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關於寫景的古詩欣賞

關於寫景的古詩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第一:景,是詩歌表達感情的重要憑依,理解詩歌中的景對我們把握一首詩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關於寫景的古詩欣賞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詩歌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即藉助景物描寫來表達感情。它和烘托的不同在於:烘托是通過環境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現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則是一種抒情方式,指的是詩人在創作時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藉助景這個媒介來表達感情。請看下面兩首詩: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寫景爲主的山水詩,詩歌藉助視覺、聽覺從動和靜兩個方面表現了清新、恬靜、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從而表現了詩人對山居生活的喜愛和其內心的寧靜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詩歌。

王建的詩從題目“十五夜望月”看,我們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現人爲主的詩,因爲題目中“望月”一詞告訴我們的就是人物的行爲。讀完全詩,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首以表達思鄉之情爲內容的詩歌。這首詩的前兩句也是寫景,通過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書上棲息的烏鴉、冷露和被露水打溼的桂花,描寫了一幅中秋月夜圖,其目的則在於渲染一種寂靜清冷的氛圍,烘托作者思鄉的孤寂。

一般來說,借景抒情的詩是以寫景爲主的,也就說景是詩人要着重表現的對象,詩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隱藏於景物描寫之中;而如果詩歌是以表現人物爲主,不管這個人物是作者自己還是其塑造的對象,那麼詩中的景則往往是詩人爲烘托人物所進行的環境描寫。

  (二)起興。

起興,又叫“興”。朱熹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簡單的說,“興”的作用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來引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因爲它起的是“引”的作用,所以它往往在詩歌或各節(如果是比較長分節的詩的話)開頭。詩歌中的景物描寫也有“興”的作用。如蘇軾的《東坡》一詩: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第一句“雨洗東坡月色清”描寫了一幅清淨、幽寂的雨後月下東坡圖,正是這樣的美景讓自稱“野人”的詩人在“市人行盡”之後出了門。也就說,描寫“雨洗東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市人行盡野人行”一句對詩人行爲的敘述,這樣,第一句的寫景就有了起興的作用。

再如柳永的《減字木蘭花》:

花心柳眼。郎似遊絲常惹絆。慵困誰憐。繡線金針不喜穿。 深房密宴。爭向好天多聚散。綠鎖窗前。幾日春愁廢管絃。

第一句“花心柳眼”是寫景:“花心”是說花開放了,花蕊露出來了;“柳眼”是說柳枝剛剛吐芽,像睜開睡眼一樣。作者描寫這樣一幅初春美景有何用意?我們看第二句“郎似遊絲常惹絆”,這是抒情主人公發出的感慨,她爲何突然會發出如此的感慨?因爲第一句所寫之景。看到眼前的“柳”,不僅讓抒情主人公產生了對“郎”的思念,尤其是如絲的柳枝更讓其聯想到在外遊蕩的“郎”就像“遊絲”常常被其他人事羈絆而不能與自己團聚,於是她不由得發出“郎似遊絲常惹絆”的感慨。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詞的上片是抒情主人公觸景生情,其“情”是由眼前之景引發的,於是這個景就有了“興”的作用。

其實,不只是這首詩,在觸景生情的詩中,景的描寫往往會有起興的作用。因爲既然是觸景生情,那麼景就是情生髮的由頭,也就是說是眼前之景引出了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情,這樣,景就有了起興的作用。晏幾道《思遠人》一詞也是觸景生情。詞中的第一句“紅葉黃花秋意晚”也有起興的作用,爲什麼?因爲正是看到“紅葉黃花”讓抒情主人公意識到時已深秋,她才自然產生了對千里之外的“行客”冷暖的擔心與掛念,所謂“千里念行客”是也。像這樣的詩詞還有很多,大家不妨自己找找。

  (三)過渡。

在說景物描寫在詩歌中的過渡作用之前,我們先得明白一點:就像我們的感情會因爲環境的變換而變化一樣,在詩中,詩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也就說,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憂或樂可能是單純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憂忽樂有所變化的。如果在一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變化,那麼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導致其情感變化的原因。這樣,處於詩歌情感變化之間的景物描寫就可能具有過渡的作用。比如下面這首詩。

題盤豆驛水館後軒① 韋莊

極目晴川展畫屏,地從桃塞接蒲城。灘頭鷺佔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數行天際沒,孤雲一點淨中生。馮軒盡日不回首,楚水吳山無限情。

【注】①韋莊,唐末詩人,曾因戰亂避禍於江南。盤豆驛,古驛站名,在今河南靈寶。

這首詩的題目爲“題盤豆驛水館後軒”,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在寫景的三聯中,首聯和頷聯描寫的是盤豆驛周圍清麗恬靜的如畫美景:灘頭清波中鷺鳥靜立,農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尾聯所抒之情很好把握:表達對江南的思念與依戀之情。那麼,前兩聯的如畫美景與尾聯的哀情是如何被詩人巧妙的統一起來的呢?就是藉助第三聯。此聯描寫消失在天際的南飛去雁和淨空中產生的一點孤雲,引起了詩人的漂泊孤獨之感和其對江南的思念,這就實現由景到情的過渡,從前兩聯對盤豆驛周圍美景的描寫轉入到尾聯對江南思念和依戀之情的抒寫。

  (四)以景結情。

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尾的一種方式,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突然轉爲寫景,以景代情結束全詩。使用此種技巧可以讓讀者在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使詩歌韻味無窮,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時無情勝有情”的藝術效果。

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詩歌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麼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來表現“不盡”之愁呢?詩人於尾句卻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的空間。

古典詩歌中,這種結尾方式是非常多的,我們再看一首。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詩。第一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俗。“勞歌”,原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後來遂成爲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第二句寫友人乘舟出發後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着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豔。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調,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後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爲添愁增恨的因素了。這一句並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舟。但通過“水急流”的刻畫,舟行的迅疾讀者可以想見,詩人目送行舟穿行於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朋友乘舟走遠後,詩人並沒有離開送別的謝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會。別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後,心緒不佳,竟不勝酒力睡着了。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天色變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濛。眼前的江面,兩岸的青山紅葉都已經籠罩在濛濛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隨着急流駛到雲山霧嶂之外的什麼地方去了。暮色的蒼茫黯淡,風雨的迷濛悽清,酒醒後的朦朧,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使詩人此刻的情懷特別悽黯孤寂,感到無法承受這種環境氣氛的包圍,於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第三句極寫別後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並不接着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於這景物所特具的悽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悽清情懷。這樣借景抒情,以景結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蘊藉,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這裏需要強調兩點:一,所謂的以景結情,必須是結句之前的一句是在議論或抒情,結句突然由議論或抒情宕開轉而寫景,若前面都是寫景,則最後一句雖然寫景也不能算作以景結情;二,凡以景結情的句子從抒情角度來說,一般都是借景抒情。

  (五)借景物描寫點名時令、地點或天氣狀況等。

詩歌講求含蓄形象,不僅在表達思想感情上如此,就是在交代時令、地點和天氣狀況時也常常不直說而用景物描寫來表明。如柳永《雨霖鈴》的開頭“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不僅描寫送別時淒涼感傷的環境,還有交代時令(秋天的一個傍晚)、地點(長亭)、天氣狀況(驟雨初歇)的作用。再如杜甫《蜀相》一詩的第二句“錦官城外柏森森”,它是對第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的回答,因此首先是在交代武侯祠的位置,同時它也描寫了祠堂環境的肅穆,表現了詩人蔘觀祠堂時崇敬、莊重的態度。還如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的結句“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首先是對時間和天氣情況的交代,詩人用“不覺”統領這兩句交代時間和天氣情況的詩句就表現出了自己聽琴時陶醉的狀態,從側面烘托蜀僧琴藝之高超。景物描寫的這個作用很好理解,不再多說。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寫景的這幾個作用是從不同角度總結的,渲染烘托與對比反襯是表現人物的方法,借景抒情是抒情方式,起興、過渡、以景結情是結構方法,因此,同樣的寫景,從不同角度看,其作用可能不同,或者說,一首詩中的景物描寫可能同時兼有幾個作用。

1.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詩鑑賞

2.描寫冬天的唐詩賞析

3.杜甫詩三首翻譯及賞析

4.李商隱最著名的詩賞析

5.杜甫的七律古詩全集

6.精選陳子昂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