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杜甫描寫春天的古詩大全

杜甫描寫春天的古詩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春天,它不像夏天那樣乾枯炎熱,不像秋天那樣冷清,也不像冬天那樣寒冷。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杜甫描寫春天的古詩大全,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杜甫描寫春天的古詩大全

一、《春夜喜雨》

杜甫(唐朝)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此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一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杜甫的喜悅之情。文章中雖沒有一個喜字,但四處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發詩人杜甫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讚美之情。

整首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杜甫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很細緻,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杜甫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杜甫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杜甫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豔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繫想象之辭,詩人杜甫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豔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 通過以上對詩句的分析,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的: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對於這珍貴如油的春雨,衆人皆盼,詩人杜甫亦然。而當春雨飄然降臨的時候,詩歌意在盛讚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讓人能感受到當時的情景,這不能不令人驚歎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的藝術功力。此外,詩歌細節的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杜甫體物察情的優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間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花重錦官城”,着一“重”字,準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後錦官城花朵紅豔欲滴,飽含生機的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的盛讚之情。“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濛、色彩迷離的氛圍。總之,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來對比賞讀,讀者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

詩歌一開頭(首聯)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裏,“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這裏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的確,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是多麼“好”。

第二聯(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稱讚春雨霏霏、悄無聲息的特點,而且表現了它無私的品質。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着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着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着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着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這兩句也是名句,比喻無微不至的關愛與和風細雨的教誨。“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很不徹底。詩人杜甫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時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裏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市南)雜花生樹,一片“紅溼”,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

這一首詩寫的是“雨”,詩人杜甫敏銳地抓住這場雨的特徵,從各個方面進行描摹。前兩句寫了下雨的季節,直接讚美了這場雨的及時。雨彷彿知曉人們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時候悄然來臨。後面六句集中寫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點漁火若隱若現。詩人杜甫於是興奮地猜測:等到天明,錦官城裏該是一片萬紫千紅吧。詩中沒有一個“喜”字,但從'潛"“潤”“細”“溼”等字,都體現着詩人杜甫的喜悅之情。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一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杜甫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二、《絕句》

杜甫(唐朝)

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賞析

其一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杜甫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爲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溼而鬆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杜甫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杜甫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閒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爲畫”(《說杜》),此詩可爲印證。但這一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爲畫”,詩人杜甫着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杜甫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爲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杜甫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鬆溼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杜甫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裏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佈的朵朵鮮花紅豔無比,簡直就像燃燒着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爲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可是,詩人杜甫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杜甫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杜甫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三、《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唐朝)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賞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 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在第一句“黃四孃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 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 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捨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豔芬芳。其實詩人杜甫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 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杜甫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爲詩人杜甫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 認爲黃鶯特意爲自己歌唱。這和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由於詩人杜甫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一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 切有味。

四、《麗春》

杜甫(唐朝)

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

少須顏色好,多漫枝條剩。

紛紛桃李枝,處處總能移。

如何此貴重?卻怕有人知。

五、《春遠》

杜甫(唐朝)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

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杜甫他善於從別人看來無景可取之處尋找到獨特的景緻,賦予它們獨特的主觀情意,使“無景”之處有獨特意蘊。頷聯詩人杜甫選取“鳥雀”“柴荊”兩個最尋常也無美感的意象,可謂“無景”。但着以“惟”“獨”兩字,有獨特意蘊,“惟鳥雀”,可見過客之稀,“獨柴荊”,可見村居之僻,暗合詩人杜甫孤獨悲苦的心境。

六、《春水》

杜甫(唐朝)

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

朝來沒沙尾,碧色動柴門。

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

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