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案(通用18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案(通用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可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案(通用18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和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

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

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同學反饋並質疑:

(師適時板書並回答同學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着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同學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

你讀懂了什麼?

3、根據同學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裏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同學閉目想象。

2、同學反饋:

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同學配樂朗讀:

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麼,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

帶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競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

《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衝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小朋友,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小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

板書課題:

舟過安仁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

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老師巡迴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爲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藉助風的力量。

5、彙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隻小漁船裏坐着兩個小小朋友,他們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

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

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同學描述畫面,引導同學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同學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小朋友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小朋友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同學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彙報展示:

用投影儀展示局部同學的畫,並讓同學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小朋友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小朋友的喜愛和讚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

帶着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同學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

《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同學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

清平樂·村居

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並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爲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yuè”,清平樂原本是一種音樂歌曲,後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纔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閒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同學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彙報自身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穫,老師引導同學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裏:喝了酒後,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裏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裏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裏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註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着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青絲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裏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同學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同學發表自身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範讀,同學閉目想象畫面。

2、請同學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同學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同學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閒、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嚮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示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2

兩首古詩在內容上是有聯繫的,都是寫童年生活的。在學習課文時,既可以把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又可以重點學一首,放手讓學生自學其他一首。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兩種教學設計都是着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學《牧童》可以這樣安排教學環節: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過這一段導語,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會被大大的激發起來,他們肯定會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寫的詩會是什麼樣的,這時候我們要投其所好,趕緊進入第二個環節的教學。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這個環節主要通過三次朗讀,達到對古詩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牧童》: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詩,正字音。尤其注意“鋪、蓑”的讀音。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通過查字典,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詞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大體寫什麼。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

4、指名交流,適時點撥。

通過以上的三讀,學生對這首古詩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這種理解到底準不準確,這時候需要教師適時的.點撥,很自然的進入第三個環節的學習。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這個環節可以分四步進行:

1、再讀古詩,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可以與人合作。

2、彙報: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四、想象詩境,悟其感情

1、教師有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髮言,把所想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兩首詩都是敘事詩,有的融景於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讀的時候突出故事的特點,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古詩正確地背誦下來。

五、總結學法,自讀感悟,總結學習方法

剛纔我們通過初讀詩句──瞭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學習了《牧童》。請你用這種方法學習《舟過安仁》。

(下面由學生自學《舟過安仁》。)

六、課外拓展

1、課外讀讀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比如:/《所見》、《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閒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

2、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從而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並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閒”“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蒐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藉助註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蒐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課時】

2~3節。

第一節

〖教學目標

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假期裏,很多同學都出去旅遊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麼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

(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導讀準後鼻音。

2、諳、暗:區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藉助註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五、班內交流彙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二、三節

〖教學目標

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麼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雲:少(孤) 慢慢飄走(閒)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閒、 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瞭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鬱悶時所作,因此通過衆鳥高飛、孤雲閒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節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⑵ 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裏的月色很美。

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

憶,在此當回憶講。“憶江南”爲詞牌。

2、根據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補充註釋:

舊:過去。

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

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佈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着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 (比較、比喻)

4、請聯繫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後的反問句寫完整: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蒐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參考篇目: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選畫一首古詩所表現的畫面。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誦讀詩詞,理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三)過程和方法: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背誦和默寫課文。

二、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三、教學難點: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同學們就和老師一起來讀一讀童年這首詩。

(二)初讀詩文,展現畫面

1.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 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瞭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1)作者介紹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2)識字

牧:mù,“牛”撇要短,豎長而挺拔。組詞:牧童、牧場、放牧

蓑:suō,中間橫左右出頭,下部筆畫舒展,下部是衰,不是哀。

組詞:蓑衣、蓑笠

(3)課文詳解

①“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麼?朗讀。

釋義:六七裏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着微微的晚風傳來。“弄”:逗弄(“六七裏”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量,而是爲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寂靜)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麼的悠閒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②“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你看到了什麼?說說感受和意思 然後朗讀。

釋義:牧牛回來已到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脫下蓑衣就躺在院子裏,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場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越野裏的草地上。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的寫了下來,卻讓讀者不僅浮想聯翩。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孩子的心情是那麼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4)主題思想

《牧童》這首詩向我們描繪了黃昏牧童歸來後休憩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遠

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5)整體感知

大聲朗讀《牧童》這首詩,說說整體詩意,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 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後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裏看出來的?):

一個“弄”,一個“臥”。(可愛、調皮、疲倦)

(6)從《牧童》這首詩中,你能感受到什麼?

《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與恬靜的生活,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牽無掛、自然放鬆。同時,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2.學習第二首詩。

(1)作者介紹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南宋傑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中興四大家”。代表作:《誠齋集》

(2)識字

篙:gāo,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杆。“?”字頭,上下結構,組詞:長篙 棹:zhào,船槳。木字旁,左右結構,組詞:棹夫

遮:zhē,掩蓋。“庶”寫緊湊,四點相協調,組詞:遮蓋、遮擋

(3)課文詳解

①“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說說詩意,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釋義:一隻小漁船上坐着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②“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釋義:十分奇怪爲什麼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不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怪生:怪不得)

這裏省略了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也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3)主題思想

《舟過安仁》描寫了兩個無憂無慮的小漁童充滿童稚的行爲,展示了兒童特

有的奇思妙想,表達了詩人對兒童的喜愛,同時也讚美了他們的聰明伶俐。

朗讀詩句,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感受意境 。

1.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爲什麼?

2.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的記敘文或者散文。

2.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初知“美”

複習導入,引入新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一)作者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詩人、軍事家和政治家。代表作:《稼軒長短句》

(二)識字

醉 :zùi,左右同寬,“酉”寫的略長。組詞:醉酒、陶醉

媚:mèi,左窄右寬,“眉”字撇寫的舒展些。組詞:明媚、獻媚

(三)釋題

1. 簡介宋詞以及詞牌名:清平樂。

詞,詩歌的一種。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名”,即曲調。清平樂(yuè)即是詞的詞牌名。

2. 村居,詞的題目。“居”什麼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鄉村)

二、初讀,走近“美”

1.聽朗讀錄音,看圖畫。

2.請同學自由地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讀得怎樣?請你的同桌來評一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4.生再讀。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出現了這麼多疑難之處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可以看圖、可以聯繫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三、品讀,感受“美”

(一)通過剛纔的學習,說說自己的收穫。(注意說話要有條理,先說字意、詞意、再說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感受到了什麼?(簡樸的鄉間生活,但很美。特別是青青草讓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學生朗讀。

2.“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學生自由的輕聲讀這句,感受到了什麼:一對頭髮花白的老夫婦滿臉通紅,大概剛喝了酒,他們親熱相待,用鄉音聊天說話。)( “相媚好”:這裏指相互逗趣、取樂)僅僅是酒讓他們醉了嗎?如此溫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麼不令人醉呢?

3.一對白髮夫妻操着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爲什麼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片。

4.追問: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着剝蓮蓬取蓮子。)( 亡賴,同無賴,指頑皮淘氣。)

5.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麼呢?

6.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裏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

(二)用生動的語句將你欣賞到的這副畫面描繪給大家聽聽。

(三)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他的朗讀彷彿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

配樂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牧童》

1、複習《所見》,範讀導入:

師:有一首題目爲《所見》的古詩大家十分熟悉的,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⑴ 全體同學齊背《所見》:

清·袁枚所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突然閉口立。

⑵ 交流《所見》一詩中的牧童形象。

⑶ 過渡:

聽同學們背《所見》這首詩,彷彿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的樣子,現在,我也給大家讀一首題目就叫《牧童》的詩,看看詩中的描寫敢一個什麼樣的牧童。

⑷ 師配樂範讀。

⑸ 生猜大意,交流詩中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引導學生用一些詞來描述,如:悠閒、舒適、自在、自得其樂等。

2、自主合作,探究詩意:

⑴ 生自由讀全詩,要求讀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藉助工具書、註釋、與同學合作,初步理解詩歌大意,並在小組內練習誦讀全詩。

⑶ 指名誦讀,正音。提示學生按一定的節奏來讀。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 /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⑷ 師生互動交流對詩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師:請同學們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把詩歌的語言變成一幅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盡是長勢茂盛的青草,晚風中,牧童吹奏的笛聲悠揚悅耳。黃昏時分,吃完晚飯,連蓑衣也不脫,就悠閒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賞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可閉起眼睛聽讀,想象畫面。交流聽後所感,師生互動評議。

3、設身處地,感悟詩情:

⑴ 師: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⑵ 生互動交流:

師小結:學習這首詩,使我們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樂趣。我想,大家一定會記住這個牧童,記住他在風中吹奏的曲子,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去感受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

⑶ 誦讀全詩。

結束本詩學習。

二、學習《舟過安仁》

1、藉助畫面,導入新詩:

⑴ 觀察圖上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麼?看一看,詩歌是怎麼描寫他們的?

⑵ 生自由讀詩:

“遮”,注意要讀翹舌音。記住字形。讀通、讀順全詩。

⑶ 通過讀註釋或藉助工具書,基本理解詩歌大意。

2、檢查自學,深入探討:

⑴ 指名讀詩,正音,注意“篙、棹”兩個生字的讀音。

⑵ 再讀全詩,並想一想,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沒有讀懂。

⑶ 師生互動交流詩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讀懂的語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討。

(全詩大意:一隻不再揚帆划槳的小船中間,坐着兩個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沒有下雨,這兩小孩居然撐着傘,仔細一看,原來他們撐傘不是爲了遮風擋雨,而是舞動着傘柄起到類似揚帆的作用。)

⑷ 說一說:

這兩個小男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你喜歡他們嗎?爲什麼?

⑸ 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兩個小童張傘使風的樣子。通過朗讀把兩個小童天真、淘氣的樣子表現出來。

⑹ 指名讀、齊讀。讀後點評。

3、佈置作業,延伸拓展:

背誦兩首詩。預習《清平樂·村居》。

第二課時

一、課題導入,介紹知識

1、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中間有個分隔符號,前者是詞牌,後面是詞的題目。)

2、師生互動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3、師小結:

詞原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起源於唐代,宋代是詞鼎盛時期,句的長短隨着曲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一般分爲上下兩闕,也就是上下兩段。宋代的蘇東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詞人。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課題入手,想象內容:

師:課文描寫的村居生活是怎樣的一幅場景?詩人是怎麼描寫的?

2、練習朗讀,讀準生字音,讀順詩句。

3、邊讀邊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困惑,或板書黑板,或與學生個別交流。提倡組內合作,藉助註釋以及工具書,初步理解詞的大意。

4、指名讀文:

其他同學正音、評價,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亡、剝”兩個字在本課的讀音。

5、交流比較生僻、不易理解的詞。如,醉裏、相媚好、亡賴。

6、指名說大意,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距離農家低小的屋檐不遠處,是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屋檐下,有兩個頭髮發白的老頭、老太正藉着酒意說着悄悄話。大兒子十分勤快,在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老二呢,正忙着編織雞籠。最頑皮、可愛的莫過於最小的那個孩子了,瞧,他趴在溪邊剝蓮蓬,正忙得不亦樂乎呢!)

三、發揮想象,加深理解

1、師:這一家子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爲什麼?能想象得出老兩口正在說什麼悄悄話嗎?

2、生各抒己見。只要想象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

3、這一家子的其樂融融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麼怎樣通過朗讀把這樣的一家子帶到我們面前呢?請同學們邊讀邊在頭腦裏產生相應的畫面,看看他們各自在忙些什麼?

4、生自由練讀:

展示讀,集體評議,糾正。再讀。提醒學生在讀的時候是否表現出鄉村自然環境的優美,“醉裏吳音相媚好”的溫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輕鬆、活潑、愉快。

四、改編歌曲,激發興趣

1、師:詞本身就是爲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建議學生自己嘗試配樂演唱。師可範唱蘇軾的《水調歌頭》,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2、生練習試唱。衆評議。

五、總結談話,迴歸整體

1、師:關於詞、關於辛棄疾,我們纔剛剛有了很膚淺的認識,希望同學們課外多閱讀些經典文學作品,吸取更多傳統文化的精華,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2、誦讀全詞,結束本課時學習。

六、佈置作業,積累昇華

1、背誦課文。默寫《牧童》。

2、收集、背誦其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開展一次背誦比賽。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6

教材說明

使至塞上(節選)

〔解題〕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五言律詩。公元736年,吐蕃發兵進攻唐屬小國小勃律(在克什米爾北)。開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問將士,察訪軍情。這首詩作於王維赴邊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課節選其中4句,即3、4、5、6句。原詩第1、2句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第7、8句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詩中直寫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問將士。詩人以雄渾的筆觸,描繪了大沙漠上奇異壯觀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戍邊將士的深情讚美。

〔結構分析〕

本課節選的4句詩,在內容上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前兩句),寫詩人出使邊塞的萬里行程。這是敘事,敘寫出使的季節和遙遠艱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後兩句),寫大漠邊塞的'奇異景觀。這是寫景,描寫大沙漠上孤煙垂直,渾圓的落日與滔滔黃河相輝映的景象。

〔語意理解〕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徵蓬”,指隨風飛動的蓬草。“歸雁”,指由南方北飛回歸故地的大雁。詩中借徵蓬和歸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漢塞”,即邊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稱“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稱“胡天”。兩句詩表明出使的季節(南雁北歸爲春季)和遙遠艱苦的行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漠”,大沙漠。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稱“大漠”。“孤煙直”,烽火臺燃起的濃煙,沙漠荒涼,沒有別的景觀因此稱“孤煙”。“直”,表現煙的勁拔、堅毅。“長河”,指黃河。大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橫貫其間的黃河顯得分外“長”。“落日圓”,傍晚圓圓的太陽。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渾圓。這兩句貼切自然的寫景,表現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煙筆直上衝,單調而醒目,渾圓的落日與滔滔黃河交相輝映,構成淒涼壯美的景觀。

〔寫作特點〕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寫沙漠抓住“煙”“河”“日”三種典型事物加以刻畫。刻畫煙爲“孤煙直”,刻畫“河”與“日”爲“長河落日圓”,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單調,又雄渾的景物,勾勒出闊大、壯美的大沙漠中黃昏日落的景色。

2.敘事、寫景、抒情交融。

前兩句寫作者出使,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這既是敘事,也是寫景。後兩句寫大漠、烽煙、長河、落日,活現出一幅邊塞圖。讀這兩句詩,使人可以感受到邊塞的荒涼、悽苦。然而戍邊將士正在這裏浴血奮戰,實在可歌可泣。“煙”雖“孤”,但卻“直”,大有頂天立地之感。長河落日本極平常,但作者卻有獨特感受。說“長河落日圓”,流露出親切、喜悅之情,足見詩人開闊的胸襟。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遊園不值》。

3.讀懂《遊園不值》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啓發談話。

古詩是同學愛讀愛背的文學體裁。背誦理解古詩對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三位大詩人的作品。

板書:12古詩三首

二、通讀全課,學習生字

1.觀看誦讀動畫。

2.自己練習朗讀課文,注意節奏,注意生字讀音。

3.讀生字組詞,說說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三、自學《遊園不值》

1.讀通全詩。

2.自主探究詩句意思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四、彙報自學收穫

1.指定一個小組的代表到臺上來,給大家講這首詩。(教師用動畫輔助。)

在學生講的過程中,其他人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質疑,可以答疑;老師適時點撥。

2.在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後,師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暢的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l)關於題目。

遊園不值:意思是遊覽花園,沒能進去,因而沒遊成。不值:沒有遇到。

(2)“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與下句的關係。

通順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園的主人)太愛惜蒼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壞。

第一句意思明確了,學生自然明白因爲園子主人“憐蒼苔”,所以纔有“小扣柴扉久不開”,一因一果。

(3)關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兩句詩的理解。

a.表面意思:園子裏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紅杏已經探出牆頭來。(看圖印證)

b.這兩句詩反映了春天朝氣蓬勃、生動活潑,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強大及不可阻擋。

(4)詩的前兩句與後兩句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呢?

(前兩句感到掃興、遺憾;後兩句則有對蓬勃春意的讚美,心中充滿驚喜、快慰。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對春的讚頌,對旺盛生命力的讚頌。)

五、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並背誦下來

六、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朗讀其它兩首詩。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讀懂這兩首詩的`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背誦《遊園不值》。

二、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後雨》

1.讀通全詩。

2.朗讀、感悟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三、彙報自學收穫

1.指名到臺上當小老師,指着字幕片上的詩句,逐詞逐句講解需要點撥的地方:

(1)題目。

(2)西子,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適,適宜。

(4)前兩句寫的是實景,後兩句則是作者大膽的想像,用西施之美來比喻西湖之美,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愛之深。

(5)前兩句中的詞語之間對仗工整,如“水光”對“山色”,讓學生找出其他相對應的詞語,體會作者構思、用詞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風姿。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3.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四、自主學習《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1.讀通詩句,詩準字音。

2.自讀、感悟,讀懂詩句,體會情感。

3.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五、彙報學習收穫

1.請一名學生上臺講詩意,其他人隨時質疑,“小老師”若解答不出,教師相機點撥。

(1)“淨慈寺”與“西湖”有何聯繫?

題目中的“淨慈寺”是一個佛寺,在杭洲西湖邊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題目意思是清早走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時看到的景色。)

(4)“無窮”,在詩中指範圍廣,無邊無際。“無窮碧”,指無邊的綠伸向遠方。

(5)“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特別可愛。

引導:同樣是寫西湖,這首詩與前一首有什麼不同?

(前一首詩中作者用奇麗的想象把西湖擬人化了,表現了西湖之美;這一首詩作者集中描繪了湖面蓮葉、荷花,紅綠相映,荷日生輝,把西湖之美具體化了。)

2.看圖,(用投影)直觀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3.感情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六、總結

1.指名朗讀三首詩。

2.說說每首詩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相同之處。

3.談談自己的收穫。

七、佈置作業

1.抄寫課文。

2.閱讀相關內容的古詩並背誦一首。

3.爲“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配畫。

附:板書設計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百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誦以前學過的他寫的古詩。

2、瞭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詩人納蘭性德,閱讀他們的作品。

3、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好不好?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鄉)

3、那麼是什麼勾起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徵着團員之意,所以詩人寫的思鄉詩中,常常提到月亮。但並不是所有人的鄉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節日,都會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再來讀三首表達思鄉之情的詩詞,體會一下,是什麼勾起作者的鄉愁呢?

二、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讀古詩。

2、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間(jiàn)、數(shù)重(chóng)山、照我還(huán)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學生多讀。)

(教師播放教學課件:古詩三首·泊船瓜洲課文朗讀。)

4、指名答:

(我覺得它寫得很美、我覺得寫出了詩人想念家鄉的感情)

我們解讀後再來體會一下作者的思鄉之情。

三、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你最欣賞詩中哪句呢?

2、剛剛同學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我們一塊兒來讀一讀吧。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齊讀。)

3、能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句詩嗎?

(指名答。)

4、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麼說什麼。

5、同桌之間互相讀與練說。

6、指數名說。

7、小結: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麼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想象。

8、那就用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吧。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9、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一派色彩斑斕的綺麗風光。可爲什麼詩中只有一種“綠”色呢?仔細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兩邊大面積出現的是草地、樹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見了

12、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站在──(手指課題“船”字)(生答: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

(生答:綠色)

讓作者那麼明顯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來了)

13、你可別小看了這個“綠”字哦,它僅僅是告訴你春天來了嗎?它還能讓你感受到什麼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單單是個“綠”也各有各的美;這個“綠”有着層次美,遠近各不相同;”綠”也寫出了春天景物的變化……)

15、同學們理解的多準確呀!把你感受到的“綠”再讀出來吧。

(分男女生賽讀。)

16、小小的“綠”字卻有大大的文章!請同學們閱讀課後的資料袋,介紹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7、聽完“綠”字的故事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指名答。

(教師播放教學課件:古詩三首·泊船瓜洲古詩文解讀。)

18、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爲了一個字更改十多次,難道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不能做到嗎?

我想,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19、這首詩正是因爲這個故事,讓人們更加讚賞。那就讓我們一起讀出你的讚歎吧。

四、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過渡:

這麼美的綠,這麼迷人的.風光,誰不想多看兩眼?誰不想留戀其中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嗎?指名答。

2、詩人想回哪裏去?詩中的家鄉是指哪?

引導從課題的船停泊在“瓜洲”“鐘山只隔數重山”等處理解。

3、你能到這個地圖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嗎?先好好讀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明:

(教師播放作者簡介王安石)

5、你從哪裏能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到家鄉呢?

6、指名答:

引導從“一水間”“只隔幾重山”“又”“何時找我還”這些詞句理解。7、練習讀出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這真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呀!漂泊在外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牽腸掛肚呀!讓我們一塊再來感受一下詩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讀。

3、學到這,我們再來想想爲什麼人們對這首詩如此偏愛?

4、背誦課文,我們下堂課時檢查大家背誦的情況。

第二課時

一、背誦課文,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學們都已經理解背誦了。下面我們請同學們來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胸中滿溢的情懷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讀準、讀通,看看註釋或藉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數名學生讀,正音。

(注意讀準“意萬重”“聒”。)

(教師播放教學課件)

1、看看詩詞的題目,你能發現什麼?

(指名答。)

2、這相同的兩個“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和你的夥伴一起反覆讀上三遍之後,再好好想想。

3、讀了這麼多遍,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說。

(指名答。)

三、再讀課文,品悟情感

1、詩人那濃厚的化不開的思鄉之情,都藏在哪個句子中呢?

(默讀,畫出來。)

2、指名答。

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滿腹惆悵、心事重重的感覺。

6、這句詩中詩人是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嗎?

(小組內交流。)

8、引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9、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掛念。

10、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齊讀。)

11、王安石見明月而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巧妙的藏與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注重體會“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四、課堂背誦,加深理解

1、學生任選一首配樂背誦。

2、在你背誦時,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

(指名答。)

3、總結: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就不同。我們不可能到詩人生活當中去,不可能看到那個朝代詩人面前真實的景色,但是,詩人們那份濃濃的思鄉情,我想無論是誰都能感悟得到!因爲詩中的字字句句無不包含着對故鄉的想念、對家鄉的思念。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這首感人的詩詞吧。

五、生字學習,佈置作業

1、找到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說說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們?

3、指導書寫: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寫得左窄右寬。

4、學生練寫。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9

文本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裏,住宿帳篷,每個帳篷裏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颳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爲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

教學目標:

1、會寫“榆、畔、帳”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3、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詞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品味詞句,背誦,積累語言。

2、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詞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準備:相關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

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麼,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麼呢?

【課件出示:長相思】齊讀詞題。《長相思》是詞牌名。

二、藉助註釋,讀懂詞意

同學們,這首詞是誰寫的?【課件出示資料袋:納蘭性德清代詞人。本名成德,爲避太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他是清大學士明珠的公子,文學成就以詞爲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見長,時人譽爲“清代第一詞人”,詞集名爲《納蘭詞》。著有《通志堂集》。】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認會寫“耘、晝、桑、曉”4個字。理解“晝”“耘田”“弄”“曉”“水滿陂”“浸寒漪”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體會三首古詩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有感情地背誦三首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體會古詩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理解題意。

1、媒體導入(多媒體播放):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現在我要帶大家去春遊!大家想去嗎?如果想去,就請閉上眼晴,做好出發的準備,因爲我們這次乘坐的是無形無聲的學生專用客機。

(1)多媒體播放輕鬆舒緩的音樂,同時出示一組山水田園風光圖片。(先讓學生看圖說話,簡單描述一下圖片的內容,最後教師進行評價總結。)

(2)欣賞後學生談感受。(板書課題)

2、理解題意。

(1)指出詩題中多音字的讀法:“興”應讀第四聲。四時:四季;雜興:各種興致(隨性而寫,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2)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今江蘇蘇州人。爲官多年,58歲因病辭歸,此後10年隱居石湖,寫成《四時田園雜興》。《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每組12首。這些詩反映了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內容極爲豐富。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其中的第三十一首。

二、初讀詩句,自主識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注意讀準字音。

生字:晝(zhòu)、耘(yún)

新詞:晝夜、耘田、績麻

2、指名讀詩,指出詩中“供”應讀第四聲。出示兩種讀音的字義,讓學生選擇應讀第幾聲。

供gōng供給,準備着東西給需要的人用。ɡònɡ

①向神佛或死者奉獻祭品;

②指奉獻的祭品;

③參加或從事某種活動;

④被審問時在法庭上述說事實。

3、比一比,誰讀得更正確、更流利。

三、再讀詩句,整體感知。

1、對照文中註釋,邊讀邊說說詩意。並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思講給同桌聽。

課件出示:

①晝: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間除草。

④績麻:把麻搓成線。

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⑥未解:不懂。

⑦供:從事,參加。

⑧耕織:耕田織布。

⑨傍:靠近。

⑩桑陰:桑樹下。

2、全班交流。

四、朗讀詩句,感悟詩情。

1、邊讀詩邊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幹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回答,並相機板書。

(1)賞析“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①古詩一、二句寫了什麼內容?(詩意:白天到田裏鋤草,晚上歸來後把麻搓成線;村裏的青年男女都在各自爲家庭承擔責任。)

②圍繞耘田績麻啓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幹些什麼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麼?(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

③結合想象誦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詩的節奏)反覆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着動作豎着大拇指來讀、齊讀。

(2)賞析“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出示多媒體畫面,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詩意:孩子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閒着,也在茂盛成蔭的桑樹底下學種瓜。)

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爲什麼?(喜歡。因爲他們天真、勤勞、不怕苦、好學、可愛、愛勞動)。

賞析後指導誦讀,帶着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注意停頓和節奏。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2、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預習《稚子弄冰》和《村晚》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並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閒”“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蒐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藉助註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蒐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課時】

2~3節。

第一節

〖教學目標

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假期裏,很多同學都出去旅遊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麼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

(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導讀準後鼻音。

2、諳、暗:區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藉助註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五、班內交流彙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二、三節

〖教學目標

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麼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雲:少(孤) 慢慢飄走(閒)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閒、 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瞭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鬱悶時所作,因此通過衆鳥高飛、孤雲閒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節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⑵ 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裏的月色很美。

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

憶,在此當回憶講。“憶江南”爲詞牌。

2、根據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補充註釋:

舊:過去。

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

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佈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着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 (比較、比喻)

4、請聯繫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後的反問句寫完整: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蒐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參考篇目: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選畫一首古詩所表現的畫面。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2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誰來說說,在你眼中,童年是什麼樣的呢?(自由、天真、無憂無慮……)在同學們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辛酸也罷,都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現在,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去宋代感受一下當時人們的童年樂趣。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三首古詩,標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與同桌交流。

2.(出示7個會認的字)

(1)學生齊讀,注意讀準“磬、陂、漪”的讀音。

(2)認讀多音字“供”。

3.(出示4個會寫的字)指名學生讀,師正音。

4.學生齊讀三首古詩,師正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讀完這三首古詩,結合註釋,你從中讀懂了什麼呢?(有小孩子在種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讀懂的還真不少,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板書詩題)

2.大家從詩題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四時、田園、雜興)

(1)(出示相關資料)《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田園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這首詩就是第三十一首。“興”在這裏讀四聲,“雜興”就是隨興而寫的詩;“四時”在這裏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題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的感想。

(2)學生齊讀詩題。

3.學生再次齊讀全詩,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1)指名學生說說詩的意思,其他同學補充。

(2)理解詞語:

雜興:隨興而寫的詩。

晝:白天。

耘田:在田間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兒女:男女。

當家:男女都不得閒,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孫:孩子們。

解:理解,懂得。

供:從事。

傍:靠近。

陰:樹蔭。

(3)結合註釋,嘗試完整地將全詩的意思說出來。(白天鋤地,夜晚搓麻線,農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也在桑樹蔭附近學着種瓜。)

4.(播放純音樂)請同學們伴着這古樸典雅的音樂,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說一說這首詩展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1)詩中先寫了哪些人物?(村莊男女)他們在做什麼?(耘田、績麻)後面還寫了誰?(童孫)他們在做什麼?(學種瓜)

(2)詩中哪些描寫讓你印象深刻?(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爲什麼?(因爲這兩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從哪裏看出來?(小孩子雖然不懂耕織,但也會學着大人的樣子去種瓜。)這兩句除了表現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還表現了什麼?(農家孩子的勤勞好學)

5.(出示相關圖片)你能根據圖片的提示背誦全詩嗎?試一試。

四、課堂小結。

學到這裏,你能說說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麼嗎?(展現了農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主要表達了對天真可愛、勤勞好學的農村兒童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鄉村是那麼恬美、秀麗,洋溢着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歷來許多詩人以描寫鄉村生活、田園風光著稱,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樣的詩,就叫田園詩。同學們課下可以繼續蒐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

板書設計怎樣做好預讀課文呢?

第一步,粗讀——掃除障礙

預習一篇課文,先要粗讀一遍。遇到疑難的字、詞,要查一查字典、詞典,掃除障礙。

只有做好這些準備工作,才能通順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岳陽樓記》中,“浩浩湯湯”中的“湯”(shāng)容易讀錯,當“水流大而急”講。

“薄暮冥冥”中的“冥”(míng)當“昏暗”講,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步,細讀——找出問題

細讀就是認真細緻地讀。

試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讀,提出疑難問題。

例如,預習《孔乙已》這篇小說,文章爲什麼說“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人呢?”並在句子下面畫一道線,打上一個“?”號,等上課時,帶着這個疑問用心聽老師講解,那時,會很快明白的。

當然,預習時,千萬別忘了研讀每課前的“預習提示”和“閱讀提示”。

“預習提示”主要是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一些啓發性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時提出一些字詞,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去理解和掌握。

預習可以使同學們嚐到學習的快樂,上課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也能對答如流了。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識字表生字,讀準發音,記清字形。

2、學會寫字表生字,能夠讀準發音、記住字形,用正確的書寫姿勢進行規範的書寫,把字寫美觀、工整、大方。

3、用多種方法熟讀古詩,體會兩首詩的象同於不同之處。

4、鼓勵學生細心閱讀,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體的內容來說明中心句的,體會這種寫法。

教學難點分析

古詩的詩句以學生誦讀爲主,朗讀要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自悟詞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讀體會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交流對語句的體會。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展示古詩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在你們的腦海裏一定儲存着不少的古詩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的古詩背給同學聽一聽嗎?

2.生展示古詩。

3.同學們背得很有韻味,也很精彩。在這些古詩中,有描寫祖國壯麗山川的,有抒發強烈的愛國情懷的,有傾訴思鄉之情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詠馬的詩。板書課題。

二、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後藉助註釋,試着說說兩首詩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全班齊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這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後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詩人,隨機讓學生藉助自己蒐集的有關資料,談談對作者的瞭解,教師作適當的補充,介紹背景。(課件出示)

(2)都描寫了馬。隨機設疑:寫馬只爲寫馬嗎?對此我們需要認真體會。

三、分步解讀,品悟詩情

1.學習《房兵曹胡馬》。

(1)指名朗讀古詩,讀後說說題目的意思。

(2)詩的前四句正面描寫了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麼特點?

提示:首句交代胡馬的`產地,來自“大宛”。二句寫好馬的形象、特徵(瘦),“鋒棱瘦骨”,把與人相若、神健氣清、並夾裹着凌厲之風的神駿形象擺在讀者面前。接着,三、四句從靜動兩方面續寫馬的形態,尖耳、蹄輕,生動地描寫出馬的體態的俊健。

(3)作者向我們刻畫了一匹怎樣的駿馬?

(4)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品味作者的用詞之妙,把駿馬之神之靈之駿寫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詩人在看到這匹寶馬良駒時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着欣賞、讚歎的多重感情體驗,然後通過品讀來回味。

(6)古詩後四句,作者筆鋒一轉,描寫馬的品格。借寫馬的品性,表達了對友人的期盼,更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抱負。

(7)“驍騰”、“橫行”是什麼意思?你感受到什麼?

(8)它爲什麼能“所向無空闊”?想象一下,房兵曹的這匹好馬馳騁疆場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學生想象交流。

(9)看到這匹寶馬良駒,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戰。此時,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讀,體會。

(10)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麼?

作者對寶馬良駒的讚譽,對友人的激勵,抒發着自己躊躇滿志,充滿遠大抱負的情懷,豪邁之情溢於言表。

(11)教師小結:如果說詩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過描寫馬的外形特點來刻畫馬的雄健神駿,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衝擊的話,那麼在詩歌的後四句,則是通過轉寫馬的品性來抒發自己的豪邁情懷,英豪之氣。看到房兵曹擁有如此的好馬,詩人杜甫的靈感煥然噴發,於是他大筆一揮,創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的“胡馬”圖,言簡意賅又淋漓盡致。千載之下,我們都似乎可以體會到杜甫在寫作此詩時那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創作慾望及詩人建功立業的鴻鵠之志,壯闊胸襟!

(12)指導朗讀,配古典樂曲。(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13)齊背古詩,邊背邊想象情境。

2.學習《馬詩》。

(1)過渡:如果說杜甫筆下的馬是雄健俊美的,那麼詩人李賀筆下的馬又是什麼樣子?

(2)自讀詩文,啓迪質疑。用學過的方法,自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3)學生小組試講,感知詩意。

(4)賞析前兩句的含義,師生共議“沙如雪”、“月似鉤”的豐富意蘊,這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

(5)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闊寂寥、清冷大氣的場面。師相機點撥:這悲涼、清冷的場面從側面襯托了詩人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異常憤懣的心境。

(6)指導朗讀。生讀,評議。

(7)自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是一匹怎樣的馬?(引導學生抓住“金絡腦”、“快走”,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8)作者多麼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投筆從戎,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爲國家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獻上自己的一點力量。可是昏庸腐敗的朝廷不認同他的才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

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焦急?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4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二、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三、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四、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纔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說說你爲什麼喜歡?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說。

5、指數名學生說。

6、小結: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12、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爲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五、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爲故鄉的原因。

5、你從哪裏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六、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4、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三、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1、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五、找尋規律,識記生字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用你認爲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點評】

重慶九龍坡區是我社第一批參加實驗的實驗區,它們從2001年參加課改以來,通過抓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該區在暑假期間組織教師備課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後,我有一些話要說:

一、感動

這些教案是九龍坡區教師在區教研室的帶領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來的,是冒着重慶的酷暑做出來的,這種團結、協作、奮鬥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更令人感動的人,他們願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無私地奉獻出來,給全國的實驗老師提供備課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師們在看到這些教案時,不應該竊喜又有了應付檢查的材料,不應該產生偷懶的想法,因爲這是彼時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適合你。老師們要感謝他們的最好方式是,對他們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這樣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圍。

二、感想

九龍坡區探索出來的集體備課、網絡備課曾經在天津的經驗交流會上介紹過,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教研形式。它發動集體智慧、羣策羣力,準備出一份水準較高的教案,同時還省去了老師大量的無謂勞動,老師完全可以把這個時間用在學習提高上。面對這樣一份相對“標準化”的教案,老師需要做什麼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調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記好“教學反思”,看看自己在實施教案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大到整個的設計思路,小到某一個問題的提問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雖然本課時不能重複,但長期經過這樣反思,將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

三、感慨

小學語文課改已經進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參加課改的老師和學生也用到了五年級上冊教材。課程改革對老師觀念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師生在此過程中的收穫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綜觀近一年多的課程改革的進展,使人不禁有“慢”下來,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覺。箇中原因自然是很複雜的,但我以爲大致有三:第一是經過課改初期的“激情燃燒”,這時已經有些疲塌了;第二越來越到小學畢業之時了,對如何考評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專家的影響,加之一些瓶頸問題無法突破。而重慶九龍坡區的這些教案給我強烈感受是,老師的探索熱情並沒有衰減,改革的動力並沒有消失,他們爲自己前幾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爲自己以後將取得的成果而充滿信心。所以,參考、學習這些教案的老師,不光得到了某些備課上的便利,更應該爲他們的精神而感動。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5

一、激趣導入。

1、播放一組呈現鄉村晚景的PPT。

先讓學生看圖說話,簡單描述一下圖片的內容,說說自己的疑問與理解,最後教師導入課題。(板書課題:村晚)

2、帶着問題來讀讀古詩吧!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圈出生字多讀幾遍;自己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

2、生字讀音。陂(bēi)漪(yī)

3、指名讀古詩,同學評議讀音。

4、師生互動交流詩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讀懂的語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討。

三、誦讀古詩。

1、讓學生說出自己已經讀懂了什麼,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朗讀古詩。

2、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疑惑,教師解惑並範讀古詩。

3、以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小組賽讀、全班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幫助學生感悟理解詩意。

(全詩大意:在一個長滿青草的池塘裏,池水灌得滿滿的,山銜住落日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隨便地吹奏着不成調的曲子)

四、品讀古詩。

1、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自由誦讀古詩。想象一下古詩描繪的畫面。

2、交流自己的'想象。

五、作業。

1、背誦《稚子弄冰》《村晚》。

2、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一首改寫成一篇短文。

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村莊男女:耘田績麻各當家忙

童孫:學種瓜樂

勞動人民:勤勞讚美

教後反思

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理解詞句和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並能遷移運用。於是,在教學設計中大膽“放”手讓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瞭解古詩的大意。然後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啓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衆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如《村晚》詩中的“銜”字,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夾在兩座山巒之間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詩中抓住對“橫、無腔、信口”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牧童無憂無慮、怡然自得的生活,這不僅是在教給學生學習詩人錘鍊詞語的態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導學生鍛鍊思維的準確性,激發想象的豐富性。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藉助朗讀、想象感悟詩中描寫的優美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感情,想象詩的意境。

樂學善思

辦法誦讀、探究、想象。給學生充分自學的空間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二、學詩感悟:

1.解題:道,路。《三衢道中》是說在三衢山路行走中的所見所聞。

2.自讀全詩,依據註釋理解詩中生字新詞。

3.檢查自學情況,理解詩句中有關詞語。

①“梅子黃時”,指春末夏初梅子成熟的時期,這段時期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帶一般爲陰雨天,空氣潮溼,衣物等容易發黴。也叫黃梅天。

②“泛”,乘船。卻,再。

③“綠陰”,綠樹的濃陰。“不減”並沒有少多少。

④“黃鸝”,黃鶯。這種鳥的.叫聲清脆婉轉。

4.指名讀全詩。思考:

①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了哪些事物特點來說自己行走中的所見所聞?本詩四句話,突出四點:第一,“梅子黃時日日晴”,突出天氣之好——晴。第二,“小溪泛盡卻山行”,泛:乘船;卻,再。突出了行——在小溪中乘船而行,行之盡頭又順山路登山而行。第三、詩中第三、四句是第二句的承接,將水路與山路進行比較,特點是:綠陰相差無幾——可見小溪兩岸翠樹疊峯,綠陰覆蓋溪面。而不同的是,在山路行走多了黃鶯清脆的叫聲。)

②作者抓住這四個事物的特點,體現了作者的什麼心情?(遊興濃厚。)

③爲什麼作者遊興這樣濃呢?(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梅子成熟時應爲陰雨天,這年卻特殊,天天是晴天。在這種天氣裏,在小溪上行船,在山間小路上行走,多麼舒暢!泛舟小溪,聽着潺潺的水聲,已夠美了,再行走山路,綠陰不減,又添鳥鳴,超發高興。)

④作者是在遊興濃厚的愉快心境中寫的這首詩。(啓發學生聯繫自己在野外遊玩時的情形,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小結:《三衢道中》作者以簡潔的語言敘述了自己遊覽中的所見所聞,給讀者展現出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試着講一講全詩的意思,並想象是描繪了怎樣的情景,試着用自己的話描述你想像到的美麗景色。

四、有表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五、總結學法:

1、釋題

2、自讀自悟3師生共同交流對詩中詞句的理解4體會詩人的情感5背誦詩文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像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誦讀古詩,結合課文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1.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像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泊船瓜洲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方法體會《鄉愁》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導入: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傑出的詩人多如繁星,不勝枚舉。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顆。誰來介紹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紹。

教師適當補充,強調王安石與南京的關係。

2.導入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王安石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一首詩——《泊船瓜洲》

3.剖題。

(1)這首詩是作者從江西出發,乘船經長江前往京城爲官,途經——?(瓜洲)

簡介瓜洲:瓜洲,在長江的北岸,離南京不遠。

(2)詩題中的“泊”我們在哪首詩中見過?在本詩題中何意?

(3)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

過渡:此時詩人就在自己故鄉不遠的瓜洲,他寫下這首詩,想說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

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a.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並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b.指名讀,正音:間、重、還。

c.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2.指導閱讀——抓字眼,明詩意,讀中感悟。

a.“間”什麼意思?表示“隔開”的意思還可以組什麼詞?

隔開了什麼?

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兒呢?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一水)讀一讀,讀出距離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在哪裏呢?

“數重山”表示山多還是少?(“數人”、“數日”何意?“數”何意?)還從哪裏知道山很少?(摳住“只”。)

讀一讀,讀出路程近。

c.齊讀前兩句,指名說詩意。

過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條長江,離詩人的家鄉鐘山也不過隔着幾座山而已,可以說,詩人身在瓜洲,已設計好回家的.路線。可詩人雖然離家鄉這樣的近,他是否準備回到家鄉呢?從哪裏知道?(明月何時照我還)

d.“還”什麼意思?說說這一句的意思。

詩人在什麼時候想到回家?(春風又綠江南岸)

讀讀看,讀出詩人心中此時什麼感受?(思家不能回的無奈)

再讀。

e.誰能把這首詩完整的意思說一說?

f.誰能把整個作品讀一讀?

g.讀完以後,你們知道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

三、指導欣賞——入詩境,悟詩情。

過渡:究竟是什麼觸發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呢?讓我們走入詩人的環境,見詩人之所見,聽詩人之所聽,想詩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與詩人產生共鳴。

1.引入情境,引導學生想象: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裏?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心中會

想些什麼?

2.體會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詩情:

(1)而此時正是什麼季節?詩人怎麼說的?(春風又綠江南岸)

(2)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那就是——“綠”,可見詩人用字之精妙。其實,詩人曾用過“滿”“到”“過”十幾個字,經過反覆推敲,最終定爲“綠”。詩人爲何獨獨鍾情於一個“綠”字呢?

指名談看法,讀出相應的感受。

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千古名句,讀。

(3)春天來了,春風僅僅吹綠了“江南岸”?作者爲什麼這樣說呢?

(從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於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兩世界;因爲詩人平生際遇、此時境況,使得詩人所思盡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導品讀。

(1)你們現在悟出了詩人的情感了嗎?誰來讀一讀?

(2)要想讀好詩,我們還要注意節奏,還要讀出關鍵字。再讀。

4.小結: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時——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還;抒發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

5.齊讀。

四、歸納學法,拓展學習。

1.總結全詩,歸納學法。

我們瞭解了詩人王安石與南京的關係,理解了詩題的意思;

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理解了詩歌的內容;

板書:抓字眼,明詩意

最後通過體會作者的情境,領悟了詩人的感情;

板書:入詩境,悟詩情

這就是欣賞詩歌的方法。

板書:欣賞詩歌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圖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臺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藉助註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藉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並進行範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