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戰國策燕策文言文翻譯

戰國策燕策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戰國策燕策的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的閱讀。

戰國策燕策文言文翻譯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藉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於是昭王爲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爲上淨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緡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翻譯

燕眧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後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納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爲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同治理國家,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願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麼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爲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爲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爲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爲僕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海,那麼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後再默思,那麼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着做,那麼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未到;如果憑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麼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爲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麼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着到燕國來。”

昭王說:“我應當先樣訪誰纔好呢?”郭隗先生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他終於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屍骨,回來向國君覆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哪裏用得着死馬,而且花費了五百金?’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爲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於是不到一年,數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納有才能的人,那就從(敬重)我開始,我尚且被重用,何況是超過我的人呢?他們怎麼會以離燕國很遠(而不來投奔您呢) ?”於是昭王爲郭隗專門建造房屋,並拜他爲師。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後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士兵們心情舒暢願意效命。於是昭王用樂毅爲上將軍,和秦楚及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裏的全部寶物,燒燬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作品簡介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爲《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爲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爲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爲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爲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爲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爲資,據時而爲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爲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爲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爲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