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唐代邊塞大詩人

唐代邊塞大詩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如果人類可以穿越時光,那一定要去盛唐。陪張九齡看海上生明月,聽王維唱陽關三疊,站在祖詠身邊望終南餘雪。隨王之渙登上鸛雀樓,聽王昌齡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壺,請李白帶我們去長安市上飲酒,與杜甫漫卷詩書。在夜來風雨之後,同孟浩然一起擔憂花落知多少。姑蘇城外,和張繼相約楓橋。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唐代邊塞大詩人,希望對你有幫助。

唐代邊塞大詩人

在一個秋天的黃昏,王之渙登上鸛雀樓。他在樓下的時候還是初唐,他剛剛告別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到了樓上已是盛唐,張九齡、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適、岑參、張繼濟濟一堂。

鸛雀樓在山西永濟,和《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普救寺相距不遠。兩大名勝都和唐代詩人有關。《西廂記》改編自元稹的《會真記》,張生的原型極有可能是元稹本人。永濟離潼關很近,交通方便,所以鸛雀樓經常有詩人登臨賦詩。

太原王氏是魏晉以來的名門望族,不過王之渙這一支早已家道中落。王之渙和王昌齡、高適是好朋友,三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年輕的時候遊手好閒,既不讀書考進士,也沒想過要做詩人。有一天不知是互相約好,還是像魚玄機一樣受了新科進士的刺激,突然拿起筆開始寫詩,並且很快聲名鵲起。

開元中,他們三人已經名滿天下,經常一起遊山玩水,不醉不歸。這日微雪天寒,三人照例去旗亭飲酒取暖,那裏允許他們拖欠酒錢。有一羣梨園子弟隨後走進旗亭。三人見對方人多,主動把八仙桌讓給他們,自己移到角落上的小桌,一邊烤火一邊冷眼旁觀。過了一會兒,又有幾位妙齡歌妓陸續趕到。大概是因爲喝了點酒心情不錯,這些梨園子弟開始輕歌曼舞。

王昌齡說:“我們都是小有名氣的詩人,平時誰也不服誰,今天是個一分高下的機會。”

王之渙問:“你想賽詩?我奉陪。誰輸了誰出酒錢。”

三人中高適最年輕也最寒酸,平時下館子很少掏錢,今天要是憑才學贏了,就可以還兩王的部分人情,所以也欣然同意比拼。

高適問王昌齡:“你說怎麼比?”

“不用比,他們會幫我們分出高低。”王昌齡指着那些歌妓說,“我們的詩都已經改編成流行歌曲,一會兒她們肯定會唱到,我們只要計數就行了。誰的詩被她們唱得最多,誰就笑到最後。”

王之渙和高適都覺得這辦法不錯。

一個歌妓果然開始唱“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這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他得意地放下一枚筷子。

過了一會兒,又一位歌妓唱起“開篋淚沾衣,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的《哭單父樑九少府》,所以高適也放下一枚筷子。

第三個歌妓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這又是王昌齡的`得意之作《長信秋詞》。

王之渙一看急了,他說:“這幾個歌妓根本不懂詩,欣賞不了我的陽春白雪。”

王昌齡見他想耍賴,當然不幹。好容易贏了一回的高適也不答應。王之渙無奈,只好指着歌妓中長得最美的那位說:“這樣行不行,我們以這位美女唱什麼定輸贏。如果她唱的依然不是我的詩,那我對你們五體投地,從此以後心甘情願做小弟。不過她要是唱了我的詩,你們得拜我爲師。”

王昌齡和高適勉強同意。過了一會兒,那個梳雙鬟的美女清清嗓子起來歌唱。

王之渙提心吊膽,直到她唱出“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得意狂笑,手舞足蹈。

“怎麼樣,服了沒有,還不快叫師父?”

那些梨園子弟看見三人一直在指點議論,走過來詢問原因。高適說出實情。梨園子弟久仰大名,當即請三位詩人入席,爲他們付酒錢並索要簽名。他們醉倒之前唯一記得的畫面,就是幾位歌妓脈脈含情的眼睛。

詩不能用來養家

當時寫詩只有虛名,不能養家餬口。三個好朋友迫於生計只好分手。王之渙來到冀州衡水縣做主簿。就在衡水主簿任上,他再次嚐到了做詩人的甜頭。衡水縣令李滌的小女兒仰慕王之渙的才華,向父母表示非他不嫁。此時的王之渙早已有妻有子,李小姐嫁給他只能做小妾,她父母當然不願意。李小姐只好祭出自古以來小女孩對付父母的絕招,一哭二鬧三上吊。李滌拗不過女兒,最終同意了這門婚事。

大概是因爲偶爾挪用公款請朋友喝酒,王之渙遭人投訴,老丈人也不便袒護。王之渙一氣之下帶着李小姐拂袖而去,在外遊蕩了十五年,後來因爲生活所迫才重新開始寫簡歷求官。吏部官員都在家裏教子孫背誦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所以對他很有好感。正好這時文安縣尉離任,而王之渙的祖父做過文安縣令,於是王之渙被派往文安。因爲他幾次做官都在河北境內,《唐才子傳》誤以爲他是薊門當地人。

文安地處北京和天津之間。這裏當時靠近邊關,民風強悍。王之渙在文安做官期間,高適曾經來看望他,兩人攜手同遊薊門,最遠到過今天的山海關外。高適寫下一首《營州歌》描述當地的風土人情:“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文安當地的匪盜聽說王之渙是個書生,而且年過五十,所以沒把他放在眼裏。王之渙暗中摸清匪情,而後把他們一網打盡。這些匪盜多是地方豪強子弟,王之渙給他們兩條路:坐牢或當兵。地方豪強雖然對王之渙懷恨在心,還是敲鑼打鼓把子弟送去參軍。駐軍將領正爲兵員不足的事發愁,所以王之渙的擁軍行爲讓他非常感動,知道他是著名詩人後,更以和他交往爲榮。地方豪強本想報復王之渙,見此情景便不敢輕舉妄動。

文安從此果然既文明又安全,老百姓對他很滿意,上司也表揚推薦。王之渙工作更加賣力,因此積勞成疾,終於在五十五歲的時候以身殉職。駐軍將領派兵護送他的遺體和家眷回鄉。王昌齡和高適等人把他安葬在洛陽北邙。生在洛陽、死葬北邙是當時上流社會的人生理想。

值得慶幸的是,王之渙是少數留下墓誌銘的詩人之一。他的墓誌銘上世紀三十年代才發現,作者靳能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但不知什麼原因,這位著名詩人的作品只有六首流傳至今。《登鸛雀樓》已是盛唐風標,但他的《涼州詞》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只是使普通人佩服,《涼州詞》足以讓詩人們低頭。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通過玉門關外的荒涼景象表達反戰的傾向,但是含蓄蘊藉,哀而不傷。章太炎譽爲“絕句之最”,不過更多人認爲這首詩在名篇如雲的唐朝還不至於“天下獨絕”,至少王昌齡的《出塞》可以和它平分秋色。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後來人趣讀他們的詩

最有意思的是,這兩首詩因爲都屬邊塞詩經典,而且押的是同一種韻,經常被人弄混。很多小朋友背誦《涼州詞》的時候,直接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跳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或者反過來,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直取“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的故事還有續篇。據說到了晚清,喜歡《涼州詞》的慈禧太后要求一位書法很好的大臣把《涼州詞》寫在檀香扇上。大臣不敢怠慢,回去反覆練習之後纔開始落筆。誰知他過於緊張,竟然少寫了那個“間”字。他把老婆孩子一起叫到跟前,提前交代了後事,告訴兒子讀書做官太危險,以後就在老家種田,打死也別考公務員。

老婆孩子哭成一片。大臣長嘆一聲,硬着頭皮進宮求見。

慈禧太后拿過扇子一看,果然拉長老臉。“怎麼少寫了一個字?”

大臣靈機一動爲自己狡辯。

“老佛爺,臣沒有漏字,只是略作調整,推陳出新。”他把王之渙的詩重新斷句後,就成了下面這首詞: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反覆誦讀了幾遍,覺得勉強說得通,於是放過這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