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離騷高一必修2原文級翻譯

離騷高一必修2原文級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爲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盪,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小編爲你整理了離騷高一必修2原文,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離騷高一必修2原文級翻譯

一、原文: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 忳鬱邑餘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 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二、譯文:

1、我長聲嘆息而淚流滿面啊,爲老百姓多災多難而哀傷。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沒想到早上進諫晚上就被貶官。 貶黜我是因爲我用香蕙作佩帶啊,給我加罪是因爲我愛好花香。 這也是我心中嚮往的美德啊,縱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喪。 始終不能明瞭我心跡啊,我怨恨我那君王過分荒唐。 衆女子嫉妒我長得美貌啊,放出謠言說我行爲放蕩。 本來世俗就崇尚投機取巧啊,任意而爲將規矩背向。 違背準蠅而追求彎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爲榜樣。 憂悶失意啊我孤獨彷徨,忍受着此時的窮困我好不心傷。 寧願突然死去隨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樣。 雄鷹和凡鳥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方枘圓鑿自然不能結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着委屈而壓抑着意志啊,忍受強加的罪過又將恥辱品嚐。 保持清白爲正道而死啊,古聖先賢都認爲應該是這樣。

2、真後悔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啊,我久久佇立徘徊傍徨。 轉過我的車子返回原路,好在我雖然迷途卻並沒有失去方向。 趕着馬車來到長滿蘭草的水邊啊,奔馳後休息在長着椒樹的山崗。 爲君分憂反受指責啊,我退隱山林整理我當初的衣裳。 裁剪荷葉做出我的上裝啊,連綴花瓣做出我的下裝。 不瞭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確實善良。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將我長長的佩帶延長。 清香和污臭雜糅在一起啊,唯獨我明潔的品質沒有毀傷。 忽然回過頭來放眼遠眺啊,看到了遼闊大地的四面八方。 我佩戴上繽紛多彩的服飾啊,渾身上下散發着陣陣清香。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樂趣啊,我獨愛美啊而且習以爲常。 肢解我的身體我也不會變心啊,又有誰能改變我的志向?真後悔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啊,我久久佇立徘徊。

三、創作背景

屈原學識豐富,“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具有遠大的理想,對內主張修明法度、任用賢才,對外主張聯齊抗秦。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爲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綿纏悱惻的情緒。

關於《離騷》的創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作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時,還是作於屈原被流放時。《史記·屈原列傳》裏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讒害,被楚懷王疏遠。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裏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報任安書》裏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着矛盾。

由於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離騷》本身找證據是個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動的態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爲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後所作,但這並不足信。因爲《離騷》後半部分,全是寫詩人想像中的雲遊,“濟沅湘以南征兮”並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即《離騷》創作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時,是屈原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創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詩;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太忠實於史實,也是有可能的。

四、內容思想

《離騷》可分爲前後兩部分,即自“帝高陽之苗裔兮”,至“豈餘心之可懲”,爲前一部分;從“女嬃之嬋嬡兮”,至“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爲後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寫屈原對以往生活經歷的回顧。敘述屈原出身於與楚王同姓的貴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寫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鍛鍊才能,並決心報效楚國的願望;描寫他激勵引導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國富強的理想,和輔助楚王進行政治改革的鬥爭;然而由於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實踐觸犯了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們的重重迫害和打擊,誹謗和誣衊漫天而來,而楚王也聽信讒言,疏遠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時,屈原爲實現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紛紛變質,使屈原的處境極爲孤立;在此情況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民生之多艱”,而祖國陷入“路幽昧以險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愛國愛民的屈原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滿懷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覆無常,不辨忠奸,昏庸無能的作爲;同時揭露腐朽的貴族集團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結黨營私,把祖國引向危亡的罪惡;描寫了屈原不向反動勢力屈服的鬥爭精神。

後一部分主要描寫屈原對未來道路和真理的'探索與追求。首先,女嬃勸他接受歷史的教訓,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過向重華陳辭,分析了古往今來的史實,否定了女嬃建議;於是屈原開始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歷程。首先,他上叩“天閽”,卻遭到冷遇;接着,詩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這象徵性地說明了爭取楚王已經毫無希望了;於是屈原去找神巫靈氛占卜,靈氛勸他去國遠遊;詩人猶豫不決,又去找巫咸問策,巫咸則勸其暫留楚國待明君而行;在矛盾的建議中,詩人分析了國內政情,覺得不能久留於黑暗無望的楚國,決定離楚遠行;但是,遠行的想法又與屈原愛國的衷情發生矛盾,所以在他昇天遠行時,忽然看到了楚國大地,“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離楚的道路,最後詩人決心“從彭咸之所居”,用死來殉其“美政”的理想。

全詩的主題思想,即通過詩人爲崇高理想而奮鬥終生的描寫,強烈地抒發了他遭讒被害的苦悶和矛盾的心情,表現了他爲國獻身的精神,和與國家同休慼、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現了詩人勇於追求真理和光明,堅持正義和理想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爲首的楚國貴族集團腐朽黑暗的本質,抨擊他們顛倒是非,結黨營私,讒害賢能,邪惡誤國的罪行。

五、人物形象

屈原在《離騷》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體現了屈原的偉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首先,這是一位傑出政治家的形象。他有明確的“美政”思想,這與屈原改革弊政,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其最終目的是要“及前王之踵武”,使歷史上曾興旺發達的“三王”政績發揚光大。亦即由楚國統一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美政”思想的實質是要鞏固楚王的統治,它充滿了儒家美好政治的色彩,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屈原不但有美政理想,也有實現它的具體辦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君明臣賢”。要有好的國君,還要有忠於國君並且有才幹的大臣加以輔佐,君臣和諧才能成功。因而他歌頌“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他極力主張選賢任能,讚美古代賢君“舉賢而授能”,稱頌“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今,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同時他還主張廢斥羣小,這也是實現“美政”的重要保證。他在詩中極力揭露羣小的罪惡,正是出於這種想法。他還主張“循繩墨而不頗”,強調以法度治國。他爲此奮鬥終生,充分顯示了這一形象的政治家風度。

這一形象還體現了詩人勇於同黑暗腐朽勢力作鬥爭的精神。詩人清楚地知道,楚國的不幸命運,以及詩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羣小造成的。詩人對之極爲憤恨,因而不遺餘力地反覆加以揭露和抨擊,斥責他們“好蔽美而稱惡”,競進貪婪,嫉妒成性,朋比爲奸,隨波逐流,黑白顛倒。詩人還揭露了楚君的過失,說他反覆無常,荒唐糊塗,寵信奸臣,疏遠忠良,善惡不辨,致使詩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顯示了詩人同黑暗勢力的勇敢鬥爭精神。

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體現了詩人堅持正義的剛毅不屈的偉大精神。他堅信真理和正義的存在,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他始終是“上下而求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潔的品格,他的超羣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於今之人”,因而招致“謠諑”誹謗,遭受種種迫害打擊。在這種情況下,連他親近的人都勸其隨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可是,詩人卻在詩中反覆申明他決不能隨波逐流的態度。在打擊和迫害面前決不動搖,巋然如山,堅強不屈。詩中描寫屈原三次求女嬃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尋求志同道合者,這種對光明和真理的追求與熱愛的精神,正是他終生奮鬥的力量源泉。這種精神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極深遠的。

詩人還通過這一形象,描繪了詩人自己思想感情的波瀾,詩人把自己描繪成渾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潔身好修,幽美芳香,嫵媚奇特的超人,用來象徵其純潔高尚的內在美質。屈原內在美質的表現,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強烈而真摯的愛國主義精神。詩人自幼就立下爲國盡忠的理想,他爲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國被“黨人之偷樂”搞得“路幽昧以險隘”,他爲之而傷心,他一再表白“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他爲祖國的前途而憂心忡忡。他被羣小打擊迫害而離開了政治舞臺,但他始終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雖然爲自己不幸的命運而痛苦憂傷,但他更關心的是國家和君王,他始終繫心懷王,不忘楚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憑着屈原的傑出才能,他投奔別國也許會成爲將相高官,但它否定了一切離楚遠遊的想法,非常形象,非常真摯地表現了屈原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名家評論

1、漢·劉安《離騷傳》: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2、漢·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

3、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第五》: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鬱起,其《離騷》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