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有關家庭教育短文分享大綱

有關家庭教育短文分享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導語: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是有關家庭教育短文分享,歡迎閱讀。

有關家庭教育短文分享

  篇一:富豪如何調教接班人

在中國社會,父母總覺得讓孩子開口閉口都提到錢,是很市儈的事情。今時今日,我國不少人已有此高瞻遠矚,甚至,不少家長將孩子送到國外。

許多富二代,卻往往因“炫富”而造成其他問題。這跟國人的財商教育,是不是有點關係?

去年,在倫敦掀起了一連串針對我國留學生的偷、搶熱潮,最轟動的一起是七名中國留學生合租的三層房屋被賊人洗劫一空,大量現金被搶了不說,連筆記本電腦、照相機、iPad、iPhone全部拿光。當地的媒體其後追訪了一些中國富二代留學生,發現他們自成一個圈子,吃喝玩樂、買手錶玩名車。

而可憐的是,他們不是不想結交其他圈子的朋友,只是那些清貧的學生都忙於打工賺生活費,沒時間陪他們玩。

除了是“受害人”,中國留學生有時也會飾演“加害人”。同樣在英國,一位中國碩士學生因爲論文差幾分沒及格,從口袋掏出5000英鎊向教授“買分數”,不得逞後還故意從外套裏掉出一把手槍以作威嚇。學校報警處理,結果這位一邊讀書一邊在父親公司工作、年薪高達230萬人民幣的富二代,被判入獄1.5年。“富二代”留學生的諸多問題,不光影響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人,甚至引起了中國人的內訌。近日先後有一起中國女留學生遇襲的案件,一起在法國著名產酒區波爾多,6名中國女生因噪聲問題而被3個暴徒襲擊,其中一人嚴重毀容。人,總有惻隱之心,聽到同胞遇害,理應義憤填膺、譴責兇徒;但是網民對這兩起案件卻有迥異的反響,有人表示對法國極度失望,立誓以後不喝波爾多紅酒,也有人認爲她們反正是“富二代”,死了也活該!

是什麼造成這種撕裂現象?是不是有不少人都受夠了“富二代”、甚至是“富一代”的氣?

天下烏鴉,也不是一樣黑。上文提到的倫敦媒體對中國“富二代”留學生的追訪中,也找到好些低調勤勞、自力更生的“富二代”。例如一位來自深圳的女生,父親是金融和房地產鉅子,她卻一直很低調,畢業後留在當地過上班族的生活。她說她也有不少“富二代”同學,畢業後立即回國繼承父業,立即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她也表示,即使家裏有錢,也不會放棄自己的事業理想。

這要歸功於什麼?就是家庭教育、財商教育。

說到底,近年中國“富二代”留學生在世界各地引起的熱議,不過是家教問題。

什麼是真正的“富二代”呢?且聽聽這個故事:在德國漢堡有一個富有家族,他們已經很多代人無須工作,單靠財富滾存已能過超豪華的生活。在孩子18歲的時候,做爸爸的吩咐他獨自出去旅行最少一個月,給他的旅費卻少得不能想象——結果這兒子40天后回來,家人用最名貴的香檳、美食爲他舉行歡迎派對,慶祝他成爲大人。

這位富家子看着滿室的名酒美食,回想起過去40天吃麪包、喝白開水,晚上叩門借宿,有時只能睡馬槽的日子,這時桌上任何一杯香檳的價格,都足夠他整天的花費了。他把想法告訴父親,父親對他說:“我花的是我的錢,你花的,也是我的錢。”那一刻,他真正長大了,父親已經將人生真正的“財富”傳授給他了。

如果父母不懂得“富”的真義,只懂得在子女臨上飛機到外地留學時把鈔票往他們口袋裏塞,富二代的'負面問題,只會無休無止。

  篇二:老舍先生的“放養”教育

舒乙在向記者談到他父親老舍時,提到兩件趣事:

老舍先生一生當中,大部分時間用在寫作上,要求環境絕對安靜,字斟句酌間,往往表情非常嚴肅。

但有時,他又充滿童心,非常逗樂。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年末測試,舒乙竟然考了全班第一。他舉着大紅獎狀來到父親面前,美滋滋地說:“父親,快看,俺中了頭名!”老舍放下筆,從書堆裏擡起頭來,笑眯眯地拿着獎狀左看右看,然後哈哈大笑:“兒子,你是好樣的!但是老師悉心教導的恩情可不能忘,咱得給老師送點兒禮啊!可是,送啥好呢?”老舍言罷,想了一會兒,便鑽進廚房。正當舒乙一頭霧水的時候,老舍提着一隻油嫩鮮美的烤肥鴨遞到舒乙手中,說:“兒子,給你老師送去!”,“不,回來!”剛要出門的舒乙,連忙縮回一條腿。只見老舍大筆一揮,“唰唰唰”寫了一張紙條,曰:奉上肥鴨一隻,老舍。舒乙說,直到現在,他的老師還保存着那張條子。

老舍在教育孩子方面,只有兩個字:無爲!他不看重功課,也沒有強迫舒乙學貫中西,子承父業,甚至還希望舒乙長大後當木匠或是拉車。但是,舒乙卻學了理工科,老舍非常高興,竟然還生出些小得意。因爲,當時理工科是建設國家最實用的。那時的人們常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每當理工科同學到舒乙家玩時,老舍總會拿把小椅,像一名小學生,安安靜靜地坐在一旁,聽他們講話。他們說到哪,他的眼神就跟到哪,還在小筆記本上恭敬地寫寫畫畫。後來,老舍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可喜的寂寞》,表達對兒子及他同學的無限崇拜之情。

大學時,舒乙的專業是研究如何從木材裏提煉酒精。學文的老舍就更不懂了,所以他最崇拜兒子舒乙。有朋友到他家來,老舍會像小孩子一樣不失時機地向朋友煸能:“我兒子比我強啊!他懂得怎樣用木頭來造酒,你們說,神不神?”等朋友們要凳子坐的時候,老舍笑呵呵地賣個關子:真不巧,你看我們家的桌椅板凳,全被我兒子劈掉造酒了……

作爲一名文學泰斗,老舍先生沒有架子,知恩圖報,虛心向晚輩學習,連他愛煸能的小缺點,也帶有幾分孩子般的小情趣。

老舍先生的“無教育”勝似“有教育”,如同一片廣袤蔥嫩的原野,一羣小羊仔在自由自在地啃草,至於小羊仔們喜歡啃草根還是摘草葉,選擇三葉草還是婆婆丁,牧羊人不管,那是它們自己的事,只要無毒無害就可以了。結果,舒乙這隻小羊仔,在“放養”的自然環境下,在科技兼文藝方面成長爲萬衆矚目的領頭羊。

  篇三:美國父母如何叮囑兒女

由西方記者拍攝的一張中國父母送兒女上大學的照片引起海內外讀者的興趣。它反映的是中國父母陪孩子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報到,晚上父母們在大學體育館內鋪席子住宿的情景。對在中國讀過大學的人來說,這樣的場景不足爲奇。

我在美國大學教書也好幾年了,每年秋季新學年開始,都會看到美國父母們送兒女上學的情景。今年的新生中,國際學生特別多,其中70%的新增國際學生來自中國、印度和韓國。開學前一週,當地最大的超市擠滿了亞洲人,很多是亞洲來的父母帶着上大學的兒女在買東西。見到這麼多父母送兒女來上大學,我突發奇想,何不問問這些父母與孩子分別時都叮囑了些什麼?美國父母和中國父母的叮囑有些什麼不同?首先聲明,這裏的對話並無任何科學性、代表性可言,唯起管中窺豹之效。

我交談的中國父母很有限。歸納起來他們的叮囑都比較一致。首先,要孩子注意與老師和同學相處愉快,搞好關係。第二,叮囑孩子要注意學習,爭取在期末考出好成績。第三,要注意飲食,一日三餐要吃好。

而美國父母的回答則沒有這麼一致。與我交談的第一位美國母親說,她叮囑的是要女兒向她保證每天睡夠8小時。她說,從她上大學時美國就流行一個說法,高中生進了大學會變成“新鮮人15”。也就是說,讀大一後體重會增加15磅(約7公斤)。她希望今年入學的大學生成爲“新鮮人8”,也就是大一學生每天睡足8小時。她說會在自己的博客中呼籲大學生都要做到這一點。“如果他們的睡眠少於7小時,開車出事故的危險程度不亞於喝了幾瓶啤酒後開車上路。”

另外一位美國父親也提到充足睡眠的必要性。他說:“缺乏睡眠,我們的大腦不能很好地工作,很可能把錯誤的東西當成知識,對別人的觀點也可能不假思索地附和。只有一個清醒、得到很好休息的大腦才能學好知識。其實不光是學知識,還有質疑、調查、探索、研究和分析等都需要清醒的頭腦。”

第三對美國父母對我說,他們給孩子的叮囑是,“每天一定要吃早飯”。他們同樣用開車做例子,“如果我的車油箱空了,車就無法開動。不吃早餐,又怎麼去學習呢?”

一位美國父親對我說,他的臨別叮囑是:“認真學習瞭解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

另外一位母親則說:“一定要記住投共和黨的票。”

一位從加州舊金山來的母親說,她很掛念孩子,畢竟這是18年來第一次與孩子分開。她認爲自己與孩子分別帶來的焦慮超過孩子對父母的思念。孩子在新學校新環境會交到很多新朋友,很可能不怎麼想家,而她回家後孩子不在身邊,每天的日常生活肯定會有很大的變化。但她準備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如繪畫、彈鋼琴等。所以她對孩子的叮囑很簡單:“Be good.(好好的)”而她把更多的叮囑留給了自己:“我沒有被拋棄,我得到解放了。爲此,我回家後一定要找朋友好好慶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