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小故事15篇

成語小故事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成語小故事1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成語小故事15篇

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裏,當天經過一片山林時,忽然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躺着一隻老虎。他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拉弓搭建,對準老虎就射。可是,那隻老虎不動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壯着膽子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塊像老虎的大石頭;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個兒鑽進石頭裏去了。

熊渠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氣再大也射不穿石頭呀!

他後退了幾步,又拿起了一支箭,開工向石頭射去。只聽“啪”的一聲,箭卻被彈了回來。熊渠子又連射幾回,都是這樣。他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搖搖頭,嘆了口氣,繼續趕路去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議論說,熊渠子所以能射開石頭,是因爲他當時心志專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句諺語就是從上面的故事演變而來的。人們常用來說明只要專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達到目的;有時也用來比喻誠心待人,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語小故事2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齊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着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然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裏去了,然後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裏,然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爲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儘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成語小故事3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因先祖封於呂,又名呂尚。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後來封在齊,是春秋時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爲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陝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爲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

姜太公整天釣魚,家裏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願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並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爲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後來,姜太公終於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係。

成語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宋。王桃《野客叢書》,太公取一壺水傾於地,令妻收入。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成語小故事4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箇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着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纔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爲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着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爲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佈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着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裏。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爲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成語小故事5

安樂窩

這個典故出自《宋史.列傳.道學一.邵雍》。邵雍字堯夫。初到洛陽的時候,住在四面透風的破房子裏。富弼、司馬光和呂公著等各位賢人,被罷官以後也住在洛陽。平時他們很敬重邵雍,經常跟邵雍來往,而且爲邵雍買了園田與住宅。到了農時,邵就自己去園田耕種與收割,但收穫下來的糧菜,只夠一個人的吃用和換取必備的衣裳。爲表示"安貧樂道,不求榮華富貴",邵雍把自己的住處叫作"安樂窩"。早晨起來,點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點酒意就行了,但從不喝醉。興趣來了,他就吟成詩章,然後又放聲朗誦。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陽城裏去遊玩。颳風下雨是不出門的。出去的時候,就坐一輛小車,讓一個人拉着,心裏想到哪兒,就到哪兒。官宦人家的人一聽出他的車音,就爭着出門等候迎接。這些人家的小孩子與奴僕,也喜歡他來,互相說:"我們家的先生來了。"他們就不再稱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這些人家,有時竟一連住上兩宿方肯離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裏仿照邵雍的"安樂窩",蓋一處房舍,等邵雍來了住,他們把這房子稱作邵雍的"行窩"。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適的生活。

成語小故事6

楚國的大大伍奢的兒子伍員,在楚平王的迫害下,歷盡艱辛逃到了南方的吳國,受到了吳王闔閶的重用。有一次,吳王同伍員討論治理國家的良策,闔閶說:“我想使國家強盛起來,不知你有什麼好辦法。’伍員回答說:“要想國家富強,遠近的國家都服從大王的指揮,首先”要把城市防禦工事修好,城牆要修得堅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發展農業生產,把糧倉裝得滿滿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吳王,聽了伍員的話,非常高興,他對伍員說,你的建議很好,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築城牆、加強戰備、廣積糧草這幾件事,要不然能說這是上天的定數就能征服鄰國的嗎?

唯物辯證法認爲,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倘若不去分析具體矛盾的不同特點,不管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搞一刀切,結果矛盾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會給工作帶來不應有的損失。一心想做霸主的吳王,根據本國的實際因地制宜地搞戰備,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充分體現。我們在一切實際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基本的方法。

成語小故事7

1.一言九鼎

【釋義】

一句話就有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重諾、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着各種珍貴食品,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出處】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代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2.抱柱之信

【釋義】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故事】

有一個男子與女友相約在橋下見面,男子等了許久不見女友。後來橋下漲水,男子抱住橋柱(橋墩)不離橋下,結果被淹死了。後人以爲男子的愚昧雖可悲,而信守承諾卻可頌。故事流傳至今。

【出處】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幹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3.立木爲信

【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爲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衆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出處】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裏的商鞅變法“立木爲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出爾反爾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釋義】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近義詞】

食言而肥 反覆無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黃 言之無信 言而無信 自食其言 反覆不定

反義詞

一言爲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終如一 言行一致 說一不二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了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爲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麼辦纔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着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爲他們獻出生命。”

孟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接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們根據這句話引申出了"出爾反爾"這個成語。

成語小故事8

春秋時,晉國的文伯奉命出使東周,參加周景王王后的葬禮,籍談任副使。這次葬禮很隆重,各諸侯國都來參加,還帶了不少的貢品。

葬禮過後,按當時的規定要脫下喪服,然後由周天子設宴招待前來弔喪的各國諸侯。當週景王招待文伯時,有意使用魯國貢上的酒器。景王問文伯說:“魯國的酒器好嗎?是這次進貢的。”文伯回答說:“不錯,魯國到底是周公的後代,製作的東西就是好!”景王又說:“文伯啊,這次各諸侯國都有貢品獻給朝廷,唯獨晉國沒有,這是爲什麼呢?”文伯一時無話可說,只好向籍談拱拱手,讓他回答。籍談回答道:“我記得當初諸侯受封,都從周王那裏接受了大量器物,藉以安邦定國,所以他們能把器物回獻給天子。而晉國呢?處在深山之中,同北方的少數民族爲鄰,遠離周王室,所以,天子忙不過來,就沒有送器物給晉國。現在晉國也無法回獻。”

原來籍談是在埋怨周天子沒送器物給晉國,景王不高興地說:“你們忘記了嗎?晉國的祖先是周成王的弟弟,難道他還會沒有王室贈送的器物嗎?據我所知,晉國曾先後得到過周王室贈送的鼓、大車、鎧(kǎi)甲、香酒、雕刻過的弓以及勇士等,還有南陽一帶的大片土地。有了功勞不會被忘記,有了貢品都要登記在冊子上,使子孫們知道這是王室的恩寵啊!你的祖先是掌管晉國典籍的官,所以後來以官職作爲姓,不然你怎麼姓籍呢?身爲掌管典籍的官員的後代,怎麼倒忘了晉國的舊典呢?”

籍談羞愧滿面,只好與文伯提前退席。景王嘆息地說:“籍談的後代大概不會享有官職了吧?他舉典故卻忘了自己的祖先!”

含義及用法:“數典忘祖”:一一數出典故卻忘了祖先;後用來諷刺那種對事物本源或國家、社會的歷史一無所知的人。

注:周成王,周武王的兒子。

成語小故事9

有個急性子的宋國人,總嫌自己的秧苗長得慢。於是,他就把每棵稻子都從土裏拔高了一些。

有個急性子的宋國人,日夜盼望稻田裏的稻子快些長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長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樣長的那麼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妙計: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從土裏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幹了一整天!不過,田裏的稻子倒是都長高好些了。”

他的兒子聽說田裏的稻子長高了好些,連忙跑到田裏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裏的稻苗的葉子,都開始枯萎了。

成語小故事10

按圖索驥

這個典故載於《漢書.梅福傳》。在春秋時代秦國,有個相馬專家叫伯樂,原名孫陽。他善於識千里馬並寫了一本《相馬經》。伯樂的兒子死讀《相馬經》,按照書中所說的馬的樣子去尋找騏驥良馬。有一天,在看見一隻大蟾蜍,他便高興地對伯樂說:"爸爸,這是一匹良馬,眼睛和額頭跟你書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樣。"伯樂知其子之愚,轉怒爲笑地說:"此馬好跳,不堪御也(無法駕馭)。"

這個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條,不能理論結合實際。

成語小故事11

按兵不動

這個典故見於《呂氏春秋.召類》。春秋時候,晉國的趙簡子準備進攻衛國,令部下史默去衛國探聽情況,規定一個月之內必須回來。但是一直過了六個月他才返回來。趙簡子問史默:"你去衛國,怎麼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卻會召來禍害,你還沒有觀察出來嗎?現在衛國有蘧伯玉做相國,史鰍輔佐,孔子也在那裏做客,子貢又在國君的面前謀劃大事,國君很能聽取他們的意見,可見衛國國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趙簡之一聽這話,就打消了進攻衛國的念頭,命令部隊原地待命。

現一般用此典故說明在軍事上由於某種原因,而不採取進攻或抵抗的行動。也用來比喻對眼前事物抱着觀望的態度,而拿不出辦法來。

成語小故事12

“噢噢……!”咦?這是在幹嘛?原來,我們正在舉行有趣的活動——巧猜成語。你一定也很想聽一聽我們的趣事吧!那就請我——李逸帆給你介紹介紹吧!

今天第二節課,老師笑眯眯地在黑板上寫了“巧猜成語”四個大字,同學們立刻興奮起來,有的說:“猜成語呀,屬我最拿手了,不信,你們馬上看。”有的高高舉起了手:“我來!我來!”老師示意我們安靜下來,就這樣,巧猜成語活動拉開了帷幕。

第一個上場的就是我,我想:哼!這次我一定能成功,因爲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只要大口大口地吃,大家就會猜到是“狼吞虎嚥”。於是,我便拎着食品袋大搖大擺地走上了講臺。我先把香蕉和麪包都拿了出來,然後左手掰開一根香蕉,右手迅速地剝開香蕉皮,一口咬掉了一大半,還沒等香蕉吃完,我又拿起麪包,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個半月形。這時,一隻只小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我看了心裏暗自高興,老師請汪雅琦回答,“狼吞虎嚥!”。耶!我成功了!雖然臉上沒有表現出來,可心裏甭提多高興了!因爲,既然同學們能猜出來,說明我表演得還不錯呢!

韓芷豪上臺表演了,只見唐老師拿着“棍子”正要打他,他就趕緊“汪汪”地跑起來,呀!不好!沒路可走了,他見“牆”不高,索性跳“牆”,“牆”上留下了韓芷豪“爪子”的痕跡。我心想:這韓芷豪也真是的,像狗一樣跳“牆”,對了,狗急跳牆。看見別的同學舉起了手,我也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不知請哪個同學回答:“狗急跳牆!”我們都鼓起掌來,掌聲中還夾雜着歡笑聲。

最後,李凱睿和欒浩鈞登臺表演了。只見他們一個拿着雞毛撣,一個拿着直尺,互相打鬥起來,還不時聽到“菜刀”聲,一會兒打到肩膀上,一會兒打到大腿上,甚至兩個人都扭打到一起,毫不相讓。可結果怎麼樣呢?隨着李凱睿發出一聲慘叫“啊——”他便“昏倒”在地,欒浩鈞也跟着“倒”在了“血泊”之中,兩個人還躺在地上“呻吟”。同學們都笑彎了腰,有的同學甚至笑出了眼淚。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手來,老師讓我們一起說,我們大聲說道:“兩——敗——俱——傷!”

後來,又有同學表演了“對牛彈琴”、“囫圇吞棗”、“掩耳盜鈴”、“蚍蜉撼樹”,都十分有趣!

巧猜成語真有趣!這節課真讓我難忘!

成語小故事13

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雷義,另外一個叫陳重。雷義和陳重的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起去參加考試,雷義考上了,陳重卻沒考上。雷義心想:「陳重的學問比我好,居然沒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義就跑去找掌管考試的官員說:「大人,麻煩您將我的功名轉給陳重,他比我優秀呀!」官員當然不理他:「胡鬧,功名怎麼可以隨便轉給別人呢?」

雷義心裏好失望:「那我也不要這個功名了!」雷義就假裝發瘋不去做官,終於被解除了功名。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一起去參加考試,這一次,他們兩個都考上了,還很幸運地被派在同一個地方做事。雷義高興的對陳重說:「陳兄,以後又要麻煩你多照顧了。」

陳重說:「雷兄,您說笑了,都是您在照顧我呀!」兩個人很開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變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們感情這麼好,都說:「膠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堅固,不過還是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深厚友誼呀!」後來,有人就把這件事變成“膠漆相投”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好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就像膠和漆聚合在一起那麼堅固!

成語小故事14

唐代傑出的散文家韓愈。曾經擔任過國子監博士。他學識淵博,講起課來旁徵博引,兼通百家,出口成章,妙語連珠,深受大學生們的歡迎。有一次,他寫了一篇題爲《進學解》的文章,來發泄自己才學極高卻遭到貶斥的憤感情緒。一天早上,韓愈教導大學生們說道:“學業由勤奮而精進,由嬉遊而荒廢;爲人行事由深思遠慮而獲得成就,由因循、隨便而道致毀敗。如今聖上和羣臣融洽相處,公正無私,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誰說纔多反而不被舉用?”

說到這裏,大學生們鬨堂大笑起來,有人站出來問道:“先生在騙人!弟子跟先生學了幾年,深知先生終年苦學不倦,對待學業可稱得上是非常勤奮。先生埋頭於儒家典籍之中,玩味它的精華,然後寫成文章,住處內充滿了自己的著作。上取法學習於虞舜、夏禹時代的`著述,《尚書》、《詩經》,下及《莊子》、《史記》以及西漢揚雄和司馬相如的著作,它們各有特色,都是好文章,就像樂曲雖不同,都同樣美妙動聽。

先生的文章內容豐富,語句灑脫暢達。先生的爲人行事,也早巳由深思遠慮而獲得成就,但爲什麼自己常常弄得進退兩難呢?”

成語小故事15

1- 對牛彈琴

【成語釋義】原意指對牛彈琴,牛隻顧着低頭吃草,不懂得欣賞優雅的親生。比如說話不看對象,對外行說內行化對不懂道理的人講深刻的道理。

【成語來源】東漢末年,有個研究佛經的學者叫牟融,他每次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總是用《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儒家學者對他的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解釋:“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對佛經很陌生,如果我用佛經給你們做解釋,你們不是很難聽懂嗎?”

接着,牟融給大家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一天,他看到一頭牛,心血來潮,對牛彈奏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可是那隻牛隻顧着低頭吃草,根本不理親生。於是,公明儀又彈奏了一曲通俗的閱讀,那樂曲好像小牛的叫聲。那牛便豎起耳朵,專心聽公明儀彈琴。

講完故事,牟融接着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個道理。”儒家學者聽了,恍然大悟。

【近義成語】白費口舌、對牛鼓簧

【反義成語】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成語接龍】對牛彈琴→琴瑟之好→好夢不長→長治久安→安常守分→分文不名→名落孫山→山高水長→長吁短嘆→歎爲觀止

【道理昇華】說話辦事首先應該看對象,針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否則,即使你說出深刻的道理,對方對此一竅不通,也是白搭。

2- 出人頭地

【成語釋義】指高人一等,超過一般人。形容德才超衆或成就突出。

【成語來源】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舉考試,歐陽修擔任主考。在閱卷時,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認爲應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傳給同僚觀看。大家都讚賞不已。不過,歐陽修覺得這份考卷很像是他的朋友曾鞏的,爲了避嫌,就把他指定爲第二名。

放榜後,按禮節,考中的學生要去拜謝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來的不是曾鞏,而是年輕的學子蘇軾,歐陽修在知道之前誤會了。歐陽修很欣賞蘇軾,他給朋友梅堯臣寫信說:“讀蘇軾的文章,不禁讓我汗顏。真痛快啊!我應當給蘇軾讓路,使他高我一頭。

【近義成語】高人一等、嶄露頭角

【反義成語】相形見絀、庸庸碌碌

【成語接龍】出人頭地→地動山摧→摧古拉朽→朽木糞土→土崩瓦解→解囊相助→助人爲樂→樂極生悲→悲從中來→來者不拒

【道理昇華】一個人想要有突出的成就,就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與艱辛,這樣才能成功。

3- 乘人之危

【成語釋義】指趁着別人有危難的時候去侵害或要挾。

【成語來源】東漢時期,蓋勳和樑鵠是好友,蓋勳任郡太守長史,而涼州刺史樑鵠正好管轄蓋勳所在的郡。當時,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幹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樑鵠的屬官蘇正和是一個正直的人,他依法將武威太守查辦。樑鵠知道此事後焦慮不安,他怕牽扯到高層權貴,連累自己。於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勳商量此事。

【近義成語】乘虛而入、落井下石

【反義成語】捨己爲人,雪中送炭

【成語接龍】乘人之危→危言聳聽→聽而不聞→聞一知十→十指連心→心口如一→一字千金→金枝玉葉→葉公好龍→龍馬精神

【道理昇華】做人應胸懷坦蕩,不要趁別人爲難之時落井下石。

4- 乘風破浪

【成語釋義】乘:趁着。破:衝開。原意指趁着順風,衝開浪頭。形容船行速度很快。也比喻不畏艱難險阻,奮勇前進。

【成語來源】南北朝時有一個叫宗愨的年輕人,從小跟着父親和叔叔習武練劍,年紀輕輕,就練就一身好功夫。

宗愨的哥哥結婚那天,有十幾個盜賊冒充客人,混了進來。當人們舉杯慶賀時,那十幾個盜賊卻已潛入了宗家的庫房準備偷盜。正巧宗家的家僕發現了他們。宗愨二話不說,拔佩劍,直奔庫房。

賓客們紛紛稱讚宗愨機智勇敢。有一個人問宗愨,長大以後幹什麼,宗愨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沒過幾年,林邑王侵擾邊境,皇上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宗愨自告奮勇請求參戰,皇上應允,並任命他爲振武將軍。

後來,宗愨爲國家屢立戰功,被封爲洮陽侯,實現了他少年時的理想和抱負。

【近義成語】披荊斬棘、高歌猛進

【反義成語】裹足不前、垂頭喪氣

【成語接龍】乘風破浪→浪子回頭→頭破血流→流芳千古→古道熱腸→腸肥腦滿→滿不在意→意得志滿→滿城風雨→雨打風吹

【道理昇華】不要因爲前面有困難就停止不前,越有困難,就越應該有奮勇前進、不畏艱難險阻的決心。

5- 半途而廢

【成語釋義】途:道路。廢:停止。原意指半路上停下來不再前進。比喻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成語來源】東漢時,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一天,他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後把它交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爲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輕視地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東西呢?這樣會玷污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後就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歸來。妻子跪着問他爲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於織機。一根絲一根絲一寸一寸積累起來,纔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了。讀書也是如此,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如果半途而廢,和割斷織絲有什麼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深深感動,於是又繼續去完成學業,一連七年沒有回家。

【近義成語】有頭無尾、有始無終、功虧一簣

【反義成語】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鍥而不捨

【成語接龍】半途而廢→廢寢忘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多草廣→廣開言路→路絕人稀→稀世之寶

6- 得意忘形

【成語釋義】形:形態。形容人因爲高興而忘乎所以,失去了常態。

【成語來源】阮籍是魏、晉交替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幼年喪父,家境非常貧寒。但是年幼的阮籍非常刻苦勤奮,最終成爲了一名有學問的文人。阮籍心存濟世之志,他對執政的司馬氏集團極爲不滿,但又不敢明確地表明自己的主張,所以只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嵇康是他的好友,他對當時的統治者也極爲不滿。他們兩個人的思想抱負是相同的,因此關係也非常密切。

阮籍還有一些比較要好的朋友,如: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們七人經常聚在一起閒談、狂飲、作詩、彈琴,人稱“竹林七賢”。

在七人當中,阮籍大概是最哭笑無常的了,因此《晉書》上說他“當得其意,忽忘形骸”。

【近義成語】神采奕奕、忘乎所以

【反義成語】垂頭喪氣、心灰意冷

【成語接龍】得意忘形→形影相隨→隨遇而安→安貧樂道→道聽途說→說三道四→四大皆空→空前絕後→後來居上→上行下效

【道理昇華】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要因爲一時的興奮和得意。而失去常態,醜相百出。

7- 不恥下問

【成語釋義】指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或地位、輩分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爲恥辱。

【成語來源】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事情,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爲人正直。他去世後,人們授予他“文”的諡號,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爲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爲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爲‘文’呢?”

孔子回答:“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爲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爲他的諡號。”

【近義成語】禮賢下士、不矜不伐

【反義成語】居功自傲、好爲人師

【成語接龍】不恥下問→問心無愧→愧不敢當→當局者迷→迷途知返→返璞歸真→真相大白→白手起家→家徒四壁→壁壘森嚴

【道理昇華】正如孔子所說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所以虛心地向地位和學問都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這種精神反而是我們真正值得學習的。

8- 愛屋及烏

【成語釋義】及:達到,以及。烏:烏鴉。原意指因爲愛一處房子而連帶愛那屋上停留的烏鴉。比喻愛某人或某物,而連帶喜愛與其相關的人或物。

【成語來源】周武王率兵攻克商都朝歌,建立周朝。在如何處置商王朝遺留下來的大臣、將士問題上,武王難以決策,便召集大臣商討。

軍師姜子牙說:“如果愛一個人,就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恨一個人,同時也恨他的親眷隨從。紂王荒淫無道,他身邊的人助紂爲虐,大王最好把他們全部殺掉,以斬草除根。

大臣周公認爲姜子牙的說法不妥,就進諫說:“紂王的罪過應由他自己承擔。眼下紂王已自焚而死,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就不要再連累他人,濫殺無辜。周朝始建不久,大王何不施行仁政,放他們一條生路,以安撫人心呢?”

武王認真權衡利弊,認爲周公的主張更利於鞏固統治,就下旨釋放了那些曾經跟隨過商紂王的人。

【近義成語】屋烏之愛

【反義成語】殃及池魚

【成語接龍】愛屋及烏→烏合之衆→衆寡懸殊→殊途同歸→歸心似箭→箭在弦上→上天入地→地覆天翻→翻雲覆雨→雨過天晴

【道理昇華】我們常常把一些與美好事物相關聯的東西也想象成是美好的,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任何事情,我們都不能主觀臆斷,而應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它、認識它,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9- 大器晚成

【成語釋義】大器:寶貴的器物,比喻卓越的人才。原指成大事者要經過長期磨練,成名往往較晚。也常用於對懷才不遇者的一種寬慰。

【成語來源】東漢末年的崔琰,先後做過袁紹和曹操的門客。崔琰在袁紹那裏做門客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經常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別這樣做,以免引起民憤。袁紹認爲他說得有道理,於是聽從了他的建議,並且封他爲騎都尉。

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經常爲曹操出謀劃策。在他做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爲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儘管是親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經常爲曹操出謀劃策。在他做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爲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儘管是親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如崔琰所言,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近義成語】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義成語】年輕有爲、少年得志

【成語接龍】大器晚成→成敗得失→失魂落魄→魄散魂飛→飛蛾撲火→火上澆油→油然而生→生龍活虎→虎虎生威→威風凜凜

10- 按圖索驥

【成語釋義】索:尋找。驥:良馬。原意指照着畫像去尋找良馬。比喻做事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也比喻根據一定的線索去尋找事物。

【成語來源】春秋時秦國人孫陽,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因此人們叫他伯樂。

據說,孫陽爲了讓更多的人學會識馬,他把自己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同時在書中配上了各種千里馬的插圖,作爲人們識馬的參考。

孫陽的兒子看到父親的《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撂起來的酒麴塊。於是便拿着書,也想到外面去尋好馬,好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跟書中描寫的千里馬很像,接着便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忙着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稍差些。”

孫陽看後,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便幽默地說:“這‘馬’愛跳,可沒法騎呀!”

【近義成語】照本宣科

【反義成語】不落窠臼

【成語接龍】按圖索驥→驥服鹽車→車水馬龍→龍爭虎鬥→鬥志昂揚→揚眉吐氣→氣象萬千→千變萬化→化腐朽爲神奇→奇花異草

【道理昇華】辨別事物的好壞,是我們進一步處理事情的基礎。對於好的,我們加以利用,使其發揚光大。對於不好的,我們要徹底摒棄,以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