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職場勵志 > 對廣告人才浮躁的思考

對廣告人才浮躁的思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如果我要說,中國的廣告學至少在培育人才上出了問題,這應當會得到業內大多數人的共鳴。究竟人才問題出在哪裏?在廣告主與高校的對陣中,我們更願意站在企業角度來審視廣告教育出現的不足。

對廣告人才浮躁的思考

“理論”一詞,據羅素所說,在古希臘文中有“觀光”的意思,用以描述那些對學術有追求的人們對真理的探求。一門學科從誕生到成熟,無不經歷理論高度的塑造,並以這個學科的高度認識對實際中的操作加以指導。如何判斷一門學科研究水平的高下,從理論到實踐,當有很多種標準,其中的爭議也在情理之中。我們觀察這門學科究竟培育出多少合格的人才,則是一種簡便直觀的標準。如果我要說,中國的廣告學至少在培育人才上出了問題,這應當會得到業內大多數人的共鳴。究竟人才問題出在哪裏?在廣告主與高校的對陣中,我們更願意站在企業角度來審視廣告教育出現的不足。

浮躁浸滿了廣告業

浮躁,竟成爲我們理解中國廣告業的關鍵詞,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我們不能只怪廣告業,其實,浮躁是中國的一種當代社會特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着一種不安的躁動。今天似乎沒有人對這種奇特的社會現象來做真正的研究,缺少對本質的研究,本身也就是浮躁的一部分。

浮躁究竟來自於哪裏?直觀地說,對內無非是對自身利益的過分關注,對外,無非是對客觀世界的過分藐視。時間指到2011年,浮躁現象大概也已經達到了頂峯。所有的人都在忙於獲取最大的利潤,所有的人都在忙於展現光環,但是很少有人去想一想“和諧”的真正含義。

廣告業作爲相對活躍的社會一分子,浮躁在所難免。我們注意到,很多優秀的廣告人和名校畢業生流向了廣告主市場部門,這種流動可不能稱爲正常的廣告業內的人才流動。廣告人才進入企業,這無可厚非,但是不要忘了這是個智慧型行業,當你面對比你更爲專業的廣告主時,你的存在還有什麼價值?實際上,廣告業在今天已經遠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所經歷的黃金時代了,這個行業對人才似乎正在失去吸引力。

從大的學術環境來看,即使被要求“沉下心來做學問”的學者們也不能免俗。大約每個高校都有些課題、創收之類的指標吧,這些任務讓書齋裏的學者活得頗爲沉重,亦有不少活躍分子頻繁走穴,暗中較勁攀比“出場費”,整個就是一娛樂圈了!廣告學術界受此環境影響當然不能免俗,自覺不自覺地,不少廣告學者走上了營收之路,在長期的實務中養成了奔波的習慣,不習慣坐下來喝一杯咖啡想一些問題了。

今天,我們不知道該用什麼標準來找到一個優秀的廣告學者。用理論?用實踐?還是用收入?有的時候,坐在各種論壇的講席之下,禮貌地爲演講者鼓掌,心中卻充滿了疑惑。我知道,對學者們的努力吹毛求疵是不對的,我們不應該質疑學者,而應該質疑自身,我們應該對學者和這個行業提出要求,我們要把種種問題和疑惑擺到檯面上來。對一個學科的建設來講,解決問題遠沒有提出問題來得重要,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關注廣告主的人才需求,因爲廣告主代表了市場的方向。

學者們坐在山腰

學者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自豪,從上世紀80年開始,中國的廣告學者就開始了理論攀登,正是這些可敬的廣告學者篳路藍縷地建立了中國廣告業的雛形,讓中國廣告業經歷了20多年的欣欣向榮。

學者們的起點是謙虛的,中國從來沒有廣告一說,這個學科是從西方引進的。廣告業進入正軌之後,翻譯國外經典廣告著作更是蔚然成風,成爲中國廣告學者洞悉西方經典理論以及發展現狀和研究成果的一扇窗口。

然而,近兩年廣告學者們開始彷徨於十字路口。

創意失去了黃金地位,新媒體的多變讓專家成爲外行,傳統的知識與手段在營銷市場中失效,從廣告人到廣告學者,所有的人正在經歷集體失語。最典型的是面對“資本”成爲廣告傳播領域無法駕馭的脫僵野馬,任由它恣意膨脹,吞噬行業理性而沒有一個學者就此展開深入研究並提出對策!資本之於傳播廣告界,如同鴉片,適度服用有益體健而至強身,過度了會害人。資本市場一夜暴富,導致的是投機心理和急功近利,誰還會在乎行業真正的核心生存能力——創意?誰還會悉心在創意人才的培育上不惜工本?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學者們坐在了山腰。中國廣告業不再是跟隨者,中國廣告業不得不找到自己的路。

新的廣告理論不僅需要定性,更需要定量地研究;新的廣告理論需要足夠的解釋力融合儘量多的媒介,儘量多的市場;新的廣告理論一定要與時俱進現實指導,並更多地關注趨勢的研究。在這方面,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不少實力強勁的媒介傳播及傳播代理機構,對新媒體傳播、消費研究、二三線市場的洞察等等反而有着令人驚訝的研究成果!我經常在思考蘋果的案例,小小的iPhone和iPad可以在世界造成這麼大的波瀾,在蘋果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絕不可能想到它有這麼巨大的威力。實務界缺乏“一招先”的謀略,有的只是步步爲營。

有時候我私心揣度,可不能小瞧那些還在年輕的後生學者。不管哪個行業,權威們功成名就都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他們對整個行業形成既定的看法。正因爲具有太高的高度,思想在修正起來的時候難度就會更大。而那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人物們倒樂於追逐多變的行業潮流,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契合正確的潮流。何況,在一些新觀點和新理論提出的時候,首倡者必須面對大量的質疑與非難,年輕人比長者更有心理承受這些。廣告學術界必須推陳出新,比其他領域更具包容纔對!

學子們需要引路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爲止全國有400多所高校開設有廣告專業,形成了新聞傳播型、商業經貿型和美術設計型三種辦學模式,每年有數以萬計的畢業生走向社會。”我們很難查到更新的數據,但就是這個數字,也說明中國廣告專業人才在數量上已經供大於求,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