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三年級裏關於杜甫的古詩

三年級裏關於杜甫的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6K 次

古詩的學習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在三年級古詩的學習中有哪些古詩是杜甫寫的呢?接下來小編蒐集了三年級裏關於杜甫的古詩,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裏關於杜甫的古詩

篇一:《絕句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註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譯文

兩隻黃鸝在空中鳴叫,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着從東吳萬里開來的船隻。

賞析

這一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杜甫陶醉其中,望着來自東吳的船隻,不覺勾起了鄉愁,細緻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杜甫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這裏用一個“上”字很巧妙。這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詩人杜甫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像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畫,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詩句的生機。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杜甫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着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杜甫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着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溼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櫺,這更能寫出詩人杜甫對那種帶着溼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杜甫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爲廣遠。這就是詩人杜甫觀物寄情時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詩人杜甫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杜甫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杜甫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繫。但同時,詩人杜甫以這種感受,從另一角度來說明一種艱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積雪則更爲困難。於是,詩人杜甫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卻有着更深的憂慮。因此,這句就不僅僅是對窗前雪的描寫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這種對景物的體察,其實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兩個”、“一行”,數目歷歷分明,觀察仔細,不是因爲內心的輕鬆愉快,而是詩人杜甫要排遣那種長期受到閒置的愁悶意緒和百無聊賴的心情。這與《水檻遣心》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與《曲江》中“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對景物的體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現心中百無聊賴的心情。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杜甫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開”的含義,杜甫用的正是這個含義。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着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他應該知道,“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當時很難實現,而且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剛結束流亡的生活,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杜甫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表示希望不大。這是第一層含義。第二,這隻停泊在門前的東吳船並非從東吳來,而是到東吳去的。東吳,正是杜甫心中那點希冀的象徵。不直言長安而說“東吳”,原因是,詩人杜甫以成都、東吳間相距之遠和路徑之難,來暗示他的抱負難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爲明主,借東吳代指孫權,不僅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堯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爲一句,正是爲了寫出那個“難”字。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 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 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杜甫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 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爲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 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爲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爲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纔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杜甫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杜甫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一以貫之,使其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正是詩人杜甫的內在情感。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杜甫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着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就完整表現了詩人杜甫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

這一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爲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杜甫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杜甫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杜甫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杜甫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着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杜甫內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一首詩的主旨所在。

篇二:《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註釋

①江畔:指成都錦江之濱。

②獨步:獨自散步。

③塔:墓地。

④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

譯文

黃師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滾滾向東流,春天給人一種睏倦讓人想倚着春風小憩的感覺。

江畔盛開的那一簇無主的桃花映入眼簾,究竟是愛深紅色的還是更愛淺紅色的呢?

賞析

這一首寫尋花到了黃四孃家。這一首詩記敘在黃四孃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孃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爲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杜甫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輕鬆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餘韻。此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像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穠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後,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穠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絃,因而很講協律。杜甫的絕句不爲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杜甫也並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留連”、“自在”均爲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轉。“時時”、“恰恰”爲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杜甫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爲舌齒音,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維妙維肖地狀出看花人爲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於心情的表達。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後聯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爲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後聯既對仗工穩,又饒有餘韻,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於音韻上的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易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最後一首:“不是愛花即欲死”。痛快乾脆,毫不藏伏。杜甫慣於一拚到底,常用狠語,如“語不驚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寫道:“只恐花盡老相催。”怕的是花謝人老。下兩句則是寫景,寫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開,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對句出之,更是加倍寫法,而又密不透風,情深語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