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六年級文言文翻譯

六年級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文言文是我們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必學的一門課程,那麼六年級學習的文言文是怎麼樣的呢?下文的內容是六年級文言文翻譯,請看看吧。

六年級文言文翻譯

1、濫竽充數——《韓非子》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註釋:1: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在的笙。

2、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3、廩:糧食倉庫。

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爲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道理: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裏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2、自相矛盾——《韓非子》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註釋:1、鬻(yù):賣。

2、譽:誇耀。

3、陷:刺透。

4、或曰:有的人說。

5、莫不:沒有不。

6、以:用。

7、俄而:然後。

8、莫能——沒有什麼。

譯文:楚國有個既賣矛又賣盾的人,他稱讚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接着,他又誇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有人質問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麼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道理:寓意是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牴觸。

3、守株待兔——《韓非子》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爲宋國笑。

註釋1: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

2、走:跑,逃跑。

3、折:折斷。

4、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5、冀:希望。

6、而身爲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樹樁。一天,一隻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道理:這個成語故事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纔能有所收穫,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

4、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註釋:1、匡衡:西漢經學家。

2、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穿壁:在牆上打洞。

4、邑人:謂同縣的人。

5、大姓:大戶人家。

6、文不識:姓名。

7、與:給。

8、傭作:被僱傭勞作。

9、償:報酬。

10、怪:感到奇怪。

11、遍:盡

12、資:借。

13、遂:終於。

14大學:大學問家。

譯文: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讓光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爲什麼這樣,他說:“我想借你家所有的書,把它們讀遍。”主人聽了,深爲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從此,匡衡努力學習,成了一個學問家。

道理:學習條件是可以創造的,困難的客觀條件難不倒有志者。

5、囫圇吞棗

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一個棗也。"遂絕倒。

註釋:1、狎:開玩笑。

2、絕倒:笑得前俯後仰

譯文:有個客人說:“吃梨子對牙齒有好處但對脾有損傷,吃棗子對脾有益處卻對牙齒有損害。”一個癡呆年輕人聽了這話思考了很久,說:“我吃梨子時只嚼不吞,就不能損傷我的脾;我吃棗子時只吞不嚼,這樣就不能損傷我的牙齒了。”有個人和他開玩笑說:“你真是囫圇地吞掉一個棗。”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俯後仰。

道理:比喻學習上籠統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多指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籠統接受。

6、鐵杵磨針——《方輿勝覽》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白怪而問之,媼曰:“欲做針。”白曰:“鐵杵成針,得乎?”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註釋:1、世傳:世世代代相傳。

2、成:完成。

3、去:離開。

4、逢:碰上。

5、方:正在。

6、卒業:完成學業。譯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間相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與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現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巖。道理: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7、名落孫山——《過庭錄》

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名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註釋:1、滑(gǔ)稽:能言善辯,應對如流。

2、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3、偕:同,一起。

4、失意:沒考取。

5、綴:附着。榜末:錄取名單的最後。

6、解名:錄取名單。解,(鄉試)錄取。

7、更:又。

譯文:吳國有一人叫孫山,是個能言善辯、語言流暢的才子。孫山去別的城參加科舉,同鄉人託孫山帶兒子一同前往。同鄉人的兒子未被錄取,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孫山先回到故鄉。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說:“中舉人的名單上最後一名是孫山,您的兒子在我後面呢。”

解釋: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8、沐猴而冠——《史記》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註釋:1、引:率領。

2、說:勸說。

3、塞:要塞。

4、沐猴:獼猴。

5、冠:戴帽子。

6、烹:煮。

譯文:過了幾天,項羽率兵西進,屠戮咸陽城,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朝的宮室,大火三個月都不熄滅;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婦女,往東走了。有人勸項王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爲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象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那個勸項王的人說:“人說楚國人象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王聽見這話,把那個人扔進鍋裏煮死了。

解釋: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