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徐志摩對文學的貢獻

徐志摩對文學的貢獻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五四時期那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化人以文學翻譯活動爲肇始,致力於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文化的精華,再通過不懈的創作,促進我國社會革命與新文化建設等事業的發展,成就了我國文學史上又一個百花齊放的繁榮時期。其間,涌現出了一批學貫中西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徐志摩(1897—1931),便是其中非常傑出的一位。

徐志摩對文學的貢獻

  【徐志摩對詩歌的貢獻】

徐志摩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傳奇、最讓人惋惜的一個人間精靈,他的出現猶如一顆劃過夜空中的流星,短暫卻帶我們無盡的回味。徐志摩生活就是都在追尋生命中的真善美,爲做一個最真的人而不斷努力。

徐志摩劇照徐志摩生於浙江海寧硤石鎮,爲了完成父親“實業救國”的願望,先到美國的哥大學習經濟學,後又在英國劍橋大學開始學習政治經濟學。徐志摩的生活各個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歐美浪漫主義的影響,無疑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徐志摩回國後便爲國內詩歌創作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思想,成爲中國新詩的發源地——新月社的創始人,發表了大量流傳甚廣的詩篇。

徐志摩的詩歌對當時新詩的發展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貢獻,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東吳大學等多所著名學府任教,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可以說徐志摩的創作生涯是一帆風順,但是徐志摩生活中的情感方面卻不是那麼盡如人意。

在父母的包辦下與溫良恭順的張幼儀成婚卻以離婚收場,拼命追求才女林徽因卻敗給了自己恩師的愛子,追求一代名媛陸小曼卻爲此過上了顛沛流離、入不敷出的日子,可以說一直追求真愛的徐志摩的情感生活是離奇曲折,充滿了浪漫色彩又有濃濃的悲情意味,也是這一段段情感佳話讓我們認識到了這位血肉豐滿的大才子。

  【徐志摩翻譯素養,譯介有原則】

徐志摩的譯介活動是有原則的,有着明確的標準,有其鮮明的`目的,而且經歷了從無所爲到“有所爲而爲”的過程。 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的目的不僅在於它的文學價值以及作家作品在其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還在於輸入西方文明和思想啓蒙、借鑑其思想意義或教育作用。因爲徐志摩天性浪漫,熱愛自由,崇尚個性解放,加上深受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薰陶,他對翻譯介紹與自己自然天性相契合的浪漫主義的作品也是情有獨鍾。

大凡名家名著,徐志摩幾乎都介紹或接觸過,如在文學方面:英國的莎士比亞、彌爾頓、華茲華斯、拜倫、雪萊、濟慈、彭斯、哈代、布萊克、曼斯菲爾德、白朗寧夫人、王爾德、蕭伯納、苔微士、威爾斯、嘉本持、羅賽蒂、丁尼生、康拉德、羅希金、麥卡萊、勞倫斯;德國的歌德、席勒;法國的波特萊爾、羅曼·羅蘭、法郎士、左拉、福樓拜、高爾斯華綏;美同的奧尼爾、安斯坦、得林克華德;俄羅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意大利的鄧南遮、達·芬奇;日本的小畑薰良(徐志摩譯爲“小田薰良”);印度的泰戈爾等。在哲學方面,有叔本華、盧梭、杜威與羅素;在政治經濟方面,有列寧、托洛斯基和凱恩斯等。 徐志摩從 1921 年翻譯第一首詩歌起,其生命中的最後十來年便交給了翻譯與創作交織的努力。

徐志摩於 1925 年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一個譯詩的問題》一文。在該文中,他表述了自己對詩歌翻譯的主要觀點:翻譯難不過譯詩,因爲詩的難處不單是它的形式,也不單是它的神韻,你得把神韻化進形式,像顏色化於水,又得把形式化進神韻,像玲瓏的香水瓶子盛香水。有的譯詩專誠拘泥形式,原文的字數協韻等等,照樣寫出,但這樣一來往往神味淺了;又有專注神情的,結果往往是另寫了一首詩,竟許與原作差太遠了,那就不能叫譯,例如適之那首莪默,未始不可上口,但那是胡適。不是莪默。

在徐志摩看來,譯詩需要“形”“神”兼備,兩位一體:譯詩如無“形”,則“神”無可依託;譯詩如無“神“,則“形”乃成虛設。因而,“形”與“神”——即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才爲詩歌翻譯的真諦。 在強調詩歌難譯時,徐志摩作出了多種的比喻,如:“詩人的話,尤其是泰戈爾的話,差不多像秋葉的顏色一樣,沒有法子可以翻譯得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