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注意的行爲

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注意的行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在於家長。這話聽起來,有身爲老師推卸責任的嫌疑,但從我的經驗來看,絕大部分孩子身上的問題,確實是家長造成的。那麼,家長身上存在的哪些問題,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呢?今天,我們從青春期孩子的角度來例舉10條,請家長參考參考。

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注意的行爲

  01言行不一

一般來說,家長是怎樣的人,孩子也會成爲怎樣的人。家長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做。我們常說,身教勝於言教。

對青少年來說,家長能否言行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做家長的必須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把以前教育孩子那套“照我說的話去做”收起來,青春期的孩子是無法忍受雙重標準的。即便是有些標準必須具有雙重性,比如家長可以隨意使用手機,但孩子不能那麼隨意。這時候,做家長的應該把孩子爲什麼不能隨意使用手機的原因分析給他聽,而不是簡單的告訴他“學校規定的”。

一個學生曾經告訴我,他的家庭有多麼可怕。我聽了十分吃驚:“我去過你家,你的家長我都認識,我不相信你的家庭真如你說的那麼可怕!”他繼續說道:“是啊!那是老師你在的時候,可你不在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

其實這並非個案。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誠實、勇敢、有責任心,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家長本身具備這些品質。有時候,再多的金錢、再大的努力也無法替代家長給孩子樹立的榜樣作用。

  02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

無論對任何年齡階段的人來說,承認過失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作爲家長,更擔心孩子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就會失去所有權威。

我剛開始教書的時候,也常常有這樣的擔心,以至於有時明明自己講錯了一道題,非得找出十個、一百個理由,好脫離犯錯的處境。慢慢地,我通過實際經歷體會到,當我死不承認自己的過失後,學生雖然不會指出來,但從此我跟這個學生之間,就會產生隔閡。我說的話,他往往會當成耳邊風。而當我承認了自己的過失後,他們反而會與我更親近。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你跟某個人交往,他經常口是心非,找錯口掩蓋自己的過失,你還會跟他交往下去嗎?即使還會交往,恐怕也不會交心了吧!

做家長的真的不必把自己當個聖人,有些錯或許不算嚴重,但它會一點點吞筮孩子對你的尊重。有三句話很短,也很難說出口,但有時候必須要說,那就是:“對不起!”“我錯了!”“請原諒我!”

  03不能坦承回答孩子的疑問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曾經有一項很重要的研究,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當青少年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時,他們會去找誰?”這個答案的統計,在我們的意料之中,青少年會去找他們的同輩。但讓人意外的是,家長竟是青少年的第二個選擇。

可爲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家長通常是孩子最後的選擇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每當孩子有疑問時,你給他的答覆總是“長大後你就會明白了”或者“你必須照我的話去做”。有一天,他們就再也不願意把生活中遇到的疑問,來跟你交流看法了。

做家長的應該坦誠去面對孩子的疑問,不僅要指導孩子怎麼做,還要告訴他們爲什麼。只有這樣,孩子的心門纔會永遠向你敞開,你纔好及時知道孩子存在的問題,及時幫助他糾正問題。

  04不能幫助孩子發展自我人格

如果做父親的曾經是運動員,他的兒子現在也喜歡運動,那麼這對父子的感情通常會非常好,他們會經常在一起運動。相反的,如果這個孩子本身更善於音樂,而父親非得要求孩子做運動員,他們的關係往往不怎麼樣。

不少孩子身上的挫敗感,就是源於家長不認爲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不接受孩子本身的特色,反而極力想把孩子改造成另外一個人,一個家長心中完美的孩子。你可能會用電影《摔跤吧,爸爸》來反駁這一點,但是別忘了,電影中的兩姐妹本身就具有摔跤手的潛力。電影講述的,其實正是幫助孩子做她最擅長的事。

讓孩子發展自我人格,尊重他的興趣,讓他在家中獲得滿足,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是極爲重要的。以前我看到過一條新聞:一個14歲的初中女生,愛上了一個45歲的出租車司機,原因就是孩子在家得不到的尊重,在這個出租車司機上得到了。出租車司機鼓勵女生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僅此一點,就輕易獲得了該女生的好感。

別忘了,至少有60%的青春期戀愛,是從“他(她)更懂我”開始的。同樣的,許多孩子交到家長認爲不三不四的朋友,也是因爲“他(她)更懂我”。在不受尊重、不受肯定的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只要遇上能鼓勵、賞識他的人,就會對他產生好感。社會上有些人很懂得利用人的這種心理去取得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果家長平時能重視孩子的自我人格發展,這種事發生的概率就會少之又少。

  05不把焦點放在重要事情上

有不少親子間的衝突,是由於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引起的。比如:“怎麼又亂扔襪子?”“說多少遍了,吃飯前要先洗手!”“看看你,新鞋子穿了不到一天,就髒成這樣!”這種情形的對話,你是否覺得熟悉呢?如果家長在這些事上喋喋不休,那麼孩子很可能永遠是這個樣子;相反的,如果家長不嘮叨,孩子有些不良的嗜好自然而然就會隨歲月消失。

做家長的不能期望正在青少年期的孩子能舉止得休像大人一樣,你要知道他們是青少年,事實上,如果他們的表現不像青少年,恐怕你纔要擔心!我的意思並非是讓家長縱容孩子不修邊副,而是提醒家長不要總是念叨這些在孩子看來無關緊要的事。

青少年是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間的,而他們那些無傷大雅的嗜好,正是他們自由的表現。家長完全可以把教育孩子的焦點放在更重要的事上,比如懂得感恩、誠實、正直等等。

  06不願表達接納和肯定

有個學生曾經激動地說:“我並不在乎外人稱讚我很會整理庭院,事實上,我相信我能把家裏的整個庭院整理得盡善盡美,每一株樹,每一棵草,都修剪得十分整齊。但是,讓我沮喪的是,當我爸爸開車回來時,他不看庭院整體的整潔,卻只挑剔我不小心疏忽的一小叢雜草,然後就大呼小叫,表示不滿。他一點都沒有想到我是花了一整天的時候去整理的!爸爸吹毛求疵的態度令我沮喪極了,我真的想以後什麼都不做了!”

你是否也有過同樣的經歷呢?孩子明明把房間收拾得很乾淨,卻只看到牆角沒有倒掉的垃圾;孩子明明努力地堅持學習了一個月,卻只看到他的成績單依然沒有進步?如果有,建議家長們能改一改。在這個世界上,需要鼓勵的孩子遠比需要鞭打的孩子多。即使你覺得他做得差強人意,把着眼點放在他努力的心意和花費的時間上,誇讚他、感謝他,若有機會在鄰居或朋友面前表揚他一下,那對孩子的意義就會和之前迥然不同。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家長的肯定與接納,他需要知道家長滿意他所做的,你的支持會幫助他成長。當你關心、肯定他們時,他們也會關心,肯定家長。這一切會讓他也能經常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只顧及到自己的感受。正如一個老師所說:“優點和缺點有着此消彼長的關係,都是越說越多,關鍵在於我們選擇說好的,還是說壞的。”

  07不尊重孩子的朋友

我們對待孩子的朋友的態度非常重要,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重義氣,如果你隨意批評你孩子的朋友,孩子會感到受侮辱。家長如果對那個朋友有些意見,也要慎思而後言,最好先問問孩子,他對這個朋友的看法。通常,你要是有耐心,花時間與孩子談論,你會發現其實他自己是知道的。

當然,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長去引導,特別是他們的人際關係,因爲朋友對他的影響甚至要超過家長,僅憑這一點,我們就沒有理由放鬆。只是在處理孩子的人際交往問題時,首先也是必須要有的基礎,就是學會尊重孩子的朋友。

孩子結交了我們認爲不合適的朋友時,首先家長必須弄清楚,孩子爲什麼會喜歡那些朋友?你會驚訝地發現,青春期的孩子都在努力尋找能夠接納自己的同齡羣體。對他們而言,一個同伴對自己的接納,比家長的接納要勝過百倍。孩子需要朋友,就是一個也聊勝於無。

做家長的,不要隨便說:“我不准你和那些孩子在一起玩!”除非你已經做了兩件事:第一,你花功夫去了解了那些孩子,也明白你的孩子爲什麼喜歡和他們在一起;第二,你已經找到了補償孩子失去友誼的辦法。

  08不能容忍孩子犯錯

在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中,沒有別的事比“不準犯錯”更具傷害力,好像孩子一旦犯錯,就永無翻身之日。有一個女生曾經跟我說:“我會努力去學好,也會盡力扮好女兒的角色,但是,我不能使自己完全不犯錯。每次我一犯錯,媽媽過去對我的信任便完全消失,過去一切的優點也都一筆勾銷,我必須要像個嬰孩一樣重新開始,一次又一次,一點又一點重新建立她對我的信任。”

這種完美主義思想對孩子的心靈是一種巨大傷害!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總是愛撒謊,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家長無法容忍孩子犯錯。孩子怎麼也達不到家長要求的標準,所以,與其失敗被罵,一切重新開始,還不如冒險撒一次謊來獲得安全感。做家長的必須瞭解犯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他們尚未成熟,要學會寬容對待。

孩子不可能不犯錯,但是如果家長處理得好,他們便會從錯誤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什麼是孩子需要的,什麼是孩子想要的!

  09不敢談敏感話題

有些事家長的確很難向孩子開口,如性、手淫、生理變化、親友之死、離婚。這些敏感的話題,家長多半不願提起,但無論家長提或不提,孩子總有一天是要知道、要面對的。

如果做家長的,不敢慎重而直接地提起,孩子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過去,大人只敢在私下討論的敏感話題,現在的孩子早就已經接觸到,因此家長的教導日趨重要。做家長的必須在孩子能夠理解時,儘快把這些人生的真相告訴他們,好幫助他們在面對掙扎時,有一條途徑可循。

希望家長能提前對這些問題有所考慮,隨着孩子年紀的增長,能有計劃地將這些敏感問題納入家庭教育中來。

  10不肯花時間陪伴孩子

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家長需要付出足夠的時間,讓你們之間的情誼成長。成人之間的友誼也是一樣,兩個人可能一直都認識,卻只是點頭之交,但經過一兩次深入的培養,兩人的友誼便會突飛猛進。自此之後,兩人可能不必刻意培養,依然有良好的默契,久未謀面,偶然遇上了,很快就又熟絡起來,因爲穩固的友誼已經深深植入兩人的心中。

親子之間的相處也需要“量”,爸爸帶兒子去釣魚、去打籃球、去登山,意義並不只是去釣魚、打球、登山,而是兩人共同相處的時間。就在兩人相處時,兒子會把問題帶到爸爸面前,如此他的心靈世界就開啓了。

相處是必須付出時間的。這聽起來似乎跟“學會逐漸放手”的理念有些矛盾,其實重點在於家長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即便沒有很好地聽孩子說話,他仍然會粘着家長。但是等他長大一點,你若依然不全神貫注去傾聽,他便會把跟家長訴說的通道關掉。青少年是極需要被傾聽、理解和接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