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知識梳理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知識梳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6W 次

(一)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知識梳理

1.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國內: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記載在《論語》中,孔子從探討人的本性入手,認爲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以他注重後天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孔子的學說以“仁”爲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忠孝和仁愛。孔子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表現啓發性教學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2)孟子,我國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國教育史上佔着重要地位。後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並稱爲“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論。他把人性歸於天性,把道德歸於人性,又把人性歸於天賦,構成了他的先驗主義的人性論。著有《孟子》一書。

(3)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始創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墨子是躬行實踐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貢獻。一、指出教與學是不可分的統一體。他把教與學比作和與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適息”。二、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則。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自然發展安排教學程序,做到“深其深,淺其淺”,使學生能“淺者求淺”,“深者求深”。

(4)戰國末年,中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學記》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5) 王充,我國古代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著《論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視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他雖然認爲人性有善有惡,但他肯定善惡是可以改變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 丹則赤”,又如“篷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人之善性,可變爲惡,惡可變爲善,由此類也”。

(6)朱熹,我國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重視家庭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其教育主張的一大特點。他認爲只有通過嚴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學子“變化氣質”,他制定了《童蒙須知》、《程蒙學須》和《訓蒙詩》等,作爲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則。

(7)蘇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產婆術聞名。

(8)昆體良著作有《演說術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統的教學方法論著。他認爲教育者應當看到兒童具有無限的潛在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

(9)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代表著《人的教育》。在《人的教育》中,福祿貝爾把“統一”或上帝的精神看做萬物的本質和原因,而教育的實質和任務在於幫助人自由和自覺地表現他的神的本質,認識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統一。他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順應自然進行教育。他以辯證的眼光把人的教育描述爲一個分階段的、連續不斷地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

(10)盧梭的《愛彌兒》,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11)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主要教育著作有《蒙臺梭利方法》,他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爲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

(12)布魯納是結構主義課程論的創始人,代表作有《教育過程》(1959)、《教學論》(1966)》、《教育過程再探》(1971)等。其基本思想是:強調在科學革命和知識激增的條件下,必須按結構主義原理進行課程改革,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基本結構,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體系,強調得到的概念越基本,概念對新問題的適用面就越廣;斷言在結構主義課程前提下,任何學科都能夠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兒童;強調不僅要教出成績良好的學生,而且還要幫助學生獲得智力上的發展,爲此就要拋棄傳統的復現法,代之以有利於開發智力的發現法。

(13)教育學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強調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級授課制。

2.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

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文化、傳遞生產與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途徑。

廣義的教育是指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廣義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形式,學校教育是其典型代表。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

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

教育的構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手段)。

(1)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教的職責、施加教育影響的人。特點:目的性和專業性。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教”的主體,主要體現在:教育者是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傳播者;是科學知識和社會文明的傳播者;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對教育活動的展開起領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發展的指導者;是一個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學習者。

(2)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動承擔學習的的責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響的人。特點:發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動性和主體性。受教育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

(3)教育內容:是基於一定社會的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之上,學校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爲的總和,是教育實踐活動中師生共同認識的對象。

(4)教育手段:是教育者藉以將教育內容作用於教育對象的媒介物,或者說,是教育者藉以實現認識客體的媒介物。教育手段是教育實踐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的社會屬性: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3.教育的起源

關於教育起源的觀點:神話起源說、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勞動起源論。

(1)生物起源論

代表人物: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1831-1902)和英國教育學家沛西能(1870-1944)

評價:教育的生物起源論者把教育的起源歸之於天生的,像動物本能那樣原本具有的生物行爲,把教育過程看作是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這就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否認了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2)心理起源論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孟祿(1869-1947)

評價:教育的心理起源論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論的錯誤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說,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爲一種心理現象,作爲一種學習方式,可視之爲教育的諸種途徑之一。但孟祿把全部教育都歸於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爲,不懂得人之所以成爲人,就是因爲具有意識的本質規定,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爲,因而,他的觀點仍然是錯誤的。

(3)勞動起源論

代表人物:馬克思、恩格斯

基本觀點: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提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工具的製造標誌從猿到人的轉變人及人類社會的誕生;勞動標誌着人類從自然到社會的演變;勞動使人和社會產生了教育的需要,並創造了教育的條件。

教育的勞動起源論是在20世紀40-50年代,前蘇聯教育理論界展開了對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的批判,根據恩格斯關於勞動創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論。這種教育起源論,曾經被當作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教育起源問題的正確結論在社會主義國家廣爲流傳。

4.教育基本形態及其歷史發展脈絡

教育發展的歷史、形態和特徵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徵:第一,教育具有無階級性、公平性;第二,教育和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緊密相連;第三,教育內容簡單;第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單一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徵具有階級性、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徵性

進入奴隸社會後,人類出現了專門的教育形式即學校。

人類最早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國的學校產生於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中國古代教育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如在我國唐朝的官學體系中,設有“六學二館”,即弘文館、崇文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體現了教育的等級性較強。

雅典教育和斯巴達教育是歐洲奴隸社會兩種著名的教育體系。

西歐進入封建社會後,形成了兩種著名的封建教育體系即教會教育和騎士教育。

教會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教士和僧侶,教育的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騎士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封建騎士,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擊劍、打獵、投槍、下棋、吟詩。

(3)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

a.資本主義教育的特徵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於既要培養和選拔資產階級的統治人才,又要給予廣大的勞動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

第二,建立了現代學校制度。

第三,課程結構、內容得到了不斷的調整,尊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不斷出現。

第四,師生關係民主化

第五,獨立形態的教育學產生並得到了極大地發展。

b.社會主義教育的特徵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的公民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人才。

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第三,教育科學的研究有了科學方法論的基? ?

5.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係

a.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人口的數量決定着教育事業的可能規模,人口的增長速度決定着教育發展的應有速度。性別差異對教育差異具有很大影響。人口的年齡結構決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間的結構。人口的社會結構如職業結構,對教育也有重大影響。

b.教育與社會生產力

生產力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制約教育結構的變化、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c.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係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目的。

教育爲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可以促進民主。

d.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文化模式影響到教育的價值選擇;文化模式影響到教育的目標選擇;文化模式影響到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文化模式影響到教育改革的政策。反之,教育對文化的承傳;教育對文化的改造:一是教育對文化的選擇,二是教育對文化的整理,三是教育對文化的創新。

6.教育與人的發展

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對教育的制約

a.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發展的順序:人的發展是一個有順序的、持續不斷的過程。

發展的階段性:人的成長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發展的不平衡性:個體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髮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線的特性。

發展的個別差異性:人的發展的速度、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存在差異。

b.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發展的順序決定了教育活動必須循序漸進地進行。

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應採取不同的內容和方法。

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教育活動要善於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最佳期給予合適的教育。

發展的個別差異決定了教育活動要因材施教。

7.影響人發展的因素

遺傳、環境、教育、主觀能動性對人發展的作用

人的發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身體的發展是指機體的各種組織系統(骨骼、肌肉、心臟、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的發育及其機能的增長,是人的生理方面的發展。心理的發展是指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發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發展,人的生理髮展與心理髮展是緊密相聯的,生理的發展是心理髮展的物質基礎,心理的發展也影響着生理的發展。

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四方面。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聯繫,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於人的發展。

一、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a.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爲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條件。但是,遺傳素質只是人的發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決定人的發展。

b.遺傳素質的發展過程制約着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

遺傳素質有一個發展過程,它表現在人的身體的各種器官的構造及其機能的發展變化上,如青少年身高體重的增加,骨骼構造的變化,心肺和大腦的發育,性的成熟等。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爲一定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可能與限制,制約着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

c.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人的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人的遺傳素質的差異不僅表現在體態、感覺器官方面,也表現在神經活動的類型上。所以,遺傳素質對於人的發展是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的,據此,我們應當高度重視優生優育問題。

d.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

隨着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的作用,人的遺傳素質會逐漸地發生變化。

二、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客觀的條件,對人的發展起着一定的制約。不過人的社會實踐是對人的發展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離開人的實踐,單純地客觀環境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發展和成就。

三、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發展起着主導作用,這是因爲:1.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着人的發展方向。2.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安全、系統和深刻。3.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

學校教育主導作用的實現,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

學校教育是三種教育力量中的主導力量,它應該而且能夠發揮主導作用。因爲:

(1)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它受國家的委託,對新生一代進行培養和教育。它的任務就是教育人和培養人。家庭和社會雖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責任,但不具有這種特徵,因爲它們不是專門的教育機構。

(2)學校對學生實施的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系統教育。從普通教育來說,小學、初中、高中均有統一的培養目標,有明確的培養任務和要求。它所培養的人,要符合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嚴格的規格要求。爲實現這種規格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措施。

(3)學校有經過訓練的專職人員。學校按編制配備的教師,是專職的教育工作人員。他們經過嚴格的師範訓練,有符合教學要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教育科學知識,懂得教育規律。學校對他們還有崗位職責要求,不稱職的教師要被淘汰。所有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相比的。

四、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只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外因,況且環境和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也只是通過學生身心的活動才能起作用。所以說在同樣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每個學生髮展的特點和成就主要取決定於他自身的態度,決定於他在學習、勞動和科研活動中所付出的精力。隨着人的自我意識的提高和社會經驗的豐富,人的主觀能動性將逐漸增強,人能有目的地去發展自身。這表現在對周圍環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選擇的反應,能自覺地作出抉擇,控制自己的行爲,還表現爲自身的發展預定出目標,併爲實現自定的目標,自覺地進行奮鬥,這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人的發展的高度體現,總之,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離開人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爲人的發展現實;從個體發展的各種可能變爲現實這一意義上來說,個體的活動是個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8.“遺傳與環境”中曾出現的錯誤觀點

遺傳決定論:人的發展的一種理論,代表人物是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美國心理學家火兒和奧地利心理學家彪勒。這種理論認爲個體的遺傳素質在其後天的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於兒童的影響只能起延遲或加速這些先天遺傳能力的實現,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它們。這種理論看到了遺傳素質對於人的後天發展的巨大作用,但是卻誇大了這種作用。

環境決定論:人的發展的一種理論,代表人物是法國18世紀的思想家愛爾維修、美國的行爲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和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等。其主要觀點是:人的發展的一切差異都是由後天的環境因素特別是社會因素所決定的,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個性特徵在人的發展中幾乎沒有什麼作用;人是環境的“產物”,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人。這種觀點看到了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卻把這種作用誇大到不適當的程度,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教育萬能論:18世紀法國啓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愛爾維修提出的論點。;歷史可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的《理想國》。愛爾維修對於人的成長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否認先天觀念,認爲人的一切精神活動、人的認識,都來源於感官對外界事物的感覺。他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斷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才智差異也僅僅是教育造成的,即“人受了什麼樣的教育,就成爲什麼樣的人”。他一方面認爲,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改造人必須改造環境;另一方面又認爲,人們的偏見統治着世界,改造環境又必須改造人的偏見,即通過教育改造社會,因而主張教育萬能。愛爾維修的這一教育理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度的進步要求,但陷入“意志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觀。

9.中學生青春期生理變化

a.生理變化的不均衡性

人在一生的生長髮育中,有兩個急劇發展的高峯期。第一個在出生後第一年,身高可增加50%,體重可增加100%;第二個就是青春期。

在青春期骨骼比肌肉長得快,所以常常發現青少年一下子個兒拔高了,身體卻多爲瘦長型。骨骼的迅速增長有時會引起身體的疼痛,肌肉的痙攣和情緒的焦躁不安。他們的四肢比軀幹長得快,身體的遠端比近端長得快。他們的大肌肉羣比小肌肉羣長得快,具有了從事激烈活動的能力,所以他們喜歡動作幅度大的活動。在細小精巧的活動中,卻會顯得笨手笨腳,表現出不耐煩的神態。他們心臟的發育常常跟不上身體的急劇增長,未成熟的血液循環系統暫時還不能很好地爲不斷髮展的有機體服務。就神經系統的發育來說,腦的結構和機能大體上已經完備,但還在迅速發展着,其中神經活動的興奮過程遠超過抑制過程,顯得十分不穩定,所以中學生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直到高中的高年級,這種平衡才漸漸形成。

b.高水平的能量代謝

在青春期,整個機體的能量代謝率比較高。中學生更需要良好的營養、合理的鍛鍊和更多的衛生保健特別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懷。

c.性的發育和成熟

性機能的迅速發育和成熟是中學生生理髮展上的又一突出特點。

男孩和女孩的身體發育情況並不是齊頭並進的。一般來說,女孩進入青春期要比男孩早好幾年,但是人與人是不同的,身體發育也有早也有遲,會出現所謂的早熟現象和晚熟現象。一般正常的青春期身體發育都會給個體帶來心理震盪。

10.義務教育的特點:

a.義務教育的國家強制性(義務性)

義務教育的國家強制性,是義務教育最本質的特徵。它指義務教育依照法律的規定,由國家強制性保證推行和實施。義務教育不僅是受教育者的權利,而且是國家應盡的義務。國家要依法保障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義務教育的國家強制性還表現在任何違反義務教育法律規定,阻礙或破壞義務教育實施的行爲,都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受到強制性處罰或制裁。

b.義務教育的免費性(公益性)

義務教育是國家、社會、家庭和學校必須予以保證的教育。當然,義務教育從免除部分費用到免除全部費用,要從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義務教育的免費性還表現在,對那些貧困學生不僅免收學費,而且《義務教育法》還規定:“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就學。”

c.義務教育的普及性

就是指義務教育要面向所有的適齡兒童

《義務教育法》於1986年7月1日起實施,標誌着中國已經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

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國家制度的教育目的、方針、教育經費控制、教育行政組織系統以及有組織地教學和教育的機構體系。狹義的教育制度即學校教育制度。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學制確立的依據:

a.政治因素:不同的政治體制下往往存在不同的教育行政制度。

b.經濟因素: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決定了這個國家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

c.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類型必然會影響到教育的類型,影響到教育制度。

d.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因素

e.教育制度傳統以及對國外教育制度積極的學習和借鑑等。

11.現代學制發展的主要趨勢:

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注重其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提前入學年齡,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着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高等教育日益大衆化,類型日益多樣化;終身教育日益受到普遍重視。(補充:現代學制主要有三種類型:1.學制英國;2.單軌學制 美國;3.分支型學制 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