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歷史經典勵志故事

歷史經典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導語:所有的人都期盼成功,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爲走向成功全力以赴。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歷史經典勵志故事,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歷史經典勵志故事

  歷史經典勵志故事(1)

朱起鳳,浙江海寧人,光緒末年曾在書院任教。一次,朱起鳳批閱學生策論試卷時,發現試卷中有人用了“首施兩端”一詞,他以爲是學生的筆誤,隨即在一旁改作“首鼠兩端”。結果考試結果出來後,“書院大譁”,有人甚至寫信譏諷朱起鳳。原來學生並未寫錯,“首施兩端”是有出處的,例如在《後漢書》裏不但赫然寫着“首施兩端”一詞,而且註明“首施即首鼠也”。

這件事發生以後,朱起鳳深感自己讀書粗略,知識面窄。從此他刻苦攻讀,認真研討,把古籍中所見到的“首施”、“首鼠”這類音義相關的詞,隨加摘抄,分類匯聚。通過苦心琢磨,細緻比較,歷時三十年,易稿十多遍,終於編成了洋洋三百多萬字,在我國語言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辭通》。一些著名的學者,諸如章太炎、劉大白、胡適、錢玄同、林語堂等紛紛爲此書作序,大加推薦。

朱起鳳不文過飾非,對旁人甚至自己學生的批評,能正確對待,變壓力爲動力。這樣的教學態度和治學精神,值得學習。

沈從文第一次從軍解甲後,爲了生計不得不離開鳳凰城,來到芷江謀求出路。當然,沈家龐大的親屬圈不會讓這位昔日的少爺窮途末路的,他的由縣長任上下來的五舅很快又幹上了警察所的所長,16歲的沈從文已經在裏鍛鍊得有點兒“混得開”了,自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被舅舅招到身邊工作。一個外鄉來的毛頭小子,竟然在警察所裏幹得風生水起。後來警察所兼管稅務後,沈從文負責收“屠宰稅”。想想,一個嘴角還沒長鬚的小子,每天端着賬本,在芷江城裏走動,多威風。那些屠戶們個個見了敬三分。因爲沈家當日的影響力,在湘西地界上,沈從文要混口飯吃,並且吃好,顯然不是問題。再到後來,城裏多個顯赫人家相繼看中了他,要把他攏爲快婿,甚至要他隨意挑選,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偏偏這個時候,沈家少爺的青春期到了,他不想那樣幹。原因是,他已經迷上了一個女孩子。但是,這注定了是一場騙局——因爲一個姓馬的私生子的“牽線”,理由是“我姐姐想約你去家裏玩”,沈從文去了,並且上了心。也許就是“愛情”的萌動,他勇敢地拒絕了各路賢達的提親,他心裏只有那個姐姐。可是,他自己也糊塗了,那個姓馬的小子開始親近他,並且老向他借錢,最後,把沈從文身上保管的母親賣地的錢弄丟了一千多元。實際上,那是沈從文的青春期反應而已,他被姓馬的小子以“姐姐”的名義騙了,“姐姐”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事情的真相是——因爲情迷心竅,沈從文落進了那個小馬的圈套。如果僅此而已,那也是一個笑話而已,偏偏沈從文當真了,他覺得無臉見人,那一千元錢對敗落的沈家來說,是筆大數目了,沈從文覺得對不起母親,所以他悄悄地離開了芷江,開始了下一步的漂流。

因爲沈從文是個大人物,所以這麼個青春期的小事件也變得非同尋常。事實上,這一走,就走出了一個百年難遇的沈從文來了。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齊白石老人享譽畫壇起,市面上冒其名的畫品越來越多。一些購畫者不時拿着他的畫上門求其鑑別或加寫題記。後來他乾脆聲明“予之畫從借山館鐵柵門所出者無僞作”。其夫人胡寶珠也會作畫,爲了避“夫人捉刀”之嫌,他忍痛割愛讓胡寶珠不再作畫。

胡寶珠18歲嫁到齊家,齊白石作畫時她便站在旁邊理紙磨墨,耳濡目染受到藝術的薰陶,也不時習作。她天資聰穎,畫藝日增。一次,齊白石看到畫桌上一幅《羣鵝圖》,竟以爲是自己所作,揮筆署款“三存印富翁齊璜作於故都”,並連鈐三印。過了一天再仔細品味才發覺是夫人的臨摹之作,於是題跋更正:“此小幅乃寶姬所臨”。後來,寶珠又作了一幅《羣蝦圖》,拿與丈夫品評。白石老人欣賞之餘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者夫人有此成就,構圖着色無不酷似自己的親筆;憂者恐人散佈流言蜚語說齊白石作畫有夫人代筆,連借山館出來的畫也不可靠了。

寶珠作畫原爲消遣,她知道丈夫的心事後,從此擱下了畫筆。

三國時,呂岱位高權重,名聲顯赫。他的朋友徐厚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評他的缺點。呂岱不僅沒有責怪徐厚,反而更加尊重、親近徐厚。

我們不得不欽佩呂岱不畏別人批評的態度,如小草般虛心接受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一代名將。

梅蘭芳在演出京劇《殺惜》時,突然聽到有位老人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還望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老人說:“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爲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我們不得不欽佩梅蘭芳的謙恭,就是這種如小草般可視平凡人爲師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一代京劇大師。生活中,我們都想如大樹般活着,早已忘卻了小草的存在。可事實上,擁有穿山裂石之力的,往往都是這些謙遜的小草。

  歷史經典勵志故事(2)

古人愛功名,但鏡花水月,大多不易得,那就走勵志路線吧。不管是高富帥,還是屑絲,鐮刀在青石蹭蹭,弄出點動靜,就算青史留名了。成則固喜,敗也認命,平凡人生,就此多出幾分奇崛。

王融投胎有術,是東晉名相王導的七世孫。雖是鐘鳴鼎食之家,奈何到父親這一代,已是日薄西山。不過,憑自己的才學、膽略,王融有信心,能讓王家東山再起。爲此,他不怕世俗白眼,高調勵志:“三十內望爲公輔。”

這藍圖太闊大,使他自己再無退路。他雖不是草根,但祖宗留下的人脈早已消耗殆盡。要想上位,只能憑運氣毛遂自薦。所幸他文章好、口才好,齊武帝一高興,任他爲祕書丞。官雖不大,卻可以宦海揚帆了。

只是,要想博得領導的進一步認可,必須頭腦活絡,整點業績才行。這個對王融倒不成問題。

齊武帝想收復北方失地,讓人畫《漢武北伐圖》,以察衆意。王融心領神會,提筆上疏,論證北伐的正義性、迫切性、可行性,順便推銷自己:偶是集軍事、農桑、法學、儒學於一身的複合型人才啊!

齊武帝遊園,衆臣隨侍,王融當然也在其中。齊武帝興起,正欲臨風抒懷,王融早把應制詩《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呈了上去。清詞麗句既撓且拍,恰到好處,吸盡了眼球,出盡了風頭。

北魏使臣來訪,由於涉及天朝威儀,連大詩人謝眺都不敢接招。此時,王融的口才派上了用場。他不卑不亢,一番外交辭令嫺熟自如:對方恭維他和齊武帝,他淡然置之;對方要以駑馬充良馬交易,還振振有辭,他一一駁之,進退有據,落落大方,爲齊武帝贏足了外交面子。

王融的業績雖直線上升,但由於年輕,起步又低,官銜進步不快。一開始是祕書丞,後來轉到司法機關,再後來任中書郎。如此按部就班地升遷,要在30歲之前做公輔。恐怕他要等得花兒也謝了。他憂形於色,或撫幾長嘆,或借題發揮,慨嘆歲月蹉跎,功名難就。

坐火箭的機會終於來了。北魏入侵,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奉詔招募人才。蕭子良有經緯之才,並體恤百姓,有明君之風{又是個文青,開創竟陵派,將王融、謝眺等一千才子納入彀中,端的是個好領導。

其時形勢微妙:齊武帝病懨懨,太子早逝,太孫耽於遊樂,玩世不恭;宗室在一旁磨刀霍霍,覬覦皇位。風雨如晦之際,蕭子良無疑是中流砥柱。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何況蕭子良有明君的範兒,又對自己不薄。思忖一番,王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蕭子良:跟着他幹,才能實現自己的勵志人生。於是,王融走進蕭子良的軍營,爲其草擬綱領,爲其選募英才,爲其肝腦塗地,以報知遇之恩於萬一。

一旦有了,有了綱領,有了領導權和決策權,沒有一點想法是不可能的。這想法蕭子良當然有,文治武功,他都不弱。但他太優柔寡斷,反倒是王融等不及了:自己已近而立之年,照這樣的進度,自己的勵志人生就成了空談,別說三十內爲公輔,不爲魚肉就不錯了。

王融加快了步伐,爲主子盡職盡責,爲自己盡心盡力。到了最後,蕭子良頻頻缺席,政變簡直成了王融一個人的獨舞。

武帝病危,王融草擬詔書,派蕭子良守衛宮門,抵擋東宮太孫的衛兵,意圖矯詔立蕭子良爲帝。誰知蕭子良的堂叔見宮門緊閉,連自己這個託孤重臣都進不去,知道有人要政變,大喝一聲“皇帝詔見我”,強行闖入宮中,擁立皇太孫爲帝,同時命令手下“扶出子良”,命其爲輔政大臣。於是,王融的命運塵埃落定。

王融在獄中,還巴巴地指望蕭子良能罩着他,撈他一把。但蕭子良此時自身難保,急於漂白自己尚且不暇,焉能顧得上他。

蕭子良臨陣怯場,是缺乏膽略,更是缺乏準備。其實,從陰謀廢立的整個過程來看,王融纔是真正的主演,從策劃、統籌、實施……除了結果,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蕭子良只是應應景,跑跑龍套客串一下而已。

王融死時,年僅26歲。臨死前方頓悟:是蕭子良誤了他。

其實,聰明如他,怎會不知道,不是誰誤了他,斷送他生命的,恰恰是他引以爲豪的勵志人生。但他是堂堂男兒,怎能出爾反爾?於是,蕭子良就成了他的藉口和遮羞布。

勵志至死,是王融的悲劇,卻是一個時代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