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二蹺爲病文言文節選

二蹺爲病文言文節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秦越人難經曰∶陰絡者,陰蹺之絡;陰絡者,陽蹺之絡。陰蹺爲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爲病,陰緩而陽急。

二蹺爲病文言文節選

王叔和脈經曰∶陰蹺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蹺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

又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腰背痛,叉爲癲癇僵仆羊鳴,惡風偏枯、痹、身體強。

又曰∶微澀爲風癇,並取陽蹺,在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穴。(附陽穴也)

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又爲少腹痛,裏急,腰及髖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髖,髀骨也。,腰下穴也)

又曰∶癲癇螈,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陽女陰。

張潔古曰∶蹺者,捷疾也。二脈起於足,使人蹺捷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爲陽蹺之絡;陽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裏,故名爲陰蹺之絡。陰蹺爲病,陰急則陰厥脛直,五絡不通,表和裏病;陽蹺爲病,陽急則狂走目不昧,表病裏和。陰病則熱,可灸照海、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陽之合也,筋病治此)陽病則寒,可針風池、風府。(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太陽、陽維之會也)

又曰∶在陽表者當汗之,在陰裏者當下之。又曰∶癲癇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

素問腰痛論曰∶腰痛不可舉者,申脈、僕參舉之。(太陽之穴,陽蹺之本也)又曰∶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幹令人慾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在蹺上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王啓玄雲∶足太陽之脈,循腰下會於後陰,故曰會陰。直陽之脈,挾脊下行,貫臀至,循,過外踝之後,條直而行者,故曰直陽之脈也。蹺,爲陽蹺所生,申脈穴也。蹺上下,乃承筋穴也,即中央如外陷者中也。

太陽脈氣所發,禁針刺,但視其兩中央有血絡盛滿者,乃刺之出血。

又曰∶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KT KT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爲三,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王啓玄雲∶陰蹺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循陰股入陰,而循腹入胸裏、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內廉,屬目內,會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故病狀如此。內筋,即陰蹺之,交信穴也。

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即申脈也)左刺右,右刺左,如人行十里頃而已。

靈樞經曰目中赤痛,從內始,取之陰蹺。(交信穴也)

又曰∶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及中及血絡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李瀕湖曰∶足太陽,京骨穴也。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赤白際陷中,針三分,灸七壯。中,委中穴也。在曲膝後橫文中,針三分。陰蹺取交信穴,見前。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側三毛中,肝脈之井也。

針三分,灸三壯。血絡者,視其處有絡脈盛滿者,出其血也。

又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陽氣盛則目,陰氣盛則瞑目,熱厥取足太陽、少陽。

甲乙經曰∶人病目閉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病目不得瞑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

靈樞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爲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爲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而先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焉。

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荊,陰陽已通,其臥立至。其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爲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李瀕湖雲∶靈樞有云∶足太陽之筋爲目上綱,足陽明之筋爲目下綱,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

又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人氣血衰、氣道澀,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瞑。又云∶多臥者,腸胃大而皮膚澀,分肉不解,衛氣行遲故也。張子和雲∶思氣所至爲不眠、爲嗜臥。

巢元方雲∶脾病睏倦而嗜臥,膽病多煩而不眠。王叔和脈經雲∶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之。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爲之數疾也。

一雲∶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數說皆論目閉目不瞑,雖不言及二蹺,蓋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