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原文及其鑑賞

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原文及其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9K 次

  原文:

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傷別情

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原文及其鑑賞

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

此心鬱悵誰能論,有愧叨承國士恩。

雲物共傾三月酒,歲時同餞五侯門。

羨君素書嘗滿案,含丹照白霞色爛。

餘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遊仙山。

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

俯仰人間易凋朽,鍾峯五雲在軒牖。

惜別愁窺玉女窗,歸來笑把洪崖手。

隱居寺,隱居山,陶公煉液棲其間。

凝神閉氣昔登攀,恬然但覺心緒閒。

數人不知幾甲子,昨夜猶帶冰霜顏。

我離雖則歲物改,如今瞭然失所在。

別君莫道不盡歡,懸知樂客遙相待。

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

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鸞駕鶴又復遠。

何必長從七貴遊,勞生徒聚萬金產。

挹君去,長相思,雲遊雨散從此辭。

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  

  鑑賞一:

關於此詩屬地,學術界尚有爭議。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指出,此詩“向來不大爲專家們所注意,其實在瞭解李白的生活上是具有關鍵性的作品”,並說“當塗縣東六十里的橫望山,即石門所在之處”。自郭老提出這個問題後,不少專家就“石門舊居”時地提出考證。安旗認爲:“關於題中石門一地,王琦題解謂爲當塗縣東六十里橫望山陶弘景棲遲煉丹處遺蹟之一,可從。”(《李白研究》)劉華雲認爲:“李白所歸的真正的‘石門舊居’,不大可能是高鳳石門山幽居,只能是嵩山山居或穎陽山居。”(《試論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詩》)李從軍認爲“李白要歸的‘石門’乃是越地青田縣的石門山”,“寫作地點在江東茅山”(《李白考異錄》)。

關於贈別對象,也是多種說法:第一說認爲贈別對象是吳筠(郭沫若等),第二說認爲是元丹丘(胥樹人、安旗、李從軍等),第三說則認爲“非是其人”(鬱賢皓)。持一二兩說之依據,認爲詩中“雲物共傾三月酒,歲時同餞五侯門。”句之內涵,是舍吳筠、元丹丘莫屬的,因這二人曾同李白在朝做官,在時間和友誼上都能掛上號。均可作爲一家之言。

此詩開篇雲:“吳山高、越山青,握手無言傷別情。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村。”結尾雲:“挹君去、長相思,雲遊雨散從此辭。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可謂感人至深,然則別人之義卻不見於題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揚李白性格中天真脫俗的`一面,批評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後落腳在對李白臨終那年寫的《下途歸石門舊居》一詩的詮釋上。他對這首向來不受重視的詩評價極高,視之爲李白的覺醒之作和一生的總結,說它表明“李白從農民腳踏實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從而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整個市儈社會”“訣別”了。

  鑑賞二:

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開篇雲:"吳山高、越山青,握手無言傷別情。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村",結尾雲:"挹君去、長相思,雲遊雨散從此辭。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可謂感人至深,然則別人之義卻不見於題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揚李白性格中天真脫俗的一面,批評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後落腳在對李白臨終那年寫的《下途歸石門舊居》一詩的詮釋上。他對這首向來不受重視的詩評價極高,視之爲李白的覺醒之作和一生的總結,說它表明“李白從農民腳踏實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從而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整個市儈社會”“訣別”了。

  作者評價: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爲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