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關於傷仲永的全文分析

關於傷仲永的全文分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題解

關於傷仲永的全文分析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衆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補充課文註釋

1.世隸耕隸:屬於

2.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3.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4.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5.並自爲其名自:自己 爲:動詞,題上。

6.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 是:這。 就:完成。

7.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8.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9.父利其然也利:意動用法,以其然爲利。然:這樣。

10.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11.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12.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優秀。

13.卒之爲衆人卒:最終。

14.且爲衆人且:況且。

15.固衆人固:本來。

16.得爲衆人而已耶? 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爲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爲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裏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爲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爲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爲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分析本文

一、這三個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1.寫仲永少時天資聰明,是以聞的形式

2.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是以見的形式。

3.寫仲永最終淪爲平庸,又是以聞的形式。

見聞結合,使敘事顯得真實可信。

1.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貪利導致他才能衰退。

2.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其淪爲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這樣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傷這一主題。

二、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錶達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體地表現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資非凡。

三、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邑人,不使學一句。

本句用極其凝鍊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資盡喪的原因。

利:表現了其父貪求錢財、鼠目寸光的`性格特點。

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爲。

不使學:暗示了仲永泯然衆人的必然結果。

本段以議論爲主,講了兩層意思

四、這一段中,受於天指什麼? 受於人又指什麼?

受於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

受於人是指人的後天學習和所受到的教育。

五、我們可以從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訓?

人的智力發展存在着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習,可能成爲棟樑之材;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爲。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差的人,如勤奮學習,也可以成爲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