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諸葛亮開頭

諸葛亮開頭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吃瓜留子的故事】

諸葛亮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麼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爲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淨、曬乾,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的故事 】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裏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藉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裏面有封信,上面寫着“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裏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八卦衣的故事】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爲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爲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爲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爲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爲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着頭腦。諸葛亮心裏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伕人。司馬伕聽了請葛亮餵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伕人反覆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爲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_@)-]

【鵝毛扇的故事】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着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衆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爲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爲“阿醜”。阿醜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羣,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爲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諸葛亮坐飛機的故事】

話說有一次諸葛亮,劉備,孫權,曹操四人同乘飛機,突然遇到緊急情況,需要跳傘逃生。這時候才發現機上只剩下三個降落傘包。大家一陣緊張,這時只見諸葛亮搖搖羽毛扇清清嗓子,說“這樣吧,山人出幾道題,能答上來的,就跳傘,答不上來的只好自己跳下去了”。其他人沒辦法只好同意。

諸葛亮再搖了搖羽毛扇問劉備“天上有幾個太陽?”劉備一想簡單,回答“一個”於是拿了個傘包下去了。諸葛亮再問孫權“天上有幾個月亮”孫權回答“一個”也拿了個傘包下去了。最後輪到曹操,諸葛亮問“天上有幾個星星”曹操一怔,懵了得回答不上來 只好自己跳下去了/ 沒想到竟然跳在了海里 撿回一條命。曹操暗自慶幸

第二次又四個人坐飛機遇到緊急情況,四人一商量,得,還是老辦法吧。諸葛亮又搖起羽毛扇問劉備“當年周武王戰敗縐王的那場戰役是?”劉備一想簡單,回答“牧野之戰”諸葛亮點點頭,於是劉備拿了個傘包下去了。諸葛亮再問孫權“那場戰役死了多少人”孫權想了想說“大概有三四萬”諸葛點點頭,孫權拿了個傘包也下去了,曹操不禁偷笑想“諸葛亮呀諸葛亮呀,本人可是貫古通今,尤其是軍事,這次你可是栽了 呵呵” 只見諸葛亮問“他們都叫什麼”曹操一聽差點沒暈過去,只好自己跳下去了,/ 沒想到竟然又跳在了海里 撿回一條命。曹操暗自笑“md,老子命大,看你諸葛老頭能把我怎麼辦?!”

第三次同樣四個人坐飛機,飛機又遇到緊急情況,曹操一想,諸葛老頭又要整我,乾脆我自己跳下去算了,免受侮辱。於是一橫心,跳了下去,在空中高速下降中。只聽得上面諸葛亮的笑聲傳來“曹操啊曹操,妄你聰明一世,哈哈,今天飛機上有四個降落傘!

【孔明衝撞恩師的故事】

諸葛亮在水鏡先生那學了3年。先生說明天考試。許多學生都去背東東.就諸葛亮不背.第二天。先生說誰要是經過允許出了水鏡莊,就可出師了。許多學生都傻了。諸葛亮卻在睡覺。考試快結束了。諸葛亮一把抓住了水鏡先生的衣角,並說你這老書呆子出歪題爲難我們,快還3年學費來。於是司馬徽就把他趕出去了。他拿了木棍跑到老師那,跪倒地上說,方纔爲了考試不得已衝撞恩師,罪該萬死,弟子願受重罰.水鏡先生把他扶起後,說你可以出師了。

【諸葛亮尊敬教師的故事】

葛亮去拜訪黃承言做老師時,先生不收他,有一天,諸葛亮應一些東西不懂去問先生,可正趕上先生睡覺,諸葛亮就在烈日炎炎下等待,他突然想先生不蓋被子容易受涼,就去給他蓋被子,並跪下把先生的鞋子脫下來時,先生醒了,並收下了他.[-(@_@)-]

【諸葛亮教子的故事】

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機妙算而聞名。他爲子孫的打算,也是算計得比較久遠的。他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說到他的兒子諸葛瞻:“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爲正器耳。”

諸葛亮擔心的是:聰明過早外露,容易自滿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給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遠”。他給外甥的信也說:“志當存高遠。”這都表明他希望後代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樣纔能有遠大的志向呢?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指出了兩個條件:一個叫靜,一個叫儉。他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他認爲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學習,要學習就要有志氣。還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門治學。生活太舒適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儉樸纔是涵養道德的主要條件。

他在給外甥的信中進一步指出:要堅持自己的遠大志向,“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這就是說,要不考慮一時的得失,不貪圖生活上的享受,廣交師友,不計較個人的恩怨,這樣做了,“雖有淹留”也許一時不成功,“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學習之中有樂趣,也一定會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質生活和情慾的影響,失去堅強的信心那就會“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可見,諸葛亮讓子孫生活儉樸,是爲了使他們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說“超俗”遠大!

【諸葛亮聯婚的故事】

根據學者考證,漢代的陽都,大概是在今山東省臨沂或沂南、沂水等縣。所以說,諸葛亮應是山東人,但在十幾歲少年時離開山東故鄉,客居隆中。劉禹錫『陋室銘』裏有『南陽諸葛廬』句,諸葛亮『出師表』亦有『躬耕於南陽』句,指的就是這十年的隱居生活,這也是諸葛亮出道前的沉潛時期。其實,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是『不甘寂寞的』,他關心天下大事,常以管仲、樂毅自比,身處亂世,卻渴望實現救亡圖存的理想。但他也深深知道,在當時門第觀念根深柢固的封建社會裏,一個沒沒無聞的平民青年,沒有靠山、沒有烜赫家世,縱使有天大的才華,也不容易入仕去實現個人的政治理想?所以,聰明的諸葛亮就巧妙運用了『婚姻』這一絕招,來扭轉自己的劣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稱得上是一個才貌雙全的俊男,而他的老婆卻是個醜婦。沔南名士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家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爲如何?』諸葛亮喜出望外,即刻答應。在當時以『郎才女貌』或『才子佳人』爲時興的傳統社會,諸葛亮這種逆向操作的擇偶方式,的確讓不少人感到訝異又惋惜,甚至加以嘲笑。有一句俗話:『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指的正是此事。

但因爲新娘黃阿醜之父是沔南名士,又和荊州牧劉表及荊州望族蔡家有極爲密切的親戚關係,所以當諸葛亮成爲黃承彥的乘龍快婿之後,也馬上聲名大噪,與荊襄世族名流搭上線,受到他們的尊重。這也算是藉婚姻來提高知名度,作爲踏入仕途的一塊『敲門磚』,亦不失爲明智的『政治手腕』吧!

關於這位阿承之醜女,羅貫中說她『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韜略遁甲諸書,無所不曉。武侯在南陽時,求以爲室。武侯之學,夫人多所贊助焉。』可見諸葛亮夫妻的才情還滿搭配的。

只是不知何故,他們長期不育,史載諸葛亮結婚時是二十七歲,以古人眼光來看已相當晚婚,一直到四十六歲才得子諸葛瞻。這其間,還曾將其兄諸葛瑾之子諸葛喬過繼膝下。《姓源韻譜》一書記載:『諸葛亮身長八尺,形細面粗,猶如松柏,皮膚枯槁,文理潤澤』,因此學者質疑,諸葛亮婚後長期無子,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醜妻不育,而是與諸葛亮本身健康狀況不佳有關。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妾所生的。因爲諸葛亮給李嚴的信中曾提到:『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可看出諸葛亮是有納妾的,所以懷疑諸葛瞻不是醜妻所生,應該也算合理的.懷疑。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孟獲處位於今雲南省沾益縣。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

忽一人人帳謂孟獲曰:“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 負。公今可速去。”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 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獲泣謝曰:“某子子孫孫皆感 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就令永爲洞主。所奪之地, 盡皆退還。孟獲宗黨及諸蠻兵,無不感戴,皆欣然跳躍而去。後人有詩讚孔明曰:“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制蠻王。至今溪洞傳威德,爲選高原立廟堂。”[-(@_@)-]

【諸葛亮華容古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奪取荊州後,馬不停蹄,率領二十多萬 水陸大軍順江東下。計劃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實現統一全國的宏願,可是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輕敵,結果被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倉惶潰逃,敗走華容道。

什麼叫華容道呢?據《資治通鑑》註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裏所說的華容,當然是指華容縣城。華容道也就是赤壁戰爭中曹軍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的路線 。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裏的周老咀附近。如果從曹操屯兵的地方烏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劃一條直線,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而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草。

由於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阻隔。從烏林到華容城沒有直路可走。曹軍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之後,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樣就必須涉過大澤邊上的一片沼澤地帶。根據縣誌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裏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險,坎坷難行”,曹軍“遇泥濘,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蘆葦、蒿草填路,“贏兵爲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衆”。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經坐船經過這一帶。他寫道:“自是復無人居,兩岸葭葦彌望,謂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輓夫多爲所害”。距曹操兵敗960年之後,華容道一帶尚且如此荒涼,曹軍當時的艱辛狼狽之狀,就可想而知了。

華容道真正得到開發是從元代開始的。今日的華容道,已根本看不見昔日的荒涼,而是綠樹成蔭,道路兩側良田萬頃。稻穀飄香,荷花吐豔。傍晚,裊裊炊煙騰空而起,呈現出一派平原水鄉風光。

【諸葛亮奉節白帝城託孤】

三峽木石藝術館座落在歷史悠久、風光迤儷的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爲這裏增添了無窮魅力。著名美學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王朝聞爲三峽木石藝術館題寫館名。 三峽木石藝術館陳列展出了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博物館名譽館長魏靖宇先生覓自然之美,飲造化之源,傾情創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峽陰沉木雕和三峽奇石藝術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許可以感悟到自然與人生的真諦。

白帝高爲三峽鎮!又是杜詩,把位於夔門北側,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勝一語道出。繼後有清代詩人名句:“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邊荊楚壓羣山”,也另有一種磅礴氣度。 作爲軍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寬,年代久遠。那是公元一世紀(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在此築城設防,死後在白帝山頭留下一座紀念性廟宇,這就是我們現在去遊覽的白帝廟。 距公孫述兩百年後,另一位歷史名人——三國時的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無限悲壯地將國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兒在世)一併託付丞相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劉備託孤”。

現存的白帝廟系清代建築,明良殿、武候祠、託孤堂、觀星亭等,多側面地宣揚着與“託孤”有關的歷史名人。東西碑林裏,會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餘幀珍貴石刻。詩史堂裏陳列着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當代書畫名家的墨寶。文物室以大溪文化爲源流,按通史順序展現了這一帶出土文物的豐盛。山腰的西閣則是紀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節客住不到兩年,卻留下佳構四百餘首,佔今存杜詩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們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偉景象,驀然間也涌上了昂揚的激情。

【空城計的故事】

一天,十餘萬魏軍直奔西城而來,諸葛亮不慌不忙,雖然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兩千多文官,和一些老弱殘的軍人。他命令打開城門,讓一些老兵去掃地,魏軍見狀,司馬懿就說:“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比有埋伏。”然後他下令大家趕快撤退。

三國時期,周瑜和諸葛亮各司其主,因諸葛亮才學淵博,計高一籌,使周瑜十分嫉妒。周瑜總想找個借品殺掉他。

有一次在酒宴上,周瑜故意對諸葛亮說:“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詩你來對,對得出,有賞;對不出,就心殺頭爲罰。如何?”諸葛亮從容一笑:“君子無戲言,請都督先說。”

周瑜大喜,便開口唸道:有水也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有佳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

諸葛亮笑笑,開口吟道:有木也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有欠便是欺。龍遊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受犬欺。

周瑜聽罷大怒,但有言在先,不好發作。沉吟片刻,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醜,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醜,萬難千選挑一妞。

諸葛亮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黃阿醜長得醜,便應立刻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東美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

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髮衝冠,幾欲發作,辛好魯肅在一邊說了一句: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槽,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爭豈不糟。

【諸葛亮結婚的故事】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在離他家不遠的一個村子裏,住着一位才華出衆的姑娘,遠近不少青年都慕名前去求婚,誰知,見面之後,一個個都悄然而去,是姑娘要求太高?還是彩禮要得太多?其中奧妙究竟在那兒呢?

青年時代的諸葛亮才華橫溢,胸有大志,整天在家發憤讀書,還顧不上婚姻大事,可是一連有好幾位朋友向他誇讚那位才女,諸葛亮出於好奇便決定去見姑娘一面。

這天,諸葛亮去相親了,只見一個容貌十分醜陋的姑娘出現在面前。她臉色很黑,還長着無數凹凸不平的疙瘩,難怪求親的人都要離去,原來是姑娘長得太醜了。諸葛亮心中當然也有些不快,可是人們都說她有才華,便想試一試。他提出了許多問題,姑娘都不加思索地對答如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不通曉。詩詞、歌賦樣樣都很精通。這一下,諸葛亮真的動心了,竟不覺得她的容貌難看,他和姑娘越談越投機,還帶着欽佩的口氣向姑娘當面求婚。姑娘問道:“你不嫌我醜嗎?”諸葛亮真誠地回答:“容貌只是一個人的外表,我喜歡你學識淵博,才思敏捷。”姑娘微笑着點點頭,高興地將婚事應允了下來。

成婚那天的日子到了,親朋好友紛紛前去祝賀,新娘頂着一條鮮紅的頭巾,面容雖然被遮住,但附近的人,都知道底細,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待送走客人後,諸葛亮進入洞房,只見一位貌似天仙的小姐,溫文爾雅地坐在牀沿,她白晰的臉上,閃着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嫣然一笑,真是俊俏極了,諸葛亮詫異地問:“你是誰家女子,怎麼坐在這裏?”姑娘調皮地回答:“你真的不認識我嗎?”諸葛亮張口結舌,只顧搖頭。姑娘背轉身去,隨即又轉過身來立刻變了一張黝黑而長滿疙瘩的臉,正是相親姑娘的模樣,諸葛亮恍然大悟,吃驚地叫了聲:“夫人!”只見黃月英從臉上卸下面具,笑嘻嘻地說道:“先生,這是我用皮子特製的一副面具,誰來求婚,我就把它戴上,想故意試一試那些以貌取人的庸俗漢子,果然他們都被這副假面具矇住了,一個個溜之大吉,唯有先生纔是以德才爲重的人,先生的慧眼品德實在令人敬佩,願伴隨你共創大業。”諸葛亮喜出望外,從此,兩人相親相愛,白頭到老

【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纔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