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古詩詞教學反思

古詩詞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詩詞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詞教學反思

古詩詞教學反思1

《山居秋暝》這首律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詩人描繪了山中秋夜優美的景色,清新幽麗,富於詩情畫意,其中寄託着詩人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楓橋夜泊》這首詩所描繪的是楓橋的夜景。從其中的“泊”字我們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長相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也是這樣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詞,表達了作者羈旅懷鄉的情懷。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詞人,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頗近南唐後主。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曾給其極高讚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教學效果

依據每首詩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積累、閱讀能力,我設計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學流程,收穫還是蠻大的,現總結如下:

1、聚焦第一首詩《山居秋暝》。

教學這首詩時我分三步走,一步一個臺階,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吟誦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先交流對王維的認識,知道他被稱爲“詩佛”;接着交流題目,從題目中感受時間地點意境,整體上把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讀自悟,標畫描寫了哪些事物,各有什麼特點?試着理解每句話的含義。創設班內交流的氛圍,在思維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後讓學生畫一畫,並在背誦這首詩後,默寫這首詩,使創新和內化有機地融爲一體。

2、聚焦第二首詩《楓橋夜泊》。

這首詩的學習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學生學習逐步深入。先引導交流對作者的瞭解,拉近和文本的距離,在試着交流對題目的理解,指導理解課題的含義。接着讓學生藉助資料理解每句話的意境,抓住關鍵詞“愁”“寒冷”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感悟詩歌的靈魂。最後也是讓生背誦並配畫,將積累與創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詩詞《長相思》。

這首詩詞學習時直接放給學生自學,以檢查的形式將學生的思維調動並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贏。

學完三首詩後,讓他們觀察:三首詩的共同點是什麼?進一步去體會他們的性情,感悟他們的情懷。

二、成功之處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環節有效地爲本文的學習降低了難度,自學能力提升明顯,動手動腦能力得到很好的鍛鍊。

三、不足之處

第三首詩詞放手對優等生來說沒有難度,但是中下等的學生則有點茫然。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思維程度,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都能充滿活力,都能學有所獲。另外,我還會增加吟誦的環節,在指導學生有滋有味的朗讀之後再引導他們思考領悟!

古詩詞教學反思2

謂“以詩傳情、以詩言志”,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傳達的是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所以,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體會情感。我把詩詞中的景物都呈現在黑板上,這副畫成爲學生脫離課本進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誦關鍵詞,使學生邁出積累語言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把詞意說得很美,生動有詩意,我想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已在潛移默化中鍛鍊了。然後再聯繫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此外,我注重學生對課內外詩詞的積累,在教學中適時穿插相關詩句,豐富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學以致用。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併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爲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同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十分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還會學”!

在執教完本首詞,我的腦海裏便開始反思其中的遺憾與愧疚,收益頗多:

1.時間應該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讀指導的環節裏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時間,讓學生讀得更到位。吟唱古詞,一來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二來是想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但這部分花的時間比預計多。

2.課堂上學生的發言積極性高漲,但我傾聽時卻不夠細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也是一門藝術,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當出現學生的回答有些偏離主題時,應該要仔細捕捉有關信息,作適時引導。

3.其實整堂課下來覺得自己還是不夠淡定,內心不夠平靜,沒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剛剛好。

古詩詞教學反思3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在最後一組——“綜合性學習”後面,安排了10首古詩詞背誦,包括7首古詩和3首詞。

本冊是全套教材的最後一冊,前面十一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掌握了一些瞭解古詩詞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學這10首古詩詞,我不像以前教學古詩詞那樣詳細講解,而是讓那些學有餘力的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瞭解大意,背誦古詩,複習古詩並能積累運用。教學這部分,有收穫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生根據拼音和工具書,熟讀了10首古詩詞,利用每首古詩詞下面的註釋大體瞭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藉助其他工具書,還可以請教老師家長和同學;通過反覆的讀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給了學生一個交流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還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課上,全班同學交流了10首古詩詞的大意,介紹了時代背景和作者,講述關於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還初步對古詩進行了分類。

三、是注重實踐,根據分類的古詩去積累以前學過的古詩,提高學生的板塊意識。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分類,如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引領學生背誦了《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詠物言志詩──《石灰吟》《竹石》,《詠鵝》《詠柳》《墨梅》;寫景詩──《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引領學生背誦《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絕句》等,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同類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

四、是加強古詩運用,結合xxxx學年第二學期天河區六年級語文期末複習冊中的積累運用部分進行練習。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詩中不僅油水、山、鳥……還有春夏秋冬……,並能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於運用。

但在教學中,我明顯地感覺到部分學生的依賴性,讓同學老師牽着鼻子走,缺乏自我學習自我總結和自我積累能力,學習效果不佳。

古詩詞教學反思4

在教學本課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書中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自己弄懂詩句意思,然後比較三首古詩詞,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在寫法上讓學生體會詩與詞的不同,詩結構勻稱,有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有詞牌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如《舟過按仁》中“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這句話寫的是吃飽飯的牧童休息時的情景。把以地爲牀、以天爲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教學時讓學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還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亮,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着了……圖中插圖中河面上爲什麼起波浪?難道真的用傘作帆能前進?或許是順風順水罷了?

學完本課後,讓學生嘗試着把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使詩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過改寫,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代詩歌的深邃意境,認識祖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悠久,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幫學生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含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古詩詞教學反思5

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是最貼近自己的,本冊的《古詩詞三首》爲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兒童生活,雖然年代久遠,但童真童趣依然,極易引起孩子興趣,產生共鳴。

詩詞的意境大多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於是在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用了直觀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農家小院圖,學生感受到一種平凡、美好,從詞中讀出“村居”的美好畫面進行描述,進入詞中要表達的意境;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出示一個天真孩童臥在溪邊剝蓮蓬圖畫,看圖描敘小兒“臥剝蓮蓬”的動作、神態,品味“無賴”,體會孩童的天真可愛。聯繫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我給孩子出示了一對白髮夫婦面帶醉意的畫面,讓學生說他們會用鄉音親熱的說些什麼呢?孩子們有猜測是談論豐收的、談論他們可愛的小兒子的、談論大兒子能幹、談論二兒子懂事…。

之後再品味了“醉”字,難道僅僅是因爲酒而醉嗎?我讓學生看着畫面去體會,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他們看着三個兒子都那麼可愛,生活那麼平靜,是爲這種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鄉村生活雖簡樸但卻不失優美,夫妻恩愛,孩子勤勞可愛,溫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後我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有感情的朗讀。

用畫意解詩情,以更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人精心營造的意境,體會字裏行間傳達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