(余光中就有《鄉愁》《鄉愁四韻》等);也考慮到詩無達詁的原則,這也不失爲一種可以接受的理解。[10]

名家點評

楊牧:“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是絕對地現代的。有經驗的人一定同意,鄭愁予的詩最難英譯,《錯誤》是最好的範例之一。”[11-12]

作家水晶(楊沂):“(這首詩)堪與宋詞小令相提並論。”[13]

華僑大學文學院茅林鶯:“鄭愁予早期的詩作(特別是廣爲流傳的《錯誤》等抒情詩)被理論界稱爲是‘最具東方韻味、古典色彩和本土特性的’。”[14]

錯誤現代詩6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拓展閱讀:《未選擇的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着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錯誤現代詩7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錯誤》鄭愁予現代詩賞析

鄭愁予的這首詩剛一發表,臺灣島上到處便響起達達的馬蹄聲,流傳甚廣。它輕巧雋秀,美麗悽婉,含蓄蘊藉,百讀不厭。詩的首句,“我打江南走過”,由江南起筆,詩意淡遠開闊。江南,在古典詩詞裏,既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又是一個令人銷魂之所在。屈原在《招魂》中地唱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悽婉哀傷。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之句,又使它成了一個令人嚮往的好地方,歷來備受文人騷客的由衷讚美。白居易的《憶江南》最爲著名:“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同代稍後的韋莊乾脆直言:“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而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更是一首纏綿動人的閨怨詞。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江南不單純是一個地理上的區域概念,它幾乎積澱成爲美好如夢悽婉迷離而又讓遊子低徊傷感的幽遠的意象。“我打江南走過”,自然便染上了悽清漂泊之感。“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以花喻人,古典詩詞中比比皆是,把美麗的容顏比作蓮花,也不乏其例。單是詩人白居易,《憶江南》中就有“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之句,《長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分明又融入了感傷思念之情。這裏的比喻,都是靜態的。現代詩人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不僅以蓮花喻容顏,更喻神態,有新意,更鮮活。而“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寫出了一種動態的美,在漫長的等待中,即使如蓮花般嬌美的容顏,也會像過了季節的蓮花褪色凋落。第一節兩句詩,前句簡短,似遊子漂泊匆匆而過,後句長而複雜,好像思婦的愁緒綿綿不盡。

詩的第二節,“東風”“柳絮”“春帷”等意象,多見於古典詩詞。李白詩《春思》中“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李商隱詩《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表達了思婦幽怨,分別銷魂之意。蘇軾詞《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都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詞意“幽怨纏綿,直是言情”。(沈謙《填詞雜說》)寓傷感於飄逸,表達了無限幽怨。正是由於運用了“東風”“柳絮”“春帷”等具有古典意象的詞語,詩中自然地散發出深沉濃厚的哀傷幽怨之情。思婦心扉緊掩,寂寞孤獨,如同枯木,春來不發,好像死水,波瀾不興,而寂寞的背後仍是深深的思念和無期的等待。如此,才引發出第三節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思婦在漫漫無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聽到清脆的達達馬蹄聲由遠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騎馬歸來,她的心被達達的馬蹄激活了,懷着滿腔的驚喜,打開久久緊掩的窗扉,迎接歸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個陌生過客,從窗前走過,這和“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何其相似,又是一個多麼讓人心傷的故事啊。《錯誤》確是一首精緻典雅充滿哀怨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