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5篇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詩原文翻譯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5篇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蘇氏別業

別業居幽處,到來生隱心。

南山當戶牖,灃水映園林。

屋覆經冬雪,庭昏未夕陰。

寥寥人境外,閒坐聽春禽。

譯文:

別墅地處在幽獨閒靜的僻壤,到這兒你把隱居的生活想往。

當着窗扉能看到南山的遠影,粼粼泮水掩映着園林的風光。

經冬的殘雪仍覆蓋在竹梢上,太陽未落山庭院已昏暗無光。

寂寥的幽境彷彿是世外桃源,閒聽春鳥聲能慰藉你的愁腸。

註釋:

⑴別業:別墅。晉石崇《思歸引序》:“晚節更樂放逸,篤好林藪,遂肥遁於河陽別業。”

⑵到來:來到,來臨。唐李白《普照寺》詩:“ 天台國清寺 ,天下爲四絕。今到普照遊,到來複何別?”隱心:隱居之意。清胡其毅《偕王雪蕉先生詣碧峯寺訪桔木師不遇》詩:“即此問山路,自然生隱心。”

⑶南山: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戶牖(yǒu):門和窗。此指窗戶。

⑷灃(fēng)水:水名,發源於秦嶺,經戶縣、西安入渭水。

⑸屋:一作“竹”。

⑹未夕:還未到黃昏。陰:天色昏暗。

⑺人境:塵世;人所居止的地方。唐白居易《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詩:“不與人境接,寺門開向山。”

⑻春禽:春鳥。《宋書·禮志一》:“春禽懷孕,蒐而不射。”

賞析:

這首詩題寫友人蘇氏別業園林的寂靜、景物的清幽,並說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會身心兩忘,萬念俱寂,油然而生歸隱之心。

首聯兩句概述蘇氏別業的清幽寧靜,先點明別墅坐落在深山幽僻之處,再抒寫自己一到別墅就產生了隱逸之情。敘事幹淨利落,開篇即點明主旨。以下,就從各個角度寫景抒情,具體闡述這個“臨幽欲隱”的主題。

中間四句寫景極美妙。高峻遼闊的終南山,充當了這座別墅的門窗。住在這所別墅的人,推開門窗就能盡覽奇秀的山色。而那一道從終南山流出來的灃水,它的粼粼碧波映照着別墅的園林。由此別墅主人自然又可以經常觀賞青山、園林的秀麗倒影了。這兩句描寫別墅環境的幽美,依山傍水,境界開闊。巧妙之處是採用借景的手法,借窗戶繪南山,借園林寫灃水,在小景、近景中蘊藏着大景、遠景,這就是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的“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竹覆”、“庭昏”二句從遠景轉入近景,描寫別墅園庭。詩人驚異地看到:遮掩着別墅的竹林,還覆蓋着經久不化的白雪;儘管還沒有到傍晚,庭院就已籠罩在濃重的昏暗之中。這兩句詩,用字非常精煉。“經冬”,表明了這時已是春天;“未夕”,說明這是白晝。“覆”字表現積雪很厚。在春天裏,還有那麼厚的積雪覆蓋着竹林;在大白天裏,庭院居然如此幽暗。這景色多麼新奇呵,可見別墅所處地勢很高,而且周圍一定有山崖和鬱茂的林木遮擋了陽光,因此特別清冷和幽暗。

頷聯既寫了近景,又寫了遠景,景物之間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頸聯描寫別墅園庭,竹林上覆蓋着積雪,白天的庭院卻顯得幽暗,以此烘托出蘇氏別業環境的清幽。這兩聯以新奇的筆法和語言,寫出了奇特的深山幽景。前人對這四句詩評價很高。這四句詩的確寫出了新鮮的、不同尋常的深山幽景。“庭昏未夕陰”一句,是自晉宋詩人顏延年《贈王太常詩》中的“庭昏見野陰”一句化出,但二語所寫景色側重點不同。顏詩是從“庭昏”顯出曠野之陰;祖詩只寫“庭昏”,卻以“未夕陰”來烘襯。

尾聯兩句總括全詩。“寥寥人境外”,寫詩人的感受。置身在這清幽的深山別墅之中,他感到自己彷彿已脫離了塵世,整個身心融入到空闊的太虛境中,一切煩惱、雜念全都消失了。於是,他靜靜地坐下來,悠閒地聆聽深山中春鳥的啼鳴。全詩前七句都是寫靜景,沒有聲息。詩人在篇末表現自己閒坐聽春禽,以聲音傳遞出春的訊息。

唐代詩評家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評祖詠詩說:“剪刻省淨,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凌俗。”從這首詩中可以見出一斑。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醉桃源·柳

千絲風雨萬絲晴。

年年長短亭。

暗黃看到綠成陰。

春由他送迎。

鶯思重,燕愁輕。

如人離別情

繞湖煙冷罩波明。

畫船移玉笙。

譯文:

千萬條柳絲迎着風雨沐浴着晴日,年年站在長短亭旁目睹旅客來去匆匆。從暗黃的柳芽萌生到一片綠陰濃重,經歷了春來春往的整個過程。鶯、燕在柳絲間纏綿徘徊不斷穿行,恰似長短亭上人們依依難捨、含愁相別的情形。環湖柳色綠如煙,映襯得西湖水波明淨。一葉畫舟在水面上划動,載着幽幽一曲玉笙的樂音。

註釋:

[1]年年長短亭:指年年柳樹都在亭邊送人遠行。

[2]暗黃看到綠成陰,春由他送迎:春天來時,柳條爲暗黃色,春天去時,柳條爲碧綠色。

[3]繞湖煙冷罩波明:指柳樹沿西湖環繞。

賞析:

這首詞詠柳。作者因古來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遂將柳擬人化,借柳以詠離情。上片寫驛道旁、長亭邊的柳。這是人們祖道餞別之地,這裏的柳年年歲歲爲人送行,年年歲歲迎送春天,成了離情別緒的象徵物。下片轉寫西湖煙柳。這裏的柳也年年迎送春天,時時注目於湖面搖曳的畫船,聆聽着船上悠揚的笙歌,感受着男女遊客們的鶯思燕愁,於是它自己也依依含情,成了世間離情別緒的負載物。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3

原文:

縱遊淮南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譯文:

十里多長的街道市場處處相連,月明之夜佇立橋上看美女神仙。

人生一世要死就應該死在揚州,禪智山風光旖旎是最好的墓田。

註釋:

⑴淮南:即揚州。

⑵十里長街:指當時揚州城內最繁華的一條大街。據《唐闕史》記載:“揚州勝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終紗燈萬數,輝羅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十里取其約數,所指即九里三十步街。市井:市場。

⑶橋:指二十四橋,唐時揚州風景繁華,共有二十四個橋。神仙:唐人慣以“神仙”代指妓女指歌兒舞女。

⑷合:應。

⑸禪智:寺名。即禪智寺,一名上方寺,亦未竹西寺,在揚州東北五里,地居蜀岡上,寺本隋煬帝故宮,後施捨爲寺。山光:寺名,即山光寺,原稱果勝寺,在揚州東北灣頭鎮前,古運河之濱,隋大業中建。原爲隋煬帝行宮,後舍宮爲寺今不存。

賞析:

詩題中的“縱”字,不可輕易放過,表明了詩人遊覽的盡興和滿足。

起句平易流暢,直抒胸臆,詩人毫不掩飾對繁華的揚州城的讚歎。揚州城漫長的街道上,家家戶戶比肩而居,似乎並無特出之處。但打開想象,似乎摩肩接踵的人羣,鱗次櫛比的高樓,和各式各樣的店鋪,都一起涌到了眼簾。出語平淡,但是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次句出現了三個意象:月、橋、神仙。共同營造了揚州城傍晚的秀美繁華,首句主要是針對白天繁華的揚州城,而夜晚,卻別有一番風味。每到傍晚,揚州城的娛樂場所競相熱鬧起來,到處彩燈高掛,妓女們爭奇鬥豔、逞技獻巧,或吟詩,或唱曲,或跳舞,盡情地享受着美好的太平時光。天上的郎朗明月和華彩的人間燈火珠聯璧合,交相輝映。

第三句“人生只合揚州死”,詩人筆鋒一轉,不寫“生”而寫“死”,如此美好的時光,詩人應該沉迷享樂還來不及,而詩人卻想到“死”,初看似乎不近人情,細思方覺巧妙,其中寓含了詩人深深的眷念之情。詩人完全爲揚州城的繁華所陶醉了,他已經捨不得離開這裏,生的時候可以選擇長居揚州,而死後也要葬在揚州。詩人以其設想之奇險而出人意料,讀之令人拍案叫絕,驚歎不已。這句詩是全篇中之警策。“死”被寫得活色生香,將揚州城令人神往的美寫到極致。詩人用死事入詩,且又是詩人現身說法,造成了極爲傳神的誇張效果。

第三句爲揚州景物傳神,第四句則只是第三句的具體補充。“禪智山光好墓田”,禪智寺本隋煬帝故宮,既是煬帝故宮,其山光水色之秀美,自可想見。故宮遺址而作好墓田,全然詩家口吻。細玩詩意,除極讚揚州風物這層意思外,對隋煬帝亦或略帶微諷。

此詩用誇張而又細膩的筆法,盛讚了揚州優美的風光,抒發了對揚州的喜愛之情。詩人用筆出語驚人,以死事入詩,表明喜歡之深與熱愛之切。除極讚揚州風物外,此詩對隋煬帝奢靡誤國亦略帶譏諷,其中隱寓了人事之滄桑變化,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太平洋遇雨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

卻餘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遊。

譯文:

我乘船過太平洋見雨霧迷茫橫貫亞洲美洲,遠處水天相連浪濤好象在盪滌天地向東流去。

戊戌政變後的劫餘人物不會被歷史浪潮滌盪盡,今天我又懷着改革社會的雄心壯志作遠遊。

註釋:

(1)縱橫:形容雨霧迷茫,無邊無際。

(2)亙:gèn,橫貫,從此端直達彼端。

(3)二洲:指亞洲、美洲。太平洋東接美洲,西接亞洲。

(4)浪淘天地:形容浪濤好象在盪滌天地。

(5)卻餘人物:指戊戌改變後的劫餘人物,包括詩人自己。

(6)淘難盡:指維新變法的人物沒有殺盡。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此處反用其意。

(7)風雷:龔自珍《己亥雜詩》有“九州生氣恃風雷”。詩人藉以比喻自己懷有改良社會的雄心壯志。遠遊:指詩人遠遊美州。

賞析:

這首詩據說是在革命鬥爭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作者寫此詩作爲聯絡暗號用的。

詩的起句就點題,並表現出一股恢宏的氣勢:天宇之大,一雨能夠延綿亞美二洲。也就是說,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灑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灑在已離之亞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暫時按下。已離之亞洲,則令詩人浮想聯翩,綰今及古,於是以“浪淘天地入東流”承接,第一二句聯繫緊密,結構更顯緊密。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亞洲大地那種壯闊的景色展現在讀者面前,詩人設想那灑在亞洲中華國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滾滾東流,“浪陶天地”,這是何等的氣魄,“入東流”,則又指明瞭了天地運行的真理,也預示着位於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定當掀起一波鋪天蓋地的巨浪。而這句詩又自然而然地與蘇東坡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赤壁懷古》)聯繫起來。但詩人並不苟同於坡仙的懷古傷今,於是轉出新意:“卻餘人物淘難盡。”“卻”字關聯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雖是戊戌劫餘的人物,但決不會像千古風流人物那樣,瞬息即被歷史之波浪長流所淘盡。但也就是這種突兀,更能將作者自己與古代的風流人物之間那種反差體現出來,於是,詩的最後一句“又挾風雷作遠遊”,便表示了自己壯志未泯,此番遠遊美洲決不消極逃遁,而是另有一種風雷大志包藏胸中。風雷本是一種自然天象,風雷大作則宇宙震顫,以往的古詩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爲之意,而作者正是要借風雷這種驚天動地的現象來表明自己立志開創一番宏圖偉業的決心。此句在這裏,出自一個在戊戌變法中遭到慘敗的重要人物之中,這種反差更震撼人心。

整首詩託雨寫志,表現了作者並不因爲變法維新運動的失敗而退縮,胸懷遠大目標,一往無前的精神。由平常的景帶出不平常的情。立足於太平洋之上,遙視亞美二洲;身處政治逆境之中。而思及古今,更展望未來。境界開闊,情懷高遠,有一種奔放熱情溢於字裏行間。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5

原文:

綿

綿綿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飴。

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

自西徂東,周爰執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

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皋門,皋門有伉。

乃立應門,應門將將。

乃立冢土,戎醜攸行。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

柞棫拔矣,行道兌矣。

混夷駾矣,維其喙矣!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

譯文:

大瓜小瓜瓜蔓長,周人最早得發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來,率民挖窖又開窯,還沒築屋建廳堂。

太王古公亶父來,清早出行趕起馬。沿着河岸直向西,來到岐山山腳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麥芽糖。開始謀劃和商量,再刻龜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於是在此安家邦,於是四處勞作忙,於是劃疆又治理,於是開渠又墾荒。打從東面到西面,要管雜事一樣樣。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宮室使建立。準繩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來打夯,築廟動作好整齊。

剷土入筐騰騰騰,投土上牆轟轟轟。齊聲打夯登登登,削平凸牆嘭嘭嘭。成百道牆一時起,人聲賽過打鼓聲。

於是建起郭城門,郭門高聳入雲霄。於是立起王宮門,正門雄偉氣勢豪。於是修築起大社,正當防戎那大盜。

既不斷絕對敵憤,鄰國也不失聘問。柞櫟白桵都拔去,道路暢通又寬正。昆夷奔逃不敢來,疲弊睏乏勢不振。

虞芮兩國爭執平,文王啓發感其性。我說有臣疏化親,我說有臣輔佐靈。我說有臣善奔走,我說有臣禦敵侵。

註釋:

1.緜(mián):同“綿”。

2.緜緜:即綿綿,不絕貌。瓞(dié):瓜。小曰瓜,大曰瓞。

3.土:居住。沮(jū)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陝西省境內。

4.古公亶(dǎn)父:周王族十三世祖,後追稱大(太)王。古公是稱號,猶言“故邠公”;亶父是名。

5.陶:窯竈。復:古時的一種窯洞,即旁穿之穴。

6.家室:猶言“宮室”。

7.朝:早。走馬:指避狄難。

8.率:沿着。滸:水涯。漆沮之側也。

9.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

10.爰(yuán):於是。姜女:指古公亶父之妃,姜氏。

11.聿(yù):發語詞。胥宇:猶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勢,選擇建築宮室的地址。胥,相,視。

12.膴(wǔ)膴:肥沃的樣子。

13.堇(jǐn):旱芹。荼(tú):苦菜。飴(yí):用米芽或麥芽熬成的糖漿。

14.契:鍥,指刻龜甲占卜。龜:指占卜所用的龜甲。

15.曰:語助詞。止:言此地可以居住。時:言此時可以動工。

16.茲:此,這裏。

17.廼(nǎi):同“乃”。《詩經》各篇通用“乃”,惟此篇與《大雅·公劉》“廼”、“乃”雜用。慰:安定。止:居住。

18.疆:劃分疆界。理:治理土地。

19.宣:疏通溝渠。畝:整治田壟。

20.徂(cú):往,去。

21.周:徧(遍的異體字)。

22.司空:管工程的官。

23.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

24.俾(bǐ):使。

25.縮:捆綁。載:通“栽”,築牆的長板。

26.翼翼:動作整齊。

27.捄(jiū):盛土於筐。陾(réng)陾:衆多貌。

28.度:填土於築板內。薨(hōng)薨:填土聲。

29.登登:相應聲。

30.屢:通“塿(lǒu)”,土牆隆起的部分。馮(píng)馮:削平牆面的聲音。

31.堵:五版爲堵。興:起。此言治宮室。

32.鼛(gāo):大鼓,長一丈二尺。弗勝:指鼓聲蓋不過人聲。

33.皋門:王都的郭門。

34.伉(kàng):通“亢”。高大貌。

35.應門:王宮的正門。

36.將(qiāng)將:莊嚴雄偉的`樣子。

37.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

38.戎:指昆夷,北方的遊牧民族,即犬戎。醜:對邊遠民族的蔑稱。攸:所。

39.肆:於是。殄(tiǎn):斷絕。慍:怒。

40.隕(yǔn):墜。問:通“聞”,謂聲譽。

41.柞(zuò):櫟樹。棫(yù):白桵(ruí),與柞皆叢生灌木。

42.兌(duì):通“達”,通暢。

43.混夷:即昆夷。駾(tuì):突逃。

44.喙(huì):疲勞困倦。

45.虞:古國名,在今山西平陸。芮(ruì):古國名,在今陝西大荔。質:評斷。成:平。

46.蹶(guì):感動。生:通“性”。

47.予:周人自稱。曰:語助詞。王逸《楚辭章句》引作“聿”。疏附:指能使疏者親之臣。

48.先後:指君王前後輔佐之臣。

49.奔奏:指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

50.禦侮:指捍衛國家之臣。

賞析:

全詩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興,開首八字簡潔地概括了周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漫長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敘太王率族遷岐、建設周原的情況。正是太王遷岐的重大決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滅商建國的基礎,如《魯頌·閟宮》所言:“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至於文武,纘大王之緒。”篇末便自然而然帶出文王平虞芮之訟的事,顯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們遭遇強悍遊牧民族昆夷的侵擾,促使古公亶父舉族遷移。《孟子·梁惠王下》記載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幣、珠玉、犬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從之者如歸市”。全詩以遷岐爲中心展開鋪排描繪,疏密有致。長長的遷徙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隨筆帶出,實則畫龍點睛。姜女是當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長女,周與姜聯姻,意味着古公亶父被承認爲周原的佔有者和統治者。同時,此句又爲後文在渭水平原上的種種生活勞動的刻畫,做了鋪墊。

在“堇荼如飴”的遼闊平原上,周人懷着滿腔喜悅和對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勞動,他們刻龜占卜,商議謀劃。詩人以濃彩重墨描繪農耕、建築的同時,融人了深沉樸質的感情。他們一面“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畝”,歡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劃界,開渠墾荒,一面“築室於茲”。與落後的邠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標誌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窯洞,在地面上修屋築室,是一個質的飛躍,是周人安居樂業的開始,是周族初興的象徵,也正是古公亶父遷岐的偉大功業。對建築的描摹刻畫,正是對古公亶父的熱情歌頌,故而詩中最精彩生動的描寫正集於此:“陾陾”“薨薨”“登登”“馮馮”四組擬聲詞,以聲音的嘈雜響亮表現了種種勞動場面,烘托了勞動的氣氛。洪大的鼓聲被淹沒在剷土聲、填土聲、打夯聲和笑語聲中,真是朝氣蓬勃、熱火朝天。“百堵皆興”,既是對施工規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發展。“皋門有伉”“應門將將”,既是對自己建築技術的誇耀,又顯示了周人的自強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頌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表現了日益強大的周族對昆夷的蔑視和勝利後的自豪感。文王平虞芮之訟,突出表現其睿智與文德。結尾四個“予曰”,一氣呵成,既是詩人內心激情一瀉而出的傾述,又是對文王德化的讚美,更是對古公亶父文韜武略的追憶,與首句“緜緜瓜瓞”遙相呼應,相映成趣。

詩章以時間爲經,以地點爲緯,景隨情遷,情緣景發,渾然豐滿,情景一體,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自邠至岐,從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築廟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着周人對生活的激情、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先的崇敬。結構變幻,開合承啓不着痕跡,略處點到即止,詳處工筆刻畫,錯落有致。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6

原文:

別韋參軍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國風衝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

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樑宋非吾土。

兔苑爲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世人遇我同衆人,唯君於我最相親。

且喜百年見交態,未嘗一日辭家貧。

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

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悵驚心神。

丈夫不作兒女別,臨岐涕淚沾衣巾。

譯文:

二十歲便文武精通,向西遊歷闖蕩京城。

擡頭仰望宮廷大門,指日便可位取公卿。

國家風氣和洽超過三皇五帝,朝廷的禮樂教化已遍及寰宇。

白玉珍寶都說賜給身邊近臣,百姓平民就不可能拜見明主。

回到了洛陽卻沒有半壠良田,東行樑宋這也不是我的故土。

在兔苑裏墾田沒有多少收成,在雁池邊垂釣內心常常痛苦。

世人待我如同衆多普通的人,只有您對我來說才最爲知心。

更欣喜一生相交態度無改變,沒有一次推卻稱說自家清貧。

我們一起下棋奏樂從早到晚,縱酒高歌在楊柳青青的早春。

歡樂沒有盡興就要分手離去,這讓我惆悵不已又黯然傷神。

大丈夫不作小兒女那樣分別,在路口揮灑熱淚打溼了衣巾。

註釋:

1. 解書劍:會讀書擊劍。謂學文學武。唐孟浩然《自洛之越》詩:“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解:一作“辭”。

2. 長安:唐代都城,在今陝西西安。

3. 君門:猶宮門。亦指京城。三國魏曹植《當牆欲高行》:“願欲披心自說陳,君門以九重,道遠河無津。”

4. 屈指:計算時日。比喻時間短或數量少。唐劉禹錫《讓同平章事表》:“剋期而進,屈指可平。”公卿:泛指高官。漢荀悅《漢紀·昭帝紀》:“始元元年,春二月。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公卿上壽。”

5. 衝融:和洽。邁:超過。三五:三皇五帝。

6. 歡:一作“禮”。彌:充滿,遍及。寰宇:猶天下,指國家全境。

7. 近臣:指君主左右親近之臣。《墨子·親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唫。”

8. 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幹:干謁。明主:賢明的君主。

9. 負郭:近城的田,最爲肥美。《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喟然嘆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衆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10. 樑宋:大致在今河南省開封和商丘一帶。

11. 兔苑:園囿名,也稱梁園,在今河南商縣東,漢樑王劉武所築,爲遊賞與延賓之所。歲不登:收成不好。不登: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凶,年穀不登。”

12. 雁池:漢樑孝王劉武所築兔園中的池沼名。垂釣:暗用姜太公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

13. 遇:一作“向”。

14. 最:一作“情”。

15. 見:一作“有”。百年:一生;終身。晉陶潛《擬古》詩之二:“不學狂馳子,直在百年中。”

16. 嘗:一作“當”。

17. 彈棋:古兩人對局棋,二十四子,紅黑各半。築:狀如箏的樂器,十三絃,以竹擊。

18. 歡娛:歡樂。漢班固《東都賦》:“於是聖上親睹萬方之歡娛,久沐浴乎膏澤。”

19. 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

20. 丈夫:一作“終當”。

21. 臨岐(qí):即“臨歧”,本爲面臨歧路,後亦用爲贈別之辭。

賞析:

此詩前十二句,寫詩人闖蕩京師、客遊樑宋、落拓失意的真實經歷。那時他年紀輕輕,自負文才武略,以爲取得卿相是指日可待的事。三言兩語,寫出了詩人聰明、天真、自負的性格特徵。但現實遭遇並不是他所想的那樣。他理想中的君主,沉醉在“太平盛世”的安樂窩裏。“國風衝融邁三五,朝廷禮樂彌寰宇”,說國家風教鼎盛,超過了三皇五帝,朝廷禮樂遍及四海之內。這兩句,貌似頌揚,實含諷意;下兩句“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就是似褒實貶的註腳。干謁“明主”不成,只好離開京師。但不能回家,因爲“歸來洛陽無負郭”,家中根本沒有多少產業。故詩人不得不帶全家到河南商丘一帶謀生,“兔苑爲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漢代樑孝王曾在商丘一帶築兔苑,開雁池,作爲歌舞遊冶之所,詩中借古蹟代地名,是說自己在這裏種田捕魚,生計艱難。不說“捕魚”而說“垂釣”,暗用姜太公“渭水垂釣”故事,說明自己苦悶地等待着朝廷的任用。

後十句是寫與韋參軍的離別,生動地描寫了他們之間的深摯友誼和難捨之情。“世人遇我同衆人,唯君於我最相親”,這兩句,看似尋常,其中暗含了作者的辛酸遭遇和對韋參軍的感激之情。“且喜百年見交態,未嘗一日辭家貧”,說他們的友誼經過長期考驗,韋參軍經常接濟自己,從未以“家貧”爲辭藉口推卻過。“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白日晚”見其日夕相處:“楊柳春”見其既遊且歌。這樣的友情,的確捨不得分開。“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悵驚心神。”“驚心神”三字,寫出了與朋友相別時的痛楚之狀。但爲事業、前程計,又不得不別,因而勸慰朋友:“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巾。”

這首詩寫得肝膽刻露,字字情真。一般寫詩要求語忌直出,脈忌外露。但這絕不是否定率直的抒情。“忌直”是爲了“深化”感情,率直是爲了將實情寫得更“真”,二者似迥異而實相通。高適此作直吐深情,寫苦不見頹靡之態,惜別仍發豪放之情,快人快語,肝膽相照,表現出主人公鮮明的個性特徵,因而能以情動人,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此詩基本上採取了長篇獨白的方式,“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詩中又多用偶句和對比,講究音韻,讀來音情頓挫,雄渾奔放,具有流美婉轉的韻致。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7

原文:

耶溪泛舟

落景餘清輝,輕橈弄溪渚。

泓澄愛水物,臨泛何容與。

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

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譯文:

落日散發着它剩餘的光線,輕搖木槳在若耶溪中划船。

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愛,清溪泛舟是怎樣的從容悠閒。

白頭老翁端坐於岸邊垂釣,新妝的少女臨水清洗衣衫。

彼此對望着好像曾經相識,卻只能脈脈相視無緣攀談。

註釋:

①耶溪:即若耶溪,出若耶山,北流入運河。溪旁有浣紗石古蹟,傳說西施曾浣紗於此。

②落景:落日的光輝。

③橈(ráo):船槳。

④渚(zhǔ):水中的小島。

⑤泓澄:水深澄澈。

⑥容與:從容移動,徘徊動盪。

⑦脈脈(mò):互相凝視。

賞析:

詩一落筆,就描繪出了一幅落日餘輝中,漁舟唱晚、輕棹擊水的耶溪夕照圖:“落景餘清輝,輕橈弄溪渚”。詩人開始就描繪江南獨有的景色:溪水上一隻小舟漂浮,舟人輕輕擺動着船槳,在落日餘輝中自由自在地欣賞着大自然的美景。一片斜陽照到水面,浮現出煙雨空濛的景象,水面上一層一層的細浪,受了殘陽的反照,一時光輝起來,那夕陽金色的淺光,映着洲渚的小草、兩岸的綠野,鑲出西邊天際的一抹絳紅、深紫。

“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是寫詩人臨水泛舟看到在明淨如鏡的溪水中,觀賞游魚追逐嬉戲,三五成羣,在水草和細石下鑽進鑽出。

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詩人樂而忘返,而江南的風土人情、岸邊的漁村竹寨,更使詩人如入桃源仙境。“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兩句,概括地表現了江南生活的恬靜安謐。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陽中垂釣卻悠然自得;梳妝整齊、淡雅的村姑少女,在傳說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邊洗衣、談笑,歡聲笑語更襯托出山村的幽靜安寧。

結尾“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是詩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這恬靜和樂的山村,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與詩人孟浩然失意後的隱逸心情和諧一致。因此,這“似相識”確是詩人的思緒所念,是情之所至,而與那垂釣翁、浣紗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識,雖則情感相通,卻只能脈脈相視而已。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8

原文:

椒聊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碩大無朋。

椒聊且,遠條且。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碩大且篤。

椒聊且,遠條且。

譯文:

花椒樹上果實累累香滿園,繁衍豐茂採來可把升裝滿。那至誠至敬仁義的君子啊,他形象高大不能表之以言。願他像果實累累的花椒樹,繁密枝條伸展得長長遠遠。

花椒樹上果實累累香滿園,繁衍豐茂兩手採來一捧滿。那至誠至敬仁義的君子啊,他誠實高大而且忠厚良善。願他像果實累累的花椒樹,繁密枝條伸展得長長遠遠。

註釋:

⑴椒:花椒,又名山椒。聊:同“莍”,亦作“朻”、“梂”,草木結成的一串串果實。聞一多《風詩類鈔》:“草木實聚生成叢,古語叫作聊,今語叫作嘟嚕。”

⑵蕃衍:生長衆多。盈:滿。升:量器名。

⑶碩大:指身體高大強壯。無朋:無比。

⑷且(jū):語末助詞。

⑸遠條:指香氣遠揚。一說長長的枝條。條:長。

⑹匊(jū):“掬”的古字,兩手合捧。又,《周禮·考工記·陶人》疏引《小爾雅》雲:“匊,二升。”亦通。

⑺篤:厚重。形容人體豐滿高大。

賞析:

根據胡長青的說法,把此詩理解爲讚美男子的詩應更爲切合詩旨。他說,因爲《詩經》所產生的時代,屬於父系社會,男子早已享有無上的權威,這時期的生殖崇拜是以男性爲主題的,稱讚子孫衆多,是對男性生殖能力的頌揚。把生育單純地歸之於婦女,囿於現代的認識習慣,不免惑於事物的表象了。再考察一下詩的本身,通觀全篇,並不存在一處描寫婦女某種特徵的字句,況且“碩大無朋”“碩大且篤”,不是描繪婦女的詞語。如果與《衛風·碩人》對婦女身材的描寫相對照,更可明瞭二者的區別。

此詩首先以興的手法,抒寫景物之美。粗大虯曲的花椒樹,枝葉繁茂,碧綠的枝頭,結着一串串鮮紅的花椒子,陣陣清香,隨風飄動,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採摘下來,足有滿滿的一升。接着,以此爲鋪墊,以椒喻人,讚美那個高大健壯的男子,人丁興旺,子孫像花椒樹上結滿的果實那樣衆多。比喻新奇、妥貼,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後兩句又回到了對花椒的抒寫上,但因有了中間比喻部分的過渡,已不同於前兩句的單純起興,而是比興合一,人椒互化,前後呼應,對人物的讚美進一步深化,含蘊雋永,有餘音嫋嫋之感。而語尾助詞“且”的連用,更是增強了情感的抒發,企慕之意,可謂一往情深。

此詩的第二章幾乎是第一章的再現,只是調換了兩個字,這種復沓的修辭手法,通過對某種事物的反覆吟誦,可以收到一唱三嘆、情意深致的藝術效果。此詩另一個更爲突出的特點,是成功地運用了比興的藝術手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朱熹《詩集傳》)。比興的運用,不但使詩的開篇較爲自然,沒有突兀感;而且以人所共知的美好事物喻人,較含蓄通俗地表現出被讚美主體的品性內涵,易於爲人理解、認同。這在《詩經》中運用得極爲廣泛,“善鳥香草以配忠貞”(王逸《楚辭章》),也爲後世的文學作品所普遍接受。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9

原文:

薤露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爲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

譯文:

漢朝自建國到現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進)真是徒有其表。猴子雖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圖謀大事,做事又猶豫不決,致使君王(少帝)被劫。白虹貫日是上天給人間的凶兆,這應驗在君王身上,而(何進)自己也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亂臣賊子(董卓)乘着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殺害君主,焚燒東京洛陽。漢朝四百年的帝業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燬。(獻帝)被迫着西遷至長安,一路上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我瞻望着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着殷墟而悲傷不已。

註釋:

①惟漢廿二世: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宏是二十二世。

②沐猴而冠帶: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沐猴,獼猴;冠,戴帽子。

③知小而謀強:智小而想圖謀大事,這裏指的是何進。

④狩: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視,而古代史書上遵守“爲尊者諱”的原則,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擄爲“狩”,這裏是指少帝奔小平津的事情。

⑤白虹爲貫日:“白虹貫日”是一種天象,指太陽中有一道白氣穿過,古人以爲這是上天預示給人間的凶兆,往往應驗在君王身上。

⑥賊臣持國柄:指董卓之亂。董卓乘着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

⑦“瞻彼”兩句:我瞻望着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着殷墟而悲傷不已。據《尚書·大傳》中說,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後,經過殷墟,見到宮室敗壞,雜草叢生,便寫下了一首名爲《麥秀》的詩以表示自己的感慨與對前朝的嘆惋。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詩史”這頂桂冠人們往往奉獻給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其實這種以詩歌記錄現實,展現歷史的創作傾向,並不始於杜甫,曹操在這方面就很突出。其《薤露行》與《蒿里行》就被明代鍾惺的《古詩歸》稱爲“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這首《薤露行》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太子劉辯即位,靈帝之後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剷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謀泄,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張讓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後被率兵進京的董卓劫還。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旋廢少帝爲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爲帝,即爲漢獻帝。於是關東各州郡的兵馬起而討伐董卓,社會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董卓放火燒燬了京城洛陽,挾持獻帝西遷長安。 曹操的詩就寫了這個歷史過程。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弘是二十二世,詩中舉其成數,故云“二十世”,一說應作”廿二世”。曹操對何進的譏刺甚烈,以爲他本是個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獼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樣,然終不成其爲人。何進智小而圖謀大事,自然就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他作事猶豫不決,致令少帝被劫。“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視,而古代史書上遵守“爲尊者諱’的原則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擄爲“狩”,這裏就是招少帝奔小平津事。“白日貫虹”是一種天象,指太陽中有一道白氣穿過,古人以爲這是上天預示給人間的凶兆,往往應驗在君王身上。這裏是指弘農王少帝於初平元年(190)正月被董卓殺戮之事,何進也遭到殺身之禍。詩的前八句以何進爲主線而回顧了漢末的歷史,曹操以爲何進胸無謀略,優柔寡斷,雖欲剷除宦官,反而誤國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漢祚覆墜的局面。這八句中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而且有曹操個人對此的鮮明觀點,直抵一篇史論。“賊臣持國柄”以下便轉到董卓之亂。董卓乘着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自封爲太尉,續進爲相國,隨之逼宮殺帝,焚燒洛陽,漢朝四百年的帝業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燬.獻帝被迫西遷長安,長途跋涉,被裹脅一同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一片悽慘景象。這六句將董卓給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害揭露無人遺,因而曹操在結句中說:我瞻望着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着殷墟而悲傷不已。據《尚書.大傳》中說,商紂王受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後,經過殷墟,見到宮室敗壞,雜草叢生,便寫下了一首名爲《麥秀》的詩以表示自己的感慨與對前朝的嘆惋,這裏曹操以此來比況自己對漢室傾覆的悲傷與感嘆。《薤露行》屬於樂府《相和歌 相和曲》歌辭,原先它與《蒿里行》都是古人出喪時唱的歌,相傳齊國的田橫不肯降漢,自殺身亡,其門人作了這兩首歌來表示悲喪。“薤露”兩字意謂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陽一曬,極易幹掉。曹操用此古調來寫時事,開創了以古樂府寫新內容的風氣。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是頗有見地的意見。曹操之所以能以舊瓶裝新酒,是因爲樂府本身就有“緣事而發”的特點,宜於用來記錄史實,抒發情感,同時《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貴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嘆國家喪亂,君王遭難,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曹操的詩,前人都到以爲具有悲涼慷慨的格凋,敖器之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敖陶孫詩評》)就以此詩而言,其風格古質樸茂,無詳盡的細節描寫,而能從大處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將數年以來的社會變革納入這數十字之中,如他寫何進,並未詳說其如何謀劃失算,如何所託非人,如何猶豫不決,如何處事不慎,而僅以“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四句來刻畫他的無能,其中強烈的感情色彩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漢末形勢的認識,而且使得詩句不同於史書式的客觀敘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寫董卓之亂,“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將漢祚傾覆、洛陽焚燬、挾帝西遷及百姓受難等悲慘的場面和盤托出,我們不得不佩服詩人筆墨的簡練及運駕語言的能力,其氣魄的沉雄闊大更是顯而易見的。至如“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將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這十字之中,具有深沉的悲憤之情,陳明祚說曹操之詩:“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細揣格調,孟德全是漢音,丕、植便多魏響。”(《采菽堂古詩選》)也說明了曹操詩歌的跌宕悲愴情調基於其感情的深厚誠摯與出語的率真樸素。這正是漢詩與後來詩歌的不同之處,如果以聲音作比,則漢詩如天籟,純出自然,而魏、晉以後即雜以人籟,不無刻意求工之處,自然渾成的格調已遜漢詩一籌。 (王鎮遠)①薤(xie4):多年生草本植物。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0

原文:

車攻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田車既好,田牡孔阜。

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之子於苗,選徒囂囂。

建旐設旄,搏獸於敖。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

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決拾既佽,弓矢既調。

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

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之子於徵,有聞無聲。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譯文:

我的狩獵車早已整治堅利,供我驅馳的馬兒早已備齊。看那四匹雄馬有多健壯啊,駕起車竟直奔往東部郡地。

我的狩獵車早已準備完善,看那四匹雄馬有多麼強健。東都洛邑有很大一塊圃田,駕起車奔往那裏打獵射雁。

天子在夏季安排狩獵活動,點數步卒隨從一派喧譁聲。車上遍插龜蛇旗和旄尾旗,駕起車去敖那裏打獵兜風。

駕馭四匹雄壯寶馬來狩獵,這四匹馬兒跑起來多和諧。諸侯們穿着紅蔽膝金馬靴,從四方趕來會朝絡繹不絕。

射箭的板指護臂早已戴上,強弓和羽箭也已調適停當,射手隨從們都已集合到位,就等着幫我把獵物來擡扛。

只見四匹黃驃馬齊驅並駕,轅兩側的驂馬照直往前拉;馭手驅車進退轉旋皆有法,天子諸侯顯身手箭不虛發。

獵罷得寬餘馬兒蕭蕭長鳴,旌旗獵獵隨晚風輕輕飄動。步卒馭手們靜悄悄地列隊,君王后廚並不於是否充盈。

大隊人馬井然有序轉回程,只聞車馬行進不聞人語聲。君王是多麼仁義可信賴啊,一定會成就偉業天下治平!

註釋:

1.攻:修繕。

2.同:齊,指選擇調配足力相當的健馬駕車。

3.龐龐:馬高大強壯貌。

4.言:句中語氣詞。徂(cú):往。東:東都洛陽。

5.田車:獵車。

6.孔:甚。阜(fù):高大肥碩有氣勢。

7.甫:通“圃”,地名,在今河南中牟西。

8.行狩(shòu):行狩獵之事。

9.之子:那人,指天子。苗:毛傳:“夏獵曰苗。”

10.選:通“算”,清點。囂(áo)囂:聲音嘈雜。

11.旐(zhào):繪有龜蛇圖案的旗。旄:飾犛牛尾的旗。

12.敖:山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

13.奕奕:馬從容而迅捷貌。

14.赤芾(fú):紅色蔽膝。金舄(xì):用銅裝飾的鞋。舄,雙層底的鞋。

15.會同:會合諸侯,是諸侯朝見天子的專稱,此處指諸侯參加天子的狩獵活動。有繹:繹繹,連續不斷而有次序的樣子。

16.決:用象牙和獸骨製成的扳指,射箭拉弦所用。拾:皮製的護臂,射箭時縛在左臂上。佽(cì):“齊”之假借字,齊備之意。決、拾:射者所用工具。決以鉤弦,拾以護臂。即扳指護臂衣。佽(音次):用手指相比次調弓矢。《傳》:決:鉤弦也。拾:遂也。

17.調(tiáo):調和,相稱。

18.同:合耦,指比賽射箭的人找到對手。

19.舉:取。柴(zī):即“紫”,或作“胔”,堆積的動物屍體。

20.四黃:四匹黃色的馬。

21.兩驂(cān):四匹馬駕車時兩邊的馬叫驂。猗(yǐ):通“倚”,偏差。

22.馳:馳驅之法。

23.舍矢:放箭。如:而。破:射中。

24.蕭蕭:馬長鳴聲。

25.悠悠:旌旗輕輕飄動貌。

26.徒御:徒步拉車的士卒。不:語助詞。無義,下句同。驚:“警”之假借字,機警。

27.大庖(páo):天子的廚房。

28.於:往。徵:行,此處指田獵歸來。

29.允:確實。君子:指天子。

30.展:誠然,的確。大成:成大功。

賞析:

這是一首記述天子會同諸侯田獵故事的詩篇。《詩經》中涉及田獵的詩篇有許多,而描寫場面之宏大,當首推此詩。全詩八章,藝術地再現了舉行田獵會同諸侯的整個過程。

第一章是全詩的總冒,寫車馬盛備,將往東方狩獵。戰馬精良,獵車牢固,隊伍強壯,字裏行間流露出自豪與自信。第二、三章點明狩獵地點是圃田和敖山。在那裏人歡馬叫,旌旗蔽日,顯示了周王朝的強大聲威。第四章專寫諸侯來會。個個車馬齊整,服飾華美,顯示了宣王中興、平定外患、消除內憂後國內穩定的政治狀況。第五、六兩章描述射獵的場面。諸侯及隨從士卒均逞強獻藝,駕車不失法度,射箭百發百中。暗示周王朝軍隊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第七章寫田獵結束,碩果累累,大獲成功,氣氛由緊張而緩和。第八章寫射獵結束整隊收兵,稱頌軍紀嚴明。讚語作結,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全詩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按田獵過程依次道來,有條不紊,紋絲不亂。運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生動傳神地描寫了射獵的場面及各種不同的景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寫射獵,僅用四句十六字就繪聲繪色地將大規模的場面呈現於讀者眼前。“不失其馳,舍矢如破”凝鍊傳神;“蕭蕭馬鳴,悠悠旌旆”,畫出一幅隊伍歸來的景象,尤意境宏大而優美,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1

原文:

經火山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

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

譯文:

久已聽說的火山今日才見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縣東。

赤色的火焰燒紅了胡天的雲,炎熱的氣流蒸騰在邊塞上空。

不知道由陰陽二氣構成的熱能,爲什麼獨獨燃燒在這座山中?

我在嚴冬時節裏來到這裏,山下仍然是一陣陣熱風。

人和馬都熱得汗流浹背,誰能探究大自然的奧妙無窮?

註釋:

⑴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魯番盆地北部。王延德《高昌行記》:“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煙氣涌起,而無雲霧。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

⑵突兀:高聳貌。蒲昌:唐代縣名,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東鎮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⑶虜雲: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上空的雲。

⑷炎氛:熱氣;暑氣。唐儲光羲《行次田家隩樑作》詩:“田家俯長道,邀我避炎氛,當暑日方晝,高天無片雲。”

⑸陰陽炭:即指由陰陽二氣結合的熔鑄萬物的原動力。語出西漢賈誼《鵩鳥賦》:“天地爲爐兮,造化爲之;陰陽爲炭兮,萬物爲銅。”

⑹炎風:熱風。唐韓愈《縣齋有懷》詩:“毒霧恆薰晝,炎風每燒夏。”

⑺孰:誰。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爲大爐,以造化爲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賞析:

此詩寫親眼所見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見”的一個“始”字,發出了百聞不如一見的慨嘆。“突兀蒲昌東”中的“突兀”一詞,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聳之貌,又描繪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搖直上的宏偉氣勢。起始二句,氣勢宏大。

接着“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二句繼續寫火焰山的威勢。“虜雲”、“塞空”,既表示其空間的高遠,又象徵着異族活動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卻能燃燒那遠天的雲朵,灼燙的氣浪蒸熱了廣漠的塞空。將火焰山置於廣闊的塞空虜雲之間,以烘托其熱力威猛之勢,聯想合理,誇張恰到好處,煉字精當,意韻喻長。尤其是一個“燒”字,將火山烈焰指向虜雲;一個“蒸”字,使火焰山熱氣威及遠塞,由低向高,由近及遠,順着火焰山熱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劃出火焰山名不虛傳的威勢。這種浪漫主義色彩的誇張,並非不着邊際地虛嘆,而是基於生活的真實和詩人志向的高遠。在這裏,詩人沒有拘泥於火焰山近景紅巖焦土的精雕細刻,而是從遠處的“赤焰”和“炎氛”,“虜雲”和“塞空”着眼,以山比軍、以熱喻威,使詩歌飽含深廣的意境。

接着,詩人在反問中發出驚歎:“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西漢賈誼在《鵩鳥賦》中把自然界萬物的生成變化比喻成金屬的熔鑄,岑參此處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種新奇的意境:火爐之大,如天高地闊,燃料之多,集全部陰陽於一地,從而燃着了這座石山。意爲火焰山舉世無雙,爲世上萬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襯手法,再現火焰山威勢,一物多詠,造成連貫的氣勢。詩人自長安來,一路天寒地凍,唯獨邊塞火山熱氣蒸人,人和馬都大汗淋漓。這種驅寒使熱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絕不能能爲之。這裏,詩人通過親眼所見和親身感受,真實地描繪出火焰山奇特怪異的景象和無窮無盡的強大威力。可以想見,來到火焰山前,詩人觸景生情,氣貫長虹,更加激發了在邊塞施展宏圖的志向。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2

朝天子·詠喇叭

作者:王磐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擡聲價。(嗩吶 一作:鎖吶; 聲價 一作:身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甚麼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翻譯/譯文

譯文一

喇叭和嗩吶,吹的曲子雖短,聲音卻很響亮。官船來往頻繁如亂糟糟的麻,全憑藉你擡高名譽地位。

軍dui聽了軍dui發愁,百姓聽了百姓害怕。哪裏會去辨別什麼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傾家蕩產,使有的人家元氣大傷,直吹得水流乾鵝飛跑,家破人亡啊!

譯文二

喇叭鎖吶嗚嗚哇哇,曲兒小來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憑你來擡聲價。

軍人聽了軍人愁,百姓聽了百姓怕。能到哪裏去分真和假?

眼睜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鵝飛罷!

註釋:

1.朝天子:曲牌名。

2.喇叭:銅製管樂器,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擴張,可以擴大聲音。

3.嗩吶:寫作“鎖吶”,管樂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個喇叭形擴聲器。民樂中常用。

4.曲兒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兒大:(吹出的)聲音很響。曲兒小腔兒大是喇叭、嗩吶的特徵。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徵。

5.官船:官府衙門的船隻。亂如麻:形容來往頻繁,出現次數很多。

6.仗:倚仗,憑藉。你:指喇叭、嗩吶。擡:擡高。聲價:指名譽地位。(宦官裝腔作勢,聲價全靠喇叭來擡。而喇叭其所以能擡聲價,又因爲它傳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頭所指,更深一層。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臉。)

7.軍:指軍dui。愁:發愁。因受攪擾而怨忿。舊時皇帝爲了加強對軍dui統帥的控制,常派宦官監軍,以牽制軍dui長官的行動,十分討厭。

8.哪裏:同“那裏”。辨:分辨、分別。甚麼:同“什麼”,疑問代詞。共:和。

9.眼見的:眼看着。吹翻了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傾家蕩產。

10.吹傷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氣大傷。

11.水盡鵝飛罷:水乾了,鵝也飛光了。比喻民窮財盡,家破人亡。這是宦官害民的嚴重後果。水盡鵝飛,“官船”就不能長久來往,這也是對最高統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賞析:

這首散曲作於明代武宗正德年間,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宦官裝腔作勢地醜惡面目,同時也揭露了他們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據蔣一葵《堯山堂外記》中載:“正德間閹寺當權,往來河下無虛日,每到輒吹號頭,齊征夫,民不堪命,西樓乃作《詠喇叭》以嘲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王磐作這首散曲的用意。

從寫作上看,這首散曲可分爲三層。前六句狀物,其中“曲兒小”二句抓住“喇叭”,“嗩吶”的特徵,通過“曲兒”的“小”和“腔兒”的“大”的對比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兒”本來很小,很細,但是聲音經過“腔兒”的放大,就能傳揚四方。這裏借“曲兒小,腔兒大”來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態,諷刺宦官,貌合神投。宦官原屬宮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倚仗帝王的寵信大擺威風。他們一出皇宮,就狐假虎威,裝腔作勢,氣焰囂張,先前的唯唯諾諾,奴顏婢膝煙消雲散,前後判若兩人。“ 曲兒小,腔兒大”最能表現宦官的無恥情態,極富諷刺性。“官船”一句抓住“亂如麻”的特點,“亂”表現了宦官酷吏 的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醜惡面目。他們在河中橫衝直撞,爲非作歹,如入無人之境;“如麻”極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驕橫野蠻的情態。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你擡身價”一句指的是宦官裝腔作勢的醜態。“你”表面上是指“喇叭”,“嗩吶”;實際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統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顯。宦官如此放肆,正因爲有最高統治者做他們的靠山。這裏作者對當權者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對宦官剝削人民欺壓百姓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進一步說明社會風氣的腐敗。

中間三句從聽覺方面分別就“軍”和“民”兩個方面剖析了宦官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愁”是這一層的中心。“軍”爲何而愁?原來,明代中葉,社會黑an,宦官當權,他們不僅是皇帝的侍從,也是皇帝的耳目和鷹犬。因此宦官在封建統治集團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們慣於搬弄是非,顛倒黑白。所以,軍guan士兵一聽說宦官要來,都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地恭維捧場,深怕萬一有什麼閃失, 被他們抓住把柄,遭到迫害。“民”爲何而愁?原因不外乎這幾種:抽丁,徵稅,納捐。這些宦官“手把文書口稱敕”(白居易《賣炭翁》),以王命自居,以勢壓人,同時表面上又裝出堂而皇之,名正言順的樣子,手段陰險而毒辣。“哪裏”一句依前兩句而來,宦官的危害使人民聞風而“驚”,聞聲而“怕”。這樣,地痞流氓有機可乘,以假亂真,冒名頂替,趁火打劫。這一句是前兩句的延伸和總結。作者猛烈地抨擊了宦官專權的罪惡,他們把整個社會搞得烏煙瘴氣,使得人人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

如果說上面一層,作者是從整個社會這一角度來反映宦官旳罪惡,那麼,最後三句是從宦官對勞動人民造成旳災難來着筆旳。

“吹翻了這家”是近指,“吹傷了那家”是遠指,遠近結合,可見範圍之大,危害之大。“只吹旳水盡鵝飛罷”,這一句從危害旳程度來說。“水盡鵝飛”這裏有兩層意思:首先,這裏是借“水盡鵝飛”比喻民財全部被搜刮乾淨,人民爲了繳糧納稅,已經傾家蕩產,糧無粟粒,錢無分文。其次,這兒旳“水盡鵝飛”跟”竭澤而漁“是同意語,作者嚴整地警告統治者,你們這樣做,只能進一步加重人民旳負擔,激起人民旳反抗,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旳腳,自尋苦果。這一層作者從廣和深兩方面分析了宦官給人民帶來旳災難,諷刺了宦官在運河沿岸裝腔作勢,,魚肉百姓旳罪惡行徑,傳達了人民對宦官旳恨。

王磬旳《朝天子詠喇叭》託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結構上,全面圍繞“吹”字來組織文字,言“吹”之狀,寫“吹”之果,繪統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羣衆對“吹”之恨。層層推進,有條不紊。以“樂”聲來抒“憤”情,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與百姓旳對立,反映了人民旳痛苦和不幸。在寫法上,運用誇張和諷刺旳手法將喇叭與宦官相聯繫,“性發於此而義歸於彼”,把所詠旳物於所諷旳人關合旳相當巧妙,使人讀後非常痛快。這首散曲取材精當,比擬恰當,很富有諷刺性,像這樣針對當權者嬉笑怒罵旳作品,在曲壇上是比較少見旳。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3

原文:

江漢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遊,淮夷來求。

既出我車,既設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江漢湯湯,武夫洸洸。

經營四方,告成於王。

四方既平,王國庶定。

時靡有爭,王心載寧。

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闢四方,徹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於疆於理,至於南海。

王命召虎:來旬來宣。

文武受命,召公維翰。

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錫爾祉。

釐爾圭瓚,秬鬯一卣。

告於文人,錫山土田。

於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萬年!

虎拜稽首,對揚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萬壽!

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譯文:

長江漢水波濤滾滾,出征將士意氣風發。不爲安逸不爲遊樂,要對淮夷進行討伐。前路已經出動兵車,樹起彩旗迎風如畫。不爲安逸不爲舒適,鎮撫淮夷到此駐紮。

長江漢水浩浩蕩蕩,出征將士威武雄壯。將士奔波平定四方,戰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國均已平定,但願周朝安定盛昌。從此沒有紛爭戰鬥,我王之心寧靜安詳。

長江漢水二水之濱,王向召虎頒佈命令:“開闢新的四方國土,料理劃定疆土地境。不是擾民不是過急,要以王朝政教爲準。經營邊疆料理天下,領土直至南海之濱。”

我王冊命下臣召虎,巡視南方政令宣誦:“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實爲樑棟。莫說爲了我的緣故,你要繼承召公傳統。全力盡心建立大功,因此賜你福祿無窮。

“賜你圭瓚以玉爲柄,黑黍香酒再賜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還要賜你山川田疇。去到岐周進行冊封,援例康公儀式如舊”。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大周天子萬年長壽!”

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報答頌揚天子美意。作成紀念康公銅簋,“敬頌天子萬壽無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無止息。施行文治廣被德政,和洽當今四周之地。

註釋:

1.江漢:長江與漢水。

2.浮浮:水流盛長貌。

3.武夫:指出徵淮夷的將士。滔滔:順流而下貌。

4.匪:同“非”。

5.來:語助詞,含有“是”的意義。求:通“糾”,誅求,討伐。

6.旟(yú):畫有鳥隼的旗。

7.舒:徐,緩行。

8.鋪:止,駐紮。

9.湯(shāng)湯:水勢大的樣子。

10.洸(guāng)洸:威武的樣子。

11.庶:庶幾。

12.載:則。

13.滸(hǔ):水邊。

14.式:發語詞。闢:開闢。

15.徹:治。

16.疚(jiù):病,害。棘:“急”的假借。

17.極:準則。

18.於:意義虛泛的助詞,其詞義取決於後面所帶之詞。

19.旬:“巡”的假借。

20.召(shào)公:文王之子,封於召。爲召伯虎的太祖,諡康公。維:是。翰:楨斡。

21.予小子:宣王自稱。

22.似:“嗣”的假借。

23.肇敏:圖謀。戎:大。公:通“功”,事。

24.用:以。錫:賜。祉(zhǐ):福祿。

25.釐(lài):“賚”的假借,賞賜。圭瓚(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

26.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種香草,即鬱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帶柄的酒壺。

27.文人:有文德的人。

28.周:岐周,周人發祥地。

29.自:用。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30.稽(qǐ)首:古時禮節,跪下拱手磕頭,手、頭都觸地。

31.對:報答。揚:頌揚。體:美,此處指美好的賞賜冊命。

32.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種古銅製食器。

33.明明:勉勉。

34.令聞:美好的聲譽。

35.矢:“施”的假借。

賞析:

淮夷在淮北,以徐國爲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說之徵徐國。因爲此次伐淮夷,宣王親征,駐於江漢之濱,召公的受命、誓師、率師出征俱在此,所以詩的前二章均以“江漢”爲喻,借長江、漢水的寬闊水勢,喻周天子大軍浩浩蕩蕩的氣勢。也同樣因爲天子親征,故曰“匪安匪遊,淮夷來求”,“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爲了遊樂,而是爲了平定叛國。這幾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爲作爲一個受命出征的大臣這樣說有些多餘。關於開頭二句,王引之、陳奐都以爲當作“江漢滔滔,武夫浮浮”,“浮浮”爲衆強之貌。這樣與《風俗通義》引作“江漢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漢”之語皆相合,其說頗爲有理。

此詩着重頌揚宣王之德,不在紀事,故關於淮夷戰事未作具體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後,故詩中以“經營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討之事而帶過。蓋因與淮夷作戰爲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誇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於王”引起對賞賜儀式特別是宣王冊命之詞的紀述。由“式闢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於疆於理,至於南海”可以看出一個打算有所作爲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見其對朝廷老臣說話時恰如其分的謙虛和鼓勵的語氣,通過表彰召康公的業績來表彰召伯虎,並激勵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寫宣王對召伯虎賞賜規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詩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國”作結,表現出中興君臣的共同願望。

詩中有些句子看似語意相似,其實卻表現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遊,淮夷來求”等,出於召伯之口,是說:宣王不求安樂,而勤勞於國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國來極”,出於宣王之口,則是說:不是要給百姓造成騷擾,也不是急於事功,四方都必須以王朝政令爲準,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爭,王心載寧”,同樣表現了臣子對天子的體貼。而第三章“式闢四方,徹我疆土”,則出之周王之口,體現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

召伯虎救過太子靜(宣王)的命,又扶其繼位,輔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諸侯,平定外患,其功蓋世。然而,正因爲這樣,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禮,以身作則地維護周朝統治階級的宗法制度。這首詩就表現了老功臣的這樣一種意識。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4

原文:

白華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之子之遠,俾我獨兮。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樵彼桑薪,卬烘於煁。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念子懆懆,視我邁邁。

有鶖在樑,有鶴在林。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樑,戢其左翼。

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之子之遠,俾我疧兮。

譯文:

芬芳菅草開白花,白茅束好送給他。如今這人去遠方,使我孤獨守空房。

濃濃雲霧空中飄,沾溼菅草和絲茅。我的命運多艱難,他還不如雲露好。

滮水緩緩向北流,浸潤稻田綠油油。邊號邊歌心傷痛,思念那人在心頭。

砍那桑枝作柴薪,燒在竈裏暖在身。想起那個健美人,實在讓我傷透心。

宮內敲起大樂鍾,聲音必定外面聞。懷念使我神不寧,你卻視我如路人。

醜惡禿騖在魚梁,高潔白鶴在樹林。想起那個健美人,實在煎熬我的心。

一對鴛鴦在魚梁,嘴插翅下睡得香。可恨這人沒良心,轉眼之間把我忘。

扁扁平平乘車石,雖然低下有人踩。恨他離我如此遠,讓我痛苦實難捱。

註釋:

1.白華:即“白花”。

2.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蘆芒。

3.白茅:又名絲茅,因葉似矛得名。

4.之遠:往遠方。

5.俾(bǐ):使。

6.英英:又作“泱泱”,雲潔白之貌。

7.露:指水氣下降爲露珠,兼有沾濡之意。

8.天步:天運,命運。

9.不猶:不如。一說不良。

10.滮(biāo):水名,在今陝西西安市北。

11.嘯歌:謂號哭而歌。傷懷:憂傷而思。

12.碩人:高大的人,猶“美人”。此處當指其心中的英俊男子。

13.樵:薪柴,此處指採木爲樵。桑薪:桑木柴火。

14.卬(áng):我。女子自稱。煁(shén):越冬烘火之行竈。

15.勞:憂愁。

16.鼓鍾:敲鐘。鼓,敲。

17.懆(cǎo)懆:愁苦不安。

18.邁邁:不高興。

19.鶖(qīu):水鳥名,頭與頸無毛,似鶴,又稱禿鷲。樑:魚梁,攔魚的水壩。

20.鶴在林:鶴爲高潔之鳥,反在林,比喻所愛之人已遠離去。

21.戢(jí)其左翼:鴛鴦把嘴插在左翼休息。

22.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指感情不專一。

23.有扁:即“扁扁”,乘石的樣子。乘石是乘車時所踩的石頭。

24.履:踩,指乘車時踩在腳下。

25.疧(qí):因憂愁而得相思病。

賞析:

此詩八章,每四句爲一章。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興,映射夫婦之間相親相愛正是人間常理。其中的菅草白華和茅草之白有象徵純潔與和諧的愛情意義,與《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純束”相參證,可見“白茅”在當時是一個常用的帶有象徵意義的意象。本來常理不言自明,可是這裏偏偏是“之子之遠,俾我獨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詩悽婉哀傷的悲劇基調。

第二章以白雲普降甘露滋潤那些菅草和茅草,反興丈夫違背常理,不能與妻子休慼與共。雖然從字面上看是白雲甘露對菅草茅草的滋潤與命運之神對被棄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間存在着直接的對應和映射關係,但實際上看似怨天實爲尤人,矛頭所向實際是這不遵天理的負心丈夫。

詩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對應無情丈夫對妻子的薄情寡義。此章雖然在起興方法上與前兩章一樣,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興人情乖戾,故鄭箋解釋曰:“池水之澤,浸潤稻田使之生殖,喻王無恩於申後,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緊接着長歌當哭的女主人公話鋒一轉,由“之子”轉向“碩人”。關於“碩人”,前人如孔穎達疏引王肅、孫毓說,以爲碩人指申後,朱熹《詩集傳》以爲碩人指幽王。揆諸原詩,以下提及碩人的兩章都以物不得其所爲喻,暗指人所處位置不當。鄭玄箋解“碩人”爲“妖大之人,謂褒姒”,與詩意合。話鋒既轉,下一章的感嘆就顯得自然而貼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興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興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賞,反遭遺棄的命運。與自身命運相反,“維彼碩人”,想起那個“妖大之人”卻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這一切實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鐘聲聞於外,興申後被廢之事必然國人皆知。俗語“沒有不透風的牆”,此之謂也。自己已經被廢,心卻念念不忘,於是有了“念子懆懆”的棄婦;既已棄之,必先厭之,於是有了“視我邁邁”的無情丈夫。對比中棄婦的善良和順、丈夫的輕薄無情顯得更爲鮮明。

第六章詩意與第四章相近,以鶴鶖失所興後妾易位。同時鶴的潔白柔順和鶖的貪婪險惡與申後和褒姒之間存在着隱喻關係。“妖大之人”的媚惑實在是女主人公被棄的一個重要原因,難怪她一次次地“維彼碩人,實勞我心”,想起那個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總是偶居不離的鴛鴦相親相愛,適得其所,反興無情無德的丈夫不能與自己白頭偕老的悖德舉動。這一章要與第四、五、六章連起來讀纔會更深一層地理解棄婦的怨恨。她實際上是在說:雖然那個妖冶的女人很有誘惑力,如果做丈夫的考慮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

詩最後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興申後被黜之後的悲苦命運。被遺棄的婦人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命運,“之子之遠,俾我疧兮”。面對茫然不知的前途,必然憂思成疾。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詩的首章以詠歎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詠歎終,亦以“兮”字結句。中間各章語氣急促,大有將心中苦痛一口氣宣泄乾淨的氣勢。緩急之間,頗有章法,誦讀之時有餘音繞樑之感。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5

小娃撐小艇①,偷採白蓮回②。

不解藏蹤跡③,浮萍一道開④。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 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爲官,父親爲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幹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註釋]

①撐(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

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的蓮蓬。

③解:明白,懂得。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

④浮萍: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譯文]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

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麼誘人啊!一個小孩兒偷偷地撐着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劃了回來。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爲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原來平輔着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這下子泄露了他的祕密。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