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徵文600字(精選4篇)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徵文600字(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W 次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徵文600字(精選4篇)

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徵文吧,寫徵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徵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徵文6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徵文600字(精選4篇)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徵文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一般人認爲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自殺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爲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寧波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糉子出籠,饞嘴的我們早已掂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們的節日》一書,還爲我們介紹了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建黨節,建軍節,七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節等節日的來歷和活動方式,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領略了我們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節日,對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更讓我們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徵文2

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的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的消息後,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屍首的方法表達對他的懷念,此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糉子表達緬懷之情,隨着時間的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爲“端午節”,過節的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糉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裏看到的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糉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着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着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的,我們孩子的焦點在於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裏捧着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的路上就迫不及待的搓起花繩來。回到家裏,和鄰里幾個小朋友圍着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的收穫,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着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的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興奮的我就是睡不着,偷偷起來把花繩和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爲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纔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的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着戴荷包囉……以最快、最簡單的方式洗刷完畢,在媽媽的幫助下認真的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着手腕、腳腕花花綠綠的花繩,是弄着胸前各式各樣的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的小公主。帶着無比幸福的心情,開始幫媽媽炒雞蛋、包糉子。

說起包糉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糉子。我便一個指揮官的架勢喊來爸爸,指揮着他和媽媽抱起糉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的糯米、大棗、葡萄乾、枸杞放入盆中掏乾淨,然後再加進去一定量的白糖、蜂蜜和均勻,接着拿來竹葉捲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的餡子後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很好,就是最後的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紮的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後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的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後就是開竈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着自己的花繩和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着豐盛的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着自己親手做好的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和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的被這欣欣向榮的日子陶醉了……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徵文3

“節分難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是爲紀念屈原而寫下的。端午節也是因爲屈原而流傳於世的。包糉子、賽龍舟等端午節特有的習俗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因爲當時撈救投泊羅江而死的屈原所傳承下來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賽龍舟不再只是單純爲紀念屈原而舉行的了。它演變成了一項最富激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爭,拼搏向上的精神的運動。賽龍舟這項具有紀念意義的運動,不僅突破了時間、地域的界限,還成爲了國際性的賽事,得到了新的發展。

包糉子也是爲了紀念屈原,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紀念意義。糉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蘆葦葉在外圍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當然,糉子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地區,就會包出不同的糉子。雖然形狀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雖然風味大不相同,但都寄託着老百姓對屈原這位偉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到了。可是,心中卻有一種淡淡的失落感。隨着社會的發展,端午節的節日氣氛也在逐漸減弱。端午節和衆多的中國傳統佳節一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之說不只是爲了紀念屈原這一個,但卻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傳說,雖是衆說紛紜,卻也爲它增添了不少神祕與魅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端午節在我國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澱,從而賦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內涵。

其次,端午節還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節的每一種延續下來的紀念活動,無不是寄託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與心願。如果說端午節是因爲傳說而顯得更加動人,那浸透在端午節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則讓它散發出永恆的魅力。傳說可以動人,而情更加感人!

節日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於挖掘和弘揚,有時我們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我們的社會,應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文化絕不是“封建”、“落後”的代名詞,而應該成爲新時代我們引以爲豪、爲傲的民族瑰寶。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徵文4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