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中考文言文閱讀及練習

中考文言文閱讀及練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一、課內基礎知識

中考文言文閱讀及練習

(一)通假字

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反歸取之:(反,同“返”,返回)。

(二)一詞多義

度先自度其足(量長短)。

吾忘持度/寧信度(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置鄭人有且置履者(備辦,這裏當“購買”講)。

而置之其坐(放)。

市至之市(集市)。

市(集市)罷(集市)。

之置之其坐:代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至之市:動詞,到…去

而忘操之:代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反歸取之:代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何不試之以足:代詞,指鞋。

是吾劍之所從墜:助詞,無實在意義。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詞,指劍。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表順承關係的連詞,可譯爲然後、就,或不譯。

至之市,而忘操之:錶轉折關係的連詞,但,卻。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錶轉折關係的連詞,但,卻。

(三)古今異義

行古義:走。例如: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含義:可以,有時也可以作“行走”講。

(四)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

試之以足(介賓短語後置,以足試之)。

無自信也(賓語前置,信自,相信自己)。

楚人有欲涉江者(定語後置,有個想要渡江的楚國人)。

(五)出自本文的成語

(1)鄭人買履: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履,革履,就是鞋子。諷刺了那些盲目教條、墨守陳規、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2)刻舟求劍:典出《呂氏春秋·察今》,該寓言本意是勸勉爲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伸成不懂變通、墨守成規之意。

(六)課文解析

1、《鄭人買履》中那個買鞋者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這則寓言有何有何寓意與現實意義?

《鄭人買履》中的買履者是一個十分死板,固執的又愚蠢的人。寓意: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現實意義: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2、朗讀課文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鄭人怎樣的心情與神情?路人問話時會流露出怎樣的語氣?

發現自己“忘持度”時,鄭人內心會充滿懊惱之情;回答別人時,會表現出執迷不悟的神氣;路人問話會流露出疑惑之情。

3、《鄭人買履》開頭“鄭人有欲買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選用的是“鄭人有且置履者”。二句話的意思是否一致?爲什麼?

“欲”可解釋爲“想要”;“且”可解釋爲“將要”;“買”與“置”意思相近。這兩句話整體意思基本一致,只是個別字不一樣。

4、楚人“惑”的原因是什麼?這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劍的關係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啓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5、兩則寓言中的“鄭人”和“楚人”有什麼共同點?你認爲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嗎?如果有,請舉出例子說明。

兩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實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鄭人買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劍。聯繫實際舉例,可以舉死搬教條,硬套框框,而不顧客觀實際的人,也可舉一味憑主觀想像從事,無視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的人。

6、《刻舟求劍》的故事爲什麼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細節

“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趣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傢伙的心理狀態。想象“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用自己的話表述。7、《刻舟求劍》這個寓言有什麼現實意義呢?現實意義,當今社會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在改革進程中,一定會碰到許多新的問題,但我們面對現實,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於變通,只有這樣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將改革不斷的推向深入,我們的事業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8、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這個刻舟求劍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麼?這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劍的關係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啓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9、這兩則寓言中的“鄭人”和“楚人”有什麼共同點?你認爲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嗎?如果有,請舉出例子說明。

答:兩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實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鄭人買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劍。(聯繫實際舉例,可以舉死搬教條,硬套框框,而不顧客觀實際的人,也可舉一味憑主觀想像從事,無視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的人)。

10、讀了這兩則寓言後,請說說你對寓言的認識。

答:用假託的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帶有諷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