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描寫西湖的古詩句蘇軾

描寫西湖的古詩句蘇軾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佔據了湖面的一半,下面給大家提供了描寫西湖的古詩,歡迎欣賞!

描寫西湖的古詩句蘇軾

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共兩首,這裏選的是第二首。這是一首膾炙人口題詠西湖的詩歌。這一天,詩人到西湖遊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後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一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豔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

前兩句用白描和對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不同的美態。第一句描寫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讚美雨天的山色,兩句從剛晴又雨的具體情景着筆,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準確描繪。「瀲灩」、「空濛」等詞用得極精當、傳神。詩人這兩句固然是寫當日遊湖時「初晴後雨」的眼前實景,但他沒有平素對西湖詳細的觀察和別有會心的領略,相信很難這樣提綱而總括其全。

第三、四句,詩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說明西湖在任何時候都不減丰姿。詩人心與景會,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聯想到西施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喻體(西子)和本體(西湖)之間,除了從字面上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主要着眼點在於二者同具有天賦的自然之美,正因爲如此,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詩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來爲西湖增色,所以西湖從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全詩構思高妙,概括性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傳神地勾勒出來。直到今天,人們到西湖也一定會想起蘇軾這一首詩。

望湖樓醉書(其一)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賞析

第一句寫雲:黑雲像打翻了的黑墨水,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詩中把烏雲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寫雨:白亮亮的雨點落在湖面濺起無數水花,亂紛紛地跳進船艙。用“跳珠”形容雨點,有聲有色。一個“未”字,突出了天氣變化之快;一個“跳”字,一個“亂”字,寫出了暴雨之大,雨點之急。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捲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雲飛。“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

最後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淨,一色的蔚藍。風呢?雲呢?統統不知哪兒去了,方纔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生似的。

詩人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捲、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夜泛西湖五絕

【宋】蘇軾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賞析

第四首的前兩句寫船過菰蒲:菰蒲無邊,湖水茫茫,荷花夜開,清香撲鼻。月夜泛舟於這樣的荷花叢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雜識》載:“西湖四聖觀前有一燈浮水上,其色青紅,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橋復回。風雨中光愈盛,月明則稍淡。雷電之時,則與電光爭閃爍。”詩中的“漸見燈明出遠寺”即寫此,“漸”、“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進中。以上所寫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組詩中的後文寫月落之後的.湖光景色。此詩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內容是極不明的,確詩人取“月黑”纔好“看湖光”這一充滿理趣的現象,提供了可供讀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西湖簡介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週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爲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峯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延伸閱讀:蘇軾從學士到農夫

在仁宗嘉祐二年,蘇軾考中進士,在參加考試的三百八十多人里名列前茅,很多人窮盡一生,也未必能進士及第,可那年,蘇軾才只有二十歲。

歐陽修對他的文章讚賞不已,但是因爲誤認爲是好友曾鞏所寫,爲了避免閒話,把他列在了第二名。

考中之後,考生要修書一封,感謝恩師,蘇軾也不例外,歐陽修讀完蘇軾的信後,他說:“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爲何,我竟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他甚至還對自己兒子說,“記着我的話,三十年之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歐陽修的推崇,讓蘇軾很快就名動京城,他一下變得炙手可熱,人們爭相傳誦他的文章,私下裏人們找他題字,宴會上歌女找他填詞,人們以爲東坡手裏會一直握着筆,寫他的錦繡文章,誰料想,不久之後,筆被擱下,他被迫擡起犁頭,從學士變成了農夫。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爲在一篇謝表中對新法多有不滿,因此被新黨構陷,尋章摘句,竟然被羅織成欺君罔上的死罪。幸得高太后求情,王安石聲援,蘇軾才僥倖逃得一死,被貶黃州。

蘇東坡帶着一家老小在黃州落腳,黃州是一個窮苦的小鎮子,過去優渥的生活自此絕緣,從雲入泥,心理落差之大,外人着實無法想象。

因爲生活拮据,他不得不開墾荒地,自己種糧食吃,建築房屋、自己打井、移栽樹苗,築造水壩,儼然老農一般。

這是蘇軾這一生第一次下地務農,他頂着太陽耕田、插秧、灌溉,以前手裏拿着精緻的毛筆,書寫的是衆人稱頌的文章,如今卻是扶着沉重的牛犁,在山野中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