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大學勵志 > 大學勵志青春文章大綱

大學勵志青春文章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青春時代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勵志青春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勵志青春文章

  大學勵志青春文章:青春感悟

曾記得有位詩人說過:人生最有詩情畫意的年代莫過於青年時代,但青年時的精華,莫過於青春。青春是人生最美的季節,她猶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當人生邁進十五、六歲的花季時,青春悄悄地向你走來。於是中學生的煩惱、憂愁、喜怒哀樂出現了,感覺到了;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樣單調,像是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觸動着你的心。筆者有個體會:在初中時,初一的學習成績都不錯,可到了初二、初三時,就有了明顯的兩極分化差距。是什麼魔力在牽引着呢?每次看到異性的學生時,免不了多看幾眼。即使人家的笑聲、髮型、走路的姿勢都留在自己的心中,於是朝思暮想,心中像是覺得缺點什麼,想需要點什麼精神享受。於是追求來了,單相思出現了,爭風吃醋來了,免不了要發生“幹”,爲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等等。其實,從心理學上看,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可以說是免不了的——是青春期燥動的表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部分同學受影響,悄悄地看不該看的書,於是不該發生的事也隨之發生了,這是人生的遺憾。

人之生存本就不易,要成功就更難了。雷鋒生前說過:“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中去。”這是共產黨員應有的表現,我們還小,思想不可能達到那樣的境界。但我們應該明白,青春是短暫的,我們可以和異性同學結交成朋友,在各方面相互幫助,樹立正確的思想,發揚革命精神。這樣不僅有利於我們的身心發展,也有利於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學生時代,更應以學習爲主,要多沉默。孔明白:“靜以修身。”多看些健康的書籍,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自己的審美觀點。

讓我們用正確的思想態度來渡過自己的青春,讓自己的青春在人生的大潮中留下光輝的歷史;因爲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才能慢慢地走近成功,才懂得人生哲理。

讓心浸在醉戀中的青年們站立起來,用自己的雙手和我們一起謳歌青春、謳歌輝煌的明天。

青春,這個飽含詩意的花季,我讚美你。

  大學勵志青春文章:農村大學生在撕裂中前行

——一個女研究生返鄉筆記

近日(2015年春節期間),網絡上掀起了關於春節返鄉的討論,許多人敘述了春節回家之後的一些所見所聞和親身感觸,似乎是由上海大學王磊光博士的《博士春節返鄉手記:越看,對鄉村的未來越迷茫》一文而始,我把這些暫且歸結爲關於農村變遷的研究。作爲一名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我也有話要說。

農村大學生,這是一個標籤,我並不喜歡這個標籤,因爲我不想就此符號化的談論和對待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羣體。而且,我所接受的學術訓練,使我本能的知道,任何標籤都是一種刻板印象,是一種野蠻、粗陋的認知。但是,我不得不承認,用這個標籤能更好的描述我自己。在這標籤背後,確實是一羣人,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精神的掙扎與糾結。

爲什麼這麼總結?可以從我自身的經歷說起。我應該是典型的農村大學生形象,而且是典型的農村女研究生形象。以我爲例,或許可以窺見一斑。

2015年2月26日,是我回深圳上班的日子。我的父親,用摩托車載着我,一路顛簸到鎮上去搭車。我需要由人家送到鎮上,後換乘2次汽車,才能達到最近的火車站。今天,是大多數人上班的第一天,在微信朋友圈裏,已經鋪滿了上班第一天的各種狀態。在深圳這個地方,大家喜歡用“開工”來說新年工作的開始,而在我的老家,“開工”一詞常常用在建新房的第一天。

老家的道路有些地段鋪上了水泥,有些地段還是泥土路,比幾年前要稍好一些,但是還是坑坑窪窪。車一過,塵土飛揚。父親一邊警覺的看着路開車,一邊跟我說國有企業多麼多麼好,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甚至跟我舉了一個退休的老軍人,現在如何享受國家待遇的例子。我聽得很不耐煩,很想打斷他,可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而在這之前,我已經因爲工作的問題,多次跟他大發脾氣,我倆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我的父親,一個本分老實的農民,從未離開過他的一畝三分田,他對於外界的認識和看法大多來自於電視,來自於他有限的外出經歷。他至今都不能理解,爲什麼他引以爲自豪的女兒,在研究生畢業之後,選擇了去深圳打工,選擇了進民營企業。第一次,他問我去哪兒上班,我說去深圳,他很驚訝的反問我:“是去進廠嗎?”。在我父親的觀念裏,學而優自然則仕,起碼也是個事業單位,纔是最好的選擇,等老了退休,還有工資可以拿,而去深圳上班就是進工廠,就是“打工仔”,就是和初中畢業生幹流水線的活是一樣的。

父親的觀念,讓我很無奈。有時候,我會嘲笑他,認爲他腐朽、落後。可我又不得不承認,他的觀念確實代表了一羣人,代表了生活在農村的那一羣人。現在,時常還有村人問我,“在哪個單位上班?”、“分配到哪裏去了?”等問題。在農村人的觀念裏,“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依然很重,學歷高就等於工資高,學歷高就等於捧上了金飯碗。

我90年出生, 21歲大學畢業,24歲研究生畢業,現在在深圳一家不大不小的民營企業上班。我弟弟91年出生,比我低第一屆,他讀完了大專也在深圳工作。我家在湖南南部,那兒是一個偏僻的山村,全村人最主要的收入就是務農,橘子、柚子、香芋是我們村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我的母親,小學沒畢業,大字不識一個,從我10歲開始便在深圳打工,做家政工作,至今15年。我的家庭應該就是王磊光博士筆下的第二類處於困難境地的家庭——舉全家之力,把子女培養成大學生的家庭。那時,我們家是村裏有名的家庭,因爲培養出了兩個大學生。記得,我07年考上大學的時候,村裏人曾爲我大辦了一場酒席,祝賀我學業有成,期待我學成報國。我和我弟弟,如許多80年代出生的孩子一樣,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在經受着教育收費的最高峯。爲了我倆的學業,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都在傾其所有,父母雙親拼盡所能,我和我弟弟被賦予了改變家族命運的使命。

從一開始,我們就揹負了這個使命,從小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我們的生活、工作、愛情,都會被這個使命深深的影響着。它不是法律,不是條約,但是是觀念,是習慣,是義務,我們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它的影響。我和大多數的農村孩子一樣,讀書必須很用功,很勤奮,我才能彌補因爲自己一出生就註定落後的教育條件和缺失的生活體驗。我甚至,因爲這個使命,放棄了一段美好的愛情,因爲我認爲我和對方結合後的經濟能力無法照顧到我的家庭。我的希望,和父輩的希望一樣,我希望畢業後,可以收回教育成本,反哺整個家族,甚至我的婚姻也被要求要有改變家族命運的力量。

很顯然,現實並不是這樣。當我們畢業時,我們發現,知識的力量需要積累(我還不敢說知識是無力的),人生的規劃需要逐步展開,我們一切的改變需要時間,一切改變的結果都還未知,但我們顯然已經面臨了更大的難題。任何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應該都會面臨着既要反哺家庭,與此同時,又要承受着城市戀愛、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尤其是男性,就好比我的弟弟,很顯然,他目前無法承受深圳任何地區的房價。或許,在很多時候,農村大學生所面臨的壓力,比城市的大學生更大。

可是,社會等不了,還在村裏的父母親人也等不了。他們已經開始關注我們的薪水,關注我們的婚姻,關注我們讀書的回報。甚至,他們開始懷疑,讀書的意義何在?

作爲一名女研究生,很顯然,我染上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通病”。相比於談論金錢,我更願意談理想,我不願意去討論父輩的教育付出和我現實的收入回報。畢業後,我選擇進入一線的大城市,因爲那兒是前沿、有機會,我有理想,崇尚個人價值。在城市工作的時候,我總不願意去想這些問題,刻意去規避。但一回家,這些問題就會冒出來,彷彿自己進入了一個死衚衕,各種力量迎面而來,不得不去想這些問題。或許,許多農村出來的大學生,也會如我一樣,時常感覺到,我們的思想在撕裂,我們的人格也在撕裂。

我們標榜戀愛自由,30不嫁、40不娶都應該是個人的自由,但是,家人的電話,總會不斷的提醒你,發小們已經“老婆孩子熱炕頭”;

我們希望只在乎自己的興趣去工作,哪怕它工資不高,但是,我們常常無法補貼家裏,而鄰居家的小孩已經建了新房,換了輛車;

我們期待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拜託枯燥的城市生活,但是,我們仔細算算後發現,把旅遊的錢用來貼補家裏,總會更讓自己心安一點兒;

……

雖然我們從未懷疑過讀書的價值,但我們發現,這條路的投入成本遠遠大於回報。

我常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自己:我想飛上天,飛得越高越好,可我被拽住了一條腿。城市,就是那個天,拽住腳的就是農村。

我能理解王磊光博士所體會到的“知識的無力感” ,時至今日,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知識還會被信任嗎?而與這種無力感稍有不同,我把它稱之爲“撕裂”。對於讀書、工作的撕裂看法,僅僅是我生活的一些側面。縱觀我全部的生活,撕裂無處不在。

如何來解釋這種撕裂?或許,在這背後,是在於傳統的建立在農耕社會之上的思想觀念和權威,受到了我們還不算短暫的城市生活經驗和由此而產生的現代觀念的衝擊和挑戰。

農村大學生就像是一羣城市候鳥,時常在農村和城市之間遷徙。我們時常不清楚,自己究竟處於故鄉還是他鄉?當我們在城市時,我們無法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從農村的生活觀念中徹底抽離,我們想融入城市,可我們時常覺得漂浮,沒有根。可當我們回到家鄉,因爲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和城市生活的體驗,已經讓我們建立了一套有別於農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我們時常困惑,是農村不適應我們了,還是我們長期在外求學,跟不上農村的急劇變化。總而言之,那種對於農村的親密感在逐步消失,而在城市的根又未扎穩。

寫這篇文章,只是想說明一種生活的狀態,給情緒一個出口。從我的身上,或許能看到其他人的影子。

  大學勵志青春文章:那一次我真尷尬但又有一點收穫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趣事,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色彩,那一次我真尷尬但又有一點收穫,和他的對話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不同的人在他們的起跑線衝刺,你們呢?用心留意生活,你會發現不一樣的精彩。

事情是發生在上一週,上一週比較忙碌,當你真正覺得累的時候,其實你在突破自己。

今年我擁有了一輛電動車,自從有了電動車煩惱還是有一點的,這不,上一週經不起任性。剎車皮壞了,於是我和他相遇了。

他是誰?一位很年輕的修理電動車的青年。看起來肯定比我小。其實不是第一次去他那裏修車了。

這個冬天是有點冷,看到他修車的時候都不帶手套,他的手從外面看起來有一點裂痕。我們還是很熟悉的,後期可能會詳細記錄。

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種堅定的表情。

閒暇之餘,他也會關心我。

那刻他問:你多大了?

我:24了。

他:結婚了嗎?

我:沒有呢?

我立即迴應:你多大了?

他:18。

當我知道他年齡的那一刻,覺得他好小,我18的時候還在高中上學。而他估計從15歲的時候就開始當學徒修理摩托車了。我們此刻會發現我們比他們幸福多了,但又覺得好像失去了一些東西。

我們出身不能決定家裏貧富,但我們能決定的是自己的路。

這麼小就能吃苦,都是由環境決定的,不得不讓自己堅強。當你真正覺得累的時候,其實你在突破自己。能更早的去適應生活,有了一門能養活自己養活父母的一門技能,

堅強的你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的事情,我們都要堅強的面對。

換位思考是一種很好提升自己的地方。

有點小尷尬的地方是?他反問了一句,你結婚了嗎?24的確也不小了。

的確現在的90後慢慢開始踏入婚宴的殿堂,在這裏還是恭喜哈!

我的擇偶觀是:我相信緣分,我想擁有一個普普通通的你,和我一起記錄我們的生活點滴

也許男孩女孩到了一定年齡,家裏都會比較急。

婚宴是一輩子的事情,找一個懂你的你懂他的人。

終於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

當下的我,看到他那麼努力,我們奔跑奔向遠方,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工作上的不斷奮進,讓我在永尚淨水器紮根了,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團隊。讓淨水器把健康帶給每家每戶,對客戶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

對於緣分這件事,很多同事和小夥伴都很關心我,我總會笑呵呵的說總有一個人會在等我。

讓我們一起譜寫這個域名在等你的開啓。

生活中每一點每一滴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用心聆聽,留心周邊的事物,心懷感恩,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此刻記錄我這一刻的感悟日誌。

  大學勵志青春文章: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

現在打開朋友圈,每天都有人在遺憾地說“今天又睡到十點,早起跑步的計劃泡湯了”,“昨晚一直在刷微博,給自己安排的讀書兩小時的計劃沒有執行”,“今天週末,出門踏青去了,本想晚上回來寫完明天要交的稿子,但現在渾身無力,明早再寫吧”。

我相信每個人在做計劃的時候,都是有着美好的、激動人心的夙願的,可無論這個夙願多麼現實和有成效,比如跑步可以減掉身上的贅肉,都無法改變他們的懶惰、拖延的狀態。長久觀察之後,我發現,這種人一個月裏至少得有四五次這樣“遺憾”的表達,我甚至能想象他每次向別人訴說時的愁眉苦臉,可不管當時是如何地譴責自己,到頭來,還是改不掉身上的壞習慣,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不到。

我大致就把這類人歸爲不努力的人羣。無法想象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每天都活在一種自我譴責中。而縱觀周圍的對生活滿意度高的人士,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允許自己一次次地拖沓、無聊和懶惰的,相反他們抓緊了分秒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只給奮鬥找時間,不給空虛留時間。

在我的微博上,有一個名叫“每天打雞血”的分類,開微博三四年的時間,我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會刷一次這個分類上所關注之人的更新。到目前爲止,我微博上關注了近千人,但這個分類裏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五個人,在這五人之中,又只有一個人是我幾年裏從來沒有間斷關注的,她就是專欄作家、北京交通廣播電臺的主播麻寧。相比較那些明星大佬,她沒有那麼風光,但也因爲如此,她讓我體會到了作爲一個普通白領應該有怎樣美好的生活狀態,她的日常生活距離我們如此之近,以致每個人都可以學習。

她出生在河南鄭州,在中國傳媒大學讀的播音主持專業本科,因每年成績都是第一,順利地被報送到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畢業後,做了交通臺的主播。很多人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在她這裏,算是有了很好的註解,學習上如此優秀的她,更是生活的好手。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她寫的一條微博,她這樣寫道:“爲了充分利用時間坐着23:55的紅眼航班回來,一夜沒睡。今明兩天上直播,同時還要在31號之前完成這麼多事……但是居然只用了一天就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兩件事也都會在一天之內完成,我真是太感謝自己的沒有拖延症了!”

她所謂的“只用一天的時間都昨晚的事情”包括:完成《時尚新娘》的專欄、《年輕人》的專欄、物業費、車險、送乾洗、給爸爸電話、拷照片、提供父親節採訪資料;“剩下的兩件事”是辦簽證和《女友》專欄。

大家可不要忘了,她是坐夜班飛機回國的,第二天沒有倒時差、沒有躺下休息,竟然還順利地完成了這麼多事情。作爲一名寫作者,我深知寫作是一項腦力勞動非常大的工作,她竟然還頂着疲憊寫完了兩篇專欄,於是,我似乎明白了,爲什麼她可以以20多歲的年紀,在北京買了房,有了車。

這當然不是偶然,即便她的微博不展示她今天做了什麼,你也會從她的隻言片語中看到她勤奮而快樂的生活狀態。最近的一條微博,她寫道:“7點到8點寫專欄,9點到17點上節目,19:30到21:10東宮看《最後的晚餐》,21:20到22:30三聯採訪”。不管工作如何勞累,如果有好話劇,她一定抽出時間來看。

所有看過麻寧照片的人都會覺得她好美,那種美不是五官有多麼妥帖,身材有多麼棒,而是她的臉上沒有一絲懈怠、一絲無趣,整日都是神采飛揚的,她有一雙感染人的眼睛,讓每個人都願意和她一起,成爲更好的自己。沒錯,精進的人都挺快樂的。

如果說,你們覺得麻寧名校畢業的光環,會讓她覺得有種最初的優勢所在,還不足以激勵你那顆已經懶到扔塊石子,都不會起漣漪的心湖,那麼,我就用塊石頭砸向你,讓你有些稍微的擺動。

我有一位“忘年交”前輩,他叫周智琛,媒體圈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名字——國內最年輕的社長。

1980年出生於福建泉州,2003年七月畢業於華僑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通過各種招聘和考試,進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006年3月,不到26歲的`他,離開南方報業,而出任東莞日報社執行總編輯;28歲創辦《東莞時報》;2011年8月,到雲南《都市時報》出任社長、總編輯,時年31歲。

對很多人而言,22歲到28歲這六年,是人生中最黃金的幾年,這幾年中你的努力程度,會直接決定你的中年和老年,將會以一種怎樣的狀態度過,我想周智琛是深諳這個常識的。2011年,我有機會參加他舉辦的首屆“都市時報”青年記者訓練營,從全國4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選出20名學生去參加,提供食宿,還有稿費可拿。雖然我早前就聽到過關於他的故事,但是當我真正和他接觸起來,才知道他之所以成爲他的理由。

白天時,他的辦公室很少開着門,他要去參加這個會議、那個活動,他算過一天輾轉三四個場合是常事兒。你如果想要找他,最好是在晚上十點半之後,八九點是他最忙的時候,他要籤版。十點半之後,如果有同事來訪,他便泡壺清茶,和他們聊天談心;如果沒事兒,他便關起門來讀書,他的辦公室裏有很多好書,大部分他都讀過;他晚上很少回家,基本都是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他經常在飛機登記時間結束的前幾分鐘,才能達到機場;有時,在辦公室吃頓有紅燒肉的外賣,都要在朋友圈裏炫耀一下。他完全沒有一個報社社長的架子,他的吃穿住行都是圍繞着工作進行,怎樣方便工作,就怎樣做,好多次早上我去辦公室時,在樓道里遇到他,他都是頭髮直立,臉都沒洗。

很多同事建議他說:“能不參加的活動儘量不需要去了,每天這麼累,不值得。”他這樣解釋到:“人哪,總是會惡性循環和良性循環。你把這件事做好了,就可能件件(事情)都會做好。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麼(件件)事情都做不好。如同讀書,比如你今年獲得了‘三好學生’,可能明年國家獎學金就光臨你。做工作、做人也是一樣。”

他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是深圳大學邀請他去做答辯委員,按照常規來說,就是在學生講述完自己的論文思路和寫作過程之後,給出一些評價或者指點就可以了。但他做的是在《深圳晚報》用8個版,展示了這些學生的畢業作品,他說他要給這些優秀的學生最高的禮讚,爲青春加油。他努力把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都做好,當其他的報社同仁,都在爲某一個選題而興奮不已時,他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小的環節入手,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一個個小的選題的光彩,讓他這個總編輯也越走越遠。

他說:“我這個人有個小習慣,閒下來的時候會找出以前的照片,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臉相,你會發現有一陣子你的狀態非常好,眼神會比較清澈、平和,有一陣子又會比較渙散,眼神就比較乖戾。從眼睛裏面是可以看出東西的,相由心生。這也是我一個絕不會放棄努力的原因,我希望我整個人都能由內而外有種號召力,感染我的同事。”

我相信他每一天的“挑戰自己工作極限”的努力,便是他成爲周智琛,而不是三四十歲還在做“媒體民工”的普通記者的原因。

人有很多本性難改的東西,比如只有當失敗、不如意時,纔會放眼觀光週圍的人事,而當生活如常、平靜如水時,總是混混沌沌,每日上班、下班而不再去反思當下的自己能否做的更好。

有數據現實,玩微博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月工資3000元以下的普通白領和身無分文的學生。倒不是說微博不好,而是倘若一個人花費很多時間刷新微博、沉浸於微博的各種段子時,也就意味着很可能這部分時間沒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

我有一個理論——“低端的人”都偏愛輸入(輸入:每天花很多的時間去吸收各種信息),而“高端的人”更偏愛輸出(輸出:把自己的思想和所收穫的傳遞出去),因爲輸出比輸入要累很多,它多了一個反芻、咀嚼和表達的過程。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懶散慣了的朋友,給自己定了一個新的目標:每天在“知乎”上回答三個問題,周遭的朋友都恨不得給他點32個贊。不管目標大小,只要我們不荒廢時間在長時間的睡覺、整夜的打遊戲和數個小時的聊天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善用時間和努力的力量。

所以,每當無所事事的時候,你可以在心裏默唸一遍“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我相信,你立馬就可以找到要做的事情。對我來說,還挺管用的,希望你也是。

  大學勵志青春文章:青春·遠方

一棵古樹頑強生長,根部佈滿地下,肢臂卻伸向遠方。

青春的鐘聲在我耳邊迴盪起了,年少的心不再被安寧地撥動下去,它開始律定希望,開始嚮往,嚮往那無限的遠方,嚮往那夢想的天堂。

如果沒有一腔熱血,誰能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如果沒有一的顆飄泊的心,誰能響應青春的號召;如果沒有詩情韻味,誰能背起一身行囊,勇敢地追逐夢想。

去遠方,並非意於當一個矯情的文藝青年,更不意於去炫耀自己的旅行經歷,而只想去做一個看風景的人,走走停停。不去想會在哪一站駐足,更不是揮霍時光,而是將腦海置爲一張白紙,用風景肆意地勾勒美好,用遠方指引我逐夢的方向。

也許你會認爲這很奢侈,然而,年少的心總被這種奢侈品深深吸引着,只想給自己一次完全自己的旅程,給稚嫩的嚮往一次浪漫地遠行,了卻對未知的無限憧憬,執行手心靈一個平息的句號,讓它去體驗,去感受,去爲我的前行鋪墊石階,爲我的追求積累經驗。

想像,遙遠的異鄉,我坐在列車內向窗外眺望,細柳帶來了多少不爲人知的青情搖曳,樹影婆娑,冷風陣陣,襲捲來而,把我的思緒托起。在的夕陽的餘輝下,我依稀翻出自己的夢想,回憶着當年的信誓旦旦,欣賞着陌生的遠方,陶醉,叫嚷……

遠去的闖蕩能給予我太多釋放,讓我紮起營帳,再次衝擊夢想。我要爲夢想不留餘地地勇敢,永遠不在乎會在哪個十字路口跌倒,只要向前拼搏,將獨自一人拋之腦後,華麗地奔跑,廣泛地接納,將情感充溢遠方,就能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只擔心青春與我作別時,我僅僅捧着心頭無止的遺憾。

遠方,能給機會獨立而對。年少,正是需要這種經驗填補內心空白。不願學古人流離塞上,也不去做詩人出口成章,只想把旅行的收穫寄於內心,總結成經驗爲我的夢想架橋。

一個人,一個異鄉,到處遊蕩,沒有地。

夢中,隱約觸到往日對遠方的景仰,隨即,我把夢想化爲一張車票,登上列車,駛向遠方,追逐遠盡的夢想。

年輕的我,時常告誡自己,夢想依然在遠方招手,而我,永遠在路上。

  大學勵志青春文章:拼搏 讓青春無悔

青春,它的真正含義就是在於勇敢地去拼搏,即使拼搏後面對的是失敗,那麼我也會很高興,因爲我拼搏過。

記得那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學校開運動會,老師高興地說:“這是磨練大家一致的一次運動會,大家一定要踊躍報名。”於是大家都積極地報了名,當老師點了名後發現我沒報名,就說:“張鬆,放學後到我這裏來一下。”法學後,我來到了老師的辦公室,老時間我來了,變法下手頭的作業,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爲什麼不參加運動會啊?”我小聲地說:“我運動方面不太好,怕給班級拉後腿。”老師聽了說:“正因爲體育不好,你才更應該參加這次運動會啊,你要學會堅強……”聽了這話我感到有些奇怪,參加運動會怎麼會變堅強呢?但是最終我還是答應了參加運動會,使參加800米跑。

很快運動會如期進行了,那天,許多學校的同學都到了,觀衆席上是座無虛席。我開始有點害怕,害怕自己跑了最後一名,出了洋相,於是就打算偷偷溜走,但是一看旁邊,老師正信心滿滿地看着我呢。於是我就有鼓起勇氣,準備奮力一搏,隨着槍聲的想起,我們同學就像離弦的箭般飛奔在了跑道上。我當然拉在了最後,就這樣持續了兩圈,在過半圈就跑完了,可是我已經累得臉色蒼白,想停下來開始走,可是一想起老師的話,我就自己個自己打氣:我怎麼能放棄呢?放棄是極其懦弱的行爲,我不能放棄,即使跑了最後一名我也是光榮的,因爲我拼搏過。不知不覺,我突然覺得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我,於是我就咬緊牙關奔向了終點……

休息室裏,我坐在椅子上休息,老師過來說:“沒事吧。”我努力地搖搖頭說:“沒事。”老師說:“你今天的表現很出色,堅持到了最後,我很爲你感到高興。”我也開心地裂了裂嘴。

是的,青春是需要拼搏的,是需要我們的毅力來堅持的,只有我們拼搏過纔會懂得青春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