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孔子文言文(精選17篇)

孔子文言文(精選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裏,許多人都對一些經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那麼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文言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文言文(精選17篇)

孔子文言文 篇1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曰:“好長劍。”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學,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有益哉?”子曰:“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繩則正,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何學之爲?”子曰:“括②而羽之,鏃③而厲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選自《孔子家語》)

【註釋】①檠:矯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鏃:箭頭。

【小題1】下列詞語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2分A.括而羽之 B.鏃而厲之C.稍稍賓客其父D.人受諫則聖

【小題2】下列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例句:孔子問曰:“何好?”A.何學之爲 B.何陋之有C.其入不益深乎 D.孰不順成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2分)

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正,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

【小題4】這段文字中孔子的談話令人信服,請就其中的談話技巧加以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D

【小題2】B

【小題3】趕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離矯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經墨線劃過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評意見就會變得聖明,經過學習訓練注重向人求教,誰不會順利成功呢? (2分)

【小題4】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憤不啓,不悱不發”,面對子路的疑惑和反問,孔子因利勢導,語言簡明而深入地糾正了子路的觀點,讓人無可辯駁。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謂由此可見一斑。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A綴上羽毛.B磨得鋒利.C當做賓客D勸諫。ABC三項都是名詞作動詞。故選D。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何好?”根據翻譯,你愛好什麼,屬於賓語前置。“何陋之有”是由賓語“何陋”前置,而構成的述賓短語。故選B。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出題思想: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注意句中“策”“檠”“ 則正”“則聖” “孰”的意思。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4】

試題分析:結合孔子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回答即可。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孔子文言文 篇2

孔子世家贊

《史記》

有之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低迴①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注】①低迴:徘徊,流連。六藝: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課文鏈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子曰:“學自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1)高山仰止(仰望,敬仰) (2)不能去雲 (離開)

(3)沒則已焉 (停止,消失) (4)人不知而不慍(生氣,惱恨)

評分標準:每小題1分。共4分。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D)(2分)

A.雖不能至 雖不能察,必以情

B.然心鄉往之 燁然若神人

C.當時則榮 入則無法家拂士

D.想見其爲人 此之謂失其本心

評分標準:選項正確,得2分。共2分。

19.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諸生以時習禮其家。

【答案】衆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時操演(練習)禮儀。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答案】只讀書(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卻不讀書(學習)就會有危害(就會神疲倦而無所得)。

評分標準:句意通順,得1分,重點詞語翻譯正確,得1分。每句2分。共4分。

20.請結合【課文鏈接】中的`三則語錄,說說學者敬仰孔子的原困。(2分)

【答案】因爲孔子講求良好的學習方法,有謙虛的學習態度和大度寬厚的待人胸懷,所以,學者很敬仰他。

評分標準:答出兩點,得1分,答出三點,得2分。共2分。

孔子文言文 篇3

《孔子游春》一文語言優美,說理透徹,濃濃的師生情誼如清水緩緩地流淌在每個字、每句話中。在品味那詩般的文字時,也似乎讓我們每一位教者都經歷了一次與這位充滿智慧的聖人、循循善誘的長者的對話。

[課前的思考:能否使文言文學習自然地融入於教學之中?]

文言文凝練、含蓄,極具音韻之美,作爲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主要承載體歷經千年而不衰。可以自豪地說,中華民族漫長的文明史就一直由文言文記載。儘管五四時期的“反文言倡白話”運動一度使文言文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但是在經歷了沉痛的反思後,文言文還是又健康地走進了中小學的教材。剛剛頒佈實施的《語文標準》在四個學段總共要求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並在附錄中開列了古詩文120篇。目前,初中語文教材古代詩文的比例已佔到30﹪。這一切均顯示“黨和政府……對教材中文言文的態度……是越來越重視。”(《語文課程標準解讀》P93)

蘇教版小語教材也十分注重我國傳統文化的吸收與繼承,除了在課文中編排一些經典詩詞外,還將部分名言名句安排在練習的“讀一讀、背一背”中。僅以六年級兩冊教材爲例,就從《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孫子》等古籍中編選一些語句以豐厚學生的積累。教學中我們發現,這些古典韻文或是寓意深刻、說理透徹“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或是語句鏗鏘、氣勢磅礴“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或是號角聲聲、催人奮進“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由於這些語句大都對仗工整、合轍壓韻,背誦起來異常輕鬆,再加上生動的故事情節,孩子們自然也就接納並喜歡了它。

除了上述原因,我有這樣的.想法還是緣於《孔子游春》一課本身的特點。其一,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對後世影響甚大,有些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落後,何況,同學們已接觸過它;其二,《孔子游春》一文中部分精彩的描寫就直接取材於《論語》一些章節;其三,不忍讓學生丟掉與這位先賢“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畢竟,這樣的課文還是不多的。

[文中有兩處可遇不可求的鍥機]

1.智者樂水。從文章第八自然段孔子關於水的精彩論述,完全可以讀出這位老人的睿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岩,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該段論述結構齊整,語言樸實,處處閃爍出智慧的光芒。在引導學生充分朗讀感悟、背誦積累後,同學們對水已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就在他們沉醉於水堅韌、無私的偉大“人格”時,我出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見《老子》)這句話,讓學生反覆吟誦,從而使其領悟其中深意。

2.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論語公冶長》中的第26章,課文最後一個部分“孔子與弟子談志向”即選自於此。教學時,我先將這段話出示給大家看,讓他們讀一讀,並想一想老師爲什麼這樣做。(需要說明的是,我班學生除了掌握教材中出現的一些古韻文,還學習、背誦了許多我推薦給他們的古典詞句,包括《論語》中的部分句子。所以,他們閱讀古文的能力應該是比較強的。而且,這一章中只有顏淵說的“願無伐善,無施勞”這句話理解起來有點難度。)同學們發現這段文言文的意思竟可以從書上找到答案,一下來了興趣。於是,讀書、習文自然水到渠成。同時,對孔子的高尚情操也有了更細緻的瞭解與體會。這樣的教學,既立足於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既有利於學生領悟文章的內在意義,又提升了他們文言文的學習能力。課後調查顯示,同學們對這幾句文言文記憶尤爲深刻,說明一些古典韻文確有其強大生命力。

[最後的思索……]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深愛着祖國的傳統文化,也渴望用這些寶貴的精神之水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課後,我節選了《荀子》中的一段話讓他們繼續學習--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爲也,似德。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見大水必觀焉。”相信孩子們會又有新的收穫的……

孔子文言文 篇4

一、原文:

孔子觀於周廟,有敧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也?”對曰:“此蓋爲宥座之器。”孔子曰:“聞宥座器,滿則覆,虛則敧,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敧。孔子喟然而嘆曰:“嗚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二、翻譯:

孔子參觀周廟,看到欹器。孔子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東西呢?”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右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右坐之器盛滿水就會傾覆,空了就斜着,水裝到一半時就會垂直,是這樣的嗎?”守廟人回答說:“是這樣的。”孔子讓子路取水來試,果然水滿便傾覆,空了就斜着,裝到一半時就垂直而立。孔子長嘆道:“嗚呼!怎麼會有滿而不顛覆的呢?”子路問:“請問持滿有方法嗎?”“持滿的方法,壓抑然後使之減損。”子路說:“減損有方法嗎?”孔子說:“德行寬裕的人,守之以謙恭;土地廣大的人,守之以勤儉;祿位尊盛者,守之以卑弱;人衆兵強的人,守之以敬畏;聰明睿智的'人,守之以愚笨;博聞強記的人,守之以膚淺。這就是抑損的方法啊。”

孔子文言文 篇5

孔子猶江海文言文

趙簡子①問子貢②曰:“孔子爲人何如?”子貢對曰:“賜不能識也。”簡子不說③曰:“夫子事⑨孔子數十年,終業④而去⑤之,寡人問子,子曰‘不能識⑥’,何也?”子貢曰:“賜譬渴者之飲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猶⑦江海也,賜則奚⑧足以識之?”簡子曰:“善哉,子貢之言也!”

註釋

1 、趙簡子:原爲晉國大夫,韓、魏、趙三家分晉後,爲趙國開國君主,名鞅。 2 、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3 、說:同“悅”,高興。 4 、終業:完成學業。 5 、去:離開 6 、識:瞭解。 7 、賜:我,指子貢。 8 、譬:好像,猶如。 9 、猶:好像。 10、奚:怎麼。 11、事:跟隨。 句型: “善哉,子貢之言也!” 的意思是“子貢的話好啊!” “言”是主語,“善”是謂語,謂語應放在主語的後面,現在放在句首了,所以是謂語提前的倒裝句。 “孔子爲人何如?”應是“孔子爲人如何?”的順序,“何”是“如”這個介詞所帶的賓語,“何”是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要前置,這是古漢語的語法規則。

本段道理:

孔子被喻爲聖人,無所不知;道德高深. 因此,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就如同江海一樣高深、博大。子貢謙虛好學,尊重老師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這說明了孔子:無所不知、道德高深,不是一般人可以看透他的。

譯文:

趙國君主趙簡子問子貢說:“孔子這個人怎麼樣?”子貢回答說:“我不能瞭解他。”趙簡子不高興了,說:“您跟隨孔子學習幾十年,完成學業才離開他(孔子),我問你,你(卻)說:‘不瞭解’,爲什麼啊?”子貢說:“我好像飢渴的人在江海邊喝水一樣,知道滿足就停下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樣,我又怎麼能夠了解他?”趙簡子說:“子貢的話說得很好!”

孔子文言文 篇6

孔子猶江海

趙簡子①問子貢②曰:“孔子爲人何如?”子貢對曰:“賜不能識也。”簡子不說③曰:“夫子事孔子數十年,終業④而去之,寡人問子,子曰‘不能識’,何也?”子貢曰:“賜譬渴者之飲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猶江海也,賜則奚足以識之?”簡子曰:“善哉,子貢之言也!”

【註釋】①趙簡子:趙國開國君主,名鞅。 ②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③說:同“悅”。 ④終業:完成學業。

【譯文】

趙國君主趙簡子問子貢說:“孔子這個人怎麼樣?”子貢回答說:“我不能瞭解他。”趙簡子不高興說:“先生您跟隨孔子學習幾十年,完成學業才離開他,我問你,你(卻)說不了解,爲什麼啊?”子貢說:“我好像飢渴的人在江海邊喝水一樣,知道滿足罷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樣,我又怎麼能夠了解他?”趙簡子說:“子貢的話說得很好!”

【閱讀訓練】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孔子猶江海 2.賜不能識也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數十年,終業而去之。

2.賜則奚足以識之?

三、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1.謂語提前的倒裝句:

2.疑問代詞“何”作賓語:

四、下列對文章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A.讚揚趙簡子求賢若渴、不恥下問的作風。

B.稱讚子貢謙虛好學、尊重老師的品德。

C.說明孔子的賢明猶如江海,深不可測。

D.閘述求學問必須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參考答案】

一、1.如,像 2.瞭解

二、1.先生跟隨孔子學習幾十年,完成學業才離開他。 2.我又怎麼能夠了解他?

三、1.善哉,子貢之言也!2.孔子爲人何如?

四、C

孔子文言文 篇7

太史公曰:《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低迴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爲人之道文言文練習題

1.下列兩句中加點的字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①觀仲尼廟堂 ②景行行止

A.①參觀,看 ②大 B.①道教的`廟宇 ②景仰

C.①景象 ②同“影 D. ①觀察 ②景緻,景色

2.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高山仰止 ③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

②景行行止 ④可謂至聖矣

A.兩個“止”字意思相同,兩個“至”字意思也相同

B.兩個“止”字意思不同,兩個“至”字意思也不同

C.兩個“止”字意思相同,兩個“至”字意思不同

D.兩個“止”字意思不同,兩個“至”字意思相同

3.對“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一句中的“折中”一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調節過與不及,使適中,即調和。

B.“折中”猶言判斷,“折中於夫子”即以孔子的理論作爲檢驗正確與否的客觀標準。

C.“折中”即折衷主義,指孔子把錯誤和正確的調和起來。

D.“折中”猶言“決斷”,“折中於夫子”即對孔子的學說做出決斷。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①當時則榮 ②學者宗之

A.①當時就光榮 ②讀書人以他爲頭領

B.①在世時十分榮耀②讀書人都尊崇他

C.①當時就光榮 ②讀書人都尊崇他

D.①在世時十分榮耀②讀書人以他爲頭領

孔子文言文 篇8

原文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而受教。”

註釋

見:拜見

好:喜好

豈:同“其”,代詞,相當於“誰”。

豈:表示反詰語氣,相當於“難道”。

益:好處

釋:放;策:馬鞭子。

反:反對,引申爲“丟棄”。

檠:(qíng)矯正弓弩的器具。

受:承受

諫:直言規勸,批評、

聖:通達,明智。

受學:從師學習;重:重視,注重。

揉同“煣”,用熨木,通過人力加工,把曲的變直,直的變曲。

犀革:犀牛的皮製品。

括:扎,束

鏃:(zú):箭頭;

礪:磨刀石,作動詞用,即磨礪。

敬:感謝。

翻譯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道:“你愛好什麼?”子路回答說:“喜好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誰能比得上呢?”子路說:“學習難道有好處嗎?”孔子說:“君王沒有遇到敢於進諫的大臣就會犯過錯,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沒有能夠教會自己的朋友就會聽不到正確的意見和建議。驅趕狂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丟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經過繩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們接受直言規勸就會通達;從師學習,重視發問,哪有不順利成功的!”子路說:“南山出產竹子,不經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來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爲什麼要學習呢?”孔子說:“把箭的末端裝上羽毛,把箭頭磨得更加鋒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嗎?”子路施禮道:“感謝你的`指教。”

簡析

本篇選自《孔子家語》,記載了孔子與子路最初相見時的一段對話,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憤不啓,不悱不發”,面對子路的疑惑和反問,孔子因勢利導,語言簡明而深入地糾正了子路的觀點,讓人無可辯駁。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謂由此可見一斑。

孔子的談話善於運用比喻說理,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意義。由此可想到與《爲學》中的人之爲學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與此觀點一致。

作者

孔丘(公元前551年8月25日),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啓發與借鑑

循循善誘。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的學生有三千人,其中突出的有七十二人。《論語·子罕》中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意爲孔子善於有步驟地進行教導。從上文看,子路原是個粗魯的人,他不想學習,認爲學習沒什麼用,而孔子循着他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學習,認真學習,結果子路心悅誠服。開導別人要有耐心,而且方法要巧妙。人們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孔子文言文 篇9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爲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爲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 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選自《荀子·宥坐》

【註釋】

1.欹器:一種盛水的器皿,無水時歪向一邊。欹,傾斜,歪向一邊。

2.宥(yòu)坐之器:“座右銘”一般的器物。宥坐: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

3.聞:聽說。

4.顧:回頭。

5.挹(yì):舀;酌。把液體盛出來。

6.觀:參觀。

7.爲:是。

8.惡:哪裏。

【參考譯文】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中去參觀,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問看守廟宇的人:“這是什麼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用來給寬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說:“我聽說寬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時會傾斜,裝了一半水就會正,裝滿水了就會翻倒。”孔子回頭對學生說:“往裏面灌水吧。”他的學生提水來灌,倒了一半水時欹器就端正了,裝滿了水後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傾斜了。孔子感慨地說:“唉,怎麼會有滿了而不傾覆的呢?”

【閱讀訓練】

1.解釋

(1)觀:參觀,瞻仰 (2)爲:是 (3)聞:聽說 (4)顧:回頭。

2.翻譯

(1)中則正,滿則覆,虛則欹。

果然盛滿一半時欹器能放正,滿滿了就翻倒,空着時就傾斜。

(2)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唉!哪有滿盈而不翻倒的呀!

3.本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人不可自滿,要謙虛。

標點符號的作用

引號:(1)表引用(2)反語,表諷刺否定(3)表強調(4)特指。

破折號:(1)表解釋說明(2)表意思的遞進或轉折(3)表聲音延長(4)表插說或中斷。

省略號:(1)表內容的省略(2)表靜默或思考(3)表語言的中斷(4)表說話斷斷續續(5)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是什麼

1、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閱讀理解時,先要快速的瀏覽一下整篇文章,重視標題(中心)、開頭段(觀點)、結尾段(結論)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題句),理清脈絡,瞭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時間花在生詞難句上。每次認真讀完一段,要及時概括段意。

注意認真品讀原文,最好用筆標記重要信息。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速度也要質量。

2、瀏覽考項,細讀答題。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後,可瀏覽一下短文後面的題目,然後帶着這些問題仔細的閱讀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閱讀。要做到認真讀題目中的.每個字。

3、復讀全文,驗證答案。答題完畢時,同學們應對照答案將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以確保答案的正確,同時答案要求,準確,簡潔,全面。

要準確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讀懂段落每句話的意思,還要弄清楚段內各句的相互關係,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謂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數在段首或段末,個別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沒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總結概括。

孔子文言文 篇10

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見羅雀者①,所得皆黃口②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③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爲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④也。

導讀:文章借羅雀者之口,說明善驚遠害,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誡弟子以所從爲禍福,君子慎其所從,可謂警世之言。

註釋 :①羅雀者:張網捕鳥的人。②黃口:雛鳥的嘴爲黃色。後又借指雛鳥。③獨:表示轉折,相當於卻。④戇(zhu ng):愚。敗:禍亂,禍害。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大雀從黃口( ) 2.孔子顧謂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驚以遠害( )

二、翻譯

1.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從,與親_____而遠_____有相似之義。

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看到張網捕鳥的人,捕到的都是黃口的小鳥。夫子問捕鳥人:唯獨大鳥捕不到,爲什麼呢?捕鳥人說:大鳥容易警覺,所以不易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鳥跟從易警覺的大鳥,就捕不到;如果大鳥跟從貪吃的小鳥,也能捕到。孔子回頭對弟子說:容易警覺就遠離了禍害,貪吃就忘記了災患,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爲所跟隨的不同就變成了福或者禍。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藉,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答案

一、1.跟隨 2.回頭 3.貪圖 4.遠離

二、1.大鳥容易警覺故難以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 2.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藉,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三、君子 小人

孔子文言文 篇11

閱讀了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乙]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①也日益②。賜也日損③。”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好爲賢己者④處,賜好說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⑥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故曰:“與善人居,如入其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⑦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⑧,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選自王肅《孔子家語》)

[注]①“商”和下文中的“賜”皆爲孔子弟子。②益:長進。③損:減損。④賢己者:比自己賢良的人。⑤說:談論。⑥視: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鮑魚之肆:賣鹹魚的店鋪。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粗詞語。

(1)談笑有鴻儒:___________

(2)無案牘之勞形:_________

(3)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__________

2.在《古漢語詞典》中,“日”字有以下幾個義項。請根據語境判斷哪一個義項最適當。(只需填序號)

[乙]段“則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的含義是____。

A.太陽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答題。

(1)[乙]段中的“其蘭之室”,後人常用來喻指賢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稱得、上是“其蘭之室”。

(2)[甲]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視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話題。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樣的個性化感悟?請聯繫文段內容自選角度具體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博識的人。(2)使身體勞累。(3)所以,因此。

2.D

3.(1)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

(2)商喜歡和比自己賢良的人相處,賜喜歡評論不如自己的人。(意對即可)

4.(1)諸葛廬(南陽諸葛廬)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示例一:我認爲朋友對象的選擇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謂“近來者赤,近墨得黑”,我們要選擇那些可以給我們幫助的朋友,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交朋友應交有品味、有追求的人,與這樣的人相處自己便能不斷受到好的影響而不斷提高,這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會在賢於自己的朋友的影響下成長一樣。

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養之外,朋友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所謂“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與“善人”“鴻儒”交往,有助於修身養性。

孔子文言文 篇12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爲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爲人矣乎?桓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爲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爲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文公之餘威,猶得爲諸侯之盟主百餘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爲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爲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譯文

管仲作丞相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都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後,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桓公死於宮廷內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生,不是發作於作亂之時,也必有其根源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於管仲,而說是由於鮑叔。至於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於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於管仲。爲什麼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後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麼人,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時,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爲桓公果然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爲人了吧。桓公是個音樂不停歇於耳,美色不離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慾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於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爲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倖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人,但其餘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齊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麼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麼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啊!

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可晉文公死後,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承襲文公的餘威,還能在一百年裏充當盟主。爲什麼呢?因爲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練達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後,齊國一敗塗地,這沒有什麼疑問奇啊!他僅依靠一個管仲,管仲卻死了。

天下並非無賢人,確實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桓公在世時,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書裏有記載他將死時論及鮑叔牙、賓胥無的爲人,並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這是他心中認爲這幾個人都不能託以國家重任。而且預料自己將死。這部書實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鰍,因爲活着不能薦用蘧伯玉和斥退彌子瑕,爲此有身後勸諫之事。蕭何臨死,推薦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應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一個人而滅亡。賢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必須再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後纔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憑什麼可以死掉呢?

孔子文言文 篇13

孔子學琴

原文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爲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爲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爲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譯文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對他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瞭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神情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拜了兩拜,回答道:“老琴師傳授此曲時就是這樣說的,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學琴過程

一般要經過:

1、讀譜,熟悉全曲風格和大致結構,並熟記下來;

2、不斷琢磨,反覆咀嚼,一段一段學習、體會,在磨練中達到技藝純熟,並掌握樂曲的內在韻致,把握樂感;

3、完全將樂曲融化在心,徹底理解音樂的內涵與意境,得心應手,再將它表達出來;這樣幾個階段。然後,音樂纔會隨意之所至,自然地從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於技藝雕琢的包袱。這個過程中技藝的增進顯而易見,一般也不會被忽視,而對於反覆咀嚼,找到音樂本身的韻致、樂感,完全消化,融入音樂的境界這個過程卻是唯知音者知,孔子的善學可見其知音之深,也可見孔子作爲文王、周公一系的中國上古文化人文傳統的繼承、整理和弘揚者,其志意、心性與古聖賢的心心相印、一脈相承。

啓示

孔子學琴,鍥而不捨,學習一首琴曲,不單會彈,還要深入到更深的層次裏。縱然師襄子說可以了,要進一步教孔子別的,但對孔子而言,還不算真正學會。於是,孔子不斷深入,從會彈,到掌握技巧,又進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進而,再去領會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專心一致、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與那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時,真令我們深受感動。

學習,的確需要我們用心專一,深入其中,如此,也纔能有更深的體會,得到更大的收穫,也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徹底,便難於領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學習也不是爲別人學,是爲我們自己學,爲更好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而學。因此,真正有志於學習的人,會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會輕易帶過或是半途而廢。

現今,我們學習聖賢教誨也同樣如此,單單會背、會寫、會說,只是學個表面,還當更加深入,用心領會聖賢的存心,並將道理用於生活中,實踐出來,親自體證。如此,則會有更深、更廣、更入微的體會,也會有更加堅定的信心。

當我們能抱持這樣好學、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還有什麼是學不會、學不懂的呢?《中庸》有云:「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一段話,意思是說有未學的東西,要學會,沒學會是絕不放棄的。有不懂的,必須問明白,問了還不曉得,也是不會捨棄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罷休。有未辨別之義,必須辨明,辨不明也絕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樣要切實奉行,行不切實也不放棄。他人學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學百次而後成。他人學十次則能,我不妨千次而後成。真能如此去修學,雖然愚笨也會變得聰明睿智,雖然柔弱也能自強自立。

《中庸》這段話,實在可以說是爲學最有益之言啊!想孔夫子爲聖人尚且還好學不倦,我們又怎麼能悠悠放任,不加刻苦勤勉呢?

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後),《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記載,它不僅給後人樹立了一個難得的學習音樂的榜樣,也反映出身爲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學、善學的精神和品質。“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爲人”(《韓詩外傳》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過的“知音”的問題。

註釋

(1〕鼓琴:彈琴。"師襄子":衛國樂師。

〔2〕進:進展,此指不再學習新的曲子。

〔3〕益:加,增加,此意同"進"。

〔4〕數:規律,這裏指演奏的技巧。

〔5〕有間:過了一段時間。

〔6〕志:志趣,意旨。

〔7〕爲人:作曲的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8〕穆然:默然,沉靜深思的樣子。

〔9〕怡然:和悅的樣子。"怡",高遠的樣子。

〔10〕黯:深黑。

〔11〕幾:通"頎",頎長。

〔12〕望羊:亦作"望洋",遠視的樣子。

〔13〕四國:四方,天 下。

〔14〕闢:通"避"。闢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座而起,表示敬意。

〔15〕《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孔子文言文 篇14

【原文】

孔子爲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狴,獄牢也)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季孫聞之,不悅曰:“司寇欺餘,曩告餘曰,國家必先以孝,餘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征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書雲:‘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後刑也。’(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當以義,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當謹之。自謂未有順事,且陳道德以服之,以無刑殺,而後爲順。是先教而後刑也)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後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則民鹹知罪矣。詩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毗輔也。俾使也。言師尹當毗輔天子,使民不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載陟焉,何哉?陵遲故也。(陵遲猶陂池也)今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踰乎?”

【大意】

孔夫子當魯國大司冠時,有父子爭訟於公堂,夫子就把他們關在一個監獄中,三個月不審訊,他的父親請求終止訴訟。夫子赦免他們了。季孫聽說這事後,不高興了,說:“孔司寇欺騙了我,過去他告訴我說,國家必須以孝爲先,我現在殺戮一個不孝的來教化使民孝順,不是很好嗎?而又赦免了他,爲什麼呢?”冉有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子長長的嘆了一口氣說:“唉!上層領導失去正道,而殺他的下層人民,是沒道理的。不教他孝順,而審判他的.案件,是殺無辜。三軍大敗,不可能盡數斬首也。案情不合條例,不能刑殺。爲什麼?上面教化不行,罪不在百姓的緣故也。至於怠慢教令而苛刻於誅殺,是賊民。不按時令徵發斂聚,是暴民。不試驗能否可行就責成,是虐民。政策中沒胡這三種情況,然後纔可以執行刑罰。《尚書》說:‘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後刑也。’在陳述道德來先說服他們,但仍不行;崇尚賢能來勸勉他們,又行;把他們撤職查辦,又不行;而後才用威刑來嚇唬他們,象這樣三年,那麼百姓走上正道了。仍有一些邪民不服從教化的,然後就用刑罰來對付他們,那樣,民都知道他們的罪了。《詩》雲:‘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所以威厲不試驗,刑罰也不亂用。今世就不這樣了,搞亂那些教化,增加那些刑罰,使百性迷惑而陷入刑法中,又接下來殺害他們,所以刑法越繁,而盜賊越多。那三尺的坎,空車不能登上它,爲什麼?太陡的緣故。百仞的高山,重載的車都上去了,爲什麼?坡緩的緣故。現代的民心斜緩很久了,即使有刑法,百姓能不越界麼?”

孔子文言文 篇15

【原文】

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

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說如此其無方也而猶行,外物豈可必哉?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己也;見敬愛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無不遇矣。

【翻譯】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馬逃脫了束縛,吃了別人的莊稼,農民把馬牽去了。

子貢(以能言善辯著稱)請求去說服那農民,什麼話都說了,那農民不聽他的。有個剛剛跟隨孔子學習的粗俗的人,說:“請讓我去說服他。”接着對農民說:“您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不是在西海種地,我的馬怎麼可能會不吃你的莊稼呢?” 那農民很開心,對他說:“說話就要這樣明白了當,怎麼能像剛剛那個人那樣!”解開馬的繮繩就給了他。說服如此的不講方略竟也能成功,外物怎麼可能隨心呢?君子只管按照自己的準則去做,敬人而不必要求人家敬己,愛人而不必要求人家愛己。敬愛別人,那是自己的事;被人家敬愛,那是人家的事。君子只決定自己的`行爲,不可能決定別人的反映。自己該做的都做到了,就不會沒有機遇。

孔子文言文 篇16

韋公者,名迪,足協掌門也。當是時,韋公喟然嘆曰:“夫舉足協之力,猶負球迷之所託,其又何尤?”心神恍惚間,忽有一皓髮長者徐步而來。長者問曰:“足下何出此言?”韋公舉目視之,其竟孔夫子也,乃悵然答曰:“國足上不能報國家,下不能對球迷,譬如重病已入膏肓者也。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此矣。嗟乎,‘彼蒼者天,曷其有極’哉!”

夫子哂之,曰:“此言差矣。吾嘗雲‘明知不可而爲之”,是知其不可而猶言可行也。況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國足今日之症,實可治也。”

韋公疑之,曰:“事已至此,當何爲?”

夫子斂容答曰:“吾有良藥妙方若干,今當付足下。”

“其一也:教仁施禮,講信修睦。教之以仁,則球隊精誠,形勢突變而色不變也。施之以禮,則軼序井然,攻守轉換而陣不亂也。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講信修睦,則同心同德,戮力殺敵矣。吾觀國足與卡塔爾一役,彼蕞爾小國,而君等臨戰易將,未戰先亂矣。若上下一心,將帥同德,則未可知也。此可謂仁義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孔子文言文 篇17

【原文】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①可及乎?”子路曰:“學豈②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者不釋③棰策也,操弓不反於檠④,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⑤則聖,受學重問⑥,孰不順哉。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於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⑦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⑧。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⑨而羽之,鏃而礪之⑩,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選自《孔子家語》)

【翻譯】

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 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 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君王沒有遇到敢於進諫的大臣就會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沒有能夠教會自己的朋友就會聽不到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麼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 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 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註釋】

①豈:同“其”,代詞,相當於“誰”。

②豈:表示反詰語氣,相當於“難道”。

③釋:放;策:馬鞭子。

④檠:(qíng)矯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對,引申爲“丟棄”。

⑤諫:直言規勸,批評;聖:通達,明智。

⑥受學:從師學習;重:重視,注重。

⑦揉同“糅”,用熨木,通過人力加工,把曲的變直,直的變曲。

⑧犀革:犀牛的皮製品。⑨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動詞用,即用羽毛裝飾。

⑩鏃:(zú):箭頭;礪:磨刀石,作動詞用,即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