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進行挫折教育要注意的問題

進行挫折教育要注意的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當一個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往往會產生沮喪、失意或者緊張的情緒反應,這就是挫折感。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態度,有的人會退縮不前,有的人卻能輕鬆面對、積極克服。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以及在這一方面的經驗積累和心理準備。現在的孩子大多吃不起苦或者受不得一點委屈,遇到一點點小事也會產生過激的心理和行爲反應,就是因爲他們缺乏這方面的鍛鍊。只有從小讓孩子經受一定的挫折鍛鍊,才能使孩子學會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挫折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行爲。作爲教師或者家長在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進行挫折教育要注意的問題

 1、直面現實 細緻引導

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可以說,挫折伴隨着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教師、家長應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境,讓孩子勇敢地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積極去克服困難,這纔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我看到不少這樣的情況:孩子走路摔了跤,家長(特別是婆婆、媽媽)會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還對孩子說:“這個地真不好,讓寶寶摔倒了,我們打死它!”這樣的結果是使孩子把跌跤歸於外因,不敢正確地面對挫折。孩子生病打針時,家長是哄孩子說,打針一點都不疼。事後孩子覺得受了騙,下次就無法面對同樣的現實。正確的方法是幫助他了解產生挫折的原因和應對的策略。比如“走路眼睛要看路,纔不會絆跤”、“打針有一點疼,但打了針,病纔會好。”等等,生活中這樣的教育機會很多的。這裏講一個我的親身體會,由於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孩子看到別人買什麼東西非常想買。每每這時,我便把家中的困難以恰當的方式告訴孩子,甚至將工資開支與孩子一起預算,讓孩子明白道理,逐漸認識生活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爲了不讓孩子傷心,而掩蓋事實,或者不切實際地滿足孩子各種要求,這樣的事我不會做,漸漸地,孩子他能夠正面對待這樣的事,我感覺他比同齡孩子懂事多了。要注意的是,在讓孩子直面現實的同時,一定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現實中的不如意。比如打針以後可以對孩子說:“你真勇敢,打針都忍住不哭,再過兩天,你的病一定會好的。”孩子在交往失敗時可以說:“來,他不和你玩也沒關係,我們可以想個更好的辦法,玩得更開心。”承認應鼓勵孩子積極主動地去努力改善現實,使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2、創設環境 提供機會

現在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應利用自然情境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境和機會,讓孩子得到各個方面的鍛鍊。如孩子會走路了,就要多讓孩子自己走路。平時有意識地拒絕孩子的一些要求,把孩子愛吃的東西分給客人吃;讓孩子去黑暗的房間裏拿東西,故意延遲接孩子的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

有位家長對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她女兒從小動作很慢,做什麼事都磨磨蹭蹭,到了上學的時候,家長要一邊催她吃飯一邊給她整理書包,以保證孩子上學不遲到。有一天,這位家長一氣之下就對孩子說:“今天你再不抓緊一點,上學遲到我們不管。”果然,那天女兒遲到受了批評,經受了從未有過的挫折,但她也從挫折中接受了教訓,從此不敢磨蹭了。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家長就要比我們開放得多了。有一個8歲的孩子參加夏令營活動,媽媽提醒他要帶好必備的東西,但這個孩子只記得帶上自己的玩具就出發了,結果孩子在外面受飢捱餓。而這位媽媽卻說,有了這一次教訓,他下次就不會忘記了。當然家長在提供鍛鍊機會的同時要注意適度適量,不要因難度太大而使孩子喪失信心,要及時引導孩子總結經驗,鼓勵孩子進一步努力。

 3、樹立榜樣 積極暗示

孩子在孩子幼兒期最喜歡模仿,也最容易受暗示。在挫折教育方面,家長的身教勝於言教。有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特別受不得挫折,生怕孩子有個三長兩短。孩子一咳嗽,就急着要送醫院輸液;與同伴發生小摩擦,孩子不以爲然,雙方家長卻吵起來了。比孩子還着急,家長的焦慮情緒和消極的言行不知不覺地影響着孩子,久而久之弄得孩子也很敏感,稍有點小毛病,就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一點都不能忍受;稍微有些不如意,就覺得很委屈,這是家長自身的言行暗示的結果。

要使孩子對挫折有更強的承受力,家長自己要冷靜、客觀、積極地對待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即使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和困難,也不要輕易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消極喪氣的樣子,更不能誇大事實和喪失理智,而要儘量以平和的語氣會告訴孩子,並互相寬慰互相鼓勵,哪怕是孩子摔得頭破血流,家長也要儘可能平靜地對孩子說:“不要擔心,媽媽和你在一起。到醫院包一下就好了。”家長這種冷靜不怕困難的態度和寬慰的語言會給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怎樣坦然地對待挫折,怎樣勇敢地面向未來。

4、適度期望 正確評價 合理引導

適度的期望有利於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孩子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但如果期望過高,就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預計不足或者對困難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從而產生強烈的受挫折感,對自己失去信心。現在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較差,他們害怕失敗,這與家長對孩子的過高期望是有關的。家長一方面望子成龍,盲目地讓孩子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另一方面又對孩子過度保護,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缺乏承受失敗的心理準備和獨立應變的能力,使孩子贏得起輸不起。因此,家長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發展潛力,又要注意從孩子自身特點出發制定適度的目標,使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困難,努力取得成功。

無論孩子做事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給予正確評價,使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錯在哪裏,怎樣改進,使孩子明確是非標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當然,這其中離不開引導的重要作用。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博博小朋友回到家裏,媽媽問他:“博博,畫畫比賽怎樣了?”他用平常極少有的神情說:“哼!有什麼了不起,那麼得意洋洋的樣子!”他表現出少有的憤概,同時還帶有不屑一顧的樣子。媽媽馬上明白了是怎樣回事。其實媽媽也非常希望兒子能入選,然而生活中不可能時時順利,事事成功。從理論上講,成敗、輸贏本身並不最重要,特別是對孩子而言,關鍵是如何對待。媽媽雖然很清楚這個道理,但面對強忍淚水的兒子那傷心樣,她心理還是不好受。她梳理了自己的思緒,輕聲問博博:“畫畫比賽沒選上,你很難過是不是?” 博博點點頭。

當媽媽知道一個班最多隻能選一個時,接着問:“你想不想知道,如果媽媽是你會怎麼做?” 博博搖搖頭,同時用好奇的眼光看着媽媽。媽媽說:“選不上,我也會難過,但我的好朋友選上了,我還是會高興地向他祝賀的。博博,你還記得那次家園了比賽嗎?你知道我們爲什麼能獲得勝利嗎?如果我們把活動改你彈琴,媽媽唱歌,爸爸講故事……”聽到這兒,博博笑了:“媽媽,亂套了,那樣的話肯定要輸的。”

“爲什麼?”媽媽故意問。

“我們必須拿出自己最好的本領和別人比,這樣才能贏。”

“噢——原來是這樣。那你們幼兒園如果隨便叫幾個去和其他幼兒園畫得好的小朋友比賽,能有好成績嗎?”

“肯定不行!” 博博堅決回答,好像意識到了什麼。

這是媽媽又引導博博通過“換位思維”和“類比”這種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思考方法,讓博博去思考問題,漸漸地,博博終於能正確地直面這個“無情打擊”和“殘酷現實”了。

接下來,媽媽幫助兒子從豐富的想象、表情、童趣、佈局、色彩搭配、主次等方面指出了欠缺的地方,好強的兒子馬上動手開始練習去,可喜的是,他第二天還去向對手祝賀了。

就這麼一小事情,我們不難看出,對待任何事情,我們都需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大人是這樣,何況孩子呢?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應該學會如何享受成功的喜悅,更應該懂得怎樣克服失敗的沮喪。現代社會需要人有極強的競爭力,但更希望有良好的心態和高雅的氣度去處世。而不是稍不如意就把滿肚子的嫉妒和委屈裝回家或向別人胡亂發泄。

5、合理運用心理防衛機制

有些挫折的產生無法通過個體主觀的努力來阻擋、迴避。這時候就要教孩子合理運用一些“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以保持健康心理狀態。如孩子因長得黑而受到別人嘲笑,家長可安慰說“皮膚黑更健康,我覺得你很可愛。”當別人的孩子在玩高檔玩具時,可引導孩子說:“那種玩具一點不實用,我們自己來做一樣玩具,玩起來可更開心。”這種“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或者“自己的檸檬最甜”的“合理化”策略,就是一種很有效的心理防衛機制。孩子在客觀上無法達到某一要求而受挫時,可以幫助孩子尋找自我安慰的理由,來減少或者消除挫折引起的緊張不安,使幼兒身心真正愉悅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