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柳枝詞詩詞

柳枝詞詩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柳枝詞詩詞1

  雜曲歌辭·楊柳枝

柳枝詞詩詞

[唐] 薛能

華清高樹出離宮,南陌柔條帶暖風。

誰風輕陰是良夜,瀑泉聲畔月明中。

洛橋晴影覆江船,羌笛秋聲溼塞煙。

閒想習池公宴罷,水蒲風絮夕陽天。

嫩綠輕懸似綴旒,路人遙見隔宮樓。

誰能更近丹墀種,解播皇風入九州。

暖風晴日斷浮埃,廢路新條發釣臺。

處處輕輕可惆悵,後人攀處古人栽。

潭上江邊嫋嫋垂,日高風靜絮相隨。

青樓一樹無人見,正是女郎眠覺時。

汴水高懸百萬條,風清兩岸一時搖。

隋家力盡虛栽得,無限春風屬聖朝。

和花煙樹九重城,夾路春陰十萬營。

唯向邊頭不堪望,一株憔悴少人行。

窗外齊垂旭日初,樓邊輕好暖風徐。

遊人莫道栽無益,桃李清陰卻不如。

衆木猶寒獨早青,御溝橋畔曲江亭。

陶家舊日應如此,一院春條綠繞廳。

帳偃纓垂細復繁,令人心想石家園。

風條月影皆堪重,何事侯門愛樹萱。

數首新詞帶恨成,柳絲牽我我傷情。

柔娥幸有腰支穩,試踏吹聲作唱聲。

高出軍營遠映橋,賊兵曾斫火曾燒。

風流性在終難改,依舊春來萬萬條。

縣依陶令想嫌迂,營伴將軍即大粗。

此日與君除萬恨,數篇風調更應無。

狂似纖腰軟勝綿,自多情態更誰憐。

遊人不折還堪恨,拋向橋邊與路邊。

朝陽晴照綠楊煙,一別通波十七年。

應有舊枝無處覓,萬株風裏卓旌旃。

晴垂芳態吐牙新,雨擺輕條溼面春。

別有出牆高數尺,不知搖動是何人。

暖梳簪朵事登樓,因掛垂楊立地愁。

牽斷綠絲攀不得,半空懸着玉搔頭。

西園高樹後庭根,處處尋芳有摺痕。

終憶舊遊桃葉舍,一株斜映竹籬門。

劉白蘇臺總近時,當初章句是誰推。

纖腰舞盡春楊柳,未有儂家一首詩。

柳枝詞詩詞2

古詩原文

一尺深紅勝麴塵,天生舊物不如新。

合歡桃核終堪恨,裏許元來別有人。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譯文翻譯

一襲深紅色的長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黃色,自古以來舊的東西就比不得新的東西討人喜歡。

你我原本應該像合歡核桃一樣堅貞不移,哪裏想到你的心裏原來已經有了別人,讓我對你終究有了恨意。(其一)

深夜裏點亮燭火深深的囑咐你,此去路途遙遠不要忘了歸期。

小巧精緻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紅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註釋解釋

一尺深紅:即一塊深紅色絲綢布。古代婦人之飾;或即女子結婚時蓋頭的紅巾,稱“蓋頭”。麴塵:酒麴上所生菌,因色微黃如塵,亦用以指淡黃色。此處意謂,紅綢布蒙上了塵土,呈現出酒麴那樣的暗黃色。

合歡桃核:是夫婦好合恩愛的象徵物。桃核,桃爲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兩心永遠相合。

裏許:裏面,裏頭。許,語助詞。元來:即“原來”。人:取“仁”的諧音。

深燭:音諧深囑,此處用的是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寫女子“深囑”情郎。伊:人稱代詞,“你”。

長行:長行局,古代的一種博戲,盛行於唐。這裏用此博戲的名稱雙關長途旅行。圍棋:中國傳統棋種。變化極複雜,棋理極深奧;高手對弈,一局棋常需數個時辰,甚至數日方可分出勝負。此處用“圍棋”與“違期”的諧音,勸“郎”莫要誤了歸期。

玲瓏:精巧貌。骰(tóu)子:博具,相傳爲三國曹植創制,初爲玉製,後演變爲骨制,因其點着色,又稱色子;爲小立方體塊狀,六個面上分別刻有從一到六不同數目的圓點,其中一、四點數着紅色,其餘點數皆着黑色。這骰子上的紅點,即被喻爲相思的紅豆。

“入骨”句:用骨制的骰子上的紅點深入骨內,來隱喻入骨的相思。“入骨”是雙關隱語。

詩文賞析

其一

“一尺深紅蒙麴塵,天生舊物不如新。”首二句,感物起興。眼見一塊原來是極鮮亮的紅絲綢,卻因蒙上了灰塵,顏色變得暗淡了,舊如“麴塵”,而這“一尺深紅”的絲綢,好像不是一般的婦人之飾,很可能它就是女子新婚時用過的方幅紅綢“蓋頭”。這“一尺深紅”,應是女子眼中的不尋常之物,她一直把那約一尺寬的紅綢作爲自己婚姻的象徵,看到紅綢,就引起對幸福的憧憬。可如今,眼前的紅綢卻已經蒙上塵土,還有了不少“麴塵”似的黴斑。睹物思人,不由感慨萬端。唉,還是俗話說得對,物品天生的都是舊不如新。然而,就愛情而言,則不能“喜新厭舊”,而應是“日久長新”纔好,否則情不專而怨恨必生。竇玄妻《古怨歌》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詩人這裏正是以“衣不如新”反襯“人不如故”。看來是丈夫又有了新歡,才引起女主人公幽怨的情思。這二句運用了比喻,雖然手法委宛,語言卻很直白,就意蘊而論,顯然缺乏含蓄之美感。

“合歡桃核終堪恨,裏許元來別有人。”這二句,仍然運用了比喻,抒發被棄女子的“恨”意。“合歡桃核”,本來那是夫婦好合恩愛的象徵物,舊日婚俗在“新人”家中,也常常擺放棗、栗子、桂枝、桃核等果物,預示喜兆。想當初,女主人公在與丈夫兩情歡娛的時候,她是那樣相信她們用桃核來表示的永遠好合的誓言,現在明白,原來那“合歡桃核”裏面,已經有了另外一個“人”了。“人”是“仁”的諧音,說“合歡桃核”另有“人”,就是說她的丈夫內心裏另有新歡的“人”了。所以,這是借鑑了民歌中常用的諧音雙關的手法寫桃核內有“仁”以隱喻合歡之人心中原來別有“人”,富有民間的生活氣息。既然對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舊物不如新”;雖前有“合歡桃核”之約,然“終堪恨”也。這就既巧妙地諷刺了愛情上的喜新厭舊者,又曲折地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所愛者的執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種難言的幽恨之情。面對負心人,詩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勸戒,言有盡而意無窮,反映了甜蜜愛情生活中的另一個側面。

這首詞,在藝術方面,採用比興、暗示、諧音雙關的手法,加強了抒情效果。但從詞的整體意境看,仍然是“意傷於太盡”(張戒《歲寒堂詩話》),缺乏餘韻遠致。像“天生舊物不如新”、“裏許元來別有人”這樣的內心觸悟,也過於直淺了些。

其二

此篇是以女子口吻,抒寫她對情郎的眷戀。首起二句,是叮囑之辭。“井底點燈深燭伊”,這“井底點燈”四字,謂在井底點上燈。何以偏在井底點燈呢?原來這井底之燈,必是深處之燭。而“深燭”,隱喻“深囑”。“伊”是人稱代詞,在此代“你”。“深燭伊”也就是“非常誠懇地囑咐你。”顯然,是作者刻意運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敘事。因而使詞意隱晦了。

既雲“深囑”,囑咐些什麼呢?即次句“共郎長行莫圍棋”。共,介詞,猶同;跟。“共郎”二字,明示女主人公正與郎相聚。而緊跟“長行”二字,又暗示着這是離別的時刻。所以她纔對他叮囑再三、情意綿綿。此“長行”與“圍棋”,又作諧音雙關。長行,是一種博戲的名稱。據唐人筆記記載,用擲骰子來博“長行局”,因簡單易行,唐人“頗或耽玩,至有廢慶弔、忘寢休、輟飲食者”(《唐國史補》卷下),是一種低俗的賭博。而“圍棋”,是中國傳統的棋藝,棋理高深,可謂文人雅士的遊戲。可她爲什麼“深囑”將要出門的丈夫,讓他記住:我可以與你玩長行,但不同你下圍棋呢?原來,她的這番叮囑中另有深意。她是用“長行”這種博戲的名稱來雙關“長途旅行”,又用“圍棋”來雙關“違誤歸期”。她這是告訴丈夫“遠行一定不要誤了歸期”!在生活中,人們要把某件事情告訴對方,卻又不便於明白說出,往往會用這種諧音雙關的方式來暗示。這裏的“長行”、“圍棋”,也是女主人公將她深隱的心曲,婉轉託出;雖然可見女子的柔情蜜意,但由於其中的隱語,過於隱晦。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這後兩句從“長行”引出“骰子”,說那種製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顆顆紅點,有如最爲相思的紅豆,而且深入骨中,表達着我對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嗎?這樣一來,自然又深化了第二句深囑“長行莫圍棋”的用意,原來她“共郎長行”,也是有意要用“長行”這種博戲所用的“骰子”來提醒丈夫:當你玩“長行”使用骰子時,知不知道,那骰子上的紅點,顆顆都是入骨的紅豆,代表着我對你的入骨相思?所以,你千萬不要違誤了歸期。這一句,非常準確地表現出她對丈夫的惦念,對丈夫的那種難捨難離的強烈的愛!“入骨相思”,一語雙關,其中纏綿之意,教人不由魂銷。在章法上,則是對前二句“深囑”早歸“莫違期”的對應。詩中,女子“共郎長行”時“深囑”於前,客子“違期”未歸時又“入骨相思”於後,最後以“知不知”設問寄意的口吻輕輕將全詩兜住,然後再表現出這位多情的閨中人亟盼遊子早歸的焦慮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離別之久、會合之難、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說無人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可謂收得自然,餘味不盡。而讀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內心深處誠摯而火熱的愛情。有女鍾情如此,令人讀來倍覺感人。“入骨相思知不知”七個字,乃是全篇的點睛之筆!

這首詞最精粹之筆,在於後二句以相思子(紅豆)爲喻,寄託女子的摯愛深情。全詞采用諧音雙關的手法,雖有助於詞境的深婉含蓄;但由於刻意爲之,便又流人“謎而不詩”(王夫之《古詩評選》)之地,缺乏“自然天成”之妙。

此二詩寫“合歡桃核終堪恨,裏許元來別有人”,以諷喜新厭舊;寫“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見濃豔的辭藻,又未聞有些許脂粉氣。其設想新奇,別開生面,在許多的愛情詩中,使人頓覺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諧音雙關修辭法,更使詩作獨標一格,別有情致。人們表達愛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朧含蓄(當然不是晦澀費解),而雙關隱語的運用,卻能使人透過字面的意思,通過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別字”,去細細品味那雙關語中底層的無盡的意蘊。這些諧音詞的寓意頗深,不可囫圇讀之。它蘊含着詩人人爲的特定含義和感情色彩,能使語言在表達上更含蓄、婉轉和饒有風趣。用於表達愛情,則言淺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柳枝詞詩詞3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垂的柳條像千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就是二月的春風,如同神奇的剪刀。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裏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賞析

第一句寫樹,將樹擬人化,讓人讀時能感覺出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這裏的“碧玉”應該是有兩層含義: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爲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採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後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古代的妙齡少女聯繫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少女身上垂墜的綠色絲織裙帶。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爲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麼,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絛”繼續聯想,這些如絲絛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讚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後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緻,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柳枝詞詩詞4

柳枝①·江南岸

(宋)朱敦儒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技;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

酒一杯,柳枝;淚雙垂,柳枝;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歸?柳枝。

【註釋】①柳枝:即楊柳枝,詞牌名。

(1)本詞多次提到柳枝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2)一般來說,妻子都希望丈夫一帆風順,春風得意,可詞中女主人公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與願違。這合情理嗎?爲什麼?(4分)

參考答案:

14.(1)柳枝意味着離別,六次出現,渲染了離別的氣氛,起到了深化離別之情的作用(2分);重複出現,猶如重章疊句,一唱三嘆,迴環往復,強化了詞的藝術感染力(2分)。

(2)合情理。因爲女主人公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星高照,官運亨通,那還不知道要停留到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爲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團聚,她寧願丈夫到京百事無成,失意而歸(2分)。當功名富貴與愛情發生矛盾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表現了她對愛情的珍惜,對富貴的輕視。(2分)。(回答不合情理的,言之有理也可)

柳枝詞詩詞5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鑑賞

這首《柳枝詞》,明代楊慎、胡應麟譽之爲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遊,懷念故人之意欲說還休,盡於言外傳之,是此詩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繪一曲清江、千條碧柳的清麗景象。“清”一作“春”,兩字音韻相近,而楊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寫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較好。“一曲”猶一灣。江流曲折,兩岸楊柳沿江迤邐展開,着一“曲”字則畫面生動有致。舊詩寫楊柳多暗關別離,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現一個典型的離別環境。次句撇景入事,點明過去的某個時間(二十年前)和地點(舊板橋),暗示出曾經發生過的一樁舊事。“舊”字不但見年深歲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風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兩句從眼前景進入回憶,引導讀者在遙遠的時間上展開聯想。第三句只淺淺道出事實,但由於讀者事先已有所猜測,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積極的想象豐富詩句的內涵,似乎看到這樣一幅生動畫面:楊柳岸邊蘭舟催發,送者與行者相隨步過板橋,執手無語,充滿依依惜別之情。末句“恨”字略見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裝句末,意味深長。與“二十年前”照應,可見斷絕消息之久,當然抱恨了。只說“恨”對方杳無音信,卻流露出望穿秋水的無限情思。此詩首句寫景,二句點時地,三四道事實,而懷思故人之情慾說還休,“悲莫悲兮生別離”的深沉幽怨,盡於言外傳之,真摯感人。可謂“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極盡含蓄之妙。

二、運用倒敘手法,首尾相銜,開闔盡變,是此詩的章法之妙。它與《題都城南莊》(崔護)主題相近,都用倒敘手法。崔詩從“今日此門中”憶“去年”情事,此詩則由清江碧柳憶“二十年前”之事,這樣開篇就能引人入勝。不過,崔詩以上下聯劃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兩個場面,好比兩幕劇。而此詩首尾寫今,中二句寫昔,章法爲“今──昔──今”,婉曲迴環,與崔詩異趣。此詩篇法圓緊,可謂曲盡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橋路》雲:“樑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條。若爲此路今重過,十五年前舊板橋。曾共玉顏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節取長篇古詩入樂的情況,此《楊柳曲》可能系劉禹錫改友人之作付樂妓演唱。然此詩就《板橋路》刪削二句,便覺精采動人,頗見剪裁之妙。詩歌對精煉有特殊要求,往往“長篇約爲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爲大篇,敷衍露骨”(明謝榛《四溟詩話》)。《板橋路》前四句寫故地重遊,語多累贅。“樑苑”句指實地名,然而詩不同於遊記,其中的指稱、地名不必坐實。篇中既有“舊板橋”,又有“曾共玉顏橋上別”,則“此路今重過”的意思已顯見,所以“若爲”句就嫌重複。刪此兩句構成入手即倒敘的章法,改以寫景起句,不但構思精巧而且用語精煉。《柳枝詞》詞約義豐,結構嚴謹,比起《板橋路》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劉禹錫的絕句素有“小詩之聖證”(王夫之)之譽,《柳枝詞》雖據白居易原作改編,也表現出他的藝術匠心。

柳枝詞詩詞6

古詩原文

御柳如絲映九重,鳳凰窗映繡芙蓉。

景陽樓畔千條路,一面新妝待曉風。

譯文翻譯

皇宮翠柳綠千般,映照着九重宮殿。雕有鳳凰的花窗與繡有荷花的窗簾相映生輝。

宮內樓邊的條條道路上,柳枝幹絲萬縷,一抹青色,好像美麗的宮女們新妝一樣清麗,迎接着晨風的吹拂。

註釋解釋

御柳:宮禁中柳。

九重:九層;九道。亦泛指多層。古制,天子之居有門九重,故稱九重宮,特指皇宮。《楚辭·九辯》:“豈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芙蓉:荷花。《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景陽樓:宮內鐘樓。據《南齊書》載,齊武帝以宮內深隱,不聞端門鼓漏聲,置鍾於景陽樓上,宮人聞鐘聲早起妝飾。

一面新妝:清一色的新妝。謂柳樹清新若美人之新妝也。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可互參。

詩文賞析

此篇詠皇宮中柳,以宮女媲美。作品筆法非常獨特,首句交代御柳的整體形象。次句則轉入對後宮窗戶、簾帳的描寫,重點偏向宮女風情的展示。三、四句既可指晨柳清麗之美,也可喻指宮女早起妝飾。這樣的寫法一石二鳥,產生了雙層意蘊表達的效果,饒有含蓄蘊藉之美。短短四句,開闔有致。

首起句,直人本題。以“御柳”二字,點明所詠對象。這是詠皇宮柳。再以“如絲”二字,表現柳條柔細輕盈,紛披下垂,如同絲線一樣。雖然只兩個字,就寫出了柳的具體、真實、可感的形象。據史傳記,南朝齊吳郡人張緒,美風姿,吐納風流。而齊武帝就曾以“條甚長,狀如絲縷”之宮柳,與張緒風流媲美,日:“此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時。”(《南史·張緒傳》)所以,“如絲”的楊柳:最能顯出其事物本身的魅力和感染力。 “如絲”與“御柳”緊緊相接,蓋蘊含宮柳如文采之人那般可愛,溫詞化用典故,往往不着痕跡。“映九重”三字,勾勒御柳拂映皇宮的典型景象,格外顯豁。這宮柳,與普通柳所不同之處,即在於以柔細清麗之姿影,與富麗堂皇的“九重”宮殿相映。這“九重”的意象,又給人以巍峨的聯想。那麼,楊柳越長得高,就要越垂得低,千萬條細柳絲絲飄垂,如綠色簾幕、綠色瀑布,更能傳“御柳如絲”之神采。

次句是承,以“鳳凰窗映繡芙蓉”,宮中富麗豔美之物,襯托御柳的風姿,補充說明首句。此一句,極美的意象!雕飾鳳凰的花窗與鑲繡芙蓉花的繡簾,染着“九重”宮室的奢華,並透出鮮豔的色彩;它們與綠柳相映,愈顯出柳絲的俏麗美好。所以,前輩謂:“鳳凰窗”與“繡芙蓉”,“皆因柳而生色。”(華鍾彥《花間集註》卷一)

第三句又起新意。轉向對景陽樓畔柳的描寫。景陽樓,是宮內鐘樓。據《南齊書·武穆裴皇后傳》載,齊武帝置鍾於景陽樓上,宮女聞鍾,早起梳妝。所以,“景陽樓”三字,引出美麗的宮女來。千條路,即路千條。是說景陽樓畔路邊柳色蔥蘢,柳絲千條萬條,迎風婀娜,情意依依。這裏,千條楊柳,與景陽宮美女,已暗自相映。

末句以“一面新妝”,呼應“千條路”作結。這“新妝”二字,即將楊柳化身爲美人,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詠柳》),那清風細柳絲絲蕩碧的形象,好像美麗的宮女新妝一樣,婷婷嫋嫋,清麗可人。“一面”,表數量,用於成片的景物,好比“有故城一面”、“有一面大草原”等用法。此以“一面”二字,形容柳樹排列成行,路邊有一面新柳,遠遠看去,恍如清一色的新妝美人!寫景頗!。這“待曉風”三字,即描摹細柳沐浴在晨風中。用一“待”字,寫柳含情佇立,若有所待。這一下,更把柳與輕盈多情的美女形象,緊密聯在一起。五代詞人孫光憲有《楊柳枝》:“着行排立向春風”之句,也寫綠柳成行,迎風而立。但是比起溫詞“一面新妝待曉風”來,便遜色多了。其關鍵在於孫詞還是由物及物,給人的還是物的感覺;而溫詞更以物擬人,寫活了柳的風姿,引人聯想。

這樣的詞,雖着墨不多,卻“工緻天然,風味可掬。”(胡應麟《詩藪》)短短四句,起承轉合,節奏舒暢,甚有唐人絕句韻度。

柳枝詞詩詞7

唐代:劉禹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鑑賞

劉禹錫的樂府小章《楊柳枝詞》,一共有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說是這組詩的序曲,鮮明地表現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花”,指漢樂府橫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種),其曲調流行後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鮑照、吳均、徐陵、盧照鄰、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詞,內容都與梅花有關。(見《樂府詩集》卷二四)這句意思說,起源於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樂曲。

次句講的是《楚辭》中的《招隱士》篇。相傳西漢淮南王劉安門客小山之徒作《招隱士》篇來表現對屈原的哀悼。《招隱士》首句雲,“桂樹叢生兮山之幽”,下文又兩處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劉禹錫詩中以桂樹指代《招隱士》篇。《招隱士》雖然篇章短小,但情辭悱惻動人,爲後代所傳誦。篇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尤爲後世文人所賞愛,樂府雜曲歌辭有《王孫遊》曲,南齊謝朓與王融、唐崔國輔均有歌詞,即從此兩句衍化出來。(見《樂府詩集》卷七四)次句意思是說,《招隱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詞。《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詠梅花,《招隱士》出自淮南王門下,屢屢詠及桂樹,它們與《楊柳枝詞》(詠柳)都以樹木爲歌詠對象,在內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劉禹錫拿它們來與《楊柳枝詞》相比。

《梅花落》、《招隱士》雖是產生於西漢的作品,但長久流傳後世,到唐朝仍爲人們所吟唱傳誦。唐代文士不但寫《梅花落》、《王孫遊》樂府古題詩,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詠及這兩個作品。如李白詩云:“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維詩云:“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送別》)即化用《招隱士》句意。這都可以說明這兩個作品在唐代的影響。

劉禹錫固然也重視這兩個作品的歷史地位和長遠影響,但他本着文學必須創新的原則,向時人提出:“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指出:《梅花落》、《招隱士》這兩個作品畢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現在還是聽他改舊翻新的《楊柳枝詞》吧。《折楊柳》原來也是樂府舊曲。樂府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曲,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歌辭》、《折楊柳枝詞》,相和歌辭中有《折楊柳行》,清商曲辭中有《月節折楊柳歌》,其歌辭大抵是漢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體來抒寫。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楊柳枝詞》,從白居易、劉禹錫以至晚唐的李商隱、溫庭筠、薛能等的許多作品,卻都用七言近體的七絕形式來寫作,雖然內容仍詠楊柳或與楊柳有關的事物,在形式上確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絕句配樂演唱,七絕尤多。《樂府詩集》都編入近代曲辭,表明它們是隋唐時代的新曲調。

劉禹錫晚年與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楊柳枝》組詩八首,其第一首雲:“《六麼》《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劉禹錫的《楊柳枝》組詩九首,就是與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構思、造語上都非常接近。比較起來,劉的“請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舊曲”二句,語言更爲精警動人,因而贏得更多讀者的喜愛。這兩句詩,不僅概括了詩人的創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於推陳出新的人們,也都可以借用它們來抒發自己的胸懷,因此可說含蘊豐富,饒有啓發意義。

此篇上下兩聯都接近對偶,每聯意思都對稱,詞語則是大部分對稱,於大體整齊勻稱中顯出流動自然之美。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柳枝詞詩詞8

  古詩原文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譯文翻譯

那高高的畫船,系在春水邊,一動不動。它在等誰?哦,是外出的遊子,喝着別離的酒,情意正濃。

遊子惜別,畫船可不管;無論是煙波浩蕩,無論是風吹雨打,它總是帶着滿船離愁別恨,駛向江南。

  註釋解釋

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

畫舸(gě):即畫船。

半酣:半醉。

  創作背景

北宋開寶八年(975)宋滅南唐後,鄭文寶仍被宋朝廷錄用,被任命廣文館生。爲此詩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寫詩人在運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離情別恨。

  詩文賞析

該詩首句是說一隻漂亮的畫船系在岸邊的柳樹上,表現的是一個“等”字。“亭亭”多用來形容姑娘之苗條、靚麗,作者卻用來描寫船,可見作者的構思不同一般。“系”的後面省略了賓語,與劉禹錫的“只有垂楊綰別離”手法相同,且暗切題意,手法不同凡響。“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筆老到,佈局精巧。該句中沒有正面寫柳,但“系”字和詩題相照應,已暗示了所繫之處。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爲“柳”諧“留”音,寓有惜別之意,因此,首聯所展示的系舟楊柳岸的畫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別圖。

次句以“直待”接續,回答了等的對象:行人,也就是將要離開家鄉的人。在船將發未發之際,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話別,做最後一刻的流連。珍重彼此的友誼,珍重這別離的時刻,送行的人殷勤勸酒,“直到行人酒半酣”,這裏含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思。同時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來是朋友情重,二來是爲了排遣離憂。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畫舸”停在水中這一特寫背景下,創立了似乎是遊春的場面,而下句轉入離別,出現心理的反差,離別的黯然銷魂的意況隱現在句中。這兩句語言很含蓄,意思卻很明白。這裏不說人有情而怨別,卻怪畫船無情,無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寫離別。第三句在首句“點染的畫船上做文章,說不管煙波浩渺,不管風風雨雨,行人終將離去,畫船帶走的只是離愁別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現了行人慾留不能,不得不走的無奈,像是友人對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寫得情意盎然。

末句將抽象的離恨,化爲有形體、有重量的東西,使人分外感到離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寫船帶走行人,也不寫行人的離恨,而是說船帶走的是離恨,多了一層轉折,加深了意境。同時把離愁悲恨這一抽象的情態想象成實在的物質,可以放在船上運走,就更爲奇妙。此詩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離愁別恨變成有分量的東西,可用船來載,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現了心中的悽苦,爲人所稱道。這一手法爲後代詩人借鑑。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複的。

該詩全篇構思精巧,把無形的別情寫得具體、有形。作者用到如下幾種手法:一是第四句中的“載”字,把抽象的別情化爲有形的、可以被運載的東西,同時也顯示出別情的沉重。這一形象化的說法,後來常被詩人所仿效;二是移情於物。似乎是無情的畫舸,在經過一段沉默難耐的等待之後,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遲疑地把人載向江南。人情無奈,遷怨於物,如此言情,深婉蘊藉。三是七絕詩通常分爲兩節,前兩句與後兩句間有一個轉折,而此詩一氣而下,使我們直覺得相別之乾脆、舟行之飛速,不容人有絲毫的纏綿悱惻,有力地烘托出濃重的怨別之意。

柳枝詞詩詞9

楊柳枝

劉禹錫

(一)

煬帝行宮汴水濱,數株殘柳不勝春。

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牆不見人。

(二)

揚子江頭煙景迷,隋家宮樹拂金堤。

嵯峨猶有當時色,半蘸波中水鳥棲。

8.分析第一首數株殘柳不勝春一句中數和殘兩個字的表現力。(5分)

答:

9.歷代評家都認爲這兩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試從異曲同工的角度,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6分)

答:

參考答案:

8、數說明數量之少,已不再是當年成林成片的樣子;殘寫出了楊柳殘敗不堪,已不再是當年鬱鬱蔥蔥,濃廕庇日的樣子。數殘從數量和狀態兩方面,寫出了隋宮外面的楊柳殘敗的樣子,從而映襯出隋宮的破敗、傾圮、荒蕪的景象。

9、 這兩首詩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詩中作者極力渲染隋宮外楊柳殘敗衰頹的樣子,藉以襯托隋宮的破敗;而第二首詩中,作者極寫宮樹的鬱蔥 茂盛、景色迷人,但屬於以樂景寫哀情,以宮樹的蔥鬱茂盛來表現隋宮的破敗荒蕪。總之,同樣是借景抒情,同樣是寫樹,雖一殘敗衰敗,一蔥鬱茂盛,但都渲染了 隋宮的破敗荒蕪,表達了作者心中的興衰之嘆。

柳枝詞詩詞10

柳枝詞

[宋] 鄭文寶

亭亭畫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

載將離恨過江南。

作品賞析

該詩首句是說一隻漂亮的畫船系在岸邊的柳樹上,表現的是一個“等”字。“亭亭”多用來形容姑娘之苗條、靚麗,作者卻用來描寫船,可見作者的構思不同一般。“系”的後面省略了賓語,與劉禹錫的“只有垂楊綰別離”手法相同,且暗切題意,手法不同凡響。“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筆老到,佈局精巧。該句中沒有正面寫柳,但“系”字和詩題相照應,已暗示了所繫之處。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爲“柳”諧“留”音,寓有惜別之意,因此,首聯所展示的系舟楊柳岸的畫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別圖。

次句以“直待”接續,回答了等的對象:行人,也就是將要離開家鄉的人。在船將發未發之際,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話別,做最後一刻的流連。珍重彼此的友誼,珍重這別離的時刻,送行的人殷勤勸酒,“直到行人酒半酣”,這裏含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思。同時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來是朋友情重,二來是爲了排遣離憂。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畫舸”停在水中這一特寫背景下,創立了似乎是遊春的場面,而下句轉入離別,出現心理的反差,離別的黯然銷魂的意況隱現在句中。這兩句語言很含蓄,意思卻很明白。這裏不說人有情而怨別,卻怪畫船無情,無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寫離別。第三句在首句“點染的畫船上做文章,說不管煙波浩渺,不管風風雨雨,行人終將離去,畫船帶走的只是離愁別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現了行人慾留不能,不得不走的無奈,像是友人對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寫得情意盎然。

末句將抽象的離恨,化爲有形體、有重量的東西,使人分外感到離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寫船帶走行人,也不寫行人的離恨,而是說船帶走的是離恨,多了一層轉折,加深了意境。同時把離愁悲恨這一抽象的情態想象成實在的物質,可以放在船上運走,就更爲奇妙。此詩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離愁別恨變成有分量的東西,可用船來載,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現了心中的悽苦,爲人所稱道。這一手法爲後代詩人借鑑。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複的。

該詩全篇構思精巧,把無形的別情寫得具體、有形。作者用到如下幾種手法:一是第四句中的“載”字,把抽象的別情化爲有形的、可以被運載的東西,同時也顯示出別情的沉重。這一形象化的說法,後來常被詩人所仿效

二是移情於物。似乎是無情的畫舸,在經過一段沉默難耐的等待之後,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遲疑地把人載向江南。人情無奈,遷怨於物,如此言情,深婉蘊藉。三是七絕詩通常分爲兩節,前兩句與後兩句間有一個轉折,而此詩一氣而下,使我們直覺得相別之乾脆、舟行之飛速,不容人有絲毫的纏綿悱惻,有力地烘托出濃重的怨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