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有關家庭教育短文分享(精選15篇)

有關家庭教育短文分享(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導語: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是有關家庭教育短文分享,歡迎閱讀。

有關家庭教育短文分享(精選15篇)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1

舒乙在向記者談到他父親老舍時,提到兩件趣事:

老舍先生一生當中,大部分時間用在寫作上,要求環境絕對安靜,字斟句酌間,往往表情非常嚴肅。

但有時,他又充滿童心,非常逗樂。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年末測試,舒乙竟然考了全班第一。他舉着大紅獎狀來到父親面前,美滋滋地說:“父親,快看,俺中了頭名!”老舍放下筆,從書堆裏擡起頭來,笑眯眯地拿着獎狀左看右看,然後哈哈大笑:“兒子,你是好樣的!但是老師悉心教導的恩情可不能忘,咱得給老師送點兒禮啊!可是,送啥好呢?”老舍言罷,想了一會兒,便鑽進廚房。正當舒乙一頭霧水的時候,老舍提着一隻油嫩鮮美的烤肥鴨遞到舒乙手中,說:“兒子,給你老師送去!”,“不,回來!”剛要出門的舒乙,連忙縮回一條腿。只見老舍大筆一揮,“唰唰唰”寫了一張紙條,曰:奉上肥鴨一隻,老舍。舒乙說,直到現在,他的老師還保存着那張條子。

老舍在教育孩子方面,只有兩個字:無爲!他不看重功課,也沒有強迫舒乙學貫中西,子承父業,甚至還希望舒乙長大後當木匠或是拉車。但是,舒乙卻學了理工科,老舍非常高興,竟然還生出些小得意。因爲,當時理工科是建設國家最實用的。那時的人們常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每當理工科同學到舒乙家玩時,老舍總會拿把小椅,像一名小學生,安安靜靜地坐在一旁,聽他們講話。他們說到哪,他的眼神就跟到哪,還在小筆記本上恭敬地寫寫畫畫。後來,老舍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可喜的寂寞》,表達對兒子及他同學的無限崇拜之情。

大學時,舒乙的專業是研究如何從木材裏提煉酒精。學文的老舍就更不懂了,所以他最崇拜兒子舒乙。有朋友到他家來,老舍會像小孩子一樣不失時機地向朋友煸能:“我兒子比我強啊!他懂得怎樣用木頭來造酒,你們說,神不神?”等朋友們要凳子坐的時候,老舍笑呵呵地賣個關子:真不巧,你看我們家的桌椅板凳,全被我兒子劈掉造酒了……

作爲一名文學泰斗,老舍先生沒有架子,知恩圖報,虛心向晚輩學習,連他愛煸能的小缺點,也帶有幾分孩子般的小情趣。

老舍先生的“無教育”勝似“有教育”,如同一片廣袤蔥嫩的原野,一羣小羊仔在自由自在地啃草,至於小羊仔們喜歡啃草根還是摘草葉,選擇三葉草還是婆婆丁,牧羊人不管,那是它們自己的事,只要無毒無害就可以了。結果,舒乙這隻小羊仔,在“放養”的自然環境下,在科技兼文藝方面成長爲萬衆矚目的領頭羊。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2

以前有個人,他養了一隻鷹,後來這鷹逃走了。幾天後,在山上發現了鷹的屍體,主人想不出爲什麼鷹會無緣無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開鷹腹,才恍然大悟。

原來鷹在籠中,養尊處優,竟失卻了獵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餓死了。

孩子是一羣終究要離開籠子的鷹,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

然而,試看今日之中國,哪裏沒有鎖在籠中的“鷹”?他們從沒有經過歷練,他們從來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小心地生活。上學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幫助背書包;生活嘛,有父母幫着洗衣洗被,幫着穿衣服繫鞋帶;甚至去夏令營,也有父母準備好足夠的食物,足夠大的裝髒衣服的袋子……

試想這樣的一羣“鷹”飛出籠子,還要如何生活?他們除了感覺到生活的麻煩與沉重外,還能怎樣,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繫鞋帶。另有報道說,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吃雞蛋,只好哭着握着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

並非用甘蔗澆灌出來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磨礪,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礪中才能形成。馬卡連柯曾一針見血的說“過份的溺愛,孩子而言是一種毀滅。”這並非聳人聽聞。

可曾見過傲立懸崖的孤鬆?在寒風中它的莖爲何巋然不動?那是由於它從巨石中探出身體的時候,已經飽受了苦難的摧殘。

可曾見過蹁躚飛舞的蝴蝶?在陽光下它的雙翅爲何那麼雄健?那是由於破繭而出的時候,它用盡了一生的力氣把體液擠往雙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白玉不毀,孰爲珪璋”。古人雖已遠去,但言猶在耳啊!

有人說:國家的前途與其說握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握在母親手中。家庭教育,關係國家命運。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籠中放飛,讓他們去經歷風雨,讓他們去打造雄健的雙翅。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3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長讓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可有些家長一點活也不讓孩子幹,說是隻要讓孩子管好怎樣學習就行了,讀書纔是最重要的。這一觀點我很不贊同。

孩子讀書到底爲的是啥?還不是爲了將來投身於社會能夠立足罷了。那你沒有能力咋混呢?我們也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社會能力需求。首先,應從社會實踐和勞動中汲取經驗。但也得讀好書,才能更好的掌握。讀書不能讀“傻”書,要將從書本中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所以這些都是互相循環的,相輔相成。從勞動中,體會快樂和樂趣。現在的中國家長就是太過於重視學習和溺愛自己的孩子,而輕視於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溺愛不等於愛。

在現代社會裏,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小孩。這樣父母的愛就都獻給了這個孩子。對這個孩子過分地疼愛。

一次在大街上走,我看到一個小孩在路上摔了一跤,他只是被一塊小石頭拌拉一下,這件事本是一件再也普通不過的事啦,就是小事一樁,小孩子摔一跤有什麼大不了的。可就是這麼一件小事,卻讓我想到了如今的中國家長。當這個小孩子摔跤了以後,他的父母必會百般呵護地說:“我的小寶貝兒,沒事吧,疼吧?”有些家長甚至會帶孩子全面調查一下。這是不是離譜了些,本是一件極普通的事在中國家長的眼裏是都麼重要的一件事呀!這不是愛,是溺愛!這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和缺乏自立心理,最終全面的依賴父母。“挫折孕育着成功”要想孩子成爲一顆小苗,那不經風雨怎能在這多面的社會圈子中,茁壯成長。

我覺得還是讓孩子多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但也要抓住學習。這樣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再會很輕鬆。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長大了才能讓父母少操點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勞動,把所有事情都包下來,那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些缺陷。像這樣慣養他們,長大了只會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物。

我同樣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可我的父母從來就嚴格地要求我,多做一下家務活。我的能力也慢慢地得到了培養。暑假的中午,父母不在家。我也只好自己爲自己做飯,時間長了我也便學會了。甚至還能爲大家露一手瞧瞧。勞動並不難,不知你願否?

在現在激勵鬥爭的社會中,有許多有能力的人,但你是否有本事與勇氣和他們競爭。個人的能力在於培養。在一次次失敗和成功之間積累經驗,這樣你纔會越走越遠。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要你願意不斷磨練自己,就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4

孩子是可愛的,教育孩子,首先要被孩子感動,我想我們的家長肯定被孩子感動過,反正我是經常被孩子感動着。孩子給了我太多的快樂。孩子幼稚,純潔的心靈對我們來說很多時候帶給我們的是心靈的震撼,很多人問我教育孩子有沒有祕訣?我說有啊,四個字“三心二意”, “三心”就是愛心、恆心、耐心,“二意”就是不經意、不介意。

其次,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或者叫欣賞。我看過一個故事,大意是說:一個孩子考試的了59分,他怕回家捱揍,就怯生生的找到老師說,你能不能給我加1分,老師說,加1分可以,但這是我借給你,這次借給你1分,下次考試你要還我10分,孩子答應了。下次這個孩子考試得了71分,老師說你很講信用,這次我再借給你10分,結果下次這個孩子考了81分,以後這個老師繼續借給這個孩子分數,孩子的學習成績繼續提高,最後這個孩子成了一個優秀的學生。作爲家長要抓住一切可能獎勵孩子的機會,激發他的學習興趣。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實踐證明效果不錯。比如週末孩子要我帶他出去玩,只要時間允許,我會馬上答應他,但我也會給他提出條件,今晚先做完作業,再看完幾本書,結果孩子學習的高興,我的目的也達到了。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尊心,關鍵是我們要懂得尊重孩子、欣賞孩子、引導孩子。方正在小學時當過班長,來新元后曾一度爲沒當班幹部耿耿於懷,我就對他說,以你的表現,當個班幹部沒問題,主要是李老師考慮到你小,再說你的成績還要再提高提高。爲了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我有對他說,李老師讓你給她當助理,這個職務比班長還大。前幾天我在學校門口遇到了張老師,說起了孩子數學課存在的問題,正好孩子過來了,我就轉過臉去對孩子說,剛纔張老師說了,你最近進步很大,期末考好了,下學期讓你當數學課代表。誰都免不了做錯事,孩子更是如此,孩子是在糾正自己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犯錯誤,而是父母採取何種態度。

父母的態度恰如一把雙刃劍的兩面,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無法癒合的傷疤,也可以從中崛出生命的新水源,孩子做錯了事。我就對孩子說:你認爲你做的對嗎?孩子一旦認識到錯了,我就接着對孩子說,人沒有不犯錯誤的,只要認識到自己錯了,就是進步,關鍵是以後儘量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再就是玩是孩子的天性,作爲家長要儘可能給予孩子最大的自主空間,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家家戶戶防盜門、防盜窗,在防盜的同時也把我們的孩子隔開了距離。其實防盜門、防盜窗只是一種形式,關鍵的是如何看待孩子之間的交流。我鼓勵兒子帶同學來我家玩,幾乎每天晚上都有一兩個孩子在我家玩,我住的離公園很近,到了週末,家裏能有5、6個孩子,我的朋友都說我們家是兒童樂園。

我陪他們玩玩具、玩電腦、看書,帶他們去公園。給他們做飯吃、陪他們去麥當勞,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真正體會到了帶孩子的樂趣。孩子在一起玩時發生矛盾是經常的,我一般不干預,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有一次看到我的孩子太不象話了,我就對他說:我很尊重你的朋友,如果你不尊重你的朋友了,我就乾脆把他們攆走,讓你從此沒有了朋友。再以後他就知道尊重同學了。第三,教育孩子的最大成功是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他對自己的認識。我們在座的可能都有體會:孩子只有自己想學習,他的學習才能見到效果;若他自己不想學習,你怎樣逼他也沒用,做家長的就要想辦法把孩子學習的內動力調動起來,讓孩子堅信自己不笨,自己不比別人差,他學習纔會有勁頭。孩子還小,今後的路還很長,學習差了今後可以努力,一旦孩子失去了自信,也許就失去了整個人生,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據我觀察,我們身邊的好多家長在看似關愛孩子的同時,不自覺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抹殺了孩子的自信。比如說有的家長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晚上陪孩子做作業,遇到孩子不會的問題剛開始還耐心地給孩子講解,等到講了兩遍三遍孩子還不會時,就開始指着孩子的額頭說,你真笨,你真笨,再沒有比你笨的了。我說這種做法最不可取,孩子還小,他可能因爲害怕你,不敢反駁你,等到孩子大點了,他就會說,我就是笨,你怎麼了!真到了這個地步,你也就沒有招了。我在輔導孩子時,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結果是我還沒失去耐心,孩子就着急了。這時我就會安慰孩子,我會說這道題確實很難,我和你這麼大時也不會,聽了我的話,孩子開始有了自信,然後我再仔細的講給他。還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的考試成績,馬上就問考了多少,你看人家,你就是不行。我對孩子,從來就是以表揚爲主,方正來這裏第一次測驗39名,我知道後第一句話就是:你考的很好,第一次你考這個成績已經不錯了,以你的成績再加上你的年齡優勢,你已經是第一了!下次一定考的更好,接下來的幾次測驗不斷上升,期中考試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但是,說出來你們可能不相信,我經常開玩笑喊孩子“傻瓜”,原因很簡單,我已經給孩子建立了絕對自信。孩子經常反駁我:我是傻瓜你就是傻瓜的爸爸大傻瓜。

最近我讀了陽光家庭親子書系《最傷孩子心的10句話》一書,把這10句話送給大家共勉。“笨蛋,沒用的東西”,“一看你就沒多大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我說不行就不行”,“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你又做錯了,真笨”,“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什麼什麼”。

最後我想對父母們說,作爲父母不應該不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分數上,而應該放在教育孩子怎樣做人上,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的人千千萬萬,出類撥粹的人只是少數,如果我們的孩子能成爲其中的一個,我們會很高興,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能成爲其中的一個,也不應該難過,因爲我想,以現在這樣的教育方法,教出一個有道德感、能約束自己、有相當的興趣、又能在喜歡的領地裏自由自在的人,應該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5

最近有媽媽說,自己從小就教孩子要忍讓,結果現在5歲多了,卻經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有的甚至比他還小,他都不知道還手。問我該怎麼辦。

明顯感覺到這位家長是把孩子當成汽車來開了,以前總是靠右邊開,現在發現不妙了,又想靠左邊開。可是,總想着控制孩子是不對的,只有把方向盤還給孩子,讓他自己操練駕駛技術,才能找到最適合他的方式。下面這位媽媽的做法,表面看來不可思議,其實真的很智慧!

公園裏,一個年輕的媽媽帶着4歲小女兒在公園遊玩,媽媽坐在樹底下看書,小女孩在草地上奔跑,孩子一邊跑一邊咯咯笑着,突然一聲呵斥:“小妞,走開,不要擋住我們的路!”小女孩還未反應過來就被推倒了,3個嬉皮笑臉高出小女孩半個頭的小男孩站在了前面。

小女孩爬起來,看書的媽媽聽到吵鬧聲擡起頭看,但沒有走過去,旁邊的一個大嬸說:“你女兒被欺負了,你不過去幫忙?”

“不用,我相信我的孩子能對付得來!”不理會旁人吃驚的表情,年輕媽媽繼續微笑着看幾個爭吵的小孩子。

小女孩看了看媽媽,見媽媽沒反應,當三個小男孩又想推自己時,小女孩大喝一聲:“你們給我住手!我可以寬容你們剛纔的無禮,但是如果繼續無禮冒犯我,我發誓一定會反擊的!但如果你們肯跟我一起玩,我將我兜裏面的糖都分給你!”沒一會,4個小朋友就開始在玩老鷹捉小雞了,玩得不亦樂乎!

原來,這個媽媽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讓孩子自己嘗試應對各種麻煩,只要沒發現比如孩子拿着刀槍等危險因素,媽媽一般不插手。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都儘量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這是孩子學習社交的必經之路,否則他永遠也學不會,而父母不可能保護他一輩子。

當你的孩子被欺負,請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更不要摻和進去。常見到有不少家庭的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時,總是擔憂孩子吃虧,他們可能會衝到孩子堆裏,阻止暴力遊戲的發生,更有些溺愛孩子的父母,甚至會護犢幫孩子打人,這些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爲什麼父母絕對不能幫孩子打架?

幫孩子打架的那些父母,可以說是心智還未夠成熟。在孩子看來,他們與其他小朋友的衝突很可能只是一場遊戲,但如果父母衝進去幫孩子打架,就演變成了成人的暴力事件,無論對孩子還是成人來說,都是不好的影響。這種父母容易讓孩子養成暴力習慣,靠暴力解決問題。有一個孩子很聰明,但父親很溺愛,每次跟人打架吃虧,父親都幫忙打回去,由於有父親撐腰,這個孩子不害怕打架,相反還經常無事生非,甚至挑逗別人跟他打架。

因爲上次在小學門口,我親眼見到兩個小學生髮生了一點小矛盾,結果其中一個孩子的爺爺“護犢情深”,立刻對另一個孩子惡語相向。另一個孩子的媽媽起初並沒有說什麼,但後來看那位爺爺越來越過分,也HOLD不住,加入了“戰鬥”。弄得兩個小孩都戰戰兢兢!

那麼,當孩子被欺負時,爸媽的正確做法是什麼?

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首先的做法是不理會,讓孩子自己解決。因爲這是孩子在學習如何跟人交往,當他們跟小夥伴發生衝突,更是他們學習如何應對困境的絕好時機,但是你的阻止或幫忙,肯能會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順其自然。簡單的跟孩子說“你不能打”和“你必須打回去”,都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被欺負後向父母尋求幫助時,比較正確的辦法,是父母鼓勵孩子阻止暴力的發生。“你不能打”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懦弱,“你必須打回去”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暴力。如果孩子通過想辦法,將暴力阻止在醞釀階段,孩子不僅沒被欺負,相反孩子通過解決衝突還能找到自信,最重要的好處是,孩子知道了解決衝突可以通過小腦袋。

如果孩子不夠聰明,或者對方太暴力,那麼媽媽就要讓孩子自己變得強大了,比如讓孩子學習武術或者跆拳道,讓孩子有自信去阻止暴力的發生,或者給對方造成威懾作用。

總之,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自己也不是總被欺負的膿包,爸媽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並嘗試讓孩子慢慢學會面對人生中的一切,靜候孩子一步步成長。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6

家庭維護。孩子最理想的課業就是學習和激情不上進,唉,我得哄着學逼着學,有這種情況的我們求醫他們老師在線下,我一共做過是831場的講座啊,在很多高校都做過,那麼你會發現很多中年的家長啊跟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他們老師,我覺得現在我又不用養生了,我說怎麼了呢,他說我只要不輔導我們家孩子寫作業,我覺得我就是最大的養生,因爲寫作業啊簡直就是我健康的頭號殺手,唉,我真的得當心我的心臟啊對不對?

所以現在你會發現在我們很多的社會新聞上,經常有這些啼笑皆非的標題,老爸輔導孩子寫作業,現在出現崩潰,儘管自己的兒子叫大哥呀,你咋還不會包括我們的二胎孕媽輔導大兒子寫作業氣到早產。明天半個小時就能寫完家庭作業,愣是拖拖到10:00 11:00。

第3個叫上課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唉,往往是學校裏去開一下門。愛玩手機能玩一會是一會,玩起來也沒有節制,不會自我控制,包括呢,在學習上很粗心,生活中很馬虎,所以很多家長呢也不知道如何該跟孩子溝通,對不對溝通了他也不聽呢,說了他也不聽呢。

只能把孩子送去學校,因爲學校裏是最專業的老師,但是各位家長們大家仔細回憶一下啊,你會發現這個問題兜了一圈,最後回到誰手裏了,最後回到誰手裏啊,是不是又回到家長手裏了,因爲老師會跟你反饋說你們家的孩子呀,估計你們家的孩子呀,很拖拉你們家的孩子呀,上課走神你們家孩子呀。回到了家長羣裏回。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7

教育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將孩子社會化的問題。魯迅曾經批評一些人只會做孩子之父,不會做人之父。按照魯迅的意思,一個孩子呱呱墜地,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是一個人胚;只有這個孩子進入人類社會,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化(接受了人類的語言、情感、生活常識、基本文化等),才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孩子的社會化化得優還是劣,這和孩子的監護者和教育者密切相關。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父母是孩子的起始性長期性的監護者和教育者,是造成孩子社會化優劣的重要因素。有的父母極不善於教育孩子,對孩子的社會化所起的積極作用很少,所以魯迅批評他們只會做孩子之父,不會做人之父。

人的社會化是有層次的。學會在社會中生活與交往所需的基本語言、情感、禮貌、生活常識、文化知識等,這種社會化層次可稱爲“基層次”;在基層次基礎上,還歷練了但任縣鄉領導、經營中小企業、協調小範圍人事關係的較好素質,這種社會化層次可稱爲“中層次”;在基層次和中層次基礎上,還造就了擔任省、部、軍團領導、經營大型企業、戰略性協調大範圍人事關係的基本素質,這種社會化層次可稱爲“高層次”;在高層次的基礎上,更生昇華了能引領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向前進的領袖性智慧、人格、氣質等,這種社會化層次可稱爲“頂層次”。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幫助孩子實現基層次社會化的重要人物是父母。在幫助孩子實現基層社會化這件事上,不一定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比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做的好。因爲基層次社會化的內容是一般社會成員都能具備的,而從父母具備引起孩子具備,需要的不是父母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而是父母具有對孩子的良好的感染力、引導力和細緻的行動。在這裏,成功的關鍵是注重細節、調動感情,即善於從細節上培養孩子的思想認識和行爲習慣,從調動孩子的積極情感上加速孩子的社會化。

請看兩位農家母親與自己的孩子的相處狀態:

母親甲帶着四歲的兒子小敏洗菜、做飯、用餐。整個過程從坐在庭院裏剝豆莢開始。母親說:“小敏,你拿條小凳來給媽媽坐,媽媽的腳蹲痛了。”“噢,我去拿。”“媽媽,給你!”“哦,謝謝小敏,小敏真乖。”“媽媽,我也來剝豆莢!”“好的。”“哇,小敏剝了一個這麼大的豆莢呀!這麼大,裏面有幾顆豆子呀?”“媽媽,有五顆。”“哦,小敏能幹,能數五顆豆子了。”“媽媽,這個豆莢這麼小呢!”“哦,這麼小,裏面有幾顆豆子呀!”“媽媽,二顆。”“噢,大豆莢包着五顆,小豆莢裏包着二顆,五顆多還是二顆多呀?”------菜燒好擺到桌子上,小敏爬到凳子要去舀菜吃,母親說:“小敏,今天你舅舅要到我們家來吃飯的,舅舅是客人,應該等客人來了一起吃,這是禮貌。”“懂禮貌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是嗎媽媽?”“是,小敏真聰明,小敏是世界最聰明的孩子!”

母親乙帶着四歲的女兒小慧洗衣、做飯、用餐。整個過程從站在洗衣池邊洗衣服開始。小慧拿過一隻襪子學着媽媽擦肥皂洗起來,母親歷聲說:“別動!你去玩!”小慧放下襪子呆了一會走開了,用一根棒子去撥大盆子裏的小雞。“別動!揍死你!”母親又嚴厲的.說。小慧放下棒子走到洗衣水流出的水池口去玩水,一會兒就把褲子玩溼了。“你一下犯這樣一下犯那樣!看,褲子全弄溼了!”母親走過來“啪”的一巴掌,脖子上一把抓把小慧拎起來放到空地上。不聲不響的小慧這時“哇——”的一聲賴在地上哭起來,大而單調的哭聲在這個庭院裏孤零零的響了半晌。母親卻感到自在,其中或罵一句:“死哭!”並不怎麼理會他。飯還有燒好,兩碗菜上桌,小慧便爬上凳子一人吃起菜來了。吃得桌子上沾了許多菜湯菜碎,待父帶着客人回家吃飯,桌子上已“半邊席散”。

在這裏,母親甲能在細節上利用許多機會教育孩子,能把孩子的積極情感較好的調動起來。這樣,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健康感情的培養就會比較容易,既孩子的社會化就會化得較優,較快。而母親乙只圖自己幹活自在,把孩子遣在一邊就算沒事了,結果孩子可能因不能參加感興趣的洗襪活動而失去了一個智力發展的機會;因受到母親不恰當的呵訴而情感受到壓仰和扭曲,萌發一定程度的反感、敵視、怪癖心理;因受到吃菜的放縱而增添了對事物與禮貌的違昧。這樣,孩子的社會化就化得劣、化得慢了。中國家庭教育網,孩子從小隨父母生活,父母會有很多機會感染和說孩子。做父子的積極情感,以幫助孩子較快的接受作爲一個“人”所必須的基本語言、基本感情、基本禮貌、基本生活常識和基本文化知識,較好的完成基層次社會化。父母在家裏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要作出有序、有理、有情、有樂的安排,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給予耐心的幫助,讓孩子感到家庭是一個和諧快樂的、能解決許多問題的、既有自由又不可妄爲的小天地。家庭教育所做的工程,是造“人”的奠基工程,這項工程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父母要做好這項工程,必須的並不是自己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而是自己具有如下四項素質:健康善良的人類心理、積極向上的公民生活態度、充滿熱情的愛子之心和強烈的家庭教育觀念(意識到家庭的言言、事事、物物、態態都是對孩子構成教育的)。這四項素質,是一般公民都能達到的。望子成才的父母們,只要好好盤點和充實自己的這四項素質,持之以恆付諸行動地重視家庭教育,在教育中做到“注重細節,調動情感”,那麼,其成功度相信一定不小。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8

《人民日報》曾以“掙脫安逸——‘牛勝虎’的啓示”爲題講述了發生在哈爾濱“東北虎林園”裏的一件離奇事。佔地100萬平方米的“東北虎林園”建立的目的,是要把老虎從籠子裏放出來,逐步變人工餵養爲野外捕食,提高老虎的生存能力,最終將老虎放回大自然。一天,參加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的老總和攝影記者們興致勃勃地來林園攝影。然而,令這些攝影高手失望的是,當一頭小牛犢被送進林園之後,他們沒能拍攝到預想的“羣虎噬牛圖”,一場驚心動魄的牛虎爭鬥,結果以貌似強大的東北虎失敗而告終。兩隻東北虎使盡渾身解數,仍抵不住小牛犢的本能抵抗,最後只得灰溜溜地落荒而逃。細細一想,也在情理之中。雖然林園給了老虎廣闊的活動空間,和一般動物園不一樣,但在餵養方法上卻完全相同,即定時把切好的肉端到老虎面前。既然能飯來張口,不用出力就有美餐填飽肚子,老虎也樂得坐享其成。過慣了安逸舒適的日子,以兇猛著稱的獸中王便變得徒有其表了。而小牛犢則是本能地感到危在旦夕,奮力拼搏。牛虎相鬥,終以牛勝。

前不久有報載:一位成績優秀的北大學生,因爲生活不能自理,除了讀書,吃飯之外什麼都不會的學生,最後退學了。學習成績是孩子優秀的具體表現,但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並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我們家長的共同目的都是希望培養出具備優良心理素質、熱愛學習又能自立自強的孩子。現在在我們的家庭中,孩子多爲獨生子女。有些家長對孩子寵愛有加,百般溺愛,生怕孩子吃苦,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去面對社會和生活呢?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呢?

1、自立,從小抓起

(1)自立,他可以!

父母在相信孩子有自立的能力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明白,他是可以自立的。因爲自身工作時間的原因,我在下午四點半以前往往不能按時去學校接孩子,因此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不得不“狠心”地教會了小孩自己獨自坐公交車回家。記得在小孩一年級下學期的時候,當時第一次讓小孩子自已坐車回家,說實話自己確實有些提心吊膽,一是怕孩子坐車不安全,二是怕孩子坐車錯過了車站,但是自已下午有教學任務,肯定不能按時去接孩子的,只能狠一狠心讓他自己回家。因爲怕小孩錯過車站,我就在孩子的衣服裏放了四塊錢,與他說好了,萬一車子坐過了頭,可以用另外二塊錢坐回來,沒有坐錯的話,那二塊錢就作爲獎勵。那天當我忐忑不安上完課回到辦公室的時候,小孩正興高采烈地在辦公室裏與同事在玩,我不由地對他豎起了大拇指,表揚了兒子的能幹。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孩子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脆弱,孩子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因父母的溺愛剝奪了他們自立的能力。我們應該鼓勵他,相信他,因爲他的能力和潛力是很大的,一定是你沒有想到的。

(2)自立,從自理開始。

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同樣,不能自理,何以自立?所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應該先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自理習慣。

我在培養小孩的自理能力時,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在前一天晚上提醒他自己整理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品。我認爲小學階段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比每次考試100分都更重要,學會整理自已的學習用品和作好第二天的上課準備是培養小孩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我一直都比較注意幫助孩子養成這方面的習慣。在整理時,我僅是起提醒和監督作用,一般不會去代勞,時間長了,孩子自然知道第二天上學前應作哪些準備。二是父母都比較忙的時候學會照顧好自己。許多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其實,有時候,父母沒必要什麼事都去管,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比如,天冷的時候,父母們不要先對孩子說“該穿大衣了”,而要讓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學會加衣服。孩子長大了,遲早將脫離父母的羽翼去獨立生活,因此在小孩成長的道路上早些教會孩子自己照顧自已非常重要,家長應逐步放手讓小孩學會照顧好自己。

2、自立要從小事做起。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對夫婦要他們的孩子收拾起攤在桌上的書本、玩具時,有的孩子藉口:“我馬上……知道了……我現在還不想……我過會兒再收……我太累了……媽,你替我收拾吧”。這時,有的家長就退讓了,殊不知,這一退讓卻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產生下一次反正爸爸媽媽會替我做的依賴思想。所以在給孩子交待任務之後,做家長的一定要剋制替孩子做事的慾望。

3、自立要適當地找“苦”給孩子吃。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難。”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少年時代都是在貧困中度過的。貧賤憂戚的生活,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經千錘百煉,終有所成。少年時代是長身體、長知識,培養高尚品行情操和良好氣質的關鍵時期。貧賤憂戚,固然不是我們故意追求的東西,但它確實可使有志氣的青少年產生強烈的危機感,懂得如何勤奮努力、創造未來;而養尊處優,把享受寄託在他人的勞動之上,就會缺乏危機感,不思進取。建議家長能適當找“苦”給孩子們吃,避免他們染上“富貴病”。而經歷過艱難困苦環境鍛鍊之後,人不僅有堅強的意志、實幹的本領,而且還會產生尊重他人、珍惜時光、愛護財物等優秀品質,其生存能力和競爭意識都會加強,這對於他們適應社會,有所建樹,將會大有裨益。

細細想一想作爲家長真的很辛苦,但孩子的自立自強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長自己必須做個有心人,制定計劃,持之以恆。家長的責任是做足球場上的教練,而不是上場爲孩子踢球,更不是要孩子把球踢進你的球門。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9

家是孩子接受到教育以及各種知識的第一場所。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會是孩子的老師,於是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想要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不只是給他或她報了什麼補習班,上了一個多麼重點的學校,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家庭教育。那麼既然家庭教育那麼重要,那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呢?

首先,如何做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一個非常主要的目的就是做人。舉個比較常聽說的例子就是:即使一個人接受的教育程度非常高,而且頭腦也非常聰明,但是他不爲社會做貢獻,而是專門爲社會搞破壞的,用現在的網絡語言來說,這就是一個非常令人窒息的操作。這種人還真的存在,比如,北大弒母案的犯罪分子。家庭、社會、學校辛辛苦苦培養出來一個大學生,聰明的頭腦不往正道用,反而用來藏匿母親的屍體,以及騙親戚朋友的錢財。所以,即使孩子學習上不太好,也不要太苦惱。只要我們人正直、善良,那也算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了。

如何做人是基本,現在我們來說說家庭教育的更高階。情商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而且情商這個東西不像智商是天生的,這個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所以,家長的待人處事之道就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孩子。舉個例子,像我大學舍友的爸媽是做生意的,生意人一般都比較圓滑,比較會處事,於是她也學到了這個非常好的優點,班裏同學對她印象深刻且好評較多。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10

昨天晚上八點多了,我還在看着劉柳正寫作業時,劉柳的小同學翁蘇瑾來家裏問作業,翁蘇瑾的姥姥說怎麼現在還沒寫完作業呀,她的小孩子每天最遲七點以前就寫完作業了。劉柳的作業可是從來沒有在八點以前完成過。劉柳要是寫生字,每個字至少要20分鐘,(連筆順帶組詞造句)通常二個小時才能完成這一項作業。翁蘇瑾說六個字只要半小時就寫完了。寫作業的時間上的差距讓我一驚。也無怪我們每天大人小孩子都沒有一點時間,都感覺特別累。

第二大差距是孩子的閱讀能力,當時劉柳正在做一張語文報紙,時不時還在翻書找生字,翁蘇瑾說她早就把一張報紙看完了,做完了,然後我就讓她給我讀一下當時劉柳讀的很困難的一道閱讀題,小姑娘拿過來很流利的讀了一遍,很多生字全都認識,以她的流利程度至少劉柳要讀五至十遍。翁蘇瑾姥姥說她的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看書。

第三大差距是孩子的老練程度,翁蘇瑾的老練大膽,語言表達的流暢是我們劉柳所沒有的。劉柳總顯得那麼小,有一種沒長大的樣子。

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是如果能有機會讓我們家長們和與孩子們之間多一點交流,這樣家長們才能充分了解同齡孩子的優缺點,也更利於家長教育孩子,更利於孩子成長進步。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11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僅只體現在孩子的學習情況上,也在道德品質,日常行爲習慣上得到體現。有溫暖的家庭是學生認爲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家庭重要性的表現。四,八年級學生把父母都作爲最崇敬的榜樣,也是以體現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且完善家庭教育。

重視家庭教育,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家庭的重要性,要營造一個有溫暖的家,創造一個溫馨,充滿愛與幸福的環境。

調查顯示“有溫暖的家”排在學生認爲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體現出家的作用,從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寫詩作文時也總是要表達出自己對故鄉,對家的思念之情,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思念,也有杜甫在國破家亡時的一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所以家一直都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我們一直都對這個避風港,這個溫暖的地方充斥着感情。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最先營造一個溫暖的家纔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重視家庭教育還在於父母不斷努力,在家中樹立良好的榜樣,成爲孩子的崇敬對象。

從四年級到八年級,學生心中最崇敬的人都是父母,而第二第三位卻受到改變。父母整日與孩子朝夕相處,最容易影響孩子,所以家長應當給孩子樹立好的積極向上的榜樣,對孩子認識世界,改變三觀起到積極作用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孟母三遷只爲了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由於孩子不斷成長,心智成熟,對崇敬對象也開始有了變化,難免誤入歧途,所以家長要有引導作用,重視家庭教育。

重視家庭教育不能單單隻看分數,也應該重視學生身體,心裏等方面。

學生認爲家長最重視的是成績,說明家庭教育還沒有完善。道德素養,日常行爲也應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道德的人,學習再好也終將受到社會排擠,所以在重視成績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做人,完善家庭教育。

重視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視家庭,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也要不斷上進,樹立好榜樣,全面培養孩子也要關心孩子,不斷提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12

學習、活動總有勝敗、輸贏,怎麼給予孩子評定是一門藝術。因爲孩子本身不具備自我評價能力,大多數是靠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進行自我認識。

當孩子爲“失敗”而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更甚至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

最後,讓我們思考對孩子“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斷標準: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於終身繼續學習的動力和基礎”。如果是,這種教育可以說是成功的;否則就是失敗的。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13

歐洲的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如果出門旅行,習慣於借個孩子一起去,使自己的孩子有個伴兒。他們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齡夥伴的魅力。旅居加拿大的華人張詩銘介紹了她借孩子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她寫道:

因爲工作的原因,我們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我們的鄰居是一戶加拿大居民,他們家裏有兩個孩子,都是男孩。剛來的時候,因爲語言問題,我們很少和那家人交往。

有一天下午,鄰居家的女主人突然按響了我家的門鈴。原來她想讓我把女兒借給她們家一天去旅行。當時我想,女兒又不是物品,怎麼可以借來還去?而且,他們家有兩個半大的男孩子,和我女兒一起去旅行,方便嗎?安全嗎?我沒有答應她。

可是,不一會兒,鄰居家的兩個男孩子送來了一張紙。原來是一個借據,上面寫着借我女兒的時間、保證、攜帶物品、會注意的事項,竟然還有費用——借我女兒一天他們家會付的費用數目,最後是他們母親的簽名。真沒想到,原來把女兒借出去還能賺錢!

晚上,先生和女兒都回來了。在餐桌上,我說了這件事。先生告訴我,()西方人特別喜歡結伴旅行,一些陌生人還在網上徵求旅遊同伴呢。在爺兒倆的一致要求下,我終於答應了把女兒“租”出去。

女兒不在家的一天,我真的覺得時間很難熬。傍晚,聽見鄰居家的汽車在響,我馬上躥了出去。我看見女兒正與兩個男孩告別,看得出她很高興。晚上,女兒興奮地給我們講了許多旅途中的見聞,還直說:“和男孩一起出去玩真有意思!”

從那以後,我已經把女兒“租”出去若干次了,也真的“賺”了一些“出租”費用。我把這些費用都做了女兒的旅費。再後來,我們家也要出去旅行的時候,女兒也向我們要求“租”一個孩子。

每次需要“借”旅伴的時候,我都會想辦法讓女兒自己去“借”。事先我會給對方父母打個電話,然後也像鄰居女主人那樣,讓女兒帶着協議書去對方家裏與對方的父母、孩子商討。通過這種方式,我發現女兒變得開朗多了,也學會了彬彬有禮。結伴旅遊,的確是一種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活動。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14

凌志軍在暢銷書《微軟小子》裏講了個故事,朱麗葉的兒子沃倫秉性聰慧,才14歲,就已完成高中學業,可以上大學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會很自豪地敘述孩子的成功,朱麗葉卻並不想讓兒子現在就上大學,原因是想讓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時光,讓他做他喜歡的事情。她與作者有如下的問答:

“作爲老師,你覺得“成績、興趣、快樂童年、道德”中什麼對學生最重要?”

“興趣永遠是第一。沒有興趣就沒有一切。有了興趣,偉大的成績便隨之而來。”

“那麼,作爲母親,你覺得什麼對孩子最重要?”

“興趣,還是興趣。我希望他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不過,興趣還是第一位。有興趣纔有快樂。”

這位母親的信念與一位前蘇聯的教育家異曲同工。一次,這位教育家給學前班的孩子們上課。他準備了一個“發言球”,一邊從講臺扔出去,一邊說“2+3=”,哪個孩子接到球,哪個孩子就說出答案,孩子們學得很高興。聽課老師有的就不理解,說你這不是多此一舉嗎?直接提問不就可以了嗎?要什麼“發言球”?他回答說,沒有“發言球”,當然也可以提問,但是孩子們卻沒有了發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已成老生常談,卻仍被很多父母熟視無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來越聰明、越學越愛學,那就把激發、呵護、提高孩子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15

在生活中,企業、汽車等每年都要進行年審,主要的目的就是檢查運行的質量如何,不好,就需要馬上整改,否則將受到處罰。既然這樣,我們如此重視的家庭教育爲什麼不可以進行“年審”?

家庭教育進行一次“年審”,這也源於昨晚的一封信件。當孩子興奮地收到好朋友的一封信時,幾乎都跳了起來。可當孩子看完這一封信後,心情憂鬱地把來信給我分享時我還很高興(高興是爲孩子把我當朋友看待,纔會把信給我看!)。當我看完信後,我卻不自覺地流淚了。不爲自己的得失,而是爲一個昔日無憂無慮的孩子,現在變得如此壓抑?如此孤獨?突然我想想自己對待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不是也得進行一次“年審”,正好是對孩子情感教育進行一次總結,也是對孩子教育的全面梳理,用坦誠的方式來迎接新的一天,爲自己的鼓勁助力。當然“年審”的當局不是政府機關,也不是學校班級,而是我們自己。

做父母的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事業,每一年裏,我們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在這希望裏面,處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我們做父母的表現如何?

首先“年審”是不是對孩子理解,我們是不是給自己的孩子足夠的樹立信心,支持鼓勵他。孩子“不聽話”,是要把這視爲正常現象,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如果父母有足夠的理解,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導,少一些不聽話的行爲。

第二“年審”自己是不是和孩子以朋友相處。隨着社會生活的民主化,家庭教育也將日益與時俱進了,平等的親子關係模式模式將日益發展和強化,這是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在歐美國家的家庭裏,親子關係是很平等的。在我們國家較開明的家庭裏,也有越來越多的親子能平等相處。我希望在這一點上,自己一定要提升,改變自己的大父母觀點。

第三“年審”溝通。記得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份調查,100名父母每天與孩子交流的時間,發現大多數人的時間都很短,其中的一父親只有15秒。“功課做完了嗎?”“做完了。”“睡覺吧。”“嗯。”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又似曾相似。同在一個屋檐下,卻聽不到彼此的心聲,於是家庭教育生出許多問題。教育專家說過最好的教育不是批評斥責和強制懲罰(當然這也是教育不可避免的形式)而是讓受教育者在沒有察覺到受教育的情況下受到教育。因此可以說,溝通是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經常進行交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制宜,採取恰當的溝通方式,兩代人就會情連着情,心連着心,家庭教育就會多幾分順利。這點,我感覺與孩子做的很好,我們經常談心或小紙條來交流。

還要“年審”心理換位。在理解、平等、溝通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從孩子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支思考、理解和處理。這樣我們與孩子之間就會有更多的相容。

“年審”自己的家庭教育,絕不是強詞奪理,也不是巴掌,是反省,是懺悔,是審視自己,是防微杜漸,更是自己對家庭教育的一次大檢閱。當你發現家庭教育這艘大船需要修補的時候,你就不會讓它一爛再爛下去。

以後每一年裏,我都要盤點一下自己花費多少時間陪孩子?有沒有自己的私心、面子、夢想,逼迫孩子爬書山遊題海,以“爲你好”爲藉口去剝奪孩子的快樂?在出人頭地與健康快樂之間,如何選擇?

好嗎?學習怎樣?陳海青他們也都好嗎?我很想念你們。

英語現在學的如何?是不是有很大的進步呢?我想應該是不錯吧!

在這裏的日子總是會有緊張感。既然新鮮度已逝去,現在的也就剩下緊張吧?親人們都把我送上書山,讓我獨立生存,把我扔到卷海里讓我以打魚爲活口。但是我如果想反抗,將會被嘲笑,所以我只能一一順從。考上十二中的日子,雖然平淡如水,但會更加緊張萬分,快樂對我來說是什麼?是大人們排斥之外的一種東西,我想要把它找回來,但是不、可、能。

那些什麼所謂的十二中、一中,我的前途,我的未來,只不過是沒有靈魂的空殼,它們有什麼意義?

像朱自清在《匆匆》裏寫的:“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被初陽蒸融了……”我的日子在哪裏?如果它們離開了我,它們會不會孤獨?會不會害怕?會不會冷?會不會餓?我又要如何去尋找呢?

幾顆星星伴隨着月亮,而我一無所有,只有孤獨。所以,我希望有人來陪我,一個動物也足夠了,假設在哪一天,你在我們大院看到了我的貓咪,能不能喂些食物給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