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翻譯白居易古詩

翻譯白居易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那麼怎麼對白居易古詩進行翻譯?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下。

翻譯白居易古詩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註釋

<1>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一種詩體。

<2>殘陽:落山的太陽光。

<3>瑟瑟:原義爲碧色珍寶,此指碧綠色。

<4>可憐:可愛。

<5>真珠:即珍珠。詩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並非珍珠的珍。

<6>月似弓:上弦月,其彎如弓。

<7>九月初三:農曆九月初三

翻譯

一道餘輝鋪在江面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閃閃。江水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綠,一半呈現出殷紅。

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彎新月彷彿是一張精緻的弓。

賞析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首寫景佳作。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全篇用“可憐”二字點逗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評雲:“詩有丰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微入畫”。《唐宋詩醇》評雲:“寫景奇麗,是一幅着色秋江圖”。清代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雲:“麗絕韻絕,令人神往。”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翻譯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爲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註釋

⑴訝:驚訝。 衾(qīn)枕:被子和枕頭。

⑵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鑑賞

這首詩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爲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纔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裏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這首詩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裏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爲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着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此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裏,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全用側面烘托,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此詩樸實自然,詩境平易,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