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魯迅的勵志故事

魯迅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1

魯迅勵志人物故事1:魯迅理髮

魯迅的勵志故事

有一天,魯迅穿着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髮院去理髮。理髮師見他穿着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髒,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髮。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裏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髮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髮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髮了。理髮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髮,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爲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髮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爲什麼。魯迅笑着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髮,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理髮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魯迅勵志人物故事2:魯迅爭分奪秒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學家。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祕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着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爲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爲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魯迅勵志人物故事3:魯迅對對聯

少年時代的魯迅在上私塾時,先生就教他們作對。一次,塾師壽鏡吾老先生出了上聯“獨角獸”,讓學生們對下聯。立時塾房活躍起夾了,有的孩子對出“九頭鳥”,有的孩子對出“三腳蟾”,有的孩子對出“百足蟹”等等,惟獨周樟壽(魯迅原名)一語不發,等課堂上平靜下來後,他站起對出“比目魚”。

課堂立時悄然,沒有再應對的了。壽老先生在評論了前者之後,最後稱讚周樟壽對得最好。因爲“獨非數字卻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數字,卻相當於“二”。兩者雖俱無數字卻都有數的含義,真是恰到好處。經老師的點撥,同伴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魯迅雖小卻語驚四座。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2

進步青年創辦《南中國》文學社,希望魯迅給他們的創刊號撰稿。魯迅說:“文章還是你們先寫好,我以後再寫,免得人說魯迅來到廣州就找青年來爲自己捧場了。”魯迅還風趣而又嚴肅地說:“要刊物銷路好也很容易,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是銷路好的。”

1934年,《人世間》雜誌開闢了“作家訪問記”的專欄,該雜誌的.編輯寫信給魯迅,要求應允前去採訪,並以書房爲背景拍一張照片,再拍一張魯迅與許廣平、周海嬰的合影照。魯迅寫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絕:“作家之名頗美,昔不自重,曾以爲不妨濫竽其例。近來悄悄醒悟,已羞言之。頭腦裏並無思想,寓中亦無書齋,‘夫人及公子’更與文壇無涉,雅命三種皆不敢承。倘先生他日另作‘僞作家小傳’時,當羅列圖書,擺起架子,掃地歡迎也。”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3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

一天,在上課時,教室裏放映的片子裏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到刀日本士兵砍頭示衆,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

“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

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裏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

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羣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

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爲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吶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記的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4

魯迅生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城內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魯迅原名周樹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裏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裏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裏。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裏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裏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爲自己作任何辯解,低着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裏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裏,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裏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牀,料理好家裏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裏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每當他氣喘吁吁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裏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爲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難魯迅留下深贏得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着“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着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十七歲時從三味書屋畢業,十八歲那年考入免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後來又公費到日本留學,學習西醫。1906年魯迅又放棄了醫學,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教過課,成爲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魯迅是中國文壇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魯迅全集》,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廣泛地在世界上傳播。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5

今天我來試着以一種私人的方式,談論魯迅先生。

第一,我喜歡看他的照片,他的樣子,我以爲魯迅先生長得真好看。

老先生的這張臉非常不買賬,又非常無所謂;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臉的清苦、剛直、坦然,骨子裏卻透着風流與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麼表情,就那麼對着鏡頭,意思是說:怎麼樣!我就是這樣!

法國人擺得出司湯達、巴爾扎克的好樣子;英國人擺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樣子;德國人擺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樣子;俄國人擺得出托爾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樣子;20世紀的印度還有個泰戈爾,也是好樣子———現代中國呢,大家想想看,除了魯迅先生,哪一張臉擺出去,要比他更有分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徵性,更有歷史性?

而且魯迅先生非得那麼矮小,那麼瘦弱,穿件長衫,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站在那裏。他要是長得跟蕭伯納一般高大,像巴爾扎克那麼壯碩,便是致命的錯誤。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樣的長鬍子,或者像沈鈞儒那樣光腦袋,古風倒是有古風,畢竟還是不像他。他長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中國”,又其實非常摩登……

在最高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我喜歡魯迅的第二個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學論,就人物論,他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

70年來,崇拜魯迅的人說他是位鬥士、勇士、先驅、導師、革命家,說他是憤怒激烈、疾惡如仇、“沒有半點媚骨”的人;厭惡魯迅的人,則說他是心胸狹窄、不知寬容、睚眥必報、有失溫柔敦厚的人。總之,綜合正反兩面的印象與評價,都肯定魯迅是個很兇、很嚴厲、不通人情的人。

現在我這樣子單挑個所謂“好玩”的說法來說魯迅,大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我不過是在衆人的話語縫隙中,撿我自己的心得,描一幅我以爲“好玩”的魯迅圖像。

隨便舉個微不足道的例子吧。在《看蕭和“看蕭的人們”》中,記錄內山完造那邊通知魯迅說,蕭伯納到了上海了,正在孫夫人即宋慶齡家裏吃飯,問他願不願意去見見。魯迅於是寫道:有這樣的要我去見一見,那就見一見罷。

什麼意思呢———魯迅知道蕭是大人物,魯迅知道自己也是大人物。不去見,或趕緊去見;看得很重,或存心看輕,都沒必要,都不恰當、不大方。其實魯迅是想要見見的,又其實“特意搜尋着要去見一見的意思,倒也沒有”。現在人家來了,邀請也來了,那麼:有這樣的要我去見一見,那就見一見罷。

這意思很深,也很淺,很率性,也很得體,他當時那麼想了一想,事後這麼寫了一筆,很輕,很隨便,用了點心思,又看不出怎樣用心思,然而有這麼一筆在———後來便寫他去了,居然坐在那裏看蕭和衆人吃飯,看蕭怎樣不熟練地使筷子夾菜———這就是我所謂的好玩,很不起眼的兩句話,年輕時讀到,不注意,中年後讀到,我心裏笑起來。

在回憶老先生的文字中,似乎女性比較地能夠把握老先生“好玩”的一面。近年的`出版物,密集呈現了相對真實的魯迅,看下來,魯迅簡直隨時隨地對身邊人、身邊事在那裏開玩笑。那年他送書給剛結婚的川島,就在封面上題詞道:我親愛的一撮毛哥哥呀,請你從愛人的懷抱中匯出一隻手來,接受這枯燥乏味的《中國文學史略》。那種親暱、仁厚、淘氣與得意!一個智力與感受力過剩的人,大概纔會這樣隨時隨地講“戲話”。

我所謂的“好玩”是一種活潑而罕見的人格,我不知道用什麼詞語定義它,它的效果,絕不只是滑稽、好笑、可喜,它的內在的力量遠遠大於我們的想象。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6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一生,不知疲倦地工作和學習,從來不浪費時間。

許廣平在《魯迅先生的日常生活》中寫道:“因爲工作繁忙和來客的'不限制,魯迅生活是起居無時的。大概在北京時平均每天到夜裏十到十二時始客散之後,稍稍休息,看看書,二時左右才入睡。他的睡眠常常只有兩三個小時,衣裳不脫,甚至蓋被不用。就這樣,像士兵伏在戰壕休息一下一樣,翻個身醒了,抽一支菸,起來泡杯清茶,又開始寫作了。野草,大部分是在這個時候產生出來的。”

藝術大師李可染說過一句話:“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確實沒有時間去做壞事。”1954年,李可染和張仃、羅銘想去江南寫生,他在一家雜誌社預支了一百元稿費。他一邊走一邊畫,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李可染的腳有些畸形,穿的鞋子需要妻子特殊加工。對於他來說,行走是一件痛苦的事,可他硬是穿着這樣的鞋走了幾個月,鞋子磨破了幾雙。幾個月之後回家,人已形同乞丐,而三個人幾個月一百元錢竟然沒有花完。他們把所有時間都用在行走和畫畫上,沒有時間花錢。

成功需要成本,而時間就是最好的成本。魯迅和李可染對時間的運用,已經達到了爭分奪秒的地步。正因爲如此,他們才能做更多的事,獲得更大的成功。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怨時間不夠用,其實並非如此。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想要擠總會有的。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7

“他僅僅從《吶喊》中選取了自己最滿意的5篇小說,作者自己並沒有把這兩篇‘聽將令’的代表作《藥》和《明天》選進去,這大概證明了他所說的‘聽將令’是一種自謙和託詞,也能夠看出對這兩篇作品不甚滿意。如果沒有《魯迅自選集》的出版,我們就很難明白來自作者的這一心靈深處的信息。其次,關於從彷徨選取的5篇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那裏面刪去了《兄弟》、《孤獨者》和《祝福》很值得研究,起碼說明此時的魯迅已經從兄弟失和的陰影中脫出,在心緒上也和彷徨時代完全不一樣了。當然從《故事新編》中只選取了兩篇就是《奔月》和《鑄劍》,這是最貼合魯迅精神的作品,至於爲何刪去了《補天》——就很值得對1933年的魯迅進行具體分析了。”

《魯迅自選集》是魯迅應天馬書店之請編選的,以魯迅對“選本”問題的敏感,他在這次的“自選動作”中參進一些特殊用意,也是能夠想象的,但張鐵榮先生這一段話也過於坐實、過猶不及了。

《魯迅自選集》沒選雜文,他還說,“夠得上勉強稱爲創作的,在我,至今就僅有這五種”。其實,那裏的“創作”一詞,是魯迅故意借用別人的概念,並非他自己的想法,因爲在他看來,雜文也是或者更是一種“創作”。如果我們偏信了他的話,是否就能夠認爲,魯迅在《自選集》裏不選雜文,就是對雜文“不甚滿意”,要“刪去”了呢?

魯迅一生爲什麼僅有一個《自選集》?

魯迅有文字上的一種“潔癖”,這不僅僅是說他在創作的時候字斟句酌,決不含糊,馬虎,還包括原文於報刊上發表之後,在收入集子裏時,又趁機大加修改。但我們千萬別誤會,以爲魯迅的修改,是修改自己的觀點。決不是的。他的修改,差不多——我沒有詳細通盤的研究——只限於具體的並且極細微的字句。不明白這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是心理上的問題的表現,專門研究作家的變態或病態心理的學者們,應當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以前讀孫玉石先生的《〈野草〉研究》的附錄,介紹魯迅怎樣在修改《野草》時細心修改那些在我看來似乎並無必要修改的小地方,就已經很納罕了。這次再看魯迅著作校勘專家劉運峯先生校注的《魯迅自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xx年新版),僅僅對照“序言”,就有極大的震動。一篇標點符號在內不到一千五百字的短文,魯迅之後將它收入《南腔北調集》,竟然修改了四十處之多,並且全是細小的字句方面的修改。文章最終的“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魯迅於上海寓樓”,也要改成“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魯迅於上海寓居記”!

魯迅的小說並沒有如高中課本中學的《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來的深奧。大約他出生在那個環境中,生長在那個時代吧,基本上所描述的都是窮困的`中下層人民的生活,也包括自己在內。他的《吶喊》,所寫的都是身邊的小事,就如一篇《一件小事》一樣,生活中能夠說隨處可見,但他卻能以此小事催他自醒,增長他的勇氣和期望。這樣的文章不僅僅是翻閱,更給我啓示。

《狂人日記》,我不能給它下個定義,在一開始讀它時,我甚至摸不着頭腦,我不清楚自己這是在看一篇什麼樣的文章,有點害怕,有點疑惑,那嚇人的語句,吃人的歷史,彷彿就發生在身邊使我不禁聯想自己所生活的生活,是該怎樣樣?也許他的“吃人”也可理解爲當今社會中金錢爲上,以利爲友的沒有親情友情可言的只顧自身,榨人不眨眼的冷酷的競爭吧,沒有錢就不能生活,就只能乞求,去要飯,這不是跟吃人一樣嗎?但生活中,我也是相信有那麼些溫暖可言的,畢竟每一天的太陽是溫暖的,在人類越來越禮貌之際又怎樣能夠發生人吃人的這種野蠻行爲呢。很欣賞阿q的那種心滿意足的自認爲得勝的心態,稱之爲妙法不爲過。但被人打了之後還有愉快心境,還能和別人調笑一通,回到土穀祠倒頭就睡着了,這就是阿q精神嗎?有點愚甚至有點蠢,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調節心理的好辦法,凡事換個角度想或許會有收穫吧。

一本書看完,總有些個味道,這種味道又似乎僅有心裏明白。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8

 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三個故事:

一、他曾製作一張書籤,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裏。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籤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讚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二、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揹着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爲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着“君子自重”4個字。

三、魯迅讀書時,還要幫助家裏做些事,特別是爲父親的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後,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

愛書情節

在魯迅博物館裏陳列着一盒修書工具,那是一些簡單的畫線儀器、幾根鋼針、一團絲線、幾塊砂紙以及兩塊磨書用的石頭。魯迅就是用這些極其平常的東西,使他珍藏着的一萬多冊圖書歷久常新,沒有一冊書裏有污損、破散的情況。

魯迅先生一向樂意把書借給別人看,特別是青年學生,但是歸還時,如果上面有了破邊卷角等損壞的情況,他會不高興的。對於那種不愛護書的借閱者,魯迅寧願把書送給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躪過的原書再轉回來。”魯迅先生時常把一些好書主動寄贈給渴求知識的人,每當把書送出去時,總是非常仔細地包紮好。魯迅先生愛護書籍的故事至今還在廣爲流傳。

金牌換書

魯迅少年時代在南京礦路學堂讀書,學習十分刻苦。在同學中,他年齡最小,而成績卻最爲優秀。礦路學堂當時規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獎三等銀牌一枚;四個三等銀牌換一個二等銀牌,四個二等銀牌換一枚金牌(金質獎章)。經過了三年的學習,同學中只有魯迅一人換到了金牌。當時礦路學堂的總辦比較開明,學生看書報也比較自由。魯迅求知慾十分強烈,除學習功課外,他還廣泛閱讀古代小說、野史、雜書和從西文翻譯過來的新書。由於家境貧困,爲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金牌變賣了,買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書來讀。廣泛的閱讀爲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人做過統計,他在創作中引用過的書,足以開一個規模不小的圖書館。

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爲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魯迅抄書

少年魯迅隨着年齡的增大,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他已經不滿足於看畫書,開始大量閱讀起古典小說和野史筆記本。家藏的`一本《西遊記》,他先是描繡像,接着就看文字。他最愛孫悟空的機智勇敢:闖龍宮,入地府,鬧天宮,除妖魔,滅鬼怪,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簡直把他帶進了一個神奇的境界。這一下讀書的勁頭可來啦!家藏的《聊齋志異》、《三國演義》、《白蛇傳》、《夜談隨錄》等書,他都讀遍了。他覺得還是不滿足,又陸續購讀了《酉陽雜俎》、《輟耕錄》、《池水偶談》、《徐霞客遊記》……就這樣,小魯迅在書的海洋裏盡情地遨遊。

後來,魯迅家窮得“幾乎什麼都沒有了”,再也沒有錢買他心愛的書了。怎麼辦?魯迅想,買不起書,就抄!

但要抄的書實在太多了,魯迅就抄他最需要的書,把寶貴的時間用在刀刃上。他需要一本字典,就借來《康熙字典》,從一部查起,把所有難讀、難記、難寫的生字都抄下來;他愛讀唐詩,就借來一本《唐詩叩彈集》,把書中的百花詩一首一首地抄下來;他更愛植物學著作,先後抄了《釋草小記》、《釋蟲小記》等書。《唐代從書》是他最喜愛的讀的一部書,裏面有唐代植物學家陸羽寫的介紹種茶經驗的《茶經》和介紹農林知識的《耒耜經》、《五木經》,他都借來一一抄錄。

魯迅抄的書,大都是從族叔祖父周玉田先生那裏借來的。這位老人平時從不輕易借書給別人,卻樂意借給魯迅,因爲魯迅很愛護書籍,而且極守信用,按時歸還。周玉田先生還把自己寫的《鏡湖竹枝詞百首》,借給魯迅看。魯迅不僅讀完了這本詩稿,還抄錄了一冊,卷末寫了六個工整的小楷字:“侄孫樟壽謹錄”。

就這樣,魯迅整天抄呀抄,幾乎把所有課餘時間都用在抄書上了,但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怎麼辦呢?魯迅就請兩個弟弟來幫着抄,他們也挺樂意,都爭着來幫哥哥抄書。後來,魯迅的兩個弟弟,一個成了有名的文學家,一個成了有名的生物學家,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其中也有魯迅引導的一份功勞啊!

 擠時間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着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爲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爲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閒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9

有人說魯迅是“一身補丁,一團漆黑,一頭直豎”。補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補丁,漆黑是指他皮膚黑黑,直豎當然是指他的頭髮———魯迅的一頭“衝冠怒發”,無人不曉。

你見過愛因斯坦頭髮順順的照片嗎?似乎沒有。那是因爲他頭髮總是亂蓬蓬。他捨不得花時間梳下頭髮。他對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讓他獲得崇高的榮譽,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極其樸素。應邀訪問比利時,國王派專車以最高禮節迎接,然而接到的是一個頭發亂蓬蓬,步行拎着一箇舊皮箱的老頭。一個對全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卻要求逝後將骨灰撒在不爲人知的地方,不發訃告,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免除所有宗教儀式,免除鮮花和音樂。他的心,是一滴清水,無論外界如何煙靄迷濛,清者自清。如他所說,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着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就像魯迅,對於物質的索求,他是那樣的微薄———穿久了的藍布夾襖破了,要給他換新的,他不肯,補補又穿在身上。雖然夜間熬夜寫作,飯菜也只是一兩樣普通菜蔬。不大吃魚,因爲他認爲魚的細骨太多,吃起來太費時,時間浪費在這上面太可惜了。可是,對於精神方面,他卻是“苛索無度”,幾至“席不暇暖”。常常到凌晨二三時纔可休息,而且常常是衣裳不脫就這樣和衣倒下睡兩三個小時,然後醒來抽根菸喝杯茶,繼續寫作。魯迅的許多小說就是這樣完成的,他認爲寫小說是不能斷的,一斷,人物的氣就會接不上來。他頭髮長了可以不剪,衣服破了可以不換,但他把書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書有點髒了,他會拂起自己的袖子就揩。朋友來了,別的什麼都可以借,就是書不肯借,實在逼得狠了,就乾脆將那本書送給朋友。

唯一的“不正當”愛好是吸菸,但吸的多是用菸葉捲起的廉價煙,偶爾得到一些好煙,也要與朋友一起分享。即便如此,他也嫌菸頭留得過長,有點可惜。後來用上了菸嘴,菸頭短到不能再吸了才丟棄。

魯迅幼年喪父,靠母親和姐姐給人洗衣度日月,所以物質上清苦點,於他已不算什麼折磨,而要讓這樣一位“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人去忍受精神的貧乏與困苦,那是萬萬不可,他說,人生最苦痛的莫過於夢醒了無路可走。所以,他沿着他的夢想一路執著地走了下去———他哪裏是天才,他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上了,就像一幢巨大建築,總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疊而起。

德國哲學家西美爾說,貨幣只是一條通往最終價值的橋樑,而人,永遠無法在橋上棲居。人最終能夠安然棲居的,是自己的心靈。

“囚首垢面談詩書”,這是魯迅的寫照。可是,有詩可作,有書可讀,就算囚首,就算垢面,又如何?

雖然囚首,雖然垢面,但他們的心,仍是清水一滴。像愛因斯坦、魯迅,像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人們。

在愈顯物質化的世界裏,那滴清水中的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令這滴水始終清凜,始終純美,始終滌着後來者的心。

魯迅的勵志故事 篇10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

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

一天,在上課時,教室裏放映的片子裏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到刀日本士兵砍頭示衆,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裏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羣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衆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爲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吶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記的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

魯迅小故事七則

1.理髮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髮店理髮。理髮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着簡樸,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髮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髮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髮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髮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髮,理髮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着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髮。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髮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理髮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髮師聽了大窘。

2.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爲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捲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捲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愛書情結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書髒了就小心翼翼地弄乾淨。他自己還準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後,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4.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一次,魯迅應約爲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爲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覆:“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

5.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爲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6.煙罐驅貓

魯迅晚年來到上海專事寫作,50多歲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靜更深魯迅在寫作,外面的貓不停地叫,屢屢打斷他寫作的思路,魯迅隨即拿起手邊的五十支裝鐵皮的香菸罐,對着可惡的貓一一發射。

7.戲弄特務

有一次,魯迅在上海的街頭蹓躂,身後總跟着一小特務盯梢。當然這對魯迅來說是常有的事。魯迅故意將他當成乞丐,坦然地轉過身去遞過一塊銀元:“買飯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