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劉備愛哭的故事大綱

劉備愛哭的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劉備有一個習慣———愛哭。你看,東吳索要荊州,他對着魯肅“大哭”;孫權以招親爲名欲扣其作人質,他又在吳國太面前“泣告”;別趙雲,“執手垂淚”;餞徐庶,“淚如雨下”;請孔明,“淚沾袍袖”;送張鬆,“潸然淚下”;失關羽,“哭倒於地”……《三國演義》描寫劉備的哭簡直不可勝數。特別是“劉玄德攜民渡江”中之哭,更是寫得淋漓盡致。

劉備愛哭的故事

劉備爲曹操大軍追趕,棄新野,奔樊城,投襄陽,百姓們緊隨不離,號泣而行。劉備見此情景,“大慟曰:‘爲吾一人,竟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過劉表墓,率衆將拜於墓前,哭告:“‘……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赴江陵,追兵已近,10萬軍民日行十餘里。衆將建議暫棄百姓,加速行軍。“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爲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曹前軍趕來,劉備與百姓、家人被衝散,“玄德大哭曰:

‘十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如此走了一路,哭了一路。簡直可以稱爲系列連續哭了!

劉備爲荊襄百姓一路痛哭是有其淵源的。他自投劉表駐新野,軍民皆喜,政治一新。民謠雲:“新野牧,劉使君(使君是當時對州牧、刺史的尊稱),自到此,民豐足。”可見劉備集團與百姓相處之融洽。劉備敗走,新野、樊城百姓齊呼:“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於是不辭勞苦,不避刀箭,苦苦追隨。此情此景,感人至深。而令他們爲追隨自己顛沛流離,啼飢號寒,甚至倒斃溝壑,屍橫山野,怎能不使這位寬厚仁君“泣”、“哭告”、“大慟”、“大哭”呢?

實際上,劉備體恤百姓,是不受時空所限的。他與關、張桃園結義時,就把“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作爲自己的宗旨。在此後的35年戎馬生涯中,一直把自己事業的發展與人民的休慼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就在這次退卻中,本來要到襄陽落腳。張飛躍馬欲入城內,劉備急止之曰:“休驚百姓!”獻城的魏延與守城之文聘交戰,軍兵喊聲大震,劉備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入襄陽!”竟一改初衷,捨近求遠,又趨江陵。他年輕時任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後來進川到墊江,號令嚴明:“妄取百姓一物者斬。”過葭萌,“嚴禁軍事,廣施恩惠,以收民心”。取益州,將有名田宅歸還百姓,令安居復業。至於爲百姓的利益而傷心落淚,絕非僅“攜民渡江”之時。他三顧草廬,諸葛亮不肯出山,“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袍袖、衣襟盡溼”。

羅貫中借後人之詩讚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弔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劉備于軍事大退卻中,自己性命難保,卻仍顧念百姓,痛哭流涕,再三再四。回想當年,董卓挾獻帝棄洛陽奔長安,強迫百萬百姓西遷,屠戮無辜,抄沒家產,挖掘墳墓,給洛陽人民帶來了一場浩劫。同是撤退動遷,兩種景況相去何止霄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視人民如草芥的董卓之輩,雖曾煊赫一時,但數年之內便在人民的唾罵聲中灰飛煙滅。

而這位織蓆賣屨出身,憂民恤民的仁君劉備,卻受到了百姓“扶老攜幼,滿路觀瞻,焚香禮拜”的歡迎,贏得了“遠得民心,近得民望”,“仁慈寬厚,有長者風”的讚譽。其力量遂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縱橫馳騁,爭得三分天下。後世有人評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語似調侃。若仔細尋繹他這許多哭的來由,倒真可以更加體味他創業的艱難與“民爲貴”的思想品格,歷經千年,衆人的同情都在劉備一邊,不是沒有根據的。

據史書記載,歷史上的劉備,體恤百姓,同情人民,注重民心,確是三國諸主中所少見的。《三國志·先主傳》上說,劉備迫於曹操進攻,向南撤退。“比到當陽,衆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衆,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劉備入川后,當有關政策與百姓利益發生衝突時,往往能做及時調整。

據《雲別傳》載,剛取益州,劉備集團準備把成都城內外一些有名的房屋田產沒收分賞給將領們。趙雲反對說,益州人民深受戰亂之苦,應把這些田宅物歸原主,讓他們安居樂業,以此收得民心。劉備聽後覺得有道理,不再沒收這些財產。《三國志·簡雍傳》中說:蜀中大旱,禁止釀酒。官吏們發現百姓家放有做酒器具,也準備按釀酒追究法律責任。經簡雍一番諷諫,劉備立即下令禁止這種過火行爲。

羅貫中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使劉備愛民恤民的形象更加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